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帝巧克力越来越少,甚至下架?

关注者
9
被浏览
38,757

2 个回答

谢邀。

下面篇幅有点长,总而言之一句话,品牌战略调整。


内部改革让金帝边缘化

1991年,金帝巧克力正式上市,陆续在主要城市建立分支机构,通过直销的方式,将巧克力铺向全国终端。

熟悉中粮金帝的一位资深人士评价: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一个决定。1990年代,中国很多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不少人吃饭还成问题,巧克力当时还是空白市场。中国消费者荷包鼓起来的速度,远远超出预期。巧克力作为浪漫、小资的代名词,市场接受速度很快,上述人士说,巧克力是一个朝阳行业,年均增长20%左右,这样的增速已经维持了近20年。

中粮集团原来的主营业务是农产品和食品的进出口,在中国香港等世界很多地方设有分支机构,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脂以及生产机器设备采购起来很方便,金帝巧克力推向市场的时候,德芙也才刚进入中国市场,大家基本上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

中国人均巧克力的消费量不到日本的10%,不及欧洲的1%,上述人士说,中国有13亿人,每人买一块巧克力,就是一个天量的市场。

2012年前后,中粮金帝发展到业务上的巅峰状态,一位中粮金帝的员工介绍,仅仅深圳市场,一年销售可以做到3000万~4000万元。2012年,金帝全国市场做到了6亿元左右的销售额,10亿元,看上去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在最辉煌的时候,金帝做到了国产品牌第一名,把德芙等外国品牌加进来,金帝也能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第二的宝座。

就在金帝扩张势头一派大好的时候,中粮内部的一场改革,让金帝增长的势头戛然而止。中粮金帝的一位老人说:“我们不是被对手打败,是自己做烂掉的。”

中粮金帝的业务归属于中粮集团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中国食品(00506.HK),原来金帝这一块的业务叫作糖果业务,后来改称“休闲食品”业务。

中国食品的业务领域横跨饮料、葡萄酒、食用油和巧克力多个领域,知情人士说,中粮旗下品牌众多,产品线五花八门,怎么形成合力,时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想了很多办法。

中国的大卖场都有进场费,中粮的每个单品进卖场时都要单独交费,这很吃亏,也不合理,中粮的改革方案是,将快消品统一管理。

知情人士说,打个比方,原来金帝是一个单独的事业部,在东北设了大区经理,这个大区经理只负责东北区域巧克力的销售推广;按照改革方案,金帝的东北大区取消,大区经理改任中粮消费品某一省区如辽宁的经理,除了巧克力,还要管饮料、食用油、葡萄酒的销售推广。

与饮料、食用油、葡萄酒的盘子相比,巧克力规模不值一提。以2012年为例,金帝做到了历史最好的销售业绩,约6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而中粮食用油的销售是上百亿元人民币,饮料将近100亿元,葡萄酒数十亿元。

考核指标是销售金额,各地经理要做高业绩,自然而然的选择是将主要资源投放到食用油这样的大宗产品上。盘子小的巧克力,很自然地被边缘化。

巧克力是高消费弹性的产品,产品毛利高,但是销售数量不大;食用油是生活必需品,产品毛利低,销量很大。

中粮搞消费品统一管理的改革,主管市场销售的不少干部都来自于原来的食用油业务部门,他们接手巧克力业务,闹出了一些笑话。知情人士称,巧克力发货原来是以箱为单位,改革后,主管干部要求巧克力和食用油都以吨为单位发货。

这样的改革把巧克力的经销商雷得外焦里嫩,一位金帝的老经销商表示,巧克力和食用油有很大的不同,央企的领导喜欢看数据,数据不一定反映真实情况,在市场一线的声音传不上去,大领导说了算,导致金帝的业务一落千丈。

2013年,金帝的销售萎缩到4.4亿港元,2014年略有反弹至5.1亿港元,2015年又降至3.9亿港元。

对消费属性不同的产品,使用相同的管理方式,让金帝业绩掉头向下。业绩压力下,一位负责金帝华南销售的人士说,管理层频繁更换经销商,销售渠道更加混乱。

宁高宁整合管理中粮快消产品的想法是不错的,不过实际执行的时候到了下面变形得厉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把金帝给做死了,一位老员工如此表示。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有共同三观和相同理念的朋友,我觉得非常幸运。

也非常感谢那些为我点赞以及关注我内容的认识的和正在认识的朋友。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倍加珍惜,欢迎更多的小伙伴加入知乎这个大家庭,在更多的好内容下共同探讨(微商等勿扰,这里只有内容的探讨,各抒己见的氛围)

本人在某宝买了些小礼物以感谢知乎上的朋友对我的支持与厚爱。

本人还会不定期的寄出小礼物以示感谢与支持(邮费均为我出,如谁借着我的名义要邮费一定不是本人,谨防诈骗)

和品牌市场策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