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贷款基准利率和MLF利率有什么区别?

存贷款基准利率和MLF利率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都属于基准利率系统,2者有什么区别?
关注者
8
被浏览
14,175

4 个回答

我们知道一个经济体需要的货币总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了通胀,太少了通缩,都不是啥好事情。

而这个控制水位的阀门就在央行手里,央行的主要职责就是保证市场资金总量处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官方的话说,保持币值稳定。

货币总量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货币的绝对量,二是货币的流动速度。比如你向市场投放500块,跟投放100块循环5次是一样的效果。

所以从一个经济体的整体看,资金够不够用,总量很重要,能不能顺利的流动起来更重要。

资金流动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正常的交易,一块钱买一个馒头,货币转移所有权,但没产生增值,体现的是交易功能。

还有一种是借贷,老王想开个养鸡场,但是没有启动资金,从老李那儿借了100万闲钱,约定一年5%的利息,这100万就成了资金,5%的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

对,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资金的价格对生产影响很大。

所以央行调控货币的手段也有两种,一种是增加量,比如我们常说的缩表扩表,其实就是央行在向市场投放货币,另外一种就是调节资金的流动,比如咱们常说的加息降息,就是在调节资金价格,进而影响流动性。

一般来说资金价格低的时候,流动性就好。好理解,利率低的时候大家会倾向于借贷和消费。利率高的时候,生产成本高,可能干脆存到银行吃利息了。就跟卖大白菜是一个道理,如果白菜价格低,吃白菜的人就多,如果白菜卖出了猪肉价,大家可能就改吃别的了。

按照西方的经济理论,货币的流动性比总量更重要,毕竟花出去的钱才叫钱,如果压在箱子底不动,摞的再厚也没用,所以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就是调节利率。

当然了,这么干有个前提,得有个发达的金融市场。

啥叫金融市场呢?

现实生活中借贷资金的流动并没有那么容易,比如老王在山西开养鸡场,可能一年都找不到愿意给他借100万的人,这事也就黄了。老李的100万在河北压了一年箱子底,一毛钱利息没拿到,还被老鼠啃了一角。对央行来说,这100万投入市场连个响都没听见,三方都吃亏,可以说是三输了。

所以还得有个市场给老张和老李牵线搭桥,也就是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大概又可以分成三类,常规操作是老李把钱存到银行,再通过银行贷款给老王,这个是信贷市场,经济发展早期都这么玩;第二种是债券市场,老王在市场挂个牌子,说明借钱目的,还款期限和利息,老李觉得合适就可以把钱借给他;第三种是股票市场,老王一顿操作完成IPO,老李的100万投进去变股东,效益好的时候两人一起吃利润。

此外金融机构有很多,比如商业银行、政策银行、证券公司,这些公司主要业务都是围绕资金展开,经营过程中难免有个马高镫短,这就需要有个市场让他们实现资金周转,这种主要实现资金交易的就是货币市场。

这几个市场,再加上央行向市场注入资金的批发市场(实际也算货币市场),共同构成了金融市场。

这其中批发市场、货币市场、信贷市场都会涉及利率,而债券市场的债券收益率跟利率强相关,咱们这篇文章就围绕这四个市场聊聊利率,看完本文,利率这事也就清楚了。

多说一句,咱们前面说了利率其实就是资金价格,借款就是买资金,放贷就是卖资金。文章里这几个概念我会换着说,大家知道是一个意思就行了。

一、市场上有几种利率。

首先,批发市场会有批发价和回收价。

批发价就是央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一般叫再贷款或者再贴现,回收价就是央行给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一般是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批发和回收相当于在央行在水池了里插了两根管子,一根抽水一根放水。

为啥批发市场有两个价格呢?

因为是不完全市场,央行具有绝对主导地位,作为货币的发行机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可不是说什么是什么,商业银行只能被动接受。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选择,商业银行觉得价格不合适可以选择不来,批发商总不能拿枪押着我进货吧。

所以有时候央行想操控市场流动性,银行们又头铁不听指挥的时候,就得想点别的办法。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公开市场操作,也就是央行直接进入货币市场交易。

比如我国央行经常使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这个就是公开市场操作的一种,一般期限比较短,七天之内,操作方式就是回购和逆回购。

关注经济的小伙伴可能经常听说回购和逆回购,听起来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抵押贷款,只不过抵押物是有价证券,一般就是国债。

而且大家注意,回购和逆回购是一回事,对一笔交易来说,你是回购方,交易对手就是逆回购方,就跟买卖一样,一体两面。从资金的角度来说,回购方就是买家,也就是借款的那一方,逆回购方就是卖家,放款的那一家。

比如央行的回收价很低(事实上确实很低,否则银行都把钱存到银行吃利息了),银行都不来存钱。央行想回收资金的时候,就可以发个告示,说我要搞100万的回购交易,用国债做抵押,家里有闲钱都可以把钱借我,利息招标产生,也就是你们债主说了算。

这种操作的好处是可以控制规模,避免直接调整回收价,大家一股脑上你这儿存款,市场上可能会闹钱荒。这种小打小闹,既能回收流动性,也不至于伤筋动骨,而且回购交易一般期限比较短,资金快进快出,对总量影响不大,相当于给市场做个微创手术。

这种招标产生的利率也算是一种回收价,所以央行操纵收场就多了一种利率手段。为了和正常回收价区分,咱们可以称之为可变回收价。

反过来,如果央行觉得市场钱少,就可以搞一个逆回购,有控制的向市场释放资金,相应也会产生一个可变批发价。

比如美国就是这样,批发价是折扣贷款利率,回收价是超额准备金率,同时美联储在公开市场每天通过回购和逆回购产生可变价。

关于美国的批发市场咱们说四点。

第一,美国的回购操作跟我们视角相反,我们是从央行的角度看,所以回购就是回收资金。美国是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回购是批发资金,意思一样。

第二,美联储的隔夜逆回购针对的不仅是银行,还有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这些公司也深度参与了货币市场,有他们参与的批发市场更具有代表性,这个咱们后面说。

第三,因为金融市场太过发达,美联储习惯通过公开市场完成资金的批发和回收,常规操作反倒是无人光顾。

比如美联储正规的批发市场是折扣贷款窗口,但是美国银行有个潜规则,你找央妈帮忙就是向全世界宣布老子没钱了,很容易引发挤兑,所以大家轻易不用。08年金融危机为了释放流动性,美联储紧急降低折扣贷款窗口利率,就这都没有银行敢来。后来还是发动几个大银行先贷款,有了示范作用,其它银行才敢跟进。

这种情况下,回购和逆回购操作成了央行主要的操作手段,可变回收价变成参考价格,常规回收价反倒没人关注。

第四,美联储不仅在货币市场操作,也会在债券市场操作。比如买入和卖出债券,通过债券收益率会影响利率,算是隔山打牛吧。

我们国家不太一样,公开市场没那么发达,所以还得补充点其它手段。比如回收端有一个央票的工具。如果央行觉得市场资金太多,常规调控不起作用,就可以发债券回收多余的资金,这种债券就是央票,央票的利率也算是一种可变回收价。央行是不存在缺钱问题的,央票的利息对央行来说就是纯成本,这也是债券市场不够发达,不得已为之,将来这种形式应该会越来越少。

在批发端,根据资金期限长短又开发出几种工具,比如常规借贷便利(SLF),期限是1-3个月,本质也是抵押贷款,只不过可以由银行发起,资金价格和央行商量着来。期限在3个月到1年的是中期借贷便利(MLF),时间最长的叫抵押补充贷款(PSL),期限是3-5年,一般是给政策性银行的贷款。

不知道啥是政策性银行?

就是政府的钱袋子,政府想干点啥的时候,会通过政策银行融资,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就是这类银行,他们不吸收存款,也不对外营业,资金来源就是从央行或者商业银行贷款,跟普通人关系不大。

这集中借贷工具相当于产生了不同期限的可变批发价,这点跟西方国家不一样,西方一般只有一个短期资金批发价

比如美国的那个隔夜回购,就是一天的期限。

主要是他们信奉利率结构理论,相信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正相关,短期利率可以迅速传导至长期利率,所以只保留了基础版。

多说一句,实际上这理论现在已经证明缺陷。因为短期利率主要影响资本市场,长期利率影响实体经济,如果市场扭曲,这两个利率背离,会产生倒挂现象,这时候操纵短期利率实际没法影响长期利率。

总结一下,一般批发市场会有一个保底批发价和回收价,在这个基础上央行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产生可变批发价和可变回收价,金融市场越发达,公开市场操作占的比重越高。

再说货币市场。

银行拿到钱,最好的办法肯定是贷款出去,但是企业也不是每天都缺钱,所以银行手里总会有剩余资金。

跟我们手里的现金不一样,银行的资金是有成本的,今天的100放到明天就变成99了,所以得想点办法保值。

最简单就是银行间拆借。这事的本质是银行周转不开的时候互相帮忙,很多时候就是过个账,比如央行对备付金要硬性要求,工行今天不够可能就找建行拆借一点,晚上盘点时候账面过关就行,第二天就还回去了。银行之间互相也都明白,抬头不见低头见,没准哪天谁求着谁,所以这种借贷基本不用抵押物,期限短操作方便。

当然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利息还是要给的,这就产生了拆借利率。

不过拆借毕竟是小打小闹,长期看还得购置一些资产保值,最常用的就是国债,虽然收益率低,但胜在风险小,多少可以覆盖点资金成本。比如前一阵的硅谷银行,就是因为购置了大量债券,结果债券贬值后资不抵债,直接破产了。

大家注意一下,银行购买债券这事,事实上就在债券收益率和资金利率之间建立关联。

很简单的道理,银行买债券,肯定得参考利率买。比如现在市场利率是3%,国债收益率是4%,银行都去买国债,国债价格上升,收益率下跌,等降到3%的时候,资金的流动也就停止了。你看,货币市场是不是影响了债券市场?

不过债券这东西到期才能兑付,如果中间忽然有大客户上门贷款,你没那么多现金,到手的鸭子这不就飞了?

所以银行间还有个回购市场,你可以把债券做抵押,从其它银行借款周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回购利率,一般期限会比拆借的长,资金价格也高一点。

回购利率受国债收益率影响很大。比如国债收益率上升,国债价格下跌,以国债作为抵押物的回购利率自然会上升。这就好比你原来的抵押物是1000万的豪宅,银行觉得你信用好,肯定会给你优惠利率。现在房地产崩盘,豪宅降到500万,银行觉得你随时会破产,自然会提高利率,对冲这部分风险。

大家能看明白吗?回购市场建立了债券收益率和货币利率的联动机制,实际是在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这两个池子之间搭了管子,让资金利率和国债收益率大致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

而且大家注意,货币市场是个完全市场。因为金融机构之间地位对等,谁也不能强买强卖,资金价格对大家是完全公平的,不存在买卖价格脱钩的情况,互相博弈的结果就是形成货币市场交易价格,也就是咱们前面说的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

再说信贷市场。

首先,存贷款的利率非常重要,特别是贷款利率。因为宏观调控最终还是要落到实体经济,社会财富还得靠生产,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业,主要作用就是充当媒介,把储蓄和投资撮合到一起。如果前面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贷款利率没法促进生产,那就算是白折腾了,所以信贷市场的资金价格才是终极目标。

这个市场参与主体是银行、个人和企业,银行购买资金的过程就是存款,价格就是存款利率,卖出资金的过程就是贷款,价格就是贷款利率。

信贷市场跟批发市场类似,市场主体不对等,银行作为资金中间商,翻身做了主人,可以低价买高价卖,主打的就是我有资质你没有。

比如你有闲钱,能直接借钱给企业吗?肯定不行啊,只能存进银行吃利息。企业要用钱,能直接用存款利率找个人借钱吗?想啥呢?抢银行生意啊,乖乖的排队填表,能不能贷给你还得看信贷经理心情。

储蓄和投资没有直接沟通的渠道,那就只能让银行这个中间商吃差价

那商业银行能随便压低存款价格,抬高贷款价格吗?

也不行,一方面是银行之间有竞争,另外一方面,即使银行联合起来压低存款利率,老百姓完全可以去债券市场碰碰运气,实在不行就买国债,让你银行一分钱都借不到。贷款端如果利率太高,企业可能就上债券市场发债融资,或者去股市融资,银行的钱借不出去,只能烂在金库里。

所以正常情况下,存贷款利率也得有个范围,太高太低都不行。

二、哪个利率是基准利率

咱们接着把问题简化,目前的资金价格有五个,央行批发价,央行回收价,货币市场交易价,存款价,贷款价。

现在问题来了,这其中那个是基准利率呢?换句话说,你要跟亲戚借钱,应该参考哪个利率呢?

答案是货币市场交易价。

批发市场,货币市场,信贷市场三个市场里,只有货币市场是完全市场,资金价格是银行之间互相博弈的结果,最能反映市场资金真实价格。而银行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可以从三个市场购入资金,也可以通过三个市场卖出资金,作为这个资金循环的核心,天然具有定价的功能。所以货币市场的交易价作为基准价格当仁不让。

而这个基准价格受央行的批发价和回收价影响,介于批发价和回收价之间。

很好理解,如果基准价格高于批发价,对货币市场的买家来说,人家找央妈走批发价不香吗?如果市场价低于回收价,对卖家来说,肯定就把多余的资金卖给央妈,所以市场价只能在这批发价和回收价之间波动,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利率走廊。

而终端的贷款价格和存款价格应该围绕基准价格制定,在保证银行利润的前提下有一个合理的利差。

正常情况下基准利率确定后,因为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相通,资金价格会趋向一致,就跟几个水池子如果底部想通,最终水面总能达到一个高度是一个道理。

事实上,目前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准利率就是货币市场利率,更准确说的是银行间货币借贷利率。

但是咱们前面说了,银行间有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以哪个为准呢?

一开始是以拆借利率为准,比如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曾经作为全世界主要的基准利率流行了几十年。但是这个拆借利率是通过报价产生,并不是实际成交价格,所以存在造假的可能。特别是银行之间可以形成联合的,如果他们商量好统一口径,完全可以人为操纵。比如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LIBOR就涉嫌造假,这在当时是个轰动性新闻。

而且对银行来说,资金来源很多,拆借的资金只是一部分,比重大的时候作基准利率问题不大,但是随着债券回购融资的比例越来越高,拆借利率权重下降,再当标准就不够分量了。

所以08年以后各国改造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核心就是让基准利率更市场化。

比如英国就用英镑隔夜平均指数(SONIA)作为基准利率,相对原来的LIBOR有两个改变,一来这个是成交价,杜绝人为操纵,二来这个交易市场引入了更多银行和金融结构,扩大拆借市场主体,形成的利率更加贴近实际资金价格。

对另外一些国家来说,银行拆借资金比重不高,干脆使用回购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前面说了,用国债做抵押融资可以把国债的利率也引入基准利率形成过程,更能反映全社会的平均融资成本,而且回购利率也基于实际交易,没法造假。

这其中干的比较彻底的是美国。

大家知道美国债务融资比例很高,债券市场是跟货币市场平行的另外一个融资体系,基准利率不可能不考虑债券市场,所以美国就用更为活跃的回购市场利率替代拆借市场利率,形成隔夜担保融资利率(SOFR),作为基准利率,这个市场参与者不仅是银行,其它金融机构也可以参与,美联储也在,几个说话有分量的大佬一起发力,形成的回购利率就是美国基准利率。

也正是因为债券市场过于发达,美国基准利率下限,也就是批发价,也不是咱们通常说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而是美联储主导的国债逆回购。可以说美国的利率处处躲不开债券,特别是国债的影响。

说到这儿,资金的价格也就清楚了,批发市场由央行主导,批发价确定上下限后,在货币市场,通过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决定资金的标准价,也就是基准利率。货币市场主要包括没有抵押的银行间拆借市场和用债券抵押的回购市场,在债券融资不发达国家,主要通过拆借市场决定基础利率。像美国这种国债机制发达国家,事实上存在债券收益和货币利率两个资金价格,回购市场可以有效连接债券收益和货币的利率,所以回购市场的利率才能体现资金的真正价格。终端市场主要银行对外的存款贷款交易,在完全市场情况下,企业也能参与债券融资,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联通,存贷款利率跟基准利率不会偏差太大。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调整基准利率,大家可能经常听说美联储要加息或者降息,实际上并不是发个红头文件,各大银行直接调整挂牌价,咱们前面说了,基准利率是市场利率,是个计算值,他也调不了。

美联储公布的基准利率是个目标值,意思是我觉得这个利率合理,下一步我会通过各种操作让基准利率向目标靠拢,比如操控回收价和批发价,或者在公开市场操控回购和逆回购利率。大家觉得美联储有这个实力,可能早早认怂,乖乖的把利率调到老大希望的高度。

当然了,我前面说了,美国债券市场相当发达,美联储完全可以通过债券市场影响利率,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想通,而且债券市场比货币市场参与人员更广,更能体现实际资金价格。

三、为啥我们国家利率一直没有市场化

在我们国家,一提基准利率,大家第一反应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而不是西方常说的货币市场利率。

主要原因是信贷市场银行处于绝对强势地位,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对存贷款利率几乎没什么影响,为了防止银行胡搞瞎搞,央行只能绕过货币市场,直接操控存贷款利率。

而银行能在信贷市场呼风唤雨的原因,主要是债券市场极度不发达,发债的主体主要是政府,还有不少发债名额给了政策性银行,企业债不是不能发,不过得经过层层审批,能拿到批文主要是大国企,相当于债券市场对大多数企业大门紧闭。

个人和企业没有其他融资和投资渠道,也不可能绕过银行直接找央妈贷款,那就只能等在银行门口,看人脸色行事。

特别是小微企业,基本没有其它融资渠道,没有值钱的抵押物,也没有政府担保,能拿到贷款就烧高香了,哪敢跟银行谈价格?

这个背景下,如果银行联合起来抬起资金价格,完全可以不理什么基准利率,市场地位不对等,光靠市场是没法调节的,所以必须要控制。

当然了,这事也不能全怪银行,银行的成本主要来自于收购资金,国家有规定,同业负债占比不得高于1/3,也就是你在银行间市场,通过市场利率最多只能拿到三分之一的资金,就这三分之一也不让你全拿,银监会对银行考核的时候会设定一些指标让银行尽量去吸收存款,这么算下来资金来自于货币市场的就更低了,参考基准利率意义不大。

所以早先我们国家是央行直接规定存款和贷款利率,给个标准值,再划定上下限,红线之内大家可以自行决定。

为啥不直接设定固定值呢?

主要各个银行情况不一样,如果一刀切,很多银行就没法玩了。比如如果存款利率一样,大家肯定会把钱存入国有四大行,那些地方商业银行,信用社啥的可就没活路了。

贷款利率更没法统一了,要根据企业信用灵活调整。国企个头大,安全性高,贷款利率肯定低。私企就不一定了,谁知道你啥时候会倒闭,所以必须得提高利率,对冲风险。

也正是因为我们存贷款利率非常重要,在我们国家提到基础利率,第一反应不是什么拆借利率和回购,而是存贷款利率,这个是市场化程度不高的一种表现。

大家老说利率双轨,其实就是指的市场利率和国家制定的存贷款利率并行的状态。

这事倒也正常,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时候这是常规操作。早先美国也干过,1933年经济危机的时候,美联储出台一系列措施,其中的q1条例就是专门限制存款利率,给存款利率加了盖子,同时贷款端限制最低利率,人为设置一个息差,也就是银行每完成一笔交易,至少有个保底收益。这也是为了避免恶意竞争,防止大银行拉高存款利率吸储,挤压小银行的生存空间。一直到80年代里根搞新自由主义经济后才取消。

这种央行直接规定存贷款利率的行为好处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历一波通货膨胀,为了防止发生银行挤兑,央行提高存款利率,抵消通胀对货币贬值的影响。需要搞基建的时候,压低存款利率吸收存款,通过银行放出去大量贷款给国企,国企拿钱后搞基建刺激经济。这种央行人为控制资金价格和流向的方法有个学术名词叫金融抑制,这种做法走向极端就是计划经济,大家可以仔细体会一下,管理的核心就是管钱,如果政府能决定钱的流向,那可不就是计划经济?

既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低效、浪费、搞寻租这些娘胎里带来的毛病肯定是一个都不少,当年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时候可以忍受,现在国家要换马车,要搞精耕细作,需要市场调节资源配置提高效率,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国家再来硬性规定资金价格这事就不那么靠谱了。

所以十八大以后,存贷款利率都逐渐放开,先是放开上下限,然后是调整基准利率制定方法。

比如2019年推出LPR,取代了贷款基准利率。

LPR全称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选几家有代表性的银行,给出对最优质的客户的贷款利率报价,取个算数平均作为贷款的基准利率。虽然还是国家公布,但是直接用银行的贷款利率做基准利率,已经向市场化前进了一大步。

LPR的好处是可以有效降低贷款利率。

很简单的道理,给最优质的客户的利率肯定是最低价,所以LPR其实就是银行的贷款底价。底价有了,企业根据自己的信用情况,大概也能估算出自己的贷款利率,银行再想狮子大开口就没那么容易。相当于提高企业议价地位,可以部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多说一句,LRP也不是我们国家的创新,美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段时间都用过,咱们还是摸着石头过河。

有小伙伴可能要问了,LPR完全基于银行报价,国家是不是不管了呢?

也不是,为了防止银行联合起来搞事情,国家规定LPR报价要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挂钩,商业银行在报价的时候要在MLF的基础上加点,不能随便报价。

为啥要用MLF呢?

咱们前面说了,MLF是中期贷款的批发价,而企业生产贷款至少也得一年起贷,期限上正好可以匹配,也算是精准调控了。

这就相当于把批发价也公之于众,银行报价的时候肯定也得悠着点,批发价2个点,零售价3个点大家可以接受,如果报10个点,你是不是自己也不好意思?

通过MLF到LPR再到终端价的方式,国家可以通过调整批发价,间接影响贷款市场。

不过用MLF也不是没问题,主要是银行通过MLF购买的资金很少,大概只占银行所有资金的5%,这就好比你有100个苹果要卖,其中只有5个苹果的进价是2块钱,现在要求你用2块的成本价决定销售价,肯定会有偏差。而且咱们前面说了,MLF毕竟是个参考,没有直接关联关系,即使央行降低MLF的价格,如果银行在面对自己优质客户的时候依然有议价权,完全可以不理,MLF也就失去调节作用。

四、未来怎么办?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我们国家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脱节,银行在信贷市场话语权太大,已经到了严重影响生产的地步。

现在的方法都只是治标,要想治本还得从债券市场下手,降低企业债务融资门槛,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如果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能打通,咱们只要盯着货币市场利率就行了,贷款利率跑不了多远,这也是未来金融市场改革的主要方向。而且将来人民币国际化,基准利率全世界盯着,肯定也得跟国际接轨。

至于这个基准利率怎么定,其实央行的白皮书里说的很清楚了,就是银行间的回购利率(DR),也就是银行间用利率债的抵押贷款。利率债主要是国债和政府债,基本属于无风险债务,用利率债抵押可以同步债券市场收益率,还能避免垃圾债对利率带来的负面影响。

至于交易范围为为啥限定在银行之间,主要是现在债券的持有者大部分都是商业银行,他们是债券市场的主要玩家,完全可以决定市场价。

将来如果债券市场完全发达,我们可能也会像美国一样,扩大基准利率的定价范围,把其它金融机构和企业信用债也纳入进来,构建完整的债券回购市场,再通过市场形成基准利率。

当然了,也不会像美国那样完全市场化,将来可能还是双轨运行。正常情况下国家通过控制批发价和回收价影响基准利率,通过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债务市场的循环实现利率传导。如果想重点发展某个领域,也可以搞专项贷款,比如我们现在用再贷款和再贴现来做专项资金注入,支持农业、棚户区改造和小微企业,这种资金只能定向使用,虽然利率低,但是专款专用,对市场利率没有直接影响。至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种大水漫溉的方式,未来估计会越来越少。

LPR全称Loan Prime Rate,即贷款基础利率,

是金融机构对其最优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

从字面可以这么理解——

LPR起源于美国的最优惠利率,即Prime Rate,

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2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

当时美国经济恶化,企业大量倒闭,

信誉良好的企业更是非常少,

但银行业资金过剩,总得找个地方投资,

于是部分商业银行开始有意降低信贷标准,并压低贷款利率,把一些资质差的企业纳入贷款目标客群,

由此引发了恶性竞争,使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进一步恶化,造成不少银行纷纷倒闭。

为防止恶性竞争,美国出台了相关法规,

其中有一条就是最优贷款利率(Prime Rate)。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大型企业可以通过直接从票据市场融资,银行面临的竞争加剧,Prime Rate的底线才被逐步突破。

如今,美国的Prime Rate主要用于中小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及消费贷款等对银行依赖较强的资金业务的定价基准。

以前,还未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候,我们银行是按照央行发布的贷款利率作为标准,

发放贷款时以此利率为基准上下浮动。

这个利率被称为贷款基准利率。

为了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2013年起,我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

但这时候,由于不少银行尚未具备定价能力,

若没有一个参考的贷款利率,容易诱发市场定价的混乱,造成非理性定价。

这就需要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寻找一个新的定价参考。

根据国外经验,实行LPR定价,可以促进定价基准由央行确定向市场确定平稳过渡,

因此央行于同年建立贷款基础利率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

当时LPR确定过程如下:

/1/

筛选出10家综合实力较强全国性的银行成为LPR报价行,

/2/

在每个工作日,各报价行根据自身对行内最优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送本行贷款基础利率。

/3/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剔除其中最高和最低的报价后,将剩余报价作为有效报价。

/4/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以各有效报价行上季度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占所有有效报价行上季度末人民币各项贷款总余额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出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对外公布。

公式如下:

此时发布的LPR期限都是1年期的。

其他贷款利率,则通过考虑客户的违约风险和期限风险等因素,在LPR基础上加减点产生。

但这里有个问题,

当时虽然放开了利率管制,但为了稳定市场,贷款基准利率还要存续一段时间。

而当时各报价行的报价主要参考的

正是央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

这样就造成,

贷款基础利率LPR还是和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高度相关,市场化程度不高。

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LPR与贷款基准利率持平,不能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

这样就使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并存,且走在两个轨道上,

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利率双轨制度。

央行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市场传导,

比如央行通过释放低成本的流动性给银行,目的是鼓励银行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向企业发放贷款。

但由于大部分银行采用的LPR仍然参照央行的贷款基准利率,而非市场利率,

而贷款基准利率又相对稳定,很长时间维持不变,这样的话——

因此,这就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造成阻碍。

那就和推进利率市场化目标相左啦。

因此需要对LPR进行改革和完善,

这也就是最近你朋友圈刷屏的原因。

LPR也有个更响亮的新名字,

叫做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展现LPR市场化特征。

我们来看看这次改善的LPR有哪些变化:

1、报价基础

LPR定价机制由原先参考贷款基准利率,

改为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的方式。

这里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

简单滴说,就是央行向符合一定资质要求的银行提供贷款的利率,

所以现在报价行报价变成这样,

加点幅度主要取决于各报价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MLF被戏称为麻辣粉,我们以前说过,就不展开啦。

这样,央行调节MLF利率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影响贷款利率,

环节被打通了,货币政策就可以传导到实体经济。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利率传导效率,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2、增加报价行

LPR报价行的类型,在原有的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共计18家。

新增加的报价行具有在同类型银行中对贷款市场影响力大、贷款定价能力强、服务中小微企业效果好等特点,

这样提高了LPR的代表性。

现在不是这样算啦,

然后用算术平均算LPR。

各银行对新发放的贷款主要参考LPR,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础。

存量合同仍旧按照原合同约定执行。

3、增加期限品种

LPR由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这样完善LPR期限结构,

也能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

4、报价频率

每日报价,更改为每月报价1次。

这样有利于提高报价行的重视程度,提高LPR报价质量。

最后,我们总结下,

此次房贷政策明确,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是贷款利率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过程中,个人住房贷款定价基准也需从贷款基准利率转换为LPR,以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