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突然那么多人开始野餐?

一觉醒来全朋友圈都在野餐,在家烧点好吃的,或者下馆子不香吗
关注者
40
被浏览
95,484

30 个回答

野花森林、碧水蓝天、青草白云,配上精心准备的食物,恰到好处的表情姿势……充满大自然风情的假期朋友圈,疫情以来变得多起来了。

这些美好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露营/野餐热的盛行。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为了安全,大家只能居家闭户,而疫情迟迟不能结束,长期的居家生活,人们迸发出对自然回归、律动感受的向往,也理所当然。

当疫情控制住,双脚终于可以踏出家门去青山绿水间自由奔走,当人们终于可以摘下口罩自由呼吸时,野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亲近自然的完美借口。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多的人选择逃离城市,奔赴山海,进行这种略带报复性的出游活动。

物流的方便与快捷,也为露营/野餐热的大火推波助澜。在某宝上主打野餐装备的商家琳琅满目,首页搜索“野餐露营装备”,成千上万种选择供你参考,如果你没有那么刁钻的要求,完全可以动动手指,就能说走就走,收获一场有模有样的野餐体验,感受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跟我们熟知的看电影、泡吧、KTV出行模式相比,野餐似乎有一股经典潮流文化的味道,充满复古韵味,自带一种遥不可及的美感和不可言说的美妙,吸引着现代生活中摸爬滚打,渴望放松与休息的人。

而这,也许就是露营大热的原因。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朋友圈里的露营/野餐照片总有一种形式主义的精致美:格子花纹的野餐布上,切成三角形的西瓜,草莓或蓝莓点缀的小甜点放置得总是恰到好处,主人摆出看似自然抓拍其实摆拍的各种姿势,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这些图片拍摄于城市近郊树林山野河谷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各色露营营地。

只是这份美好,在社交媒体的制式传播下,有时候也会变得令人费解,甚至可能背离了出游的初衷。且看出游的地点总是精挑细选,连带去的食物都要考虑色彩搭配,更不要说主人那些美丽的照片,背后更是花费了更多的心思……

其实略微研究一下露营/野餐文化就会发现,野餐这个词似乎更多的活跃在西方文明中。在很多世界著名的油画里,我们都会看到野餐的情景。而当油画里的场景远隔千年,与我们今天的向往遥相呼应时,一种奇妙而美好的情感,就在我们心中升腾而起。

而这种对野餐文化的片面认识,也造就了部分人对西方野餐文化的制式复古注定是僵硬的。所以在朋友圈里,我们看到的野餐图片,多的是红酒面包三明治,烤鸡甜点碎花裙,透露着对中世纪西方野餐文化的僵硬临摹,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尚停留在表面的制式社交上。

其实,抛却时间上的久远和地理空间上的隔离,古今中外热衷野餐的人们,无论吃的是三明治还是包子月饼,吹的萨克斯还是拉着二胡,都不重要。脱离身边的日常情境,不顾一切的去追寻所谓的制式野餐,也大可不必。

那些形式大于内容的野餐,可能最终劳心劳形的还是自己。在具体的形式背后,永恒不变的其实是参加野餐的人们在以一种自然洒脱的状态诠释对自然的向往,体验对古朴生活的追寻。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野餐就没有具体的形式,也没有固定的标准,无论你是手拿三明治摆出无比优雅的姿势,还是捧着一碗热干面吃的呼啦呼啦,没个人样……只要有这种向往,有这种追寻,野餐就不该受到社交制式的限制,它就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而这样的文化,它的存在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感受自然,愉悦自我。

野餐,就是人们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找到一份久违的亲切,一份柳暗花明的遇见,看见花的萌动,草的生长,收获一份好心情。

《兰亭集序》和《醉翁亭记》想必大家都还有印象,俯仰之间的流觞曲水,树林阴翳中的觥筹交错,不就是一场流芳千古的野餐吗?古今中外,野餐的实质从来不是为了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脱颖而出,邂逅自然的点滴精彩才是。

三五亲友,来一场人与自然的无间交流,即使准备没那么充分,妆容没那么完美,景色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又何妨呢?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在一条小溪边,一块草地上,暂时放下写字楼里的焦虑,忘记作业本上的对错,纵情地放飞自我,与自然来一次美好约会罢了。

因为别人有的,我这个精致女孩也要有哦。

姐妹们,穿上格子裙,我们一起去野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