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投資】一文理解兩餸飯現象 了解背後的營運模式和危機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iMoney智富 - 理財智慧 - D220209

【理財投資】一文理解兩餸飯現象 了解背後的營運模式和危機

理財智慧

發布時間: 2022/02/09 18:39

最後更新: 2022/02/10 22:34

分享:

分享:

在Facebook上,除了前夫和前妻的群組外,也有各式各樣的食物群組,例如壽司群組、焗豬扒飯群組、奶茶群組等,內容恍如一個小Openrice平台,網友都會分享自己在不同餐廳的食評,甚至會教其他人如何「自煮」。其中「香港兩餸飯關注組」是一個最近非常火熱的公開Facebook 群組,會員已經接近5萬人,每日也會有網民分享自己兩餸飯,甚至有部分餐廳被捧為「必食」和貶為「劣食」。

同場加映: 【青姐話】財息兼收迎福虎 資金回流傳統股

兩餸飯其實不是一件新鮮事,只是在新冠疫情下,可能因應租金下跌加上也隨著防疫措施加辣,不少兩餸飯餐廳應運而生,變成「梗有一間係附近」,情況正如一張在討論區經常出現的梗圖。它們大多都以外賣為主、每次提供十多款的小菜、賣點是性價比高,三十多元已經有一個兩餸飯,價錢甚至比茶餐廳的早餐或下午茶更便宜,但到底背後反映的是甚麼經濟現象。

疫情原因

由於疫情的原因,各行各業都受到嚴重的影響,首當其衝的是酒店業和零售業,在疫情期間被逼放無薪假、減薪都時有發生,甚至國泰航空也要香港政府注資。在各行業都不景氣的情況下,兩餸飯變得有價有市,甚至比快餐店都便宜,因此在飯市期間,不少「兩餸飯」都有長長的人龍。

同時,由於新冠肺炎主要都是透過空氣傳播,政府也鼓勵市民減少社交接觸 (例如六點後禁堂食、打針才可以堂食);加上現時更嚴謹的防疫措施 (例如同時段在該餐廳用膳都要進行隔離、限制堂食人數),外賣的需求自然增加。同時,有不少公司都有規定要求員工不要在餐廳進餐,甚至提供午餐補貼,不少「打工仔」做了半天的工作,都希望出去「鬆一鬆」,性價比高的外賣兩餸飯成為不少人的首選。

食物成本上升

在疫情的影響下,全球運輸需求增加,引致供應鏈斷裂的問題,以致運輸成本也上升,最終導致來港的食材價格也上升,例如最近菜價急升。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的資料公佈,本港2021年12月份整體消費物價按年上升2.4%,預期短期內供應鏈問題仍未解決,因此食材仍有上升的空間。在我們的認知中,外出用膳的成本較家中煮食高,但價廉物美的兩餸飯出現 (可以只叫餸) ,可能比在家中「自煮」的成本更低和更省時間。

預計汰弱留強

正如之前興起的珍珠奶茶、芝士撻熱潮,當年旺角一整條登打士街都是數十間珍珠奶茶店,甚至同一條街有兩間貢茶分店,但正如前面的梗圖所示,可能一開始頭幾間知名度較高的兩餸飯都有利可圖,但在越開越多的情況下,出現了供過於求的局面,變成惡性競爭,日後可能會出現大規模的結業潮。

差異性低
兩餸飯的熱潮與之前的古早蛋糕熱潮類似,都面對是差異性低的問題,古早蛋糕的口味變化不大,而且當時選擇也多,因此形成「忠誠顧客」(loyal customer) 的客戶群不容易。當然最後有部分的古早蛋糕成功突圍而出,靠另類口味開闢了自己的客源,例如流心口味、名牌朱古力口味等,否則一般的店會面對可取代性大增的問題。

低品牌效應

這個也是兩餸飯暫時最重要的盲點,之前的古早蛋糕、茶飲、芝士撻都有來自日本和台灣的「過江龍」,本身已經有品牌效應,省卻了經營市場的成本。但兩餸飯相對是低品牌效應 ( 當然有部分的著名兩餸飯餐廳都已經擴張,打響了知名度,例如曾經被媒體採訪的權發小廚,賣點是有幾道招牌菜和會定時更新菜單,吸引不少人光顧。) ,在低品牌效應的影響下,價錢成為唯一的指標,但固定成本不變的情況下,毛利只是愈來愈低。

兩餸飯的主要經營模式是討論區常說的「搞手打個和」,主要是優勢是以較低的入貨成本、薄利多銷、外賣店較少的人手。同時,也要受惠於疫情期間租金回落,才可以做到成行成市,相信部分兩餸飯的客人對於價格改變有較大的彈性,即以價錢為先,但隨著日後疫情放緩,可能業主日後也會考慮加租,令到餐廳的利潤減少,最終只會留下一些好口碑的店、但也隨著競爭減少到時也有加價的空間。

同場加映: 【溫股知新】恒指區間上又落 高息國策股落鑊

 

【《iMoney》最具國際視野的資理財創富頻道 -- 融滙國際最好、最新的投資理財智慧及方法,讓讀者盡快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http://onelink.to/8svabv

#國際視野 精明理財 盡在iMoney網站【 imoneymag.com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全新網上專欄的內容請【https://bit.ly/2zJY7DJ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責任編輯:陳佳恩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