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0 月我国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将结束 10 年的过渡期,意味着什么?会有哪些影响?

按照我国养老金改革的时间表,今年10月份,我国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将结束10年的过渡期,实现最终并轨。很多人都关心,这到底会带来什么样实质性的影响。 我国…
关注者
5,672
被浏览
9,691,824

1,611 个回答

最后不管怎么改革,只有一个评价标准,其实就是养老金替代率,或者说各个阶层拿到的养老金到底是多少,差异有多大,尤其是养老金第一支柱,本该就是以公平和保障为基本特征的,差异过大本身就说明其设计问题很大。

1)多轨制下的养老金差异

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退休金与退休前收入比值)虽然连年下降,但也不能说无法完成保障生活的水平,依旧有40%的平均替代率,比如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来算,40%就有大概1.2万每年的养老金,我国又是工业国,原则上除了医疗,老人的日常开支还是可以很大程度保障的。

然而在我们经济体,谈到很多平均数据都不错,而很少强调结构,里面猫腻就大了。我国的老人如果要细分的话,大概有四类,体制内,国有企业职工,民营企业职工,城乡普通居民。平均的养老金替代率40%,低于国际警戒线55%大概15个百分点,已经属于养老体系比较差的了,但再考虑到体制内的80~90%的替代率,这基本就是比发达国家福利还好的制度了,平均不如人家,但有部分人可以享受到比早发展几十年的经济体更高的福利,一定意味着剩下的人能拿的养老金微乎其微,比如一半的老人(大多在农村)平均只有100~200块钱。

如果数据想透明,完全可以把财政补贴的去向和分配完全公开让居民查看,到底税收去了哪里,是否真的做到了调节贫富分化和保障最紧迫的老人群体生活。所以在过去的养老金体系下,千万别说是农村没交养老金的老人拖累了财政,就是把这些钱都停了,多轨制下的规则制定者还是会拖垮财政,谈平均但不谈和结构的好处就在这里,拿走大多数补贴的人可以躲在少拿钱人的后面增加公共支出预算,其美名曰为了大家的养老金,如果第一支柱都做不到公平,这种养老金体系是非常失败的。

2)改革方向是第一支柱并轨,但由特色的第二支柱补偿

我们的养老金体系由2014年开始筹划并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则特殊对待,老人不受影响,依旧可以拿到较高的养老金。中人根据新的计算方法虽然有“保低限高”的政策,但由于在特色第二支柱的支撑下,反而比过去的计算方法更高,意味着其养老金替代率不说上涨,至少不会下跌太多,尤其是2024年过渡期一过,保低限高约束也会取消,意味着未来的涨幅不再受到限制,老人没有吃亏,中人也没有吃亏。

那么新人呢?同样有特色的第二支柱(职业年金),为了并轨后待遇不下降,体制内除了参与基本养老金的缴纳外,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也就是说,虽然并轨了,但体制内还有第二个福利补偿,就是职业年金,未来的养老金替代率也并不会下降太多。

你会发现,所谓的并轨,从各个支柱划分上来看,未来确实会在第一支柱上改善公平,但又增加了特色的第二支柱补偿,那么很多人说体制外也有企业年金,这东西覆盖率也就10%不到,而且大多数存在于国企中,私企很少有此类政策,为什么说特色呢?只覆盖特殊群体的福利政策不就是特色第二支柱么。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一点,企业的福利来源于利润,而体制内的福利增加来源于税收,所谓的多交其实本身就是税收支撑的福利,未来拿得多还要税收补贴。

换个方式,换个福利名称就能改善养老金分配的不均?最终还是要在养老金替代率的差异,财政补贴的去向和透明度上验证效果,我们的福利支出不是没有,我们的财富积累也不是没有,只是有人负重前行有人歌舞升平,前几天老胡还在讨论高薪养廉的问题,经济增速放缓都不好过,好歹有人旱涝保收且保障已经超过大部分普通人,最优秀的一批人都想挤到分蛋糕的领域,那么谁来做蛋糕呢?

我就不是很明白,当初那个“公务员不交钱也能拿最高档养老金”的设计是哪个小天才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