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近十年后再看,你有什么感触?

本题已收录至「寻找全网最强影视解说」活动,发视频,参与报名,参与「解说大魔王」争霸,万元现金等你来瓜分,还有机会获得专属身份标识。戳这里查看活动详情 …
关注者
288
被浏览
565,931

121 个回答

电影的主角虽然是秦淮河女子,但我印象更深的是他,教导总队李教官

和他们,无名英雄

近十年之后我才知道这里面有窦骁、聂远、秦昊、黄海波等明星。。。


一群残兵,明明能逃离这座死城,为了保护伤痕累累的南京,却选择了留了下来,和敌人拼到底,拯救更多生命。

他们展现的是中国军人的血性。



这就是我认为的血性。

我大概在2009年夏天看了报纸连载小说,2011年元旦看了电影,2014年年底看了电视剧。

小说好像没连载完就断了,我印象不深,总体感觉比较干瘪。争议最大的“交换”那段我碰巧没看到,在此不提,但我一直知道它有怎样的争议。

所以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专注观察电影有没有踩雷。也许是我那时候观察力还不够强,个人感觉,所谓“过度宣扬贞操”基本是没有的。也许是我当时还是个高中生,所以看电影时对那些学生更有代入感,总体感受到的是1.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免于涉险,2.妓女想在假扮学生时体验一下自己没能拥有的人生,然后在保护未成年人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很难否定牺牲自己保护未成年人比出卖肉体更有人生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交换完全不可能排除“贞操”方面的衡量,至少是联想。

近十年间除了首映期间之外,我只在后来电视台一次转播时又瞄了几眼,所以具体细节已经记不清了。

说完电影再说电视剧。

说起电视剧,可能看过的人比小说和电影少了几个数量级,这版电视剧对原著进行了天翻地覆的改编,包括题目都改了——《四十九日·祭》,成了以2名神父、5名妓女、5名中学生、3名国军在教堂中避难为视角,尽量全面展现南京大屠杀的一部作品。

原著和电影中最具争议的“交换”情节,在电视剧中完全消失,因此剧中唯一涉及“贞操”的情节,是进入教堂伊始女学生不愿意与妓女为伍。不过在一个多月的苦捱之后,她们摒弃了内斗,最终在日军转移注意之后合力逃出教堂,从此天各一方,直到1945年的南京军事法庭。

此外直到看了电视剧,我才更清晰地意识到电影的西方中心论和东方主义倾向。电影将灾难中宗教的安抚作用、西方人在华的享乐与猎奇、中国人束手无策时对西方人的依赖进行了大量的完全正面的展现,这些绝不仅仅是电影的噱头,更参与了主旨的构建。

反观电视剧版固然有篇幅优势,但是不能否认其立意高于电影。电视剧深刻反映宗教保守派在暴力之下的无能为力、中国神父(男主角)信仰中的功利主义底色、每个人无可避免的自私和绝地求生的力量与智慧、强者保护弱者和同弱者共同奋斗……此外还有国府官员的低效怯懦、国军派系内斗和被出卖后的抗争、日军的精密残暴与内部压迫等等,这些主题几乎已和原著小说无关,也远远超越了电影的狭小视角。观众有理由相信,这个故事和小说、电影相比,跟真实的历史与人的距离要近了太多。但这也注定了电视剧的故事性一定程度上让步于其他了。

因此,也许单看电影感觉尚可(我认为针对电影的“贞操”争议有些诛心,更多的缺点在于西方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也意味着不真实),但电视剧则是全面超越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