银行审批贷款时具体会看哪些财务指标?

银行审批贷款时主要会看哪些财务指标,指标为多少时算安全
关注者
306
被浏览
101,421

20 个回答

楼上的回答有的跑题了,回答了非财务指标;有的以偏概全,用个人贷款代表所有贷款;有的完全否定报表的作用。为此我有不同意见,怒答一波:

1、什么是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是指企业总结和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对指标,包括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营运能力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盈利能力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发展能力指标(销售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

2、贷款审查审批具体看哪些财务指标:

理论上讲,以上指标都要看,相对来讲,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查审批人会更重视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中长期贷款更关注盈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我说的只是相对的啊,你要是认为绝对你就输了。

这是针对财务管理健全的借款人,他们的财务人员比较专业尽责,财务报表数据基本准确,资金资产管理比较规范。这时,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才是有效的,根据财务分析结果做出的信贷决策才是科学的。相反,对于某些企业的财务管理非常差,报表数据基本不可信,那么,在进行贷款审批之前需要先还原报表数据,要求企业提供基本真实准确的报表,在此基础上进行指标分析。

3、没有财务报表的借款人如何审查:

如果借款人是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个人借款人,不要说财务报表,就是财务资料、销售单据都不一定有,那怎么去分析呢?是不是就没办法了呢?当然不是,如果因为借款人没有财务报表就不做贷款,那还是趁早不要做信贷了,去做行长是个不错的选择,哈哈。

对于小微企业或没有财务资料的个人借款人,银行还有一套很接地气的审查方法,比如,通过借款人的信用报告、银行流水、工资证明、采购单据、销售单据、合同发票、存货数量、人工成本、运输成本、水电气费、税负率分析,结合行业成本收入比、行业毛利率进行计算,得到借款人的销售收入、净利润、周转率等数据,从而获取借款人偿债能力、还款能力数据(对的,我没有写错,偿债能力与还款能力是有区别的),这种审查评估的方法已经很成熟了,有IPC模式,也有淡马锡模式,交叉验证,效果非常好,这些不同的模式各有优劣,泊来品在国内落地时又进行了若干的改良,比如三表三品模式等等。

4、贷款审查是重视第一还款来源还是第二还款来源:

楼上的回答有的朋友提出了不看财务数据,只需要办好抵押就行了,对此观点本人持保留意见。

如果是正规银行,这样做你永远也当不了行长,具体原因请参考一下银监会的文件(哪一个文件?我就是不说,就是这么皮,哈哈),依靠第二还款来源(就是担保、抵质押物),那不是银行,是当铺。


推荐阅读:

米斯特汤:揭露财务造假之不实的资产负债率

米斯特汤:揭露财务造假之利润质量

米斯特汤:揭露财务造假之虚增货币资金

米斯特汤:揭露财务造假之存贷双高

这个问题非常大,因为大半个银行都是围绕“贷款”来设计和组建的。作为银行客户经理,我来试着回答一下,说些简单的概念,主要适合对银行经营模式不太了解的朋友阅读。我认为银行的主要关注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最最最重要的是,借款用途。

有人可能会讲,我自己凭实力借来的钱,凭什么要管我怎么用!?特别是在我还要付给你利息的时候。当然要监管,首先不能用于非法活动吧,这个大家都能理解,其次呢,银行借款还不能用于炒股等用途,或者可以这样讲,银行贷款只能用于银行审批时的特定范围。比如,个人按揭贷款只能将资金用于支付开发商或上家的购房尾款;企业的固定资产贷款只能用于特定项目的建设;企业流贷只能用于购买特定的原材料等。在所有的银行贷款发放前都会有贷款审批的批复,这个批复就会注明贷款的具体用途。

并且,大家可能会发现,很多优质的公司、有钱的人是不缺钱的,比如一家强势的公司,它买原材料从来都是最低6个月账期,它卖的产品都是款到发货,那么这家公司理论上是不需要借款的,而这些公司又是银行存款的大户,银行有时候会通过授信来作为营销手段之一,但这时候这家公司也不会大量借款,毕竟借款就意味着成本增加。

借款用途实际上也包括借款金额,也就是说一个公司或个人最多应该借多少钱,才能够保证风险可控。

(2)还款来源(也叫第一还款来源)

银行发放贷款每年只收几个百分点的利息,且收到的利息中绝大部分是资金成本(比如5%利率的贷款,银行的收益可能只有1.5%,并且这个收益还不含风险成本),因此银行的首要目标是要把放出去的贷款收回来,不然放出去100亿的贷款有1.5亿以上收不回来就是亏了。所以银行在发放贷款前首先要看你的还款来源是什么。个人的话主要是看固定的税后收入;公司的话主要是看现金流情况,就是你每个月、每季度、每年有多少收入进来,需要对外支付多少,剩下的钱够不够归还贷款。

说到还款来源,短期(1年内)的大家都好理解,比如一个简单的模型:一个企业有了订单,需要采购原材料加工生产后卖出成品,采购时要先付原材料费用,成品卖出去还要有3个月账期,这时候就是需要流动资金贷款来支持该订单的完成,最后收到货款后就可以归还贷款了。但是长期贷款就比较复杂,比如某公司建设一条生产线一共需要花费1亿元,其中公司自己出资5000万,银行贷款5000万,银行贷款期5年,生产线开始建设到竣工需要2.5年,建成后又要逐步到达最大产能(还要假设生产的产品都可以卖出去)。银行贷款不是5年后一次性还本付息的,需要在这5年内分批还本(一般每半年还本一次)、还要每季度付利息,这就需要严格的现金流测算,测算这个项目每年有多少收入、有多少支出、有多少利息、要还几次本金,等等。

(3)担保方式

担保方式主要有抵押、质押、其他人/其他公司保证担保等。银行的所有贷款中信用贷款比例比较小,原因是信用贷款的违约率最高。

担保方式在银行看来就是这个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也就是第一还款来源不足时银行还有什么方法来保证自己的利益。我们大家熟悉的个人按揭贷款就是采用了抵押的方式来作为第二还款来源,我们买100万的房子,需要首付30万,贷款70万,对于银行来讲就是这个抵押率是70%(抵押率=贷款金额/抵押品价值)。也就是说假设我们不幸失业了,银行仍然有方式来保证自己的权益。至于为何要把抵押率设置成70%,主要是因为发生坏账后,走司法流程、房屋拍卖、税务支付等都需要成本,并且贷款利息也在不断增加,所以要设置一个不高于100%的抵押率。

抵押率这个概念大家可能比较模糊,我再展开说下。在抵押贷款中绝大多数都会约定抵押率的,也就是说,要时时刻刻保持抵押率不能超过约定的数值。比如100万购房的例子中,银行跟我们的签订的借款合同中会约定如果抵押率高于70%,借款人需要补充抵押物、或者提前归还部分或全部贷款等等。也就是,今年我100万买的房子,贷款了70万,明年房价跌到了90万,那么抵押率就变成了70/90=77.78%,这时候银行就会要求你增加抵押物,或者还款7万元,以便63/90=70%。

(4)个人或公司的资质及信誉

信誉实际上就是历史履约情况,银行去央行系统里查询下征信报告、去法院拉取诉讼信息就比较容易获得。资质,这个就比较难获得了。个人,从来没有在一家银行有过交易记录,银行实际上是很难判断他的资质的,只能通过模型,将年龄、性别、婚否、学历、工作情况(国企?民企?外企?公务员?事业单位?)、工资水平、交税水平、工作年限等来判别。

相比银行的信息比较少,阿里、京东、腾讯掌握了更多的个人生活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可能可以得出更有价值的评价个人资质的信息,这些交易数据或者生活数据是他们可以做个人授信的基础。但是整体上看,阿里、京东、腾讯对单个个人的授信额度还是比较小,还是比较集中于贷款支付高频、低价的消费上。

公司的资质就更难衡量了,最简便的就是看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股东背景,如果公司是央企或者央企下面的子公司,那么一般来讲,他主动想要违约的概率就会低些。如果公司没有完善的治理结构,是企业主一人说了算的,那么这个公司整体上违约的概率就会高一些。

以上只是大的框架,具体到每一单贷款业务,实际上就更具体、更复杂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