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發布之「金融服務的未來(The Future of Financial Services)」報告1,其中一個廣為大眾熟知的,即是金融科技(FinTech)能夠發揮的功能(見圖1),包括:保險、支付、投資管理、籌資、存貸、市場資訊供應等。眾所周知,在未來的金融服務中,銀行業是最先受到金融科技的衝擊,但是保險業所受到的衝擊卻是最大。到底金融科技會如何巨大影響保險業的商業模式?

對此,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遲淑華表示,透過保險業的價值鏈(Value Chain),可以延伸出2個維度來觀察:保險業價值鏈裂解(Insurance Disaggregation),以及互聯保險(Connected Insurance)的發展。

第一,在圖1之6項金融服務功能中,保險(Insurance)功能中之創新明確指出,金融科技帶來保險業的價值鏈裂解。保險裂解則是描述科技革新對保險業在價值鏈上的結構改變。WEF(2015)所提出的保險業價值鏈,其主要活動是從產品開發、銷售通路、核保、理賠及風險資本與投資管理等面向;接著,再回到根本問題,金融科技到底改變或改善保險業什麼?「就是改變保險業實質經營的業務!」遲淑華認為,價值鏈架構中的主要活動能夠呈現保險業創造競爭優勢及價值的業務流程,因此起自客戶的投保,到最終的理賠,這一段過程所經歷的業務都將包含在其中。

第二,過去保險公司在蒐集消費者資料時,無法有效蒐集到每一個體的獨特條件進而計價,僅能將性質相近的歸為一類,採相同費率;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就可以透過連結催生出互聯保險。所謂互聯保險,即是可以根據多元化的個別資料,再運用新型技術協助保險公司去做個人費率的定價;意即保費從以前之「一類一價」轉為「一人一價」。

遲淑華對此指出,很多人都以為科技是新的東西,是額外產生、後來附加的,但她卻認為應將思考模式改為——如何借用科技的技術來創新產品內容(Product),亦或是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來改善與調整既有的傳統業務服務流程(Service Process)。

此外,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FCA)於2016年5月開始運作沙盒機制,並在監理沙盒文件中說明其目的:支持「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來促進產業競爭,其意在聚焦「真正的、顛覆性的」金融創新。

 

金融科技推動4面向的發展效率

前文提及金融科技應用在保險業的情形,除破壞式創新外,遲淑華認為可以先從目前既有、現行的產品、業務模式或流程進行改變(即為保險業價值鏈裂解及互聯保險),這才是比較務實的做法。因此往下延伸更聚焦來看,可以從商品面、業務面、技術面與市場面來討論:

一、商品面:目前具體展現在發展行為計費保險(Usage-Based Insurance, UBI)車險、穿戴式裝置的健康保單等商品。

二、業務面:讓銷售流程更順暢,客戶使用更加便利,最終提升使用者體驗。保險公司將各項流程數位化與自動化,運用自身利基與優勢,建立差異化的商業流程。

三、技術面:例如區塊鏈(Block Chain)的導入,加速理賠的驗證。過去理賠時都要附上一些單據,現在因為有區塊鏈第三方去中心化的認證(自動化概念性驗證,Proof of Concept,POC),可以儲存所有保險理賠的紀錄。因此,區塊鏈的導入可以協助保險業除加速理賠的流程與效率外,更可以有效降低保單理賠案件的申訴。

此外,智能機器人(包括聊天機器人、承保機器人、理賠機器人等數位導入),可以在投保的過程中提升效率,節省時間成本,有效加速投保流程效率。

四、市場面:保險產業並不缺乏想法與產品,因此金融場景(Financial Scene)的運用很重要。我們從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的經驗來看,金融業透過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串聯「金融數據」與「第三方服務業者」的介面設計),與不同服務場景跨界串聯,實現更開放、創新與安全的金融環境,讓科技便利生活。

對照保險業提供的服務,欲發揮保險業的價值,就要去串聯被保險人的生活場景。對此,我們要對客戶的需求(聯結客戶的日常生活所需場景)有所深入瞭解,從過去的商品導向銷售,轉而以客為尊,完全以客戶的需求為核心經營,進而將價值體現在保險公司的商品上,提供或創新商品給客戶,滿足他們所需。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