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兵临城下》?

作为电影进行讨论
关注者
146
被浏览
369,552

79 个回答

你可以这样想象一下:

一个韩国导演,带着一群韩国偶像明星,拍了一部中国抗日战争主题的战争片,会是什么效果?

我相信以他们现在的电影水准,剧情画面和表演等各方面细节都是到位的。

但唯独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是一定缺位的。

因为固然他们讨厌日本,可也不代表就会喜欢中国。

参考他们的太极旗飘扬,还有火箭炮打大明等一系列涉及中国的战争片,我觉得大概率是这种画风:

军纪严明侵略者,心存高远到中国。

衣衫褴褛老百姓,西装笔挺在南京。

国军无能又腐败,赤匪红军长得帅。

日本间谍来渗透,盗窃机密却失手。

受伤流落又被救,恋上我军颜值狗 。

战事胶着谈恋爱,身份泄露死的快。

小伙伤心且欲绝,无奈鬼子又侵略。

抓丁入伍上前线,作战英勇刷经验。

偶遇女主亲姊妹,爱火重燃要私会。

奈何天不从人愿,各为其主不方便。

女二千辛偷跑来,冷枪爆头倒入怀。

男主心丧直欲碎,脑热当了敢死队。

中枪弥留到结尾,顿悟生命最宝贵。

什么侵略反侵略,反正谁要打仗就TM不对!


同样的道理,法国导演固然讨厌纳粹,可他们也不会就觉得苏联有正义感。

电影一开篇就点明了这点————纳粹德国开着坦克放着大喇叭喊,苏联人,你们的敌人不是纳粹德国,而是苏联布尔什维克党!

??!!

合着不是德国先侵略的?合着人民抵抗侵略者的牺牲是无意义且不值得的?合着都应该像你们法国一样直接跪才对是吧?

导演似乎也知道这么说有点不通,所以电影一开始就设计了一场戏,表明这些压根不是战士,十之八九连枪都不会用,都是被送上战场当炮灰的!而德国在全片中压根,注意,是压根没有战争外的杀戮镜头!唯一被杀的小孩还是因为间谍身份暴露。所以德国的大喇叭分外显得正义。

话说这个大喇叭这么眼熟,导演你是不是跑去《帝国的毁灭》剧组那借来的?

不得不说,有话语权就是好啊。可以瞎讲还不用负责。

最近正好整理了一个史料与电影《兵临城下》的对比。原载本人公众号和一些APP。

有人在评论区大谈“鸡汤”,电影里的某些台词也是一副上天安排了贫富贵贱,随波逐流,听天由命的强调。

但是从瓦西里的经历看来,却是他原本平凡的人生,因为和时代紧紧相连,而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

原回答:


为什么看起来真实

《兵临城下》的法国导演说过,剧组请到了专业的二战军服武器专家。他没有说错,从法国出版的军服勋章图书来看,他们的研究确实是世界一流的。这部电影除了T-34的炮塔是43年型之外,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哪怕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比如苏军政工人员的袖口是红星加党徽,而不是仅有军衔标识。一级卫国战争勋章是带有勋带,而不是现在常见的版本,且勋章的佩戴符合规定。而同类作品里纪念章满天飞,帽徽乱钉,领章偏大或缝不齐,样式混乱。相比之下,高下立现。

电影里的苏军政工人员


电影配乐属于西方的仿苏式音乐,沉重而雄壮,虽然有别于真正的苏联音乐,但是一般观众是听不出来区别的。

演员方面,虽然用英美演员较多,个别配角甚至是德国人演苏联人,但是许多小角色请了俄罗斯人扮演,人物的扮相并不出戏。

电影在情节设置上,每隔一段时间有个小高潮,所以说,能好好讲故事的电影,票房是有可能成功的。

尽管如此,扎伊采夫著有回忆录《狙击手笔记》,苏德双方留下了详尽的史料,比对一下,就能知道这部电影多少情节是虚构的。

史料对比

电影:扎伊采夫幼年时跟着爷爷学习过猎枪射击。

史料:基本属实,和爷爷和兄长学习弓箭和猎枪射击。

电影:扎伊采夫有很多字不会写,和战友说自己没文化。

史料:他是专科学校毕业,不但写信没问题,入伍后在红海军太平洋舰队担任文书。

电影:坐着闷罐子车厢来到前线,给人感觉是强征而来,没什么训练。

史料:扎伊采夫是水兵,因为苏军在塞瓦斯托波尔战败,他外出时被老百姓嘲讽为假男人,所以自愿调到前线去。根据其他苏军老兵回忆,确实在战时坐的是货车厢,但是加装了火炉,简易厕所等。而且,他的海魂衫被发现之后,战友惊呼精锐上前线了(苏军确实有水兵=精锐的传说)。

电影:白天渡过伏尔加河去斯大林格勒,遭到德军轰炸扫射。

史料:当时的轰炸机几乎无法在夜间搜索和攻击活动目标。所以苏军都是晚上渡河,没有遭到攻击。

瓦西里·扎伊采夫本人照片


电影:政委和督战队驱赶着缺少轻武器的军队盲目地发动冲锋,几乎被全歼。

史料:扎伊采夫本人回忆第284步兵师的首战是在工厂区,不缺武器。苏德双方互有伤亡。他本人和德军拼刺刀的时候被扎伤后背。有个油罐泄露起火,部分苏军战士身上起火,一边撕掉起火的衣服一边冲锋。(这个情节被俄罗斯导演小邦达尔丘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采用,但是也夸大了)

另外,苏军第227号命令,不是随意枪毙人。而是把逃兵罪犯编入惩戒营。惩戒营里也出过苏联英雄。


电影:扎伊采夫在著名的“鳄鱼雕塑”附近用5发子弹打死洗澡的1个德国军官和4个德军官兵。从此狙击才能被政委丹尼洛夫看中。

史料:扎伊采夫的狙击才能是被第284步兵师师长巴秋克上校发现的。当时苏军被德军机枪压制,他一枪击毙了德军机枪手,然后又打死了两个替补。巴秋克从梅捷列夫少校那里问清楚是这个神枪手是扎伊采夫后,命令给他一支狙击步枪,从此扎伊采夫就成了狙击手。(类似情节好像在国产电视剧《亮剑》,俄罗斯电影《第九连》里看到过)

另外,扎伊采夫回忆德军在前线洗澡是个陷阱,苏军发现德军埋伏好机枪组和迫击炮,诱使苏军暴露狙击位置,于是没有开枪。

电影:苏军最高统帅部代表赫鲁晓夫抵达斯大林格勒,威逼守军司令自杀,然后接管指挥权。

史料:苏军的指挥员如下,

最高统帅部代表: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人(只是有时到前线而已);

东南/斯大林格勒/顿河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

军事委员(政委):赫鲁晓夫,此人是因为苏联战时制度担任政工职务,电影张冠李戴,居然把打赢苏德战争转折之战的荣誉送给了他。

城内的第62集团军司令员:前任:洛帕京,对战局悲观,所以被撤换,但是依然指挥其他部队一路反攻,还参加了歼灭日本关东军的最后战斗。

后任:崔可夫,一路打到柏林。所以说,没有人被逼自杀。

从左到右:叶廖缅科、洛帕京和崔可夫


电影:赫鲁晓夫在河对岸的大礼堂里接见扎伊采夫,同行的有很多又老又胖的高级将领。

史料:1942年10月16日,崔可夫在前线视察狙击手部队。而年纪最大的叶廖缅科当时50岁,大部分将领既不老也不胖。

电影里的苏军将军,虽然形象不佳,但注意他的勋章,是符合苏军条例的


塔妮娅

扎伊采夫、塔妮娅和丹尼诺夫的三角恋是电影的主线之一,不过他否认在二战中谈过恋爱。况且不久后被弹片打中眼睛。苏联派了当时最好的眼科专家之一弗拉基米尔·菲拉托夫给他治病,奇迹般地治好了他的眼睛。

塔妮娅和扎伊采夫,苏军中比扎伊采夫战绩高,比他帅的狙击手大有人在


狙击手对决

电影的主线剧情是狙击手对决,德军从柏林狙击学校调来了狙击手埃尔温·科宁斯上校,通过飞机轰炸迫使扎伊采夫乱找掩护,结果却打死了一名女狙击手。

扎伊采夫的观察手用钢盔诱使科宁斯开火,没有奏效。小孩萨沙及其母亲与扎伊采夫熟识,甚至萨沙这个小孩自愿去做双面间谍迷惑德军。扎伊采夫与科宁斯多次对决都不占上风,最后是丹尼诺夫自愿牺牲,才给了扎伊采夫机会,成功击毙了科宁斯。

史料和争论

而根据扎伊采夫回忆,从俘虏口供得知德军派来王牌狙击手科宁斯对付苏军。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感到德军有个很厉害的狙击手,扎伊采夫的观察手用钢盔诱使科宁斯开火暴露位置。然后被扎伊采夫抓住机会击毙。对决就这么结束了,苏军大力宣传这次对决来打击德军士气。

飞机轰炸发生在马马耶夫岗,可能与苏军狙击手击毙了德军一名上校有关。

帮助扎伊采夫的小孩可能借用自1989年版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没有什么间谍的剧情。

关于科宁斯,这个名字在德语里写作König,意思是国王,极有可能是代号或者绰号。有史学家认为他可能是党卫军军官海因茨·托瓦尔德。但是德军记录里没有叫科宁斯或者托瓦尔德的军官死于斯大林格勒。而且,德军的狙击学校在奥地利的塞塔尔山,不在柏林,也不在措森。所以说,这个人最多可能就是一个厉害一点的狙击手,名字未知。这个人也有可能根本不存在。


真正的狙击战

斯大林格勒的交战双方,是不会把消灭对方狙击手的希望寄托在己方厉害的狙击手身上的。双方常常动用多个机枪小组,迫击炮甚至重炮攻击狙击手可能藏身的位置。

苏军在战斗中总结的经验如下:

采用双人狙击编组制,1人搜索观察目标,1人狙击。

多组狙击手同时行动,相互掩护。

必要时使用炮队镜而不是普通望远镜观察目标。

炮队镜


而德军依然偏向于单人行动,最多派1-2个助手掩护狙击手。

苏军宣传扎伊采夫击毙德军王牌狙击手,可能是为了掩盖苏军狙击手的真正胜利奥秘——科学编组和集群作战。

而现代一些强国的军队,包括美军在内,都在使用双人狙击小组,多组同时行动的战术。证明当时苏军的战术,是很有可取之处的。

通过史料和电影的对比,可以看出,电影除了道具配乐演员之外,如果在谎言里参杂着真话,听起来更加可信。

全文请点击: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装甲参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