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灣人飲食西化,加上外食頻繁,心血管疾病長年佔據臺灣十大死因第2名,而當民眾到心臟科就診時,複雜的自費項目常讓民眾眼花撩亂而無所適從,為此,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替讀者解析心臟科常見的自費項目。

冠狀動脈塗藥支架防止再狹窄的比率是健保支架的2~6倍

  「冠狀動脈塗藥支架是目前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最普遍的治療,也是最多心臟科醫師建議病人在預算充足的狀況下,應該自費的項目。」鍾伯欣表示。

  根據海內外醫界期刊統計,塗藥支架上的藥物能防止心臟動脈再狹窄及再阻塞,將日後再狹窄的風險降低至510%,相較健保給付的金屬支架尚有20~30%的再狹窄機率,有2~6倍的差異。

  塗藥支架有明確有力的數據支撐,因此現在除非病人有預算上的考量或是醫師在緊急狀況下聯繫不到家屬,否則幾乎都是第一選擇。

  對此,鍾伯欣說明:「健保的金屬支架和塗藥支架死亡率是相同的,其實健保給付的就已經很好,只是塗藥支架可以有效延緩病患心臟開第二次刀的時間。」因此他會詢問自費選擇的幾乎是75歲以下的病患:「若此項自費項目可以讓你心臟多使用510年,你願意採用嗎?」大部分民眾相當願意。

新式塗藥支架功能功能大躍進

  傳統上,塗藥支架能抑制內皮細胞生長,使再狹窄率降低,但相對地亦會抑制血管自我修復,長期持續下去恐會引發血栓,導致血流不順暢,甚至完全阻塞心臟血液的供給,為患者帶來危機;因此醫師過往會建議患者至少需服用1年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也常造成民眾有困惑:「我都選擇自費了,口服藥物時間怎麼還比健保支付來得久?」

  新版第3代支架,能大幅縮短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時間。不同於以往前一代塗藥支架,病患接受支架置放後還需服用長達1年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鐘伯欣表示:「這真的對病人有極大的幫助。」

  鍾伯欣舉例:他有1位病人剛放了心臟支架,服藥後發現腸胃不適,初步檢查後驚覺有胃部腫瘤,但病人正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此種藥物不能讓病人有傷口,會造成流血不止,無法進一步運用內視鏡切片檢查來判斷治療方法,造成醫治上的兩難。

  幸好病人是使用最新的塗藥支架,僅需服用2個半月的雙抗血小板藥物即可,後續成功地做完切片檢查,順利摘除還在第1期的腫瘤。

淺股動脈塗藥裝置對年輕、勞力族群差異大

  較少民眾知道大腿上的動脈阻塞也是心臟科醫師的範疇。在過去,傳統的氣球擴張手術平均1年後的再阻塞率仍為50%以上;而健保給付的淺股動脈置放裸金屬支架因為長度通常在16公分以上,平均1年後的支架阻塞機率落在30%左右。

  自費項目中的「治療淺股動脈狹窄之塗藥裝置」(包括塗藥支架及塗藥氣球),依臨床主要療效指標「第一次血管通暢率」,表現明顯優於健保的裸金屬支架組病人(90.2% vs.72.9%)。

  「若病人較年輕、有預算、平時有勞力需求,那我們當然會推薦自費。」鍾伯欣說明。

TAVI能大幅降低死亡率與併發症

  過去2年,「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是一個在心臟科討論度很高的手術。

  主動脈瓣狹窄大多是因為年齡增長而導致瓣膜鈣化所形成,75歲年紀以上的族群,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發生率約為3.4%。

  目前對主動脈瓣狹窄最有效的治療是以外科方式將主動脈瓣置換,傳統的開刀方式必須鋸開胸骨,且手術時間長,常有年長病患不願意或開刀醫師覺得病人年紀太大、風險高不適合,最後許多病患只能在餘生中默默承受著心絞痛或心衰竭。

  TAVI手術能讓病患免於開胸、不停止心跳,比起傳統手術長達15~20公分的傷口以及80歲以上病患平均22%的致死率,TAVI只會造成約0.5公分的傷口,同時80歲以上病患的致死率可降至2~3%,除此之外還可減少中風、肺炎等併發症,因此替高齡長者降低不少的風險。

  但TAVI手術費用高昂,近5年來統計中位數價格為新臺幣109萬元,令不少民眾卻步。衛福部健保署從今年2月1日起,有條件的開放全額給付,核准80歲以上以及80歲以下但曾開過心臟手術的高風險病患,可透過事前審查,進行TAVI手術,全額由健保給付,預估每年有300~500人受惠。

  「雖然TAVI手術健保每年已給付了300~500人,但有需求的患者仍是超過這個數字。」鍾伯欣表示,TAVI能降低死亡率和併發症,有主動脈瓣嚴重狹窄,心絞痛、肺水腫或心臟衰竭等症狀病人都適合這個手術,因此他很推薦給害怕有其他並發症或有此類病史的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