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白先勇创作短篇小说)_百度百科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白先勇创作短篇小说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是白先勇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68年,收录于小说集《台北人》中。
作品名称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作    者
白先勇
创作年代
1968年
作品出处
《台北人》
文学体裁
小说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白先勇用略带伤感的笔触叙写了从业二十余年的老辣舞女金兆丽即将告别舞池、嫁做人妇前夜的故事,通过三个层面的“浓缩”,向读者呈现金兆丽的舞女生涯、底层舞女们的真实生活、以及舞池中的众生百相,反映大时代变迁给流落异乡的人们带来的失意与沦落。 [1]

人物介绍

播报
编辑
金大班
作者集中笔力塑造了金大班这个典型人物形象,她外在为人爽辣佻达,游走于舞池欢场寻欢作乐,但她的内心却又充满无奈沧桑,深谙人情冷暖世事无常,这自然是她在这个大染缸里摸爬滚打多年,付出血泪教训练就的本事。在她身上发生过的桩桩件件不是个例,也同样在其他舞女身上上演着,这是那个时代中女人的悲哀。 [1]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小说未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渐次地展开剧情,而是以金大班二十年的舞女生涯为前史,从最后一夜下笔,用倒叙与插叙的叙述手法将二十年的故事,浓缩在她即将告别舞池的最后一夜之中。白先勇起笔用倒叙手法,从现在的台北闹市区西门町一带华灯四起的时分写起,交待了这是金大班做舞女的最后一夜,以此为切入口回顾了金兆丽作为舞女的前半生时光,其中插叙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片段,同时也是她人生的几个转折点,展示出了金兆丽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今天的金大班。第一个转折点是金兆丽与一位大学生,同时也是富家少爷独生子盛月如之间无疾而终的爱情,那是她作为一个女人第一次感受完整纯洁的爱情,体味爱情的幸福美好,但她与月如身份的差别、地位的悬殊,注定他们不可能有幸福结局,金兆丽也为他们的爱情付出了刻骨的代价,失去了他们还未出生的孩子。第二段感情是她与船员秦雄相伴的一段时光,秦雄也是真心实意对她的男人,可是他没有殷实的经济基础,给不了金兆丽此时想拥有的物质生活,而她也不再年轻,不能再为了爱情而等下去。最后金兆丽还是选择了“六十大几”的土财主陈发荣,因为多走了二十年的远路后,她已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而不再去奢求自己想要的,彻底放弃了所谓的爱情,选择了物质,于是便有了这“最后一夜”的故事。
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作者借鉴西方现代派的手法来丰富自己的小说创作,密切关注历史现实,不仅在审美情趣上注重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而且将中西方文化相结合,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将意识流手法熟练运用在小说中。小说通过女主人公金兆丽的意识流动来结构全篇,使用了大量意识流手法将过去的故事和当下发生的事巧妙的交织在一起,表达出形而上的意蕴。小说情节的发展随着女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展开,一登场与舞厅经理童德怀的理论引起金兆丽在化妆间的回忆,不断穿插闪回她过往的生活。她在舞场有过的风光,她在情场的得意失意,她爱过的心痛过的男人,在她的脑海交织重叠。她看着镜子里自己脸上的鱼尾纹想起自己失去的青春时光;由明天即将嫁给陈发荣而想到曾真心要娶自己却已等不起的秦雄;从眼前怀孕的朱凤想起自己年轻时为月如奋不顾身的爱情;从当今“夜巴黎”得意的红舞女筱红美,想到自己昔日在大上海“百乐门”舞厅的红火场面;结尾处偶然注意到的男青年又让她再次回忆起当年让她一见倾心的月如……这些零碎的片段在她脑海里不断交织放映,突出金兆丽在舞女生涯的最后一夜中内心的复杂情感。白先勇通过最后一夜中女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将一个个横截面拼接重组,一个舞女在这纸醉金迷的世界里曾有的爱恨情仇、坎坷心酸、不屈与沉沦,一幕幕、一帧帧地呈现。意识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故事从当下瞬间倒回几十年前,记忆的洪流汹涌迸发,浓缩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使得金兆丽二十年跌宕起伏的舞女生涯呈现在这短暂一夜之中,产生震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1]
作者不仅通过金大班这个典型风尘女形象来浓缩各色舞女形象,而且通过叙述视角的合理运用来展现各色舞女的性格特点,小说先用全知全能的视角交待了必要的场景和人物关系,随后迅速的将叙述焦点集中到金大班的身上。小说中的舞女形象,无论是老一代的舞女任黛黛、吴喜奎,还是新一代的舞女朱凤、筱红美,这些舞女的身上都有金兆丽的影子。金大班的意识流动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画面:当年风头不及自己的任黛黛选择早早嫁个有钱人,过有物质保障的生活,如今却成了金大班羡慕的对象;昔日好姐妹吴喜奎,当年与“玉观音”金兆丽一同被称作“九天瑶女白虎星转世,来到黄浦滩头扰乱人间的”,经历过时代的繁华盛世,在上海十里洋场风光无限;如今的朱凤更是如年轻时的金兆丽一样,未尝尽人生三昧,为了自己痴爱的男子奋不顾身,却为爱落得一身伤;还有像筱红美这样夜巴黎的红舞女,有着甚至超过金大班的手段和心机,把男人玩转于手掌之中……正是形形色色的舞女有互不相同的面孔,才有舞池中明里暗里,勾心斗角的故事。她们在全知视角下,通过金大班心理活动的描绘,跃然纸上,丰满鲜活。小说在外在的全知全能视点与内在个人意识流动之间自由切换,逐渐引出金大班二十年的欢场经历和各色舞女形象,反映出底层舞女不幸的命运和她们真实的生活。 [1]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白先勇,作家、评论家,生于1937年。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树犹如此》等。近年来致力于昆曲的复兴与古典名著《红楼梦》的重新解读与推广,重新整理了明代汤显祖戏曲《牡丹亭》和高濂《玉簪记》等。曾获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特殊贡献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