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追擊】銀債吸富貴長者 銀色市場潛力大
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723.92
    -1.18 (-0.01%)
     
  • 國指

    5,863.57
    -11.42 (-0.19%)
     
  • 上證綜指

    3,069.30
    -5.66 (-0.18%)
     
  • 滬深300

    3,567.80
    -12.88 (-0.36%)
     
  • 美元

    7.8281
    -0.0003 (-0.00%)
     
  • 人民幣

    0.9234
    0.0000 (0.00%)
     
  • 道指

    38,904.04
    +307.06 (+0.80%)
     
  • 標普 500

    5,204.34
    +57.13 (+1.11%)
     
  • 納指

    16,248.52
    +199.44 (+1.24%)
     
  • 日圓

    0.0514
    -0.0001 (-0.21%)
     
  • 歐元

    8.4839
    +0.0007 (+0.01%)
     
  • 英鎊

    9.8910
    -0.0030 (-0.03%)
     
  • 紐約期油

    86.73
    +0.14 (+0.16%)
     
  • 金價

    2,349.10
    +40.60 (+1.76%)
     
  • Bitcoin

    69,466.39
    +1,356.57 (+1.99%)
     
  • CMC Crypto 200

    885.54
    0.00 (0.00%)
     

【財經追擊】銀債吸富貴長者 銀色市場潛力大

銀債吸富貴長者 銀色市場潛力大

一年一度的iBond再在市場掀起搶購熱,今年長者們將會多一個選擇,正是政府

首推的「銀色債券」。市場消息透露,首批銀債將於七月推出,最低固定年息率保證有兩厘,持一手每年收二百元息。香港人口急速老化,其實不少富貴長者有的是資產,卻苦無合適的投資產品,銀色市場屬新藍海,政府今次捉到鹿,最好要識脫角。

本港物價年年升,但人工升幅卻未能跟上,再加上股票市場愈來愈難搵錢,所以政府連推六年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次次都大受歡迎。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今年二月於財政預算案中還提出一個全新的投資產品——「銀色債券」(Silver Bond),目標對象為年滿六十五歲的本港長者,希望為長者提供穩定回報,計畫於今明兩年發行,首批為三年期。經過多月的研究,該新產品終於出爐。市場消息透露,銀色債券暫訂今年七月底推出,料初步發行額不超過三十億元,規模遠遠低於目前iBond的一百億元。

銀色債券與iBond一樣,息率以過去半年本港通脹率平均移動值計算,不過,消息指,今次銀債設最低保證年息率兩厘, iBond則只有一厘,持有一手銀債,每半年至少可收息一百元。雖然息率較iBond好,但由於難監控市場,銀債將不設二手市場買賣,若投資者希望中途離場,只可以用原價售回政府,沒有炒賣空間。

定存年息飆升

長者的抗風險能力較低,定存一向是其最愛,但港元定存息口較低,收息一族完全「無肉食」。不過,近期多間銀行掀起定存大戰,令港元定存息口突然飆升,長者的選擇亦有所增加。

廣告

富邦香港的三十萬元三個月港元定存,近期的年息升至一點一厘,而在三個月存款期結束後,會有二百元現金回贈存入客戶的往來戶口,若成功登記使用電子銀行及開立投資戶口,就再有二百元現金回贈。此外,若完成財務需要分析,再加送五十元百佳現金券。故以三十萬元存款額計,三個月定存收息八百二十五元,加上最多四百五十元現金回贈及禮券,年息便可高達一點七厘,成為全港最高。

其他小型銀行的搶定存計畫亦不俗,以印度銀行Allahabad為例,一年期定存息亦有一點四厘,存戶於該行做五十萬元定存,一年可收息七千元。東亞上月底亦上調息率至一點二一厘,最低存款額要四十萬元。

雖然銀債的回報較定存好,但申請人可分到的債券不會太多。本港有超過一百萬名長者,三十億元的銀債,遠遠不夠分。去年iBond約有六十萬名申購者,當中約四萬八千人為年滿六十五歲的銀債合資格申請人,市場估計,若是次銀債的申請人數為五萬人,按今次發行額三十億元計算,每人最多可獲派六手,即一年實收一千二百元。對於有一定積蓄,可以拿大筆出來作定存的長者來說,吸引力不是太大。

恒生銀行(0011)私人銀行及信託服務主管陸庭龍指出,銀債發行額及分派始終有限,與投放債券基金或保守型基金規模不同,對解決已退休人士投資出路問題只屬杯水車薪,吸引力不算太大。

投資取態勇猛

政府這個新嘗試的成績如何仍是未知之數,但總算踏出第一步,開拓長者投資市場這個藍海。全球人口老化,除了銀髮產業,如醫療及健康護理等,可以帶來大量商機,其實銀髮投資亦是待開發的金礦。

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亦在加速,政府的數字顯示,現時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人數為一百一十五萬,約每七個人便有一個是長者。二十年後將上升至二百四十九萬,即差不多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長者,平均每年增加六萬個。退休人士當中,並非個個都要依賴政府或子女供養,當中有不少富貴長者,坐擁大量資產或物業。

政府於二千年推出強積金計畫,供款人於六十五歲後便可以一筆過取回供款,年滿六十歲的人士,若以提早退休為由提取強積金,亦可以分階段提取。若以供款人每月供款一千元計,連同僱主的供款,供滿二十年,即使是零回報,扣除管理費後亦至少有四十萬元以上。這筆資金不能應付退休人生的基本需要,所以將資金拿出來再投資,相信會成為必然的選擇。

近期的市場調查發現,香港長者的投資取態,較年輕人更為積極。安聯投資上月公布有關港人退休信心的調查,五十至六十四歲較年長人士在強積金中偏重股票投資,百分之六十三的強積金持有股票基金,比例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只有四分之一持有風險相對較低的保證基金或債券基金;股票佔流動資產百分之二十七,高於所有受訪者平均的百分之二十三;高達百分之六十五的年長人士,擬在退休後將強積金權益投放在股票,比率較其他年齡層高。

業內人士認為,年長人士的投資取態應傾向保守及穩定,但部分較年輕人更為「搏命」,相信與市場缺乏適合長者的產品有關。長者的選擇不算太多,定存的回報甚低,銀債則是今年才試水,長者欠缺投資門路,才令投資取態出現錯配。

銀髮族ETF

台灣亦面對老齡化問題,銀髮投資市場的發展看得較香港前,值得香港借鏡。台灣金管會主委丁克華今年開始大力鼓勵銀行、保險及證券業開發提供符合高齡需求的金融商品及服務,並推動結合醫療、安養等服務機構,提供老年生活所需及安養照護服務,鼓勵銀行推出以房養老等高齡化理財產品。

台灣六間銀行本自上月開始已陸續推出「以房養老」的逆按揭計畫,市場反應熱烈,申請者最高年齡達九十歲,而最貴的物業來自台北市,估計約值五千萬新台幣(約一千二百五十萬港元)。

除了逆按揭,台灣證交所亦鼓勵業界為高齡者提供風險較低且報酬穩健的金融商品,例如債券ETF。債券ETF的好處,是每手買賣金額較細,交易成本亦低,且報酬穩定,夠讓長者動用較細筆的資金,就可以參與債券市場。此外,台灣證交所亦會持續推出更多適合銀髮族的ETF商品,如低波動ETF、高股息ETF、主題型ETF及海外的ETF等。

關鍵在持續性

市場人士指,推出專為長者而設的銀髮投資產品,一來能舒緩長者的生活壓力,二來,對市場來說,銀色市場將會成為新的融資渠道,可以滿足政府財政需要及金融市場的需求,締造雙贏局面,相信是次政府推銀債後,可起帶頭作用。曾俊華亦預期,銀債的目的,是為推動本港債券市場的發展,尤其是潛力龐大的長者市場。

不過,外國經驗引證,要推動銀色市場,持續性及更多元化的產品,實屬必要。英國去年就推出名為「65+ Guaranteed Growth Bonds」的定息債券,只供六十五歲或以上國民申請,一年期息率高達二點八厘,三年期更有四厘,息率遠勝於市面上只得約一點五厘的普通債券。

結果,該批債券反應熱烈,認購人數超過百萬,金額亦高達一百五十億英鎊,成為英國有史以來最熱賣的投資產品。不過,債券其後卻無以為繼,去年底英國政府宣布,將不再發行長者債券,日後只會發行普通債券。

長者屋作警惕

港府過往推新投資產品時,的確能在市場引起重大迴響,例如iBond或人民幣債券,便吸引了不少新資金進入市場,但其後的續航力一般,若希望憑單一隻銀債便能推動香港債券市場,力度應會不足。

其實,政府近年不斷研究推出銀髮投資產品,除了試水的銀債之外,「公共年金」亦在研究當中。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曾提出,可透過設立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年金,或與通脹掛鈎的長期零售債券及逆按揭等,協助資產較多長者,令他們每月有穩定收入,解決退休後的長壽和投資風險問題。關愛基金的二百億元,由金管局負責投資,以財政儲備投資回報平均計算,未來一年回報有百分之五。將長者的資產放進此類計畫,若長者有一百萬元資產,一年回報就有五萬元,即每月四千收入。不過,此計畫仍在討論當中,相信一段時間之後,才能有正式方案。

香港在發展銀色市場的決心是有,但明顯經驗不足,有時硬將海外經驗搬過來香港,亦不適合。例如政府推出位於北角的「富貴長者屋」雋悅,反應極為冷淡,整個項目提供五百八十個多個單位,但暫只租出六十五個單位,遠較預期少,當中逾二十伙更是以短期租約租住。

市場人士認為,雖然外國有長者屋的成功例子,但在香港並不合用。雋悅的租住權費動輒要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若有數百萬元現金,很容易在港買私人物業,選擇極多又可以隨時套現。若長者找到銀行承按,更不用付足全數樓價,餘下資金用作投資,便有持續回報,用作支付生活及醫療費用,因此長者屋並不是太理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