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社會》@圖博館|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12 06:57:27| 人氣4,948| 回應27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憑社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過Randall ColIins柯林斯的《文憑社會一一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桂冠,1998),深感台灣以下叫改論者之無知!

你豈可罵人無知?

不知柯林斯的《文憑社會》所批主要在美國三大證照一一醫生、律師、工程師,更不知台獨教育部一元叫改下的「升學主義與文憑主義、證照主義與文憑主義、考試與教育、聯考與聯招、能力分班與常態編班、普通班與資優班~」等,已如蔡姬歌唱<傻傻分不清楚>了!

「一元叫改」實在自欺欺人,應學美國虛教部的「多元叫賣」一一那種教育合時就大賣,不合時就淘汰。

透視文憑社會的精巧陷阱>吳璟 書評雙月刊55期第13-17頁

楔子:文憑和教育在青少年人生的圖像中占有著極重要的地位,不論升學的管道如何多元化、教育資源如何力求平衡,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今臺灣社會,仍拋不開、放不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士大夫觀念。不可否認地,教育提升了學識知能,為人們帶來十年寒窗的苦讀以期能換取階級翻身的希望,但教育真能以表像公平的面貌為社會帶來階層流動?學校真是提供職業所需的培訓場域嗎?文憑制度下又埋藏多少的精巧陷阱?面對青少年將近十多年的流金歲月付諸於學歷證件的追求,是一種義無反顧的茫然亦或是一種早已命定的無奈?Collins這本文憑社會以一種反思的角度來辯證和剖析文憑社會下的種種現象,娓娓道出看似簡單問題下的複雜意義,其對傳統教育信仰的有力控訴,深深撼動了筆者原有「理所當然的以為」,讓人久久不能自已,經再三品味,對其在字裡行間埋入深厚的人道關懷更是感佩萬分。
文憑社會的迷失
一如書名所標示─文憑社會,我們的社會皆普遍認同「教育程度較高者,所具備的生產專業學能高,因而所得到的報酬較高」,這也暗示了文憑教育已代表社會階層的許可換證。但本書著者Collins認為如此說法未免太過天真,他以大量的相關資料佐證其假說:學歷對一些特殊工作確有必要,惟就整體社會觀而言,文憑並不是工作表現的依據,教育不是技術的基礎,留在學校接受進一步教育,所學到的主要是上階層的文化,而專業學能主要得自於就業後的工作經驗與訓練。在學校的學習過程,說穿了只是為了提高專業的地位,以作為專家和外行之間設置一道屏障,學業成就是用來保障既得利益團體和中產階級罷了。這也就是說,教育是一種用來壟斷進入有利職業的人為設計。Collins在旁徵博引後,斬釘截鐵地告訴讀者:「文憑已造成另一種形式的特權階級」,而且要毫不保留地揭發這些無意義學歷證件下的陷阱和陰謀。
揭下教育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美麗外衣
西方多數社會學者皆認同教育在社會階層化和社會流動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Collins指陳教育在階層化流動的過程中,在多數領域來看並沒有發生很大的作用,諷刺的是,這種人為性群體取得文憑的順序並改變不了其相等的階層,文化財富比經濟和政治反而更易從父輩傳遞到子女輩。因為社會的支配性價值是由能夠操縱其權力位置的個人和團體所設定,也就是說,決定角色位置、社會報酬與資源是依據社會中的權力分配,而非社會需求或共通的價值。這也悲觀地宣告文憑制度只會在越來越高的教育程度上複製新的秩序,並不能促成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著者承繼一貫以假設、驗證的鋪陳手法,讓讀者恍然大悟:「教育其實是高明的騙術,透過將階級優勢意識型態的合法性,來複製這種原有的社會關係,使優勢團體與個人藉此獲得他們想要的,同時阻止居於劣勢者獲得他們想要的」。
菁英分子掌控教育文憑的遊戲規則
Coillins有感而發地說。教育是選擇具有合乎中產階級需要的品質和行為者的過濾器。隨著經濟與機會結構的變遷,各個有資源的團體、組織、階層等分別設法影響這種總體過程(macroprocesses),使其有利於個人配置到較高的位置。Collins指出菁英分子的語言文化已滲透和主宰美國學校的課程及特色,學校的教學內容多是菁英分子認為最富價值的知識嗜好及價值觀念,而非全以知識為主。所謂良好的教育,即是培育菁英團體角色文化的教育,並且使用利於上階層文化語言的智力測驗暗示窮人子弟不及權貴子弟。事實上智力測驗是相當偏頗的,對於不熟悉主流文化語言的低階層團體較為不利,因此在促進功績社會的美妙辭彙下,學校教育使得窮人及文化不利者深信他們不具高職位應有的技能,以便權貴團體繼續位居要津。因此,學校長期以來均在鞏固上階層團體的有利地位,並使得窮人及文化不利者相信其應為自己的失敗負責,說服人們相信居高職位的人們較別人具有更高的智慧且更努力,故居高位乃理所當然。也使得人們相信智力與努力是成功的唯一決定因素來隱藏繼承性的權力與特權支配,這點也符應了著名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所說的:「今天,教育文憑已成為測驗過去祖先的經驗」。
過度文憑主義所產生的危機
Collins語重心長地指出:因為人們對文憑觀念的謬誤,文憑教育已過度的宰制和支配我們所處的環境。他指出教育文憑的膨脹源於收入豐厚的專業階層,其利用教育進行階級保護同時提高薪資,階層體制的膨脹使各部門特別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企業因為教育文憑的存在,而把大量的時間和經費用於管理上,而不用在生產上,文憑因此成為建立閒職部門的重要工具。再者,「教育是文化階層化制度的一部分」的錯誤觀念深植人心,更擴大文憑制度使就業條件嚴重背離實際。Collins將現代美國教育比擬成「文化通貨」(cultural currency),引起大家注意學校、文憑證書的數量問題。文化通貨可像錢幣兌換貨物一樣兌換所要的職業,當市面上有更多的通貨流入時,它也像錢幣一樣會貶值。同樣的,當市面上有更多的學歷角逐少數職業時,它也會像錢幣般會發生通貨膨脹的現象。不同團體為競逐權力與聲望,便採取比賽學歷的方式壓抑別人以謀取地位及保障,其實任誰都知道學歷資格根本與所謀取職業的複雜度不成比例,而這場非理性的文憑競逐卻如火如荼地上演。
面對文憑主義所帶來的危機,Collins認為必須先解決文憑教育目標的謬誤,使學校返回到利用自身的內在成果,而不是利用學位的流通價值使其得以生存。並主張教育內容應貼近實際職場和日常生活,使文憑真能提供在工作中將應用到的技能,並減少學究體制的結構,擺脫官僚主義的左右。在體制方面Collins提出把文憑制度凍結到只允許一定數量的學生達到一定的水準,如此便可凍結現行的階層化制度,而以文憑區隔勞動力使免於競爭。那麼體面工作部門已存在的壟斷優勢將得以保持。
後記:Collins用精簡練達的文字,有力的控訴中上階層宰制弱勢階層的陰謀,在其刻意鋪陳的文章脈絡下,讓讀者經由層層剖析和探索中洞悉出,中產階級佈下看似合理的文憑制度陰謀,也讓讀者警覺到日益膨脹的文憑制度將帶來的「專門化」和「閒職部門」的負面影響。除了批判外,他進一步地針對教育目標、內容和體制的衝突,具體地提出解決策略。Collins為渾然不知的受壓迫階級發出了不平之鳴的熱忱值得稱許,但就其對社會不平等的看法上,筆者認為在過分重視權力與權威的面向,輕忽真實社會中從「先天歸屬」(ascription)向「後天成就」(achievement)的轉移現象和功能。再者,其偏向實用價值導向的教育並沒有顧及教育目的仍有非實用性質的其它面向,這些侷限使Collins社會階層理論看法有了些許的偏頗和缺憾。然而,這些偏頗卻不減《文憑社會》一書的光芒,Collins做到了身為知識分子應有的人道關懷,他從社會弱勢團體的角度出發,聲嘶力竭地為這些潛藏於深層的教育問題大聲疾呼。其對文憑與教育關係的剖析是精闢入裡的,對傳統教育粉飾太平的假說更是毫不留情地一一批判,並在悲觀論調下提出積極可行的建言:學校必須重新找回自身的價值,而不是依靠文憑的流通價值而生存。
現今臺灣大開高等教育大門,以多元化入學的方式,試圖紓解升學壓力,喚回青少年應有的青澀與快樂,但升學的壓力仍以變相的方式存活,普設的大學已成了生產文憑的工廠,高學歷的失業率快速攀升,過去僅需要高中學歷的許多工作,現已換成需要大學生甚至碩士。現代社會似乎罹患了嚴重的文憑病,以致為準備未來工作所施予的不必要過度訓練而嚴重扭曲了教育真正的價值。過度重視文憑、過度放寬高等教育之門已逐漸地出現警訊,在動亂搖擺的年代,Collins的《文憑社會》或能予吾人許多教育上的省思及警言。
http://public1.ntl.gov.tw/publish/bookevlu/55/13.htm

聯 考 制 度 與 升 學 主 義 >王家通(高雄師大教研所)

一、問題不在聯考而在聯招
近年來,聯考一直為大家所詬病,其實應該批評的是聯招而不是聯考。所謂聯考,就是各校聯合起來舉行入學考試的意思,其本身並無可厚非。例如過去的師專招生也是採取聯考的,但是並沒有人批評其聯考的缺失,因為當時的師專聯考,並未造成九所師專彼此間水準的顯著差異,不像今天的師院,各校的錄取標準相差達數十分之多。由此可見,問題不在聯考。聯招利用聯考做工具,來區別學生,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等級,然後依其等級,依序分配給不同等級的學校(高中或大學)。以高中為例,分配到好學生(成績好的學生)的高中,畢業生錄取大學的比例自然較高;分配到成績較差的學生的高中,畢業生考取大學的比例自然較低。畢業生考取大學的比例高低自然又會影響其新生成績的好壞。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好的高中變成明星高中,不好的高中,越來越招不到成績優秀的學生,甚至於根本招不到學生,於是不得不改成職業學校。如此一來,高中乃逐漸減少,相對地,升學競爭也就日漸激烈。為了增加就學機會,政府只好在大都市增設高中,於是又產生高中發展不均衡問題。另一方面,國中的不正常教學,也隨著高中的階層化而日趨嚴重。為了解決國中教學的不正常問題,教育部遂想出一個辦法,叫做自願就學方案,可是該方案又由於本身設計的不夠周延,幾乎宣告失敗。現在有一大批人(大多為社會精英)支持聯考(其實是聯招),他們一直認為聯考才是最公平的辦法,甚至有時還會聽到一種說法,說聯考是中華民國僅剩的公平制度,千萬不要廢除。其實他們所謂的公平,只是指工具(聯考)的合理,而不是目的的合理。筆者認為工具的合理性必須配合目的的合理性,否則會變成假借科學、客觀、合理的工具,來達成偏差的目的。我們一直在要求國中教育要正常化,不能有明星國中,可是另一邊卻又在製造明星高中,實在是非常矛盾的事情。
二、問題不在升學主義而在文憑主義
長久以來,升學主義一直為大家所詬病。可是什麼叫升學主義,升學有什麼不對,卻很少人加以仔細的思考。根據我的感覺,所謂升學主義大概是說「大家想升學」,或者「學校辦學,以升學為首要目的」的意思。如果這樣的解釋可以接受的話,則我認為根據前一項意義來批評人家升學主義,並不合理。升學並不是壞事,何況現代社會,升學比不升學有利,如何能批評人家升學主義呢?批評人家升學主義的人,他自己是不是也升學了嗎?現在各政府機關用人大都要求大學畢業、高考及格等等,中小學找人大都要求大學畢業,修過教育學分,大學找人大都要求博士學位,在這樣文憑至上的制度設計底下,要一般人不升學主義實在很難。升學主義是文憑主義所造成的結果,我們不要倒果為因,來批評升學主義,或批評家長的觀念錯誤。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確,社會上也有行行出狀元的事實,不一定要升學,可是那究竟是少數的個案,大部分人仍然是靠升學而獲利。因此,要改變升學主義的觀念,釜底抽薪的作法是先改變社會上用人的制度,尤其是公家機關,(其中尤其是教育行政機關及各級學校),應採取最近流行的多元化用人制度,讓那些沒有文憑的人也有應徵的機會。可是我們的用人制度卻又偏偏越來越不利於沒有文憑的人。如此現況,要改變一般人所謂「升學主義」的觀念,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三、問題不在考試而在學校教育
其次再就學校教育一味以升學為目的的問題來講,就值得商榷了。現在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話,叫做「考試領導教學」,意思是說,你怎麼考,我就怎麼教。好像這是很自然的事,可是這是不是也表示我們的學校教育獨立性不夠呢?我最近有幾次機會與日僑學校的校長、老師接觸,據說日本的中小學教育,幾乎不受升學考試的影響。學校沒有能力分班,老師只顧正常教學,不負升學率高低的責任。學生要補習只有到補習班,學校教師不但不可以招學生補習,也不可以擔任家教(不收費者不在此限),抓到就免職。我們的中小學教育,是否也應該朝這個方向來努力呢
四、應該全面檢討聯招與文憑主義
由上述說明可以瞭解,聯考與升學主義不一定有直接關係。因為即使廢除聯考,改採獨立招生,只要文憑主義存在,升學主義仍然無法消滅,升學主義是與文憑主義並存的。反過來說,即使升學主義不存在,只有少數人想升學,學校還是要辦理入學考試;既然學校要辦理入學考試,為了節省人力、物力,就有聯合辦理的可能。因此,這兩個問題應該分開處理。就聯考而言,問題的癥結在於聯招;聯招造成學校的階層化,從而引起升學競爭的激烈化,所以應該徹底檢討。升學主義的癥結在於文憑主義,觀諸近年教育法令的修改,似有越來越走向文憑至上的趨勢。最近大家一窩蜂地在倡導學制的彈性化,師資培育的多元化,卻很少人提倡用人制度也應該彈性化與多元化,實在也是一個奇怪的現象。譬如說學力鑑定可不可以提升到大學程度,教師資格的取得可不可以開闢一條檢定考試的途徑等等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3/gt2_a.html

擺盪在能力分班與常態編班的文憑主義--資優班會考的迷思與弔詭
社會(評) 095-046 號 May 26, 2006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王順民

報載中部地方政府聯合舉辦資優學力測驗大會考,雖然主辦單位提出朝向適性與多元發展的說辭,但是,資優班會考背後所糾結的文憑主義這才是問題思辨的切入重點。
首先,二萬多名學生踴躍報考學力測驗已經具實成為某種客觀的社會事實(social fact),就此而言,在什麼樣的文化歷史脈絡裡,使得該項的資優班會考得以吸引眾人前仆後繼來力爭前茅,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連帶地,架接在「好成績-好班級-好學校-好未來」的升學文憑主義,這使得會考自然成為某種預期見到的發展後果,其道理就如同這些年下來的教改工程反而帶來讓補習業者如雨後春筍般的到處林立,至於,放出風聲加考國文作文與社會科更是帶來一波波的惡補風氣,最後的結果只是徒然增加更多的市場商機、升學管道或是就讀名額,但卻無助益於紓解同儕競爭的升學壓力。
持平來看,檢視資優班的學力測驗大會考是存在著某些技術層次的議論空間,比如:紙筆測量的效度問題直指著建構多元評量與鑑輔機制的必要性,藉此化解資質優異的人為加工;連帶地,有其必要廓清關於資優會考的本義乃是在於甄別出應考學生的個別性差異,藉此提供適性多樣的學習管道;至於,會考是否變相成為某種的能力分班從而提高學校的升學率,這更是直接挑戰到快樂學習的教改精神。誠然,擺盪在能力分班與常態編班之間的儘是一種弱肉強食、優勝劣敗以及贏者全拿之精英主義的淘汰式教育,冀此,無論是能力分班抑或常態編班都只是長久以來文憑主義迷思底下的代罪羔羊。
表:特殊教育法部份條文
第一條:為使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之國民,均有接受適性教育之權利,充分發展身心潛能,培養健全人格,增進服務社會能力,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依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第四條:本法所稱資賦優異,係指在下列領域中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
一、一般智能。二、學術性向。三、藝術才能。四、創造能力。五、領導才能。六、其他特殊才能。前項各款鑑定之標準,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第十二條: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設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聘請衛生及有關機關代表、相關服務專業人員及學生家長代表為委員,處理有關鑑定、安置及輔導事宜。有關之學生家長並得列席。
第廿八條:對資賦優異者,得降低入學年齡或縮短修業年限;縮短修業年限之資賦優異學生,其學籍、畢業資格及升學,比照應屆畢業學生辦理;其降低入學年齡、縮短修業年限與升學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第廿九條:資賦優異教學,應以結合社區資源、參與社區各類方案為主,並得聘任具特殊專才者為特約指導教師。各級學校對於身心障礙及社經文化地位不利之資賦優異學生,應加強鑑定與輔導。
資料來源:特殊教育法(民國 93 年 06 月 23 日 修正)。
就此而言,論述的焦點就不全然在於會考與編班原則,而是單一的升學主義缺乏多元化人生出路的相互搭配,藉此提供給後段班和失意的考生不同的職涯規劃;連帶地,這些年來教改努力的結果對照於當下資優班的學力測驗大會考,指陳出來的還是:教改不儘然只是某些技術層面的革新工程,更是直指著價值觀念的革心工程。準此,當務之急就不在於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權力角踞或是對於特殊教育法的條文釋義,而是要詳實地探究這一路走來的教改工程究竟隱含那些制度失靈、價值澄清以及觀念再構的社會人文工程。
總之,如果資優會考的終極目的是在於突顯創造、思考以及主動性的學習特質,那麼,這些的學習風格理當適合用在所有學生的知識學習上,而不是只有通過資優會考檢覆的學生才能擁有,連帶地,資優班本身所擁有包括硬體設備、教學資源以及受教品質等等的優勢條件,應該也要比例原則地施行於普通班的學生身上,甚至於設計一套專屬於普通班學生的教育啟蒙方案,至於,特殊教育法裡眾多身障學生的就學權益,對照於資優學力測驗的大會考,呈現出來的更是一種愛僧兩難的複雜情結。誠然,缺乏對於身障特殊學生積極性的保護作為,自然也會投射在對於升學失敗者身上的鄙視,或許,這種譴責失意者的漠然心態,才是看待資優大會考之餘更叫人感嘆與無助的!?
http://www.npf.org.tw/particle-2088-1.html

證照主義打敗文憑主義 捨明星高中選職校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可以上一流高中,但卻寧願進私立高職,你可以想像嗎?吳京諭去年國中基測考273分,原本可以進台中女中,但她選擇進家裡附近的彰化縣私立達德工商,現在讀得很快樂。
台灣社會過去普遍輕視技職體系學生,但現在各式升學管道打通,進技職教育體系升學之路也很廣,加上可以學一些技藝,成為不少優秀學生新選擇。
教育部昨天召開「最IN青春在技職教育」記者會,邀請4位在技職教育體系表現不錯的學生現身說法,告訴國人,走技職這條路,同意可以闖出一片天。
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近年來,台灣技職教育強調觀念與實務結合,也提供暢通升學管道,讓學生能依照自己的興趣適性發展,是國中畢業生除了一般高中之外,另一項不錯選擇。
吳京諭去年從彰化田中國中畢業,國中基測成績高達273分,可以上第一志願台中女中,但她毫不猶豫選擇離家較近的私立達德高工就讀。她說,盡早培養專長,比進入名校還要重要。
吳京諭說,她來自單親家庭,讀台中女中還要苦惱學雜費及生活費問題,但選擇進達德工商,不但完全免學雜費,還有獎助學金可拿,讓她學習沒有後顧之憂。她現在成績仍維持全校第一名,未來目標是考上台灣科技大學。
盡情揮灑 對未來不惶恐
今年從台中縣光榮國中畢業的顏維宏,基測考了262分,有資格上國立大裡高中,但他在申請入學時選填上台中高工資訊科。他說,國中階段在班上的成績都能維持前10名,決定以高分選填台中高工時,學校老師勸他就讀一般高中,才能在3年之後力拚好大學。
顏維宏說,雖然老師建議他選擇一般高中,但因為自己喜歡電腦資訊,決定依照興趣進台中高工。這項抉擇獲得父母支持,他也相信,選擇技職學校可以盡情揮灑自我興趣及專長。
莊俊彥台南高工畢業,之後進入台北科技大學就讀,今年剛考上台北科技大學機電整合研究所。莊俊彥說,他國中時的成績都是班上倒數幾名,進高職後才開始努力讀書。
莊俊彥表示,以前他從不奢望自己會成為研究生,因為對機械熱愛,在高職、科技大學時,他清楚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學習。在技職教育這大家庭,他覺得人生充實愉快。
吳志駿今年屏東高工畢業,考上正修科技大學電機系。吳志駿說,他家中開設水電行,從小耳濡目染,除了化工專長外,還不斷學習電機方面知識。現在他已取得八張證照,對未來不會有惶恐。
高職分數 提升5分以上
登記分發入學昨日放榜,許多基測高分如250-260分的同學,不少人選擇職業類科為登記分發的入學志願,另外,今年北市許多公立高職各科分數都提升5分以上,顯示北市公立高職許多類科都衝擊到一些公立高中,高職類科在學生心目中有向前大躍進的趨勢。
台北市立古亭國中學生周宜慶基測260分,他選擇台北市立大安高工資訊科為第一志願。周宜慶昨日表示,選高中與高職,其實走到最後一定都是要上研究所的。他強調,先學得一技之長比較穩定、實用。周宜慶說,會選擇高職,是一位國中老師的分析,老師說,高職好好讀,最後也能攻上研究所,他聽進去了,心想,一直讀書很無聊,也學一點實用的東西,比較有用。
周宜慶的分數可上台北市立大同高中,他說,當初選高職為第一志願,家堛公、阿嬤反對,一些學校老師也持反對意見,後來經過協調,一切都OK囉。
台北市立大安高工最優的志願電機科(最低錄取分數為225分、最高分為257分),資訊科是學校的第二志願(223 -261分),第三志願為電子科(222-264分),另外,較冷門的汽車科有203-241分及冷凍科203-219分。大安高工今年首度全校各科最低分都超過二百分。另外,大安高工電機科最低錄取分數,三年來從212上升為225分,上升了13分;今年製圖科最低錄取分數從201升為210分。
中投區考生、嶺東高中國中部學生徐士淵的基測分數為264分,他選擇登記分發區在基北區,錄取台北市立大安高工電子科,他也成為今年大安高工的最高分數。261分的吳康生選擇了大安高工資訊科。
http://www.dk101.com/Discuz/archiver/?tid-27396.html

打破文憑主義 充實知識與技能>自由社論2006年8月15日

大學考試分發日前放榜,錄取率超過九成,也就是,十個考生之中,只有不到一個人會落榜。在高錄取率之下,過去放榜的幾家歡樂幾家愁,已經變成九家歡樂一家愁了。但是,高錄取率同時也提醒學生和家長,必須好好想一想如何透過大學教育強化競爭力。
拜教育改革政策之賜,現在台灣普設大學,台灣的大學生遍地皆是。伴隨這個趨勢而來的,是少子化時代的來臨。據統計,九十四學年比八十五學年的國小學生數,減少了近十萬三千人。大學系所越來越多而學生越來越少,錄取率當然相對上升,依照目前的速度,錄取率達到百分之百的時代,應該很快就到了。
此一現象對我國的高等教育政策無疑是一大挑戰,值得政府與國人深思。
首先,過去近十年,台灣的大學數量激增,等於是投注了巨額的教育成本。但是,將來進入大學就讀的學生,卻一年一年地下降,再加上全球化的影響,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資報酬率也降低了,台灣有些大學終將面臨招生不足,甚至招不到學生的難題。也許,再過幾年,有些大學可能會經營不下去,有些大學教師可能會淪為流浪教師。
其次,現在台灣的大學雖多,系所卻未必符合社會需要。許多學生未經思考,尚未搞清楚自己的性向,或者未來的就業市場,一窩蜂地以讀大學為目標,而在大學玩四年之後,立即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現實。教育程度別失業率顯示,大學及以上程度者近年大體呈上升趨勢,九十四年為四點二三%。可見,投資金錢與時間於高等教育,回收風險上升了。再者,雖然經過教育改革,國人普遍仍有文憑主義的偏見,把大學文憑當成開創美好人生的敲門磚。相反的,技職體系未受政府足夠的重視,許多學生與家長也輕視技職教育。結果,我們的社會上充斥著一種多餘的人,他們空有一張大學文憑,卻身無知識或技能。如此既耽誤了學生的前途,也嚴重浪費了國家的教育資源。
以上種種問題,已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問題重重。朝野人士不僅沒有深入檢討政策之失,近年來反而競相鼓吹投資中國,導致高等教育之流弊更加惡化。六年來,朝野一拉一唱慫恿企業界錢進中國,造成我國資訊產業的優勢被中國趕上。它的副作用極為明顯,即為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增加了學以致用的工作機會,而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則在國內就業困難。
教育政策與經濟政策的矛盾,實在害人不淺。可是,竟然還有政治人物與媒體,施壓政府承認中國高等學歷。此一主張除了造成台灣的大學招生益加困難,也等於是鼓勵台灣的年輕一代到中國接受洗腦,根本不是解決教育問題,而是製造新的政治、社會問題。
雖然教育不完全是為就業做準備,但教育與產業畢竟是一體兩面的關係。政府如要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便應該推動產業升級作為配套,而不是採取產業外移的政策,讓高等教育虛耗成本。同時,為了產業的健全發展,絕對不可忽視技職教育體系,因為我國的工藝水準無法提高,連自行研發生產的品質與能力都會受到限制。
過去有人提倡「讀書無用論」,或許有偏激之嫌,但文憑主義的時代確實在式微之中。國內與國際的種種趨勢說明,未來擁有一技之長的人(包括核心知識、專業認證),比起單單擁有一張文憑的人,更有「適者生存」的成功機會。所以,面對越來越高的大學錄取率,年輕學子不妨反問自己:如何在大學得到更多的知識與技能?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ug/15/today-s1.htm

台長: 阿楨
人氣(4,948) | 回應(2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性別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選舉社會及其終結》
此分類上一篇:《教育社會學理論》

台灣
《文憑社會》一書的作者柯林斯是屬於新韋伯主義者,他繼承了韋伯的傳統,分析美國七○年代的教育發展是如何讓特定群體保有中上階層的社會地位,柯林斯引用了韋伯的觀點分析指出,教育的擴張與發展主要是由於社會中各群體之間地位與聲望的競爭,主要是因為經由教育制度產生的文憑證照,對於權力和地位有著越來越密切的關係,故他認為教育像是一個競技場,一開始每個群體為了達到目的,並且鞏固其群體的地位,爭相控制教育的發展,使教育成為壟斷社會地位的工具。每個群體皆力求他們的子女能夠接受比他們更多的教育,而處於社會下層階級的群體則希望透過教育競爭來改善社會地位,因此刺激了中產階級與上層社會的群體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層次,以維護他們既有的社會地位,因此美國的教育制度就成為改善經濟與地位的方式,或者可說是壟斷專業與財產的一種手段。柯林斯以「貴族─平民」與「原始部落」的隱喻,暗指美國的教育制度充滿了「不平等」與「不開化」的現象,在資本主義下的文化市場中,追求利益的知識分子成了「野蠻的高貴人」。

文憑至上的社會

以往「出身名門的證書」是接近高薪的通路,是貴族保持其社會權力和取得國家公職資格的必要條件,現在卻被「教育的專利證書所取代」,也就是說,從前社會地位的決定大多依靠父親傳承、與生俱來的身分背景,現在卻依賴著各式各樣的文憑證照來取得進入權力地位的「入場券」。因美國屬於功績社會,與中國傳統的門第之風大不同,美國社會重視個人的表現成就,與家世背景無關,而這所謂的功績就需要林林總總的文憑證照來證明其能力。學者將這種情況稱為由「先賦」(ascription)向「成就」(achievement)的轉變,現代社會已從特權制度轉向為技術功績主義。
畢業證書等文憑都是科層體制的特權階層所型塑出來的,持有文憑就等於擁有象徵榮譽的地位,以及合乎地位的薪俸,並且企圖壟斷社會及掌握經濟優勢的地位。也因如此,「考試」成了普遍應用的工具,難以抗拒。
在現在的社會中,教育對一個人的發展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因學校教育已經成為功績主義的選擇機構,每一個人要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待在學校裡,而每一項工作對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換句話說,從前只需高中文憑即可從事的職業,為了提升其職業的社會階級,將標準提高到非得擁有大學文憑以上才有資格進入,因此,美國的青年學子人人拼命向上,為了爭取進入所謂的名校,如長春藤名校與精英學校等。這種社會趨勢往往被扭曲的解釋成教育使學生具有工作所須的技能,而技能則是職業成功的主要決定因素,所以必須進入學校學習工作所需的能力,誇大且合理化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柯林斯在一九七九年完成的《文憑社會》中打破了這樣的觀點,他提出了反駁的論點,並以相關的實際證據來檢驗分析。

文憑=能力?

教育主義是科層體制的空談,而不是真正技術技能的製造者,柯林斯把受過較多和較少教育者的工作表現加以比較,藉以找出職業技能實際上是從哪裡學道的?學生在教室中學到了什麼?並且能夠記憶多少?他試圖以各種角度來認識教育主義,並檢視教育程度與成功之間的關係,他得到的結果是:教育的技術主義詮釋,幾乎得不到任何支持。也就是說,事實上工作表現的優劣與否,與教育程度的高低完全無關,在美國的工人樣本中,受教育較多的雇員並未有更高的生產力,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還比其他人的生產力低。而學校的職業教育對於工作技能實際上並無關聯,工作所需的各種技巧,大多能夠從職業培訓與工作經驗的過程中學習得到。
柯林斯提出了一些證據顯示,大多數的學生在學校中並沒有學到很多知識,學校其實是個非常沒有效率的場所,在學校長期的學習實際上只是為了提高專業的地位,在專業與外行之間設置一道社會化的屏障罷了,藉此塑造專業、專門化的形象,由柯林斯在書中詳述的律師、工程師與醫師的養成與歷史發展可知大要。柯林斯認為有些專業其實只需要幾個月的培訓,便足以勝任工作,因此學校教育是為學生畢業後第一次從事的特定工作做準備,而非教給他們職業生涯中有用的技能,駁斥了教育主義的技術神話。
「在學成績」與「職業成功」的關係,似乎只能證明教育程度的價值,而無法得知教育程度本身可能表現的技能,意思是拿到大學文憑的大學畢業生,事實上他的能力與表現不見得與大學畢業的水準相符。另一方面,雇主通常也不會根據雇員的學校成績來聘任他,但雇主尋求的是某些特定學科專業學位的完成,如:某些職位便限制擁有某種證照者才有資格擔任,用此方式來豎立門檻篩選過濾。若雇員擁有職業中學的背景,常可能被有眼光的雇主視為不良特徵的標記,事實上雇員本身並不一定能力不足。
柯林斯提出相當多的證據證明:多數的技能是能夠在工作中獲得學習的,因此教育與就業是嚴重脫節的。

教育促使社會階層流動?

西方多數社會學者皆認同教育在社會階層化和社會流動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透過教育可以使社會地位流動,減少社會的階層現象,這似乎是一個很好的理由說詞,足以說服中下階層的人奮力向學,趨之若鶩。但柯林斯則指出教育在階層化流動的過程中,其實並沒有產生很大的作用,諷刺的是,這種取得文憑的順序並無法改變其相等的階層,文化財富甚至比經濟和政治更容易從父輩傳遞到子女輩。
教育是選擇具有合乎需要的品質和行為者的過濾器。由於輟學者大多來自較低階層和勞工階層的家庭,雖然他們希望找到較好的工作,藉此提高其經濟地位,但提供給他們的就業機會卻侷限於低賤的工作,因為雇主多對輟學者難以信任,認定缺乏其所希望的雇員素質。相反的,具有高文憑的畢業生雖也可從基層工作做起,但在雇主的眼中,他們具備的教育財富有資格得到更多薪水與升遷機會。因此,教育成為選擇手段的依據,而大學文憑往往也代表著「動機」和「社會經驗」。
文化會員模式預言,在獲得職業成就方面,教育將是比較重要的。精英學校所培養的最高程度精英畢業生,將與精英職業產生直接密切的聯繫,因大多數的精英學校皆與特定職業階級產生掛勾,有能力進入精英學校的學生也多半具有較優勢的社會地位。而無法獲得精英文化的學校學生,通常只能在基層或沒有被精英控制的組織工作,因此,教育並不能促使社會流動,只是在複製更多的特權階級而已。
組織是一種權力結構,因為權力而導致內部獎賞與懲罰,權力也是獲得適當財富和身體舒適的手段,所以權力結構會因為想要獲得、操控或逃避控制而產生許多鬥爭的行動。成功的要訣與技術本身也沒有什麼關係,但卻與獲得地位晉升的策略有關,也就是說,個人的成功與表現好壞較無關係,重點在於他是否在正確的時間點上,處於正確的地位。
某些職業透過專業工會的政治運作,以學歷限制的手段,壟斷了該職業工作的機會,也鞏固該職業在社會上的聲望和階級地位,柯林斯說明了政治行為和意識型態才是影響個人職場升遷的原因,而不是具體可見的績效,教育似乎與個人的社會出身背景有關,社會地位則是依據權力的分配結果。因此,文憑制度只會在越來越高的教育程度上複製新的秩序,並不能促成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同樣的,在文化市場中佔有文化通貨的人,並不會輕易的放棄自身擁有的有利地位,而精美的學校教育謊言使得下層階級者深信不疑,並安於陷入此廣大的教育陷阱之中,因此社會階層的流動難上加難。

教育擴張的黑手

美國社會的文化衝突出現在二十世紀初期,特別明顯的是教育制度的擴張。美國多元民族的社會經由學校制度的建立,產生爭奪文化霸權的激烈鬥爭,而文化多樣性產生的文化衝擊,就是為了爭奪經濟和民主政治的控制權而鬥爭。
一開始,不同的群體可能建立文化隔離的學校,但中學為了使學生進入較好的大學,學院與大學為了使畢業生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積極努力的爭取學校排名,因此,學校彼此間互相模仿課程,逐步形成一致化的垂直階層體系。特定群體的文化漸漸轉換成為抽象的學歷,成為一般的文化通貨,文憑從學校內部組織開始,慢慢的滲透到職業結構,成為階層化的推動力。
在美國獨特的政治分權體制下,教育制度有較寬廣的發展空間,起初英國新教中產階級為了鞏固己群體的文化優勢與價值觀,設置隔離性的教育機構,功能是文化制度的傳遞,但慢慢成為控制和壟斷社會地位的手段,成為許多移民創造職位和職業流動的最佳途徑,同時,學歷系統也成為爭奪職業控制的基礎,作為其他證照形式和職位壟斷的工具。
教育的科層體制本身領導了增加政府部門職業的趨勢,因著科層體制的增長擴大,促使更多的勞工需求出現,而過度膨脹的勞工人數又反饋回科層體制,造成了許多的閒職部門產生,是二十世紀美國勞動力持續生產過剩的壓力反應,以及民族群體流動要求的特徵。
柯林斯認為的閒職職位包含巨大的政府閒職部門、組織的高層、教師等等,也就是屬於政治性勞動的職位,擁有較優渥的收入,卻不見得付出較多的勞力與能力,而文憑制度就是閒職職位用來鞏固地位的手段,藉以建立專業化的職業和技術的新領域,並建立詳細的科層體制分工,通常是用來壟斷專業化群體的工作,並利用專業化的提升來增加收入,使其免受生產性工作的直接壓力,保障閒職職位的優越性。
柯林斯巨細靡遺的描述美國教育制度的發展過程,從十九世紀以來民族群體的利益鬥爭,演變出二十世紀美國龐大膨脹的教育制度,種種因素與歷史背景分析扭絞在一起,再次重申重視文憑與證照並不是通暢就業管道的方式,而是不斷加強對技能工作的壟斷與控制。

過度文憑化的危機

從二十世紀的六○年代開始,美國社會的文憑制度就危機四起。由於中學的普及率上升,年輕人幾乎都上了大學,從前趨之若鶩的目標失去了吸引力,已經無法擔保中學畢業或大學畢業後能夠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因此求學的終點不斷的向上延伸擴展。教育是文化階層化的一部份,大多數學生上學的目的是他們渴望一份體面的工作,也就是說去上學的動機與教室內的學習毫無相關,但實際上,教育僅僅是通往非知識性目標的途徑而已。二十世紀開始,技術帶來了經濟生產過剩和閒職職位,以及大量的教育機構。
假如各種的工作技能在正規培訓機構中是不需要的,但實際上工作環境卻需要技能素養,柯林斯認為這種技術培訓的呼聲就是對文憑市場產生危機的反應,而不是促使教育內容產生變革的反彈。人們因為對舊式的文憑價值失去了信任,因此提出了新的文憑制度。文化通貨可以兌換所要的職業,但是當市場出現更多的學歷來角逐少數職業時,它也會像鈔票一樣產生通貨膨脹的現象,造成文憑的貶值。對此,柯林斯悲觀的預言會出現一種為文憑膨脹而鬥爭的新趨勢。
柯林斯贊同文憑廢除主義,他認為文憑制度不斷的擴大,使得就業要求的教育條件越來越高,手工勞動者需要大學四年的教育,技術員甚至需要二十年的博士後訓練,他認為這種情形嚴重背離實際,也難以改變社會的階層秩序,廢除文憑制度可以改善收入的不均等,避免帶來文化衰竭的後果。或者,柯林斯還提出另一種方式,把文憑制度凍結到只允許一定達到規定水準數量的學生,可以避免現行的階層化制度惡化,而以名副其實的文憑來區隔其勞動力,免於惡性的激烈競爭。但實際上,廢除文憑在短期內是不切實際的,就長期而言,也是不可能取消的。

文憑社會的反思

柯林斯在《文憑社會》中不斷的強調:文憑不過是既得利益團體用來限制競爭者的手段,進而壟斷其優越地位的過程,並且經由一連串政治的利他主義過程,達到合理化行為的目的。他並以一種反思的角度來辯證和剖析文憑社會下的種種現象,說明了文憑對社會的意義,除了影響經濟工業發展外,還創造並鞏固了社會階級。
當前的台灣社會如同七○年代的美國,文憑市場的需求愈演愈烈。但高學歷競爭現象的背後意義為何?是就業壓力的增加?能力素質的提升?還是找份高薪的工作?或許是教育文憑與利益的正相關,擁有高文憑等於是獲得有利職位的憑證,當然,也就代表著較高的地位與利益。因之,文憑的需求快速膨脹,市場中看不見的手無形提高了供應量,我們可見台灣已廣開大學之門,高等教育機構的數量暴增,大量製造出的文憑證照事實上正因缺少了稀有性而快速貶值中,同樣的畢業生也欠缺符合學歷的能力,緊接而來的就是高失業率的問題出現,文憑社會所造成的惡性競爭也正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柯林斯的《文憑社會》雖完成於一九七九年間,但對於當代社會卻仍能提供許多的反思與警告,台灣過度文憑化的迷思也正逐漸步上美國文憑社會的後塵。
http://blog.xuite.net/stariver/star/10456466
2008-04-12 07:36:13
中國
文憑社會:高校擴張與文憑貶值及其他

陳心想《二十一世紀》網絡版 二○○五年八月號 總第 41 期

一 文憑社會

  1978年日本學者失倉久泰出版了《學歷社會》,1979年美國社會學家科林斯出版了《文憑社會》。這宣告了文憑社會的到來,也即是學歷社會的到來。在現代社會,學歷和證書逐漸鋪天蓋地而來,令人有窒息之感。儘管科舉和管理國家在古代中國密切相關。但學歷和證書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行各業則是為期不遠的事情。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經理階層變得專業化,學歷幾乎成為企業挑選經理的的前提條件。現在領導幹部知識化,也要有學歷。學歷標誌的就是加利.貝克爾所謂的「人力資本」。為了製造更多的學歷和證書,高校和各種培訓機構出現並擴張了。但大學的擴大不會消滅學歷社會,將如貝爾所說,「到那時,最為重要的是知識社會本身的內部分別。(它)將永遠持續下去並永久存在。」

二 面對文憑社會,高校的擴張

文憑市場的需求愈演愈烈。以研究生教育為例。2005年報考研究生的人數突破百萬大關,再創新高。回頭看看過去數年的情況,中國研究生入學考試競爭確是愈來愈激烈了。下面一組過去幾年裏全國報考研究生的人數統計數據就清楚地顯示了這一點:
年份:1997/1998/1999/ 2000/ 2001/2002/2003/2004
報考人數(萬): 24.3/27.4/31/39.2/46 62/79/94.5
為了滿足社會教育市場的需求,高等學校擴招了。200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招生人數將達到475萬人,比去年增長8%。2005年全國研究生招生總數為37萬人。研究生招生總數中,碩士研究生招生31.6萬人,比上年增長15%左右,博士研究生招生5.4萬人,比上年增長2%。1998年的研究生報名人數不到28萬,2005年增加到突破100萬,是1998年的大約4倍;招生人數由大約8萬增加到37萬,大約是7年前的4倍多。
這種競爭高學歷現象的背後是甚麼呢?就業壓力、經濟富裕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自身素質、找份高薪工作、進一步獲得提升等等,都成為理由。但是最本質的是教育文憑和社會分層的相關性太大了,也就是教育文憑和利益直接聯繫起來,高文憑,高利益。古今中外,甚麼東西能夠帶來名譽利益,必然群焉趨之。隨著所謂的知識經濟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人們的頭腦裏扎根愈來愈深,學歷和文憑的神話自然難以打破了。科林斯在其1979年出版的《文憑社會:教育和分層的歷史社會學》裏就揭露了技術精英的神話。名義上人們求高學歷是為了學習知識和技術,實際上並不完全是這樣,許多高學歷和高職位聯繫在一起了,高學歷文憑是獲得高職位的敲門磚,因此是為了這塊敲門磚而去拿那些高等文憑,不是為了甚麼知識和技術。許多職位並不需要碩士博士,一般人就可以了。但是為了抬高老闆或者機構的地位和價值,招人就是非研究生莫談了。
教育和社會分層關係密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個好現象,靠文憑和證書獲得高的身份和地位比了當年靠揭發檢舉「革他人命」而飛黃騰達好多了。《叫魂》作者孔飛力在故宮查資料時和一個老紅衛兵談話,那老紅衛兵很不滿意現在的社會,因為,現在幹甚麼都需要文憑和證書,不是當年靠打倒別人就可以升官發財了。老紅衛兵的失落也正反映了學歷社會的好處的地方。
但是,學歷社會迫使教育擴張導致水漲船高,文憑貶值。拿本科文憑的人多了,用人單位就提高了條件,非研究生不要。有了博士文憑,我們還要博士後。有順口溜說現在是:「學士不如狗,碩士滿地走,博士還可抖一抖。」於是,大家爭相考研讀博。隨著高校的擴張,雖然學士不如狗,但是,如果本科文憑也沒有的話,求職提升時不更糟嗎?這樣,本科教育越是普及,一個青年越是要力爭至少讀個本科。這是個社會鎖定的事實,就像孫立平先生在《斷箭》裏分析的那樣,弱勢群體在社會裏要落隊了。如果不想被大社會甩出去,就要去求高學歷文憑和各種資格證書。這不可避免的結果是殘酷的競爭,愈演愈烈。
研究生報名人數也是逐年遞增,好在招生也在擴大。那麼多科舉考生年年備考,讀四書五經,是社會的一種人力資本的浪費。現在這種情況依然如此。比如高三複讀生,「考研專業戶」等。擴招造成了文憑貶值的後果就是社會巨大的浪費。科林斯是教育膨脹和文憑貶值帶來社會浪費觀點的代表人之一。他認為貨幣貶值造貨幣的代價不高(當然他不是經濟學家,不去考慮諸如社會後果帶來的浪費和低效問題),而培養一個人拿到文憑是代價很高的,是一種很大的浪費。他在一篇訪談裏說,麥當勞的普通員工也要有博士學位才能做嗎?但是,這個分層的社會,人要往高處走,何其無奈!在文憑可以帶來「黃金屋」和「顏如玉」的情況下,人們怎樣才能走出「唯有讀書高」的「教育情結」?

三 文憑社會裏的農村孩子失學問題

在文憑社會裏,文憑是那麼重要,學歷是進入高級體面職場的入場券。那麼,如果我們把眼睛轉向廣大農村,我們會看到一個很複雜的圖像:一方面農民們含辛茹苦省吃儉用供子女上學,以求鯉魚跳龍門;另一方面,大量的中小學生因經濟原因或者升學無望,或者認為即便考上也上不起,或上了大學也難找工作的觀念而輟學。於是農民的經濟地位和前途的關係在文憑社會裏更凸顯了。布迪爾在《國家精英》裏揭示了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是如何共同作用再生產了社會統治階層和下層人民的。通過教育系統文憑制度,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得到了掩飾,把置根於經濟與政治等物質權力的那種歷史武斷的社會秩序轉變成文化精英階層們溫文爾雅之外部表現。社會等級制度作為衡量社會成員優秀與否的尺度,使一部分人獲得了社會尊嚴,使另一部分人淪落下層。像布迪爾的母校巴黎高等師範學院這樣的「知識份子精英學院」,是培育法蘭西高級知識份子的溫床。學校的入學要求是要有很好的文化修養和學院氣質,而這些正符合那些來自於資產階級貴族的學生。培養出了文化資本家。而像高等商學院和巴黎綜合工科學校等高校旨在培養國家與工業界的領導者,吸引的學生則主要來自於、也注定了是經濟富裕的法國中產階級上層家庭。法國的國家管理學院定位在上述兩種精英學府的中間,重點培養內閣成員與高級社會服務人員,既注重文化能力,又強調經濟能力,招收的學生主要來自於那些罕見的既有世襲財產又有文憑的家庭。
其實布迪爾的這種出身決定人生前途的基本思想,早在費孝通的一篇其落款日期1943年7月3日《遺傳和遺產》裏就有了。只是布氏的是系統和有詳細證據和實證材料的學術著作,費的只是一篇雜文。費說,「若是你願意分析一下成敗人的歷史,除了少數例外,大多數可以把他們成功的原因歸功在他們父親們給他們的遺產。尤其在一個平治的社會中,若是你父親沒有給你留下一筆可以使你有二十年不必工作的生活費,你就別夢想有進入學校的機會。不進學校,即使你自己很用功,卻總得不到一個畢業的資格。很多位置是不允許沒有這資格的人去佔有的。從表面上說,以學識來選擇人才是最合於優生的原則了,但因入學的先決條件在經濟,於是最後決定著仍是遺產。」費舉了當時英國的例子,根據托尼的計算,英國歷任閣員中,除少數例外,都是出於英國四個有名的中學。這些學校學費極其高昂,平民子弟是無緣進入的,從而斷送了他們的仕途宦運。中國的情況呢?費先生根據自己在當時中國農村的調查說,「我在農村裏調查過不少實例,我的結論也是無法承認一個吃苦的農夫做了一生牛馬能創立一個可以養老的家業。你要生活優裕,記著我的話,你必須有個好爸爸。他給你一筆財產之後,你才有資格講努力講拼命。」現在的中國呢?從大量失學的農村中小學生的事實,我們認為布氏和費先生文章中的道理依然沒有過時,覺得還是那樣的鮮活。
可以改變一下這種局面嗎?怎樣才可以讓沒有個富爸爸的孩子依然可以進學校受教育,有資格講努力講拼命呢?以我本人的經歷來看,希望還是有的。希望還在於制度的安排。不同的制度安排可以影響這種不公平和不平等。我這一代人中像我這樣的地道農家娃子是大大受惠於中國的教育制度安排的。我小時候我家是貧困農村裏的貧困戶之一。1983年入學小學一年級書錢學雜費才兩塊。因為我家是貧困戶春節時學校又退還一塊,給家裏過年用。上初二的時候,差一點就去徐州打工,走上盲流的漫漫長路。幸運的是,當時學費不高加上學校對我的特殊照顧,我堅持了下來,並且初三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等師範學校。以當時的中師待遇,順利地念了三年,保送上了師大,也不收學費。直到到北京公費讀研究生,我都一直受惠於國家的教育制度。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很幸運,趕上好時機。現在即使扣除物價上漲部分,我家鄉的中小學收費比我那時候高多了。而且各種復習資料學習用品的攤派也很厲害。這樣做對農村孩子很不公平。不能因為他們的爸爸窮而使得他們失去了天資應該發展的機會。雖然像布迪爾和費孝通說的情況我們實際上難以完全避免,但是我們努力改善改善還是可以做到的。仔細想來,僅就農村孩子而言,國家辦好九年義務教育是多麼重要;同時希望國家能為家庭貧困的大學生設立完備的貸(獎)學金制度。具體辦法的探討,不是這篇小文的任務。

四 文憑與信任

從詞源學上看,文憑(Credentials)的詞根是credere,有信任的含義。我們說現代社會生活依賴於兩大「系統信任」,其一是貨幣系統,其二就是以學歷為基礎的專家系統(鄭也夫《信任論》)。但是現在是「真的假文憑」和「假的真文憑」都應運而生了。所謂「真的假文憑」就是人大天橋中關村大街到北大西門一路上文憑販子賣的文憑,確實是假文憑。所謂「假的真文憑」是那些老闆官員們,秘書代上課寫論文畢業從學校拿到的真實的大學裏的文憑,製作和辦理機構是合法的,真的,但從含金量實質而言,是假的。對於治理假文憑,「真的假文憑」好治,以後可以有個系統,電腦上去查;而且用人單位只要不是傻子,肯定會辨認出來的。我見過有人買的假文憑,蓋的章質量很差的。更重要的是治理「假的真文憑」,是個制度體系問題,頗不容易。
另一點,對大眾來說,學校師生對待文憑的態度,對公眾產生對文憑的信任感很重要。在西方社會,像英美這樣的國家,畢業學位的授予是非常隆重嚴肅的。任何一個參加過英國或美國主要高等學府學位授予典禮的人,都不會不震撼於他們那種古典式的虔誠。各種設計的大同小異的博士碩士服裝和帽子,師生穿戴齊備,像大主教在教堂舉行教會神聖禮儀,教授們莊嚴地授予畢業生學位文憑。在國內我念了本科,還念了一個碩士,從來沒有參加過畢業典禮和學位授予儀式大會。不是我偷懶不去,而是沒有,就是班級學生幹部把證書一摞抱過來,大家領了。也或者是班幹部作代表參加了,而我這個普通學生是不知道的。沒有一點神聖莊嚴的感覺。在美國我還沒有畢業,但參加過別人的畢業典禮。他們不僅自己參加,而且還有親朋好友,人生一件大事,儀式莊嚴而隆重,不必多言。通過這些,使人們對文憑增加信任感。不然,視同兒戲,如何可信?!

五 文憑與考試

科舉累人及其無法克服的局限。近來我手邊有本《湘鄉曾氏研究》,隨手翻了翻。發現科舉之路對不少的有才華者來說,著實是一大不利。曾國藩家族除了曾國藩本人是科舉之路的成功者外,曾的幾個弟弟和子侄輩大都是避開了科舉之路而成就一番功業的,而走科舉一路的則不易獲得發展。比如,曾紀澤和曾紀鴻兄弟兩個的路子選擇就造成了明顯不同的結果。曾紀澤雖然才分頗高,但是考運卻始終不佳,兩次應試,皆告落第,因此他絕意企求科舉,轉而專注於經世致用的學問,還自學了外語。後來出任駐外大使,成為一位值得稱道的外交家。而他的弟弟曾紀鴻,自幼即十分聰穎,他年紀很輕時就以神童的姿態考取秀才,在算學和天文上都做得不錯,而且通洋務,以他的資質才學,應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但是選擇了科舉的路子,一再落地,鬱鬱而終,年僅三十四歲。
考試的局限是考試本身的邏輯的結果, 這就是關於考試的內容和效度的問題。關於考試的內容和效度的爭論, 已有很長的歷史(參閱鄭也夫《信任論》)。科舉中的關於考試內容和效度的第一場爭論,發生在唐代,辯論的問題是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和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孰優孰劣。考儒家經典主要是記誦的本領,詩賦才能分別出創造性的才華。所以進士科最終佔了上風,也成就了大唐的詩作的燦爛輝煌。但是在評卷時,考記誦儒家經典就容易客觀,詩賦的高低評價就頗為困難。所以辯論依然綿延不絕。於是在宋代發生了第二場爭論,主要發生在范仲淹王安石和司馬光蘇東坡為代表的兩派之間。前者認為辭賦對治國無用,因為當時是用儒家經典來治理國家的。後者則認為靠考試記誦儒家經典不能更好的測試出智力和才華。雙方都有道理。他們沒有想到更沒有做到的是後來經學,義理和詩賦,美文融合在了一起,成了支配明清兩朝的八股文。
但是直到今天,這場古老的爭論還在進行著,因為考試本身的邏輯是,有用的東西未必適合考試,適合考試的東西未必有用。而且,就像進化中的自然選擇一樣,通過一場考試的篩選,留下來的只是適應了這次考試,而不一定適應以後,而有些可能如果被選中了而前途無量。但是,大批量的商品式的生產學生,生產大學生,篩選人才必須有個眾多人員參加的標準化考試。這種考試往往是考一些無用的東西,或者不能很好的識別出人才的東西。這種考試很可能就把哈耶克所說的 「頭腦糊塗型」的人給淘汰掉了。因此那些考試狀元們,尤其那些高考狀元們,不必為了得了這個狀元而自傲的不得了。要知道古來對人類做出偉大貢獻的人中有幾個是狀元。成不成才,路還遙遠。仲永同學是前車之鑒;落榜生要爭取還有學習的機會,也不一定是在學校裏學。但現在是個文憑社會!
陳心想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505027.htm
2008-04-12 07:37:52
自由社論~~
寫得挺中庸
2008-04-12 21:00:46
版主回應
老要離題牽托反中的自由:
「竟然還有政治人物與媒體,施壓政府承認中國高等學歷。此一主張除了造成台灣的大學招生益加困難,也等於是鼓勵台灣的年輕一代到中國接受洗腦,根本不是解決教育問題,而是製造新的政治、社會問題。」
還中庸?

另參本館:自由造假

200名企業高管買山寨洋文憑背后2011-07-25 鉅亨網

學歷造假是誠信缺失的突出表現,國內一些花錢買假文憑者即使被曝光,也經常不會受到嚴厲懲罰,這在社會誠信體系健全的國家是不可想象的。
專業學科人員依需求指導論文盡顯專業內涵,學位順利到手學歷造假是誠信缺失的突出表現,國內一些花錢買假文憑者即使被曝光,也經常不會受到嚴厲懲罰,這在社會誠信體系健全的國家是不可想象的。
據新華社7月25日報導,注冊個“教育培訓公司”,聲稱花錢培訓就可獲得世界名校文憑,還制作“山寨版”教育部學歷認證中心網站自我認證,騙取信任。北京市警方近期破獲一系列“山寨洋文憑”案,查實200多名企業高管“上鉤”,被騙金額上千萬元。
眾多企業高管何以被美麗謊言蠱惑“洋文憑”騙局屢屢發生,背后隱藏著什么行業內幕?“新華視點”記者近日追蹤調查,并走進北京市海淀區公安分局看守所,與造假者余某“獄中對話”,聽他揭開“山寨洋文憑”地下產業鏈。

國內開班、美國考察、新加坡答辯--“山寨洋文憑”速成路線圖

看守所一間審訊室里,記者見到因非法經營被逮捕的余某。他說,2008年經業內人士介紹,他得到“哥倫比亞國際學院”授權,可在國內以這所“世界名校”名義招生辦學。
隨后,余某租用北大資源大廈的幾間辦公室,掛牌“哥倫比亞國際學院中國管理中心”,并對外招收MBA(工商管理碩士)、DBA(工商管理博士)課程的學員,聘請老師并租用場地給學員授課,組織答辯。
“除了在國內學習,還會組織學員去美國一次,費用由學員自己承擔。”余某說,“一般也就4天時間,說去美國學習,實際就是考察,到處看看玩玩。”
“論文答辯一般安排在新加坡,其實也就是走個形式,不可能不通過。”他說。
速成“洋文憑”費用高昂。“碩士5萬多元,博士9萬多元,這是我們一般的收費標準。”余某說,不管是MBA還是DBA,只需一年時間,學員就能拿到“哥倫比亞國際學院”學位。
據海淀區檢察院辦案人員介紹,2008年到2010年,余某伙同另外兩家公司負責人,以招收“哥倫比亞國際學院”MBA、DBA課程學員為名,共收取學員費用207萬元。
那么,企業高管們花錢買來的“洋文憑”是真的嗎記者通過查詢教育部涉外監管信息網發現,所謂的“哥倫比亞國際學院”并不在教育部公布的美國大學名單之列,這所學校頒發的文憑沒有得到教育部承認。

招生、培訓、發文憑--“山寨洋文憑”運作產業鏈

余某此前在北京中關村從事技術工作,看到不少人開公司倒賣“洋文憑”發財后,他也選擇了這條“生財之道”。“這個地下行業已存在10多年,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辦理過多起“山寨洋文憑”案的海淀區檢察院檢察官饒明黨說,犯罪嫌疑人設立教育咨詢類公司,以公司名義招聘員工,公司之間通常會分段負責招生、培訓、論文答辯、頒發學位、學歷認證各個環節,“一條龍”的運作模式明顯。
余某與另外兩家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分工負責,收入分成。學員通過答辯后,由他頒發“哥倫比亞國際學院”的學位證書。
他算了一筆賬:“在學員收費中,負責招生的拿40%,交給國外學校20%左右,請老師上課占20%多,我們公司能拿20%。”
“招生是利潤最豐厚的環節”,他說,在北京,許多公司辦公地點選在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校內或附近,或者租賃教室、聘請校內老師,就是為了騙學員報名。
除了“傍名校”,還在“洋文憑”校名上花盡心思。有的編造一些“極具吸引力”的國外大學名稱,如美國內申大學、美國理工大學等;也有的用亞伯拉罕·林肯大學等與美國一些名校相似的名稱誤導學員。
制作“山寨版”教育部門網站是迷惑人的另一個慣用手段。“洋文憑”造假公司先在互聯網上模仿高校網站制作一個“山寨”網站,然后到處發布學校簡章及招生宣傳信息,之后再仿制教育部學歷認證中心網站,進而對自己頒發的學歷證書進行“認證”。
余某透露,在北京,從事“山寨洋文憑”業務的公司有100多家。在國內,負責產業鏈中培訓內容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幾大城市,而負責招生的公司則遍及全國各地。他預計,這個產業的從業人員至少有幾萬人。
“我的公司從注冊開始,一直沒有相關部門上門過問業務。”余某說。監管的缺失,導致各種“教育咨詢公司”批量生產“山寨洋文憑”。
2011-08-10 09:42:21
阿楨
台大品牌壓過一切?2011-08-10 中國時報 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今年大考放榜,台大許多系的分數明顯揚升。此次問題的關鍵是「台大一些原本分數不特別高的系」在分數上比「其他學校原本知名突出的系」要來的高。「品牌」壓過「特色」,這現象令人憂心。
 首先,台大這些系招進來大批只是為了進台大的學生,他們可能想進台大後轉系。但這些學生在忙碌又愉快的新鮮人生涯未必能專注於學業,成績並不突出,無法達到轉系的目標,只好無奈地繼續讀。浪費自己可貴的青春,也浪費了老師的時間。
 其次,清大、交大、政大等校特別知名、獨具特色學系的師生感到挫折。這些系已經很出色,都是「A」級的,但因為學校不是台大,少了台大這個品牌,使學系的光環黯淡,所有辛苦建立的特色無法獲得青睞。
 第三,這樣的台大情結會越來越嚴重,現在的高中學生、家長、老師、補習班目睹這個趨勢,更加追逐台大這個品牌。在招收頂尖學生方面,台大與其他大學的差距難以縮小。
 第四,拉大了台大校內知名學系與不出名科系間的差距。有些學生原本為興趣會選擇不出名的系,但為了顯示自己的優秀而選擇知名科系。結果呢?不出名的系有大批興趣不高的學生,卻少了程度出眾而意願強烈的年輕人。這現象早已存在醫學院與農學院之間,還在繼續蔓延到管理學院與文學院、法律學院與社科院之間。
留言
不是很確定樓上的說『死要上台大的年輕人將來一會後悔的』只是因為『30年之後我的年薪比那些當初考上台清交名校的高中同學要高多了』,如果這是你的衡量標準,高雄中國海專的畢業生會比你更驕傲,他們的學長還是台灣前首富。
台大學風的自由不是其他學校能比的,台大也不需要告訴人家自己的學生是否優秀,它多元化學習環境,不是只教你如何考第一名,或是賺大錢,從傅斯年到錢思亮以降,台大的學風教你獨立思考而並不是要教學生賺大錢。
賺錢是學校沒教的事,自己不努力,唸哪一個學校都會後悔,學校可以讓你眼光開闊,提高思考層面,這些,台大並不會讓你後悔。
2011-08-10 09:31:14
版主回應
“山寨洋文憑”不難識破企業高管為何趨之若鶩

近年來,國內不斷曝出知名企業家“洋文憑”造假事件,引發公眾關注。
海淀區檢察院的辦案人員告訴記者,僅今年1月至5月,該院就受理7起利用國外假學歷實施的犯罪案件。涉案的339名受害人中,八成是企業副總經理以上級別的高管人員,甚至還包括杜邦中國集團公司等知名企業的高管。
稍有常識的人都明白,正規國外大學文憑不可能只花錢買。為何眾多企業高管仍對“山寨洋文憑”趨之若鶩
“說實話,大部分學員是沖著‘洋學歷’的光環來的。”余某說。
科普作家方舟子10多年前就關注“洋文憑熱”。他對記者說,許多人就是為給自己臉上貼金,覺得“洋文憑”在手很有面子,而造假公司正是利用這種崇洋媚外的心理才行騙成功。
“民營企業老板一般學歷較低,文化層次不高,也希望能學點東西”,余某說。但不少企業高管沒有時間或者不想長期學習,這樣就為宣稱“短期內能迅速獲得學歷”的“山寨洋文憑”詐騙提供了廣闊市場。
學歷造假是誠信缺失的突出表現。有關人士說,國內一些花錢買假文憑者即使被曝光,也經常不會受到嚴厲懲罰,“這在社會誠信體系健全的國家是不可想象的”。
饒明黨等人表示,目前國內教育培訓市場亟待規範。特別是“洋文憑”市場亂象叢生,急需加大打擊力度。教育、公安、工商等部門應對各地教育培訓市場專項調查,對違規與境外合作的機構專項整治。姑息造假者,等於喪失政府監管的公信力。
2011-08-10 09:41:23
阿楨
免試入學/消滅建北 「明星」仍會在【聯合報╱尹蓉先/銘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2012.03.09

由於曾雅妮和林書豪的優異表現,很多年輕學子亦心嚮往之,但無可避免的,曾雅妮和林書豪必定也對許多後輩,造成了相當的壓力,平平是人,我也很努力呀!為什麼沒有這樣的成就?為什麼我就是進不了球,為什麼都沒有媒體鳥我;搞不好有人因此自殺,對這些人社會當然應予關注鼓勵輔導,但絕非因此就採均貧政策。我們的社會在瘋狂之餘沒聽到什麼封殺曾、林的聲音,奇怪的是當建北給年輕學子造成壓力時,就成了眾矢之的。
日昨教育部長表示,一百零八年起明星高中半數採免試名額。明星高中似乎是解決所有台灣教育難題的唯一答案,彷彿只要砍掉了建北,台灣所有教育問題立刻迎刃而解,所有國中立刻教學正常。假如真是如此,犧牲建北也就罷了,可惜這是不可能的。
為了舒緩競爭壓力,實現社會公平排除英雄主義,有人也許可以嘗試遊說政府,強制媒體封殺林書豪,但我們能把紐約尼克、洛杉磯湖人、邁阿密熱火,甚至NBA通通打掉嗎?我們可以關上門窗、閉起眼睛,但黑夜裡天上的明星恆久閃亮,一顆殞落了,還有另一顆。
目前政府的作法,是一步步消滅這些明星學校,是因為他們名聲太響?還是表現太優?一步到位,乾脆把台成清交統統也打掉不好嗎?他們造成的壓力更大!
當世界各國都在花大錢培育人才的此刻,建北這群平均年齡僅十七歲,資賦優異勤懇向學的孩子,到底做錯了什麼事?犧牲掉建北此類明星學校的同時,其實也就犧牲掉了國家的光榮,甚至國家的未來,到底可以成就什麼?也許有一天台灣參與國際科學奧林匹亞競賽仍會獲獎,但得主全由私校接手,台成清交成為私校畢業生群聚家園,部長會很高興?
2012-03-09 11:22:32
版主回應
(楨:呆歹彎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不配多元教改、只配一元聯考!另參本館:教革會 民粹亡臺 《教改錯在哪裡?》 教育亂像 多錢入學當然公平 基測社會學 )

父子騎驢與騎虎難下2011-07-19 工商時報社論

 北北基的考試與分發,原本沿襲全國基測的制度,採取兩次基測的設計,讓第一次考試沒考好的考生多一個機會,以免有「一試定江山」之憾。北北基第一次單獨招生,沿用全國基測行之有年的制度,看似百無一失,卻忽略了首次單獨招生,沒有歷史資料可供參考,以致在第一次基測之後,成績較佳不考二次基測的考生,為了避免「高分落榜」,在申請學校的策略上,趨於保守,只敢填寫最有把握的學校。換言之,即使PR值很高,也沒把握申請明星學校;至於PR值僅在中上者,甚至不敢申請公立學校。從賽局理論觀之,這是合理的均衡策略,因此出現「高分低就」現象,也是可以預期到的結果。
 而且,此種「高分低就」的結果,是考生(及家長)自己做的決定,根本不是北市府的錯。北市府當初堅持不做任何改變,其實是合法、合理的。「高分低就」考生(及家長)的難過與不滿,固然值得同情,然而遊戲規則既然已經事先公布,考生採保守策略以致得到這種結果,市府只能致上遺憾,而無需道歉或認錯,更無需做任何的更動。
 然而,在台灣「選舉至上」的政治文化下,「情、理、法」三者相較,終究還是濫情者勝出。合法、合理卻不能堅持到底的北市府,終於政策大轉彎,同意先前「高分低就」者可以申請重新分發,此舉則讓參加二次基測的考生(及家長)大為不滿。因為原先「高分低就」考生所回流的名額,會讓參加二次基測的考生提高其進入公立高中的機會。重新分發勢將減少公立高中的回流名額,從而損及參加二次基測考生的權益。北市府政策的搖擺,真的是「順了姑情逆嫂意」,總有許多考生不滿。為了擺平二次基測考生的不滿,北市府因而準備提高今年公立高中的錄取總名額,來個皆大歡喜。這種「皆大歡喜」的作法,實在嚴重破壞政府的公信力。

無明星學校 何來高分低就【聯合報╱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2011.07.14

北北基聯測高分低就問題,讓北市府政策急轉彎,決定重分發,但又引發考二次基測學生和家長反彈,即使可重分發的學生和家長也未必領情。
似乎大家的質疑是當初「落點分析」資訊錯誤的問題,及現在分配公平性的爭議。但若真的只在這些問題上爭執,可怕的不是明年是否會重演,而是三年後的十二年國教在全國各地如何落實?
此次高分低就爭議,還是在於傳統上以分數排名來選填學校,在明星學校的迷思下,有些家長和學生不願意自己的高分去屈就中、後段班的學校。
「分數落點」是學生和家長在選填學校的唯一依據,這些家長和學生不會去考量學校的辦學理念、師資結構、課程設計及是否真正符合學生的志向!只要是明星學校就好!
此種以分數高低選填志願的依豦,在大學指考依舊存在,只因為大學指考採記分數的科目不一,無法在榜單上直接依原始分數排列學校志願,才會有落點分析的參考指標,但大部分的考生在放榜後,通常會發現自己是「高分低就」,同一個科系錄取分數往往高低差了三、四十分,甚者高達一百分的也有,可是我們沒聽過誰向教育部抗議自己是「高分低就」。
事實上,此次北北基在陰錯陽差下,造成了「高分低就」現象,也弄亂了一些學校的排名,這對於未來推展十二年國教有極大的助益,讓北北基的家長和學生可以及早接受、適應高中社區化的現況!

高分低就 劉炯朗:被排名綁架了 2011/07/15【聯合報

今年北北基聯測申請入學「高分低就」的風波延燒,中研院院士劉炯朗認為,只要沒有「排名」,就沒有高分低就的問題。他說,台灣的學生、家長全都被考試制度綁架了,大家只相信考試制度,並且用成績高低把學生、學校做分類。台灣的教育長久以來就存在著「排名」的魔咒,才會產生「高分低就」問題。
2012-03-09 11:22:59
阿楨
社區「繁星」滿天 都會七零八落 2012/03/10 聯合報

大學入學「繁星推薦」昨天放榜,錄取率超過四成一,創歷年最高。台大醫學系想招兩名,最後錄取九人,其中擠入東山高中、治平高中兩私校的學生,但北部明星學校全摃龜。
教育部的繁星計畫至今六年,不少留在社區高中的優質生,因有繁星管道,得以進入大學熱門科系,「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趨勢日益明顯。
都會高中以師大附中十一人上榜最多,建中、北一女、武陵高中是個位數,建中只有一人錄取台大財金系。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指出,繁星以「高中均質、區域均衡」為目標,希望平衡城鄉教育資源落差,深化高中社區化,並讓大學生更多元化,偏鄉高中可以出頭天,以十二所頂大為例,一百學年度有兩百零三所高中近三年來首次有學生進入頂大就讀。

名校不怕被撼動 就怕繁星占名額 2012/03/10聯合報

民生國中校長孫明峰表示,雖然繁星計畫讓社區高中的孩子出頭,但是第一志願的吸引力還是很難被撼動。
「慘慘慘,榜單很慘!」北一女校長張碧娟表示,繁星計畫根本不適合北一女學生申請。北一女前百分之五十的孩子都能上交大以上的學校,但大多數的孩子卻是非台大不念,繁星台大錄取人數僅個位數,不是北一女的主戰場。
「能上建中、北一女,為何要放棄?」國三生蔡宜君表示,雖然很多社區高中強調三年後可靠繁星上台大,但第一志願的讀書環境、同儕效應很難複製,若她能考上絕對不會放棄。
  相關新聞
吃悶虧 錄取率好慘 建北:別忘了 我們也有弱勢生

繁星被諷 像花兩百元買樂透 2012-03-10 中國時報

 一○一學年度繁星推薦昨放榜,今年首度加入的台大醫學系,原訂招收兩個名額,報名學生中有九名滿級分考生,各項評比成績都是全校前一%,校方決定增額錄取,也讓台大醫分發名額少了七名,家長抱怨電話湧入。教育部允諾,將重新檢討繁星制度,最快後年有機會開放醫學系口試;台大則要求招聯會鬆綁相關規定。
 由於建中、北一女等北市明星高中都不在榜上,台大招生組主任洪泰雄直指,繁星推薦制度設計就像讓學生「花兩百元買樂透」,一所高中單一學群只能推薦兩名、校系首輪篩選一所高中只能錄取一人等規定,建中、北一女的優秀學生必然無法透過繁星進入台大。
2012-03-10 11:36:14
版主回應
廢一綱一本 北北基有默契 2012/01/31 聯合報

台北市長郝龍斌昨天證實,市府確實考慮廢止一綱一本,近日北市教育局就會與同學區的新北市、基隆市討論,並徵詢家長及學校意見,評估結果預定3月出爐。
基隆市政府教育處長蕭錦利昨天則說,北北基3市政府已有取消一綱一本的默契,但尚未開會定案。據了解,雖然北市表示目前尚未定案,但廢止一綱一本已成定局。
郝龍斌昨天在市府團拜時受訪表示,當初推動一綱一本,是為了減輕升學壓力,但103年12年國教即將上路,學生已沒有升學壓力問題,基於讓教材回歸多元化,才研議取消一綱一本,若確定取消,預估「對學生影響不大」。
北北基3縣市教育局處官員原訂3月間召開教科書選用會議,在會中檢討一綱一本存廢問題,但會議還沒召開,消息就已見報,基隆市教育處人員昨天開春第1天上班看報後有點傻眼,詢問電話也接不完。
基隆市教師會理事長朱源清說,教科書本來就應該由教師決定,教起來才順手,北北基即將回復一綱多本,相信大多數的教師都樂觀其成。
新北市龍埔國中校長薛春光表示,部分家長以為升學考試每一版本都考,就把所有的教科書、測驗卷都買回家,反而增加孩子的壓力。但是,從近年基測命題走向來看,其實很少有獨厚特定版本,學生學習的重點仍應放在「如何掌握觀念」上。至於有民眾質疑回歸「一綱多本」,會衍生弊案問題。新北市校長協會副理事長江書良表示,新北市目前由教育局統一議價,各校採買書籍的價格都一樣,就跟加油站油價價格到哪都一樣,不會因學校不同,就影響價格。

不是政治問題 一綱一本只為減輕學生負擔 中時

  最近北北基一綱一本跟自辦基測的政策又先波瀾!若是套用僵化的的政治思維,一定又會導進藍綠惡鬥跟地方中央對幹的巢臼內。不過,幫幫忙吧!這可是百年樹人的教育政策,所有人就算你不是學生家長也不是教育相關從業人員,也要一起來檢驗教改政策一綱多本以來的正面影響跟負面缺失。
 台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不諱言他在中央教育部工作多年,十年教改也有他的一份。教改五大信念:教育政策鬆綁、不放棄任何孩子、暢通升學管道、提高教育品質以及終身學習,吳局長完全認同。受惠於經費大量投入,台灣學校軟硬體設施、教師進修環境、終身學習的成效都有飛快的進步。
 但是在十年風起雲湧的教改事業中,產生了好的理念卻有偏差的執行,造成今天教改遭人詬病。其中一綱多本要讓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美意,卻加重學生書包,傷了家長荷包,更重要的是讓城鄉教育差距更明顯,偏遠與社會底層學生向上流動的現象停滯。
 台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推動一綱一本與北北基自辦基測就是針對上述的缺點來進行政策上的調整。考試引領教學,要有效的減輕學生負擔,落實教育部理想中只讀一種教科書,基測的方式就必須改變。讓地方政府舉辦基測的命題,範圍限定在單一版本內容。所以一綱一本跟自辦基測試環環相扣有效減輕孩子學習負擔的政策。
 一綱一本、自辦基測的政策自然有正反兩極的意見,雖然吳局長已經提出面面俱到的論述,或許是擔心教育多元化倒退,導致老師跟教改團體還是有所保留,就更別提教育部的態度了。
 所以你可以堅持不同意但是你不能選擇不關心,因為一綱一本與地方自辦基測意義非常深遠,可能是教改十年以來最大的改變與反省,同時也關係著我們的下一代跟台灣的競爭力。
2012-04-27 10:38:26
阿楨
(楨:呆歹彎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談啥教改?還是教革吧!另參本館:教革會 教改與補習 多錢入學當然公平 基測社會學 馬教育政策 )

補習班不怕12年國教【聯合晚報社論2012.04.26

12年國教將在民國103年正式上路,人人都有高中念,而且保證75%的學生免試升學!這看來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唯一受到負面影響的理應就是補習班了。原本以提供升學考試補習的業者,豈不少了一大塊市場?
然而奇怪的是,補教業看起來老神在在。媒體採訪到業者的一種說法:他們不緊張,甚至樂觀認為業績會上揚,理由是,12年國教推行後,還是會有很多學生想走「特色招生」管道擠進明星高中窄門;也有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在學校裡學不到東西,仍然要把孩子送到補習班。
補教業者這樣的說法,令人多麼無奈,也證明12年國教的「免試」和「 減輕升學壓力」的口號,恐怕是喊假的。到目前為止,關於12年國教的討論、規畫,重點都放在明星學校要怎麼辦,入學招生辦法如何調整,會考要考甚麼科目。各方爭辯一大堆,就是沒有講12年國教的教育內容、教育項目和進度會有甚麼樣的改變。12年國教這個大工程,重要的只是「入學分發」,而不是「教育」本身嗎?
甚至於,各方的印象是,免試必然造成教育水準滑落,於是補教業者更加摩拳擦掌。免試之說其實還有一項「潛規則」:教育部強調提供免試升學機會,並不代表學生就真的可以不準備考試,不參加考試。現在除了會考科目只增不減,「比序」日漸複雜之外,教育部說103年時75%的學生可以免試升學,卻完全不提,預計有多少學生會參加爭取那25%「特色」名額的考試。如果多數學生還是擠得頭破血流為那25%考試入學的名額,則升學壓力與現今何異?也難怪補教業者覺得,生意說不定還更好呢!
2012-04-27 10:02:30
版主回應
免試入學/消滅建北 「明星」仍會在【聯合報╱尹蓉先/銘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2012.03.09

由於曾雅妮和林書豪的優異表現,很多年輕學子亦心嚮往之,但無可避免的,曾雅妮和林書豪必定也對許多後輩,造成了相當的壓力,平平是人,我也很努力呀!為什麼沒有這樣的成就?為什麼我就是進不了球,為什麼都沒有媒體鳥我;搞不好有人因此自殺,對這些人社會當然應予關注鼓勵輔導,但絕非因此就採均貧政策。我們的社會在瘋狂之餘沒聽到什麼封殺曾、林的聲音,奇怪的是當建北給年輕學子造成壓力時,就成了眾矢之的。
日昨教育部長表示,一百零八年起明星高中半數採免試名額。明星高中似乎是解決所有台灣教育難題的唯一答案,彷彿只要砍掉了建北,台灣所有教育問題立刻迎刃而解,所有國中立刻教學正常。假如真是如此,犧牲建北也就罷了,可惜這是不可能的。
為了舒緩競爭壓力,實現社會公平排除英雄主義,有人也許可以嘗試遊說政府,強制媒體封殺林書豪,但我們能把紐約尼克、洛杉磯湖人、邁阿密熱火,甚至NBA通通打掉嗎?我們可以關上門窗、閉起眼睛,但黑夜裡天上的明星恆久閃亮,一顆殞落了,還有另一顆。
目前政府的作法,是一步步消滅這些明星學校,是因為他們名聲太響?還是表現太優?一步到位,乾脆把台成清交統統也打掉不好嗎?他們造成的壓力更大!
當世界各國都在花大錢培育人才的此刻,建北這群平均年齡僅十七歲,資賦優異勤懇向學的孩子,到底做錯了什麼事?犧牲掉建北此類明星學校的同時,其實也就犧牲掉了國家的光榮,甚至國家的未來,到底可以成就什麼?也許有一天台灣參與國際科學奧林匹亞競賽仍會獲獎,但得主全由私校接手,台成清交成為私校畢業生群聚家園,部長會很高興?

高中選才橫加限制 雙重標準 2012-03-29 01:17 中國時報 【吳瑞北】

 教育部日昨終於提出十二年國教高中免試入學超額比序七個項目,包含學生志願序、就近入學、扶助弱勢、畢結業資格、均衡學習、多元學習表現、及國中會考成績。其中會考成績只能作為最後順序,如果還分不出高下,就用抽籤。全篇說法充滿社會公平正義,令人感佩。
 公務員工作非常穩定,還有月退俸,可以說後半生無虞,因此很多年輕人想當公務員。我們想請問,教育部如果有科員出缺,很多人都想擔任,會怎麼超額比序,會看誰的家住得近嗎?會看誰是弱勢家庭而優先嗎?如果一個傑出但志願序較後,另一個志願序較前,會先看志願高低來錄取嗎?
 答案是都不會,教育部用人就是看國家考試成績,誰考得高誰先選。為政者德風,教育者尤然。要言行一致。如果口中說一套,實際做一套;或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不客氣地說,那是雙重標準,無法服眾。
 政府最重要責任之一就是民眾能安定就業,念大學首要就要有謀生技能,這是張忠謀先生說的話,技職教育更是如此。許多公司應徵人員,也都是用考試或面試。教育人才就要能順利就業,找到工作民眾才會安心。教育部想要知道怎樣改善教育,就應該是去問這些用人單位的意見,捨此不求,不就是捨本逐末,問道於盲嗎?
 大學有差異化,要跟全球拚競爭力,明星大學是不能去除的。教育部甚至編列五年五百億預算,長期選擇支持少數大學,目的就是爭取世界頂尖,有的大學甚至就以成為世界百大為目標。連教育部都要求大學要追求世界排名,現在反倒要求公立高中不能以排名導向,讓人不解。
 有明星大學存在,明星高中是無法去除的,國外也是都有明星高中,這是人性。硬是把公立的明星高中毀掉,只是讓私立的高中取代成為明星高中而已。過去家裡沒錢但考得好,還有機會念明星高中;未來是窮小孩沒錢,就沒有辦法念明星高中,這樣就叫教育改革,入學機會均等嗎?
 會因為公立明星高中不見了,學業的負擔就會不見嗎?多元入學升大學這麼多年來,學業負擔有變輕嗎?忽略掉人性,把責任推到高中考試入學,並在枝節的入學細節下工夫,只會徒勞無功,甚至治絲益棼。
 有人喜歡音樂,因此設立音樂班;有人喜歡美術,因此設立美術班,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有很多學生想好好念書,未來考進理想的大學為社會效力,是我們國家的福氣,我們讓一些學校來好好培育這些對學科有興趣的孩子,又有那裡不對?很多學生想要這樣,這是學生的基本人權,也是政府應該鼓勵的,怎麼還要對高中選才標準橫加限制呢?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2012-04-27 10:10:26
阿楨
紐約頂尖高中放榜亞裔學生占一半,政客:考試不公平

紐約市8所頂尖高中頭上,被扣上的“種族隔離”帽子,估計一時半會兒還是摘不掉。
紐約市高中錄取結果已於當地時間2019-03-18出爐,資料顯示亞裔學生仍獲特殊高中最多錄取名額,比率為51%;其次是白人學生,占29%;非洲裔和西語裔學生的數量仍然很低,比率僅為4%和7%。
為了不讓亞裔學生“獨領風騷”,呼籲特殊高中“人種多元化”的美國政客們又坐不住了,要開聽證會繼續推動廢除特殊高中入學考試,提高非裔和西裔學生入學特殊高中占比。
這項被認為是針對亞裔學生的提案,遭到紐約同源會會長陳慧華怒批——“21世紀排華法案!”
1971年開始,紐約州為確保紐約市特殊高中公平錄取優秀學生,推出不涉及人種、種族、優待和家庭收入的特殊高中入學考試(SHSAT)。
紐約特殊高中屬於公辦高中中的頂尖高中,錄取流程類似於我國的省/市重點高中通過中考成績選拔新生。
今年特殊高中發出的4278份錄取通知書中,亞裔學生仍獲最多錄取名額,比率為51.1%,白人占28.5%,非裔和西裔學生被錄取比率繼續走低,分別為4%和6.6%。最受歡迎的史岱文森高中,在近900名學生中僅向7名黑人學生發出了入學邀請。
  回應
確實不公平,真公平的話能占70%起
NBA招球員也不公平,黑人比例遠超一半,其他人種太少。
什麼考試不公,實際就是誰都不願承認的智商不平等導致。不過倒是支持他們搞平權,把好的拉下來,把次的拉上去。
支援美國不以分數作為錄取標準。強烈支持美國常春藤高校只錄取黑人及拉丁人入學。
  相關新聞
美國大學招生醜聞,傷不到富二代的“安全網”
  回應
如果我是真正的貴族,超級富豪,我寧願選窮人但是要真材實料的學生陪讀,也不願意與這些只會開PARTY的偽中產們混一起,這不像是窮人和富豪的對教學資源的爭奪,更像是超級富豪不滿中產拉低了教育品質罷了
所以你不會是富豪貴族,你的思路培養的就是個中產孩子。權貴富商上大學學習知識並不是主要目的,而是搭建上層的交際網路。人脈帶來的財富遠比知識多。
2019-03-21 08:54:20
阿楨
美國家長比中國家長更拼? 2019-03-24 新浪財經

  先猜一猜這是你印象中的哪國的學生和家長:
  大學開學,父母總是一馬當先鋪床疊被、查看飯菜是否合適;與寢室室友制定出行計畫,要父母出面協調;考試時,父母是人肉鬧鐘;因為孩子的分數,父母與老師錙銖必較,如果孩子實習不如人意,父母還會跑去雇主那裡投訴。
  臨近畢業,如果孩子考研,寫論文或改論文自不用說,還聘請昂貴的輔導老師開小灶,無論多貴眼睛都不帶眨一下;如果孩子工作,幫著投簡歷是必須的,而且大多數都是瞞著孩子。
  這些學生大多數是入學斯坦福的美國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您猜對了嗎?
  《如何養大一個成人》,是斯坦福大學新生院院長茱麗葉•莉斯科特-海因斯(Julie Lythcott-Haims)2015年出版的暢銷書,正是因為每年要接觸不少家長和新生,雖然考上名校,家長還不放手孩子的現狀,她才決心通過寫書討論美國中產階級過度育兒的問題。
  最近被美國FBI公佈的名校招生舞弊案,反映了名校招生過程中所謂“前門”、“後門”到如今用計謀和金錢撬開“側門”的程式漏洞。
  但是,隨著涉及人物的一一曝光,這起醜聞日益像一出子女教育的悲情劇:為進名校父母不惜重金甚至鋌而走險,為了成功父母包辦一切,而養育則是一場以名校為目標,以成敗論英雄的“軍備競賽”。
  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值得。
  在美國知名大學畢業生比同齡的非大學畢業生收入溢價超過70%,教育回報率比1950年高出50%,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的回報率,在丹麥和挪威,大學教育的溢價不到20%,日本不到30%。
  除了投資效益,更重要的是階層精英的維護和傳承。
  一般來說,“家庭好、健康好、學校好、鄰里好、工作好”,這“五好”是富有的中產階級精英的重要標誌。要保持在一個階層,除了錢之外,還要有家庭、朋友、社會關係、個人健康、文化等等,教育當然也不能少,這些非財務類指標才是定義階層更為重要的指標。
  美國階級固化日益嚴重,生於1950年的人有80%的機會比父母掙更多的錢,生於1970年的,超越父母的機會降至61%,到1980年出生的人只能勉強與父母維持相似水準。
  在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在一種跌出“五好”生活的不安全感中,名校是能確保後代世襲階層的最可靠的上升通道。
2019-03-24 09:44:44
阿楨
2、鏟雪機父母:掃除一切通往成功的障礙
  我們以前知道有種父母是“直升飛機父母”,就是那些整天焦慮地圍繞孩子身邊,照看孩子一切活動,回應孩子一切需求的父母。這個詞最早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家安妮特•拉羅(Annette Lareau), 她發現在1990年代和21世紀早期,在美國家庭中,但凡受過更高、更好教育的家庭,不管白人還是黑人都是採用了這種與孩子緊密互動的方式。普通工薪階層、貧窮階層的孩子養育則基本遵循著“聽之任之”的模式。
  從教育效果而言,這種“直升機父母”模式卓有成效。1990年, 堪薩斯大學的貝提•哈爾特(Betty Hart)和陶德•萊斯利(Todd Risley)發現這種緊密陪伴中話語展現的力量。比如,貧窮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的英語單詞約600個;但有父母陪伴的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單詞達1200個。
  進入21世紀,美國富有的中產階級父母已經從“直升機父母”進階到“鏟雪機父母”。他們負責剷除孩子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礙,這樣她們的孩子就無需面對失敗、挫折或者失去機會。
  3、鏟雪機模式的代價
  這種鏟雪機模式從選擇知名幼稚園就已經開始,到小學教育進一步強化,監督作業、參加體育專案、去打比賽;只要讓孩子擁有最好、佔據最好、成為最好,父母可以調動一切金錢、人脈和資源,可以包辦一切,Nothing Impossible!
  回應
看吧。天下的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要放在我國,完了,一堆人絕對會沒完沒了的噴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聲明:胡說八道,西方世界孩子快樂教育素質教育,18歲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就不管了

窮人和富人的差距從小學開始就決定?領跑全球的教育強國新加坡迎來“大地震”……

新加坡,一個狹小的島國,面積只有美國洛杉磯的一半,自然資源匱乏,卻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經濟強國。
更引人注目的是,新加坡的孩子歷年來在國際教育水準評測中的優異表現。以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為例,連續三屆,新加坡學生都坐穩了五強的寶座。
在如此光芒耀眼的成績背後,想必離不開別具一格且卓有成效的教育制度。
2019-03-24 09:48:08
阿楨
可就在各國教育專家紛紛趕往新加坡前去取經之時,就在這個月,一個爆炸性的消息卻顛覆了整個新加坡教育界——這個國家,將迎來50多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教育變革!
這次改革的核心,說白了就是將要取消將不同成績的學生放置進不同的“快慢班”的分流機制,學生可享受統一的學制,還可與高於或低於自身水準的同學一起上課。
這聽起來似乎是好事,這不就是想要“促進教育公平化”嗎?但也未免讓人疑惑,在許多國家,教育資源的公平與均衡早已被視作重要的奮鬥目標,怎麼到現在,領跑全球的新加坡才剛剛開始進行此方面的變革?
因為在新加坡,“大學”作為“精英教育”的代名詞,僅僅開放給最優秀的一小撮學生;而無論怎麼學都考不出好成績的學生,則應該認命,安心在職業技術學校度過學生生涯,畢業後,到社會上靠手藝謀份差事。每個人,都應該待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裡。
這也正是延續了幾十年的教育分流制度。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新加坡的“小升初”幾乎有著和東亞國家“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整個新加坡十二三歲的孩子將用小學畢業後的一場考試,決定未來二十年的人生走向。
成績最牛的精英學子,將升入直通車課程專案(Integrated Proramme,IP),享受大量政策上的幫助,比如不用選拔考試、課程與名校接軌等。這意味著小學畢業之後,一隻腳就已經跨進了最強高等學府的大門。
水準尚可、但沒那麼“精英”的,則會進入快捷流學校(Express Stream),用四年正常的學制,學完中學的科目。
成績在中等偏下的學生,將被分進普通學術學校(Normal Academic),無論你樂意不樂意,都得讀五年才能從中學畢業,也就是比普通的四年學制,多花上一年。
  回應
新加坡經濟這麼發達,社會文明程度也很高,但你聽說過任何能夠真正的在創新上有影響力的人嗎?或者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嗎?”
那麼點人口,想要有多少國際影響力的人是有點奢望了。
2019-03-24 09:52:41
阿楨
英媒:美式招生醜聞在華不會發生

  英國大學世界新聞網2019-03-31:美國招生醜聞不會在中國發生 美國近來被曝光的高校招生賄賂醜聞在中國見諸報端後,中國民眾紛紛搖頭表示不敢相信。見不得人的金錢交易、賄賂教練、名校招生持續受腐蝕,這些都沒有發生在當今中國。在中國,高考仍是大學的“守門人”。
  在中國,防止美國式大學入學賄賂同樣適用於出資為學校建大樓等方面。2012年筆者在中國某高校任教的教室位於“10號樓”。中國大學也接受捐助,但有關建築統統被編號,捐贈人無法從中“獲益”。
  20世紀初,妻妾成群的中國富人紛紛把眾多子女送到“學校”混文憑。在西方,此類學校被稱為“文憑工廠”,在中國則被稱為“野雞大學”。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再沒讓此類學校死灰復燃。
  令中國人困惑的是,越來越少的美國院校要求申請人必須參加ACT或SAT入學考試。若美國大學繼續對學業要求越來越寬鬆以維繫學費資金流,“野雞大學”將再次肆虐美國。(作者理查•施洛克是美國恩波利亞州立大學生物學榮譽教授,王會聰譯)

陸名校推甄不收文組! 家長大罵歧視 理組卻都笑了... 2019-03-31聯合報

近日,大陸多所大學先後發布2019年自主招生簡章,不過,與去年相比,許多大學嚴格控制招生科系,大幅縮減人文社科類招生人數。
•文科標準難統一 不若理科可量化
理科網友這麼說:「但當今強國之間的競爭,本質上真的就是理工科的競爭,華為就是我們的榜樣。」
文科這麼說:「理工人士只知道鑽研技術,缺乏人文素養,缺少社會擔當。」

甄試過篩人數爆量之亂 台大教授:逼高中生出走 2019-03-31 聯合報

大學個人申請一階篩選27日放榜,各校系個人申請通過一階篩選的暴增,國教行動聯盟、全國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今(31)日在教育部門口抗議「同分亂象」,要求增加「學測鑑別度」。
  相關新聞
申請、繁星同分暴增 家長淚訴同分增額亂象
2019-04-01 07:15:53
阿楨
“SCI”神話早該破了!2020/02/26 瞭望智庫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強調,要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SCI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SCI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通過統計大量引文得出期刊的影響因數等量化指標來對期刊進行排名。按目前的國際慣例,一般用學術期刊的影響因數值來測度期刊的學術水準和論文品質。庫叔觀察到,學術界普遍存在對影響因數的崇拜現象。
…..
  回應
那我問你,不靠SCI靠什麼評價科研水準?反對一件事卻提不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最後把事情搞砸搞亂。
靠中國國內期刊?國內能好到哪裡去?
靠科研經濟轉化?那大家都去做賺錢的課題,請問那些不賺錢的基礎科研,你讓誰去做?
靠同行內部評價?都是圈內人,沆瀣一氣?甚至一個方向上只有一個團隊做,你讓誰去評價?
靠給學生上課?那教學成果怎麼評?你上的課簡單,學生基本上都考90分,他上的課難,學生就算認真學都很難學好,最後成績60多,所以你教得就比他好?
最後一年教授名額就這麼多,一堆人爭,你說給誰?

論文門又有新爆料!?網看傻:出大事了! 2020/02/26

總統蔡英文的論文議題從選前燒到選後,資深媒體人彭文正的網路節目「政經關不了」中,不停揭露蔡英文論文祕密的神秘面紗,讓網友佩服不已,而這次又出現新的證據,讓人看傻了眼。
2020-02-28 08:28:51
阿楨
QS世界大學排名公佈:清華首進前15,中國內地6所高校進前100

2020-06-10,英國QS發佈了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9年第一,斯坦福和哈佛第二、三名。
清華從世界第16名上升到15名,在亞洲排名第三。北大23名,較去年降1名。復旦(34名)和上海交通(47名)也創下了各自的歷史最好成績,其中,交大首次進入全球前50名。浙江大學(53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3名)
今年亞洲大學表現強勁,但英美大學似乎展露出疲態,不少學校的排名都出現了下滑。
美國高校依舊佔據了排名前三的位置,在排名前30名的大學中也獲得了14席,位居全球之首。不過,美國153所參與本次排名的大學中有112所排名下降,而入圍前100名大學的數量也從三年前的32所降至27所。
英國,牛津(4名)、劍橋(7名)、帝國理工學院(8名)、倫敦大學(10名)躋身全球前10名。84所排名最高的英國院校中,有62所的排名出現了逐年下降的情況。不過,英國在前100名中依舊占了18席,這一數字近五年來始終保持不變。
今年,有26所亞洲大學進入世界前100名,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年。前兩名分別為新加坡大學(11名)和南洋理工大學(第13名)。
此外,本次共有83所中國高校入圍QS榜單,包括內地高校51所,香港高校7所(港大22名),澳門高校2所(澳門大學367名),臺灣高校23所(臺大66名)。
  和往年一樣,2021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指標共有6項:
(1)學術聲譽40%:基於超過94000名學者的調查問卷回饋;
(2)雇主聲譽10%:根據超過44000名雇主;
(3)單位教員論文引文數20%:衡量學術研究的影響力,通過五年內大學研究論文的引用總數除以大學的教師數量得出;
(4)師生比例20%:代表教學規模,將學生人數除以教職員工人數得出;
(5)國際教師比例5%;
(6)國際學生比例5%:表明大學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能力。
  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榜單如下:
…….
  回應
前49名,德國一所大學都沒有,香港有3所大學,哈哈哈,這榜扯的
這個排名也就看個熱鬧。學術聲譽和雇主聲譽都是主觀評價,更傾向於歷史印象,很難反映大學最新的發展。國際教師和國際學生的指標,基本是給英語系國家送分的,也難怪英美新港的排名普遍較高。
2020-06-11 07:05:44
阿楨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家範:晚明江南士大夫的歷史命運 2020-07-12

晚明江南的社會經濟已躍居全國首位,經濟的發達,城鎮的繁榮,都為該地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不用說富有資產的官僚、地主,即使僅有瘠田十畝的一般農家,也總勉力讓子孫入泮,冀望其跳躍龍門。明代各地有府學、州學、縣學以至社學、私塾,江南又盛行書院,實則都是科舉預備學校。書院轉向科舉,學校與科舉並為一途,使明代學校教育更是走進死胡同。
江南生員舉子眾多,在顧炎武看來,何以不是文化繁榮、歷史進步的標誌,反成了社會公害呢?
中國生員的唯一出路是科舉——仕途,產生“人才過剩”現象,大量生員被擯斥於仕途之外,又皓首白髮以待“金榜題名”,別無所事。它既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一種病態,又成為加深政治惡化的病灶,惡性循環,幾成不治之症,到晚明竟成了深伏著亡國滅族的一個禍患。
晚明科場的競爭,已經不純是個人間的命運之戰,而是擴大波及為集團間的廝殺肉搏。為此,晚明江南士大夫的結社之風極盛,這種以文會友的結社或明或暗正與科舉——官場的角逐緊相攀染。
…..
  回應
宋朝通過完善政治制度,早就完全解決的問題!
正是宋朝“完善政治制度”導致政府被士大夫階層利益裹挾,土地兼併嚴重,社會階層貧富差距嚴重。而王安石變法所採取的極端做法又招致士大夫階層的報復,終兩宋均是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態勢裡緩慢自殺。

1946年三名女孩考清華落榜,真相竟然是?

2020-07-08,有“大V”發佈微博稱“這三位大學者大專家的女孩因為差幾分沒有考上”,並配上一張四名女性圖片標注為“【教育的公平】1946年有三個女孩考清華落榜,這讓人看到了那個年代中國教育的公平和良心。”有“大V”附和“看這些也感動不了那些今天的高考腐敗者”。
  民國時期的教育真的是這樣嗎?
  一、照片中的女性並非梁再冰、馮鐘璞、梅祖芬,而是林徽因(右一)和她的表姐王孟瑜、王次亮和曾語兒。
  二、三名女性落榜清華的真實情況是抗戰勝利後大學第一次招生,考生眾多,競爭激烈。大後方和收復區的應屆高中生,加上多年抗戰積壓下來的往屆沒有考學的高中生,還有大量的復員軍人,使得考生一下子變得特別多。清華不得不擴招新生八百七十人,錄取率也不足5%。
2020-07-14 07:36:51
阿楨
三、誰在美化民國教育
大多數是作家、業餘的歷史愛好者等。他們對於民國教育充滿著想像、浪漫描述,但那些是否就是民國教育的真相呢?
  舒新城1924年曾就內地湖南所見聞的教育行政的混亂情形做過批判:內亂對於教育顯明的影響列下:(一)省教育經費積欠至十個月;(二)指定為省教育經費的鹽稅附加稅為軍人提去四十余萬;(三)地方教育經費隨時被軍人提取,致各地欠費自數月至十餘月不等;(四)地方教育機關,隨時被軍人佔據,學校常不能如期開學;(五)內地交通權完全為軍人佔據,學生不能按期到校,甚至於被危險;(六)教會學校特別發達。
  進入國民政府時期,教育的情形並未得到根本改變。教育社會學家盧紹稷在1931年出版的《教育社會學》一書中曾說:我國教育,因承數千餘年“偏重個人”積習之故,所以近年以來,雖嘗聞有“適應社會”之呼聲,而學校畢業生尚未能皆為社會上實際有用之人物。試觀我國現今學子,除少數外國留學生與國內中等以上學校畢業生講求實學外,大都徒冒虛名,以“文憑”為目的,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無所裨益於社會。小學畢業生,知識幼稚,姑置勿論。中學畢業生,往往學農不農,學工不工,學商不商,甚至有在家賦閑,成為社會上之寄生蟲。至大學與專科學校畢業生,對於學問雖算有一點門徑,但嘗見有畢業於紡織專科,而為普通中學圖畫教員者;有以畢業於農業專科,而為普通行政機關助理員者,甚至有以留學歐美各國大學與專門學校畢業,歸而應考試於書業機關,充普通編譯員者。所用非所學,滔滔皆是。
  1931年國民黨中央機關報《中央日報》的主筆陶希聖感歎說:“從小學到大學的幾層等級,逐漸把貧苦子弟剔除下來,最貧苦的農工子弟們沒有受初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升入中學的少數青年,大抵出於中資或富裕的工商業、地主、官僚家族,大學則是所謂的上層社會,即大地主、金融資本家、工業資本階級的領域,他們的子弟是最能住進大學的。”
  回應
民國吹的主要是灣灣和其出資支持的要麼裝傻要麼壞的阿貓阿狗。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45497
2020-07-14 07:37:12
阿楨
大學畢業生最新起薪曝光 網友一看噓爆回這句 2020/07/12 中時

台灣近年來大學畢業的起薪有微幅調漲,近期勞動部發布的調查顯示,2019年大學畢業平均起薪有29K,對此,有網友在PTT上分享這項數據,卻意外引起熱烈討論,不少網友都狂噓,「現在拿29000大概跟以前拿24000差不多」、「29k 在台北差不多是吃土」。
但似乎南部數字更慘,「那我怎麼看到中南部一堆比這個低的..?」。
  回應
歡喜選甘願受,呵~南部薪水低那是台灣價值~
加入民進黨,前途無限,也可吃人夠夠。
趕羚羊!綠共的數據能信?

年輕人沒有最苦 只有更苦 2020/07/12 中時社論

全球新冠疫情更惡化,今年全球經濟將衰退3到5%,各界已有共識,今年是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後經濟表現最差的一年,情況比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還差。不少國家的股市卻展現強勢上漲格局,台股上周站上30年來新高。
金融海嘯後,全球主要央行將利率降至零到負利率之外,也大推特推所謂的QE(量化寬鬆),其思維是支持股市就能保有財富效果,讓企業繼續運作,最後對經濟及一般民眾(就業者)都會有好處。
全球經濟表現最好、被稱為「黃金年代」,是在上世紀戰後到70年代,當時各國所得差距較小、經濟成長較高。但80年代後,美國雷根與英國柴契爾夫人上台,自由化與鬆綁成為流行名詞。雷根把個人最高稅率從70%降到28%,英國幾乎所有公營事業都走上私有化、民營化。
這一套「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認為富人受惠後會增加投資與消費,讓窮人也受惠終而全體民眾都能獲利,也有人稱此為「滴漏式經濟」(或下滲經濟),經過30多年試驗,這套經濟政策已出現所得差距嚴重擴大的後遺症,川普上台後又推動大減稅,疫情也讓政府負債大增,未來所得差距必更惡化。
台灣的所得差距如根據官方公布的五等分法比較,最高級跟與最低級距的差距大致在6倍多,已較早年的4、5倍惡化。若就財政部財稅中心資料,最高所得的5%對比於最低所得5%的倍數,1998年時只有32倍,2013年已飆到99倍。
疫情時代經濟,政府負債加重、所得差距拉大、年輕人陷低薪困境,蔡政府若應揚棄新自由主義的思維與政策,讓高所得者繳更多稅,同時壓制可能再上揚的房價。
2020-07-14 07:39:26
阿楨
農村老師工資並不低,但很多因素影響農村老師留任 2021/08/05

一,師資不足,我女兒從四年級轉到城裡讀,領的課本還是在原校領,只有語、數、英三本,其它的因為沒那麼多老師教,砍掉了,弄得我還要在網上買課本。
二,學生流失嚴重,往往幼稚園時還有三十多個同學,到了上小學一年級,往往只剩下十幾個,最低時只有個位數學生。
三,老師隊伍不穩定,學生流失嚴重,對很多老師來說教學毫無激情、農村工資低,學生很多無心向學,難教,學校隨時有撤並的危機,很多老師都在縣城買了房,孩子在縣城讀書,多數都想調到縣城。珠三角發達城市也經常來挖走山區縣的老師。
四、農村學生缺乏學習氛圍,比較注重學習的父母都送孩子進縣城讀書,留在農村的多數是家庭經濟比較拮据的或者對小孩學習持放之任之態度。
五,教育不均衡是客觀存在的,農村中拔尖去到縣城也就中下游水平,同樣縣城區域整體與地市省城相比也是一樣。我女兒在農村20多名學生中考第一,三科294分,去到縣城全班60多人中只排到第四十之外。

兒子的同學去雲南偏遠貧困地區支教一年:結束後他非常失望,覺得自己做了無用功

很少有孩子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基本上都是玩、混,盼著初中畢業後打工掙錢。

職業教育搞了幾十年了,水準還是這麼差,為什麼?未來的出路又在哪裡?

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還要培訓大量教師,給學校投資買大量新設備,至少需要二十年的持續大量資金投入才有可能達到這個水準。
  回應
職教是實踐技能。讓一群有學歷,缺乏實踐的人去教,能有什麼好結果?
  相關新聞資料
孩子沒有電子遊戲就專心學習啦?這是極其荒唐的想法
雙減新政策,騰訊禁止12 歲以下兒童玩遊戲!
  回應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另參【圖博館】 習中國夢
  育:習的教改建立了全球最大量的義務、技職、高等教育體系,但高級技師、高等研究之質不足,更有「重理、輕文、貶藝」之傾向,其雖有「士農工商」排序和鄙視戲子之傳統,但更有文科畢業生掌握話語權、藝科則名利雙收之「仇富仇名」民氣可用,故可見習不時打壓掌握話語權的公知、對藝人更是「殺猴警雞」。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相關新聞資料
德國電視:警方拘留吳亦凡,為中國政府對加拿大外交反制措施的組成部分。
吳亦凡粉絲揚言要劫獄!
2021-08-06 08:37:13
阿楨
林智堅抄襲案,扯出綠營政商學臍帶 2022-07-12 聯合報

不顧雙論文抄襲案沸沸揚揚,林智堅仍毅然辭去新竹市長,帶著蔡英文的加持,披掛跨區參選桃園市長。從連日來各媒體揭露的訊息,林智堅的論文抄襲事件其實已不僅關係學術倫理,更牽扯著民進黨與中華大學及知名建商間錯綜交疊的政商關係,據報導,該建商還是蔡英文兩年前大選的第三大政治獻金提供者。從這些蛛絲馬跡,或許,可以進一步觀察綠營為何力挺林智堅。
  因林智堅論文門事件而聲明大噪的私立中華大學,董事長是兼有民進黨發言人及新竹市議員身分的李妍慧。這點很不尋常:一名地方民意代表,已經擔任執政黨的發言人了,何以還能分身出任大學董座?據報導,李妍慧之夫楊勝翔是當地知名建商昌禾建設公司的總經理,屬「昌益建設」、「昌禾集團」家族成員;而昌益建設董事長楊玉全是中華大學主要出資者,楊勝翔則是楊玉全之姪。這一連串臍帶關係,李妍慧的角色似乎正介於政商間的樞紐。
  從這次抄襲事件,可以隱約觀照出政、商、學三條交錯的脈絡。從企業的角度,經營者自然是藍綠兩營都必須投資,昌益建設即是如此。尤其,昌益集團擁有中華大學這樣便利的工具,更成為幫地方民代、官員打造「學歷金身」的巧門,不少新竹縣市首長都在中華大學拿到碩士學位。包括前台中立委顏寬恒也在這裡拿到行政管理碩士。
  昌益建設透過中華大學的白手套,幫官員民代在學術上快速鍍金,擦亮他們的學歷招牌。正因為不是什麼熱門名校,學位的授受不會受到外界太多檢視,也就愈發順手。林智堅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賀力行,遭質疑指導過四七三名碩博士,一年平均指導近卅人;有如學位量產機器,令人驚愕。巧的是,賀力行也在昇益開發擔任獨董。
  相對的,中華大學是否藉著這種「碩博士搖籃」的關係培養,也從政府機關取得各種標案,昌益建設或昇益開發是否也可能取得各種建案變更地目或核准過關的便利?在選舉時刻,建商往往透過個人或企業名義捐款,向政黨或政客輸誠及投桃報李。目前擔任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的昌益董座楊玉全,果如報導在二○二○年的大選成為蔡英文第三大政治捐獻者,外界更須瞭解此中的對價關係。
2022-07-12 07:44:00
阿楨
再看李妍慧出任民進黨發言人的玄機。廿年前,李妍慧以廿五歲之齡當選,成為新竹市最年輕的議員,但她當時所屬的政黨是「台聯」。其後她退出台聯,直到二○一六年五月蔡英文執政,她才易幟加入民進黨,成為「湧言會」成員。今年四月中,李妍慧被安排出任民進黨發言人,事實上幾乎不曾見她代表黨發言。據了解,此一安排,其實是要她承諾今年放棄參選市長及議員,以交換民進黨提名她參選下屆立委,也為蔡英文提名沈慧虹參選新竹市長排除障礙。媒體爆料,李妍慧近十年曾兩度因財產申報不實,遭監察院裁罰。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三月公布,因「所得異常增加」而未說明,被罰三百萬元。此事,對照林智堅兩篇碩士論文高度抄襲,外界自然高度懷疑此中複雜的政商往來。
  如此錯雜的政、商、學關係,令人難以下嚥。倒不是這些事多麼聞所未聞,而是台灣民主躑躅卅年,那些被視為必須革除的陋習,卻是「代代相傳」保留了下來。政權三度輪替,那些民進黨在野時口口聲聲要打倒的東西,包括政商劃清界線,包括黨政軍退出校園,包括政治誠信和學術透明,它不僅惡習全收還變本加厲。論文門至此,只剩惡臭沖天。
  回應
青出於藍,勝於藍....黑金勾结
昌益董座楊玉全,二○二○年的大選成為蔡英文第三大政治捐獻者
2022-07-12 07:47:25
阿楨
豈止一屍五命 蔡其昌恐也被波及 2022/07/29 葉書宏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深陷論文門、棒球門風暴,「換堅」說法不逕而走,雖然目前民進黨中央、立院黨團持續挺堅,昨天行政部門也出聲護航、蔡總統則召林進官邸會商營救,但距選舉只剩四個月,林智堅若無法從這雙重風暴中脫身,民進黨要想全黨救一人,不僅衝擊北北基桃竹,更可能波及台中市,釀成「一屍六命」
對於立委高嘉瑜拋出「一屍五命」,黨中央斥為空穴來風,但從立委林俊憲曾示警論文門衝擊、前立委鄭寶清都直言基層憂慮擴大,再加上近日包括鄭文燦、林智堅的行程,已不再如剛徵召時屢屢合體,更遑論小雞們熱情不如以往。在黨內漸有「切割」跡象,若林智堅無法從風暴脫身,令不少民進黨人士憂心不已。
  相關新聞
蔡英文官邸召見 要求林拿證據續說明
2020《遠見》5星縣市長:新竹市長林智堅
陳朝平快評》五星級市長大崩盤
余正煌7月27日出席台大論文審定會(林拒出席),駁斥自己有抄襲一事,也透過委任律師搬出鐵證證明論文原創是他自己。
陳明通繼7月23日的4000字辯護林是原創,31日再發2000字:雙方都無抄襲意圖,是他先修正林論文,再供余參考。 陳出品:香港議題碩論赫見5胞胎。
嚴重重疊抄襲!台大8月9日:撤銷林碩士學位/調查陳學術倫理,林:有沒學位不影響選舉,余將告林誹謗!蔡總統:相信智堅沒抄襲 下令全黨救林,學界連署:政治人物學位應有監督機制,涉違反學術倫理。綠政治操作潑髒水:台大轉移中國軍演焦點是藍營打手/中共同路人…,中共軍演神救援小智?「抗中保台」恐重傷民進黨大選。裴訪台/中軍演逼台積電出走,拖累晶片股。林8月12日宣布退選鄭運鵬接棒。林遭爆助理代筆,論文沒抄襲因為根本不是自己寫。台大08-16不續聘陳明通。中華大學08/24認定林抄襲,指導教授賀力行與口試委員李友錚也將被送至教評會審查。鄭寶清08/27宣佈參選,Yahoo網路民調:國民黨張善政42.7%,民進黨鄭寶清與鄭運鵬僅差0.7%。林智堅學位被雙殺、新竹市棒球場案、柬埔寨詐騙案、網路仲介法限制言論自由、疫苗採購保密30年,以及明德外役監獄管理疏漏導致殺警案等六大爭議延燒 蔡蘇信任度滿意度重挫4-5%。
  回應
明通複製工廠
遠見雜誌可以不用買了,裡面的縣市長評比,都是用媒體購買行為得來的。
蔡假博士指導假碩士如何封存30年?自己的“論文”都說不清了,真是今年度最大笑話,不,塔綠班本來就是笑話,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全國最無恥的都聚集在這個黑幫了。
2022-08-30 09:13:31
阿楨
清大輸亞大?全球大學排名的局限 2022/10/19 中國時報 廖元豪

最近,「泰晤士高等教育」公佈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結果讓許多台灣人既傷心又驚訝:台灣排名最前面的「自然」是眾望所歸的台大。但台大的世界排名一下子從113名滑落至187,這是因為台大的學術、教育水準真的一年內掉了這麼多嗎?與國人所知的「排序」有很大差異。尤其一向被認為是「頂尖大學」的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大學等校,都被私立亞洲大學超越。台灣前4名分別為台灣大學、中國醫藥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亞洲大學;輔仁大學排名全台第12,遠遠超出眾多國立大學。這些結果是不是很奇特?
其實「排名」是一種參考,也是某種遊戲,而不是「普世價值」。什麼叫做「好」大學?「優良」大學?全球這麼多國家,這麼多大學,種類特色以及目標如此多樣,能夠用一把尺普遍衡量嗎?「排名」之目的是什麼?是要幫助各國擬訂適當且符合國家需要的教育政策?還是要讓已經具有聲望的大學更容易募款?或是要提供學生選擇學校有清楚的指標?甚至是創造一個「評比排名產業」來獲利?不同的評比排名,會採取不同的標準,而得出差異很大的結論。我們該做的,是瞭解自己的目標,然後看看那個「排行」與我們的目標相關之處,藉此檢討、學習。而不是看「世界排名」、「全球評比」這類字樣就興奮得要去蹭。
這類全球排名,本質上就有一些學術圈都知道的局限,甚至可說是偏見。凡是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主的大學,通常在這種排名遊戲中比較吃虧。更根本的問題,是「學術聲望」或「學術影響」其實不只是來自學術本身,更源自學術機構所屬的國家之國力。
留日留德的新進教授可能被迫要開設「全英語教學」的課程,社會科學的學者只想撰寫英文論文去投稿。學術的在地性、批判性,大幅被「蹭國際」取代。偏偏教育部與學界本該最有冷靜思考與看穿排名假像的能力,卻還一直以大學「排名前進」為目標,用各種補助指標去促使大學教授們做虛工。(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回應
妳/你還在看那個英國鬼扯唬爛瞎掰放屁的大學排名喔?「英國研究」,笑笑即可。
活在這個群體世界. 自古以來不管妳樂不樂意. 自然總有比較存在. 好壞. 強弱. 美醜. 大小. 窮富...相互競比. 比東比西. 甚至死後還逃不過比較的標籤. 貼來貼去!
2022-10-20 08:04:00
阿楨
蔡適應博士學位遭撤銷 民進黨論文門連環爆 鄉民:一屍X命持續發生中? 2022/12/03

今年九合一大選前,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就指出,林智堅論文抄襲案恐導致「一屍五命」的神預言令外界驚嘆,沒想到選後論文抄襲風暴仍舊持續重擊民進黨內,桃園市長鄭文燦、立委蔡適應都被學校撤銷學位,且蔡適應被撤銷的是博士學位。
蔡適應正式聲明致歉後,論壇PTT鄉民炸鍋,「一屍幾命了?」、「幾屍?」、「一屍X命持續發生」、「李眉蓁:好多民進黨陪我,真是溫暖呢!」、「民進黨可以改名抄襲黨了吧?」、「難怪一直挺小智,原來啊」、「又一個,也是明通師?」、「只有小智還在嘴硬,始終完全不承認抄襲」、「哈哈哈,又一隻,中自家側翼迴力鏢」。
  相關新聞資料
英國行政法庭LSE列案將處理蔡英文博士學位 2022-10-10
倫敦大學改蔡英文學位頒發日期 旅美學者林環牆11-09批淪論文門共犯
英國資訊特任官辦公室(ICO)11-26判決LSE未持有蔡英文口試資料論

蔡英文學位門- 維琪百科

質疑蔡英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之博士學位真實性的人認為,由於蔡英文拿不出原本的學位證書(只有補發的)、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找不到其博士論文(只有後來補送的)亦無博士學位口試資料、也未曾出示穿博士袍的畢業照。
2022-12-08 07:50:04
阿楨
今人深信不疑的“科舉最公平”, 隱含一個關於分配的嚴重曲解 2023-08-19 田方萌

【導讀】近期,無論西安中考“回流生”,再到美國社會爭議不斷的“平權法案”,都指向教育資源配置這一根本性問題。以配額制干預教育中的選拔過程由來已久,鑒於其應用廣泛,爭論也相伴而生。作者對歷朝選官制度的考察表明,配額制的出現早於科舉制,漢代的察舉制就已採用;元清推行干預力度更大的配額制,宋明則偏於憑才取士。本文指出,關於統治集團為何照顧落後省份,“保護弱勢群體”這一當代認知解釋力有限。就科舉制而言,為了拉攏邊遠地區的士人,也為了防止東南省份的政治勢力坐大,明清兩朝採取“地區平衡”的區域配額制。科舉制中配額制的實施大都是政治性的,以按照統治者更為合意的方式分配資源。相比之下,現代國家更多出於意識形態而採取配額制,並為其提供正當化的理由。
  配額制的功能
一種觀點認為科舉制具有代議制的功能。19世紀末的美國觀察家丁韙良即認為科舉是“人民的投票箱和權利的特許權”,民國政治學者何永佶也將它看作“中國式的代議制度”。然而,歷史學家吳晗早就批駁了這種觀點:進士們滿足于做官,既不“代”,也不“議”。他們效忠于皇帝,而不是家鄉百姓。余英時也承認:“這(區域配額制)當然談不上是代議制,但不能否認科舉制有時也發揮了一點間接的代議功能。”
另一認為照顧邊疆地區的配額制有利於加強帝國的統治,將進入精英階層的通道保留給地方士人。不過,皇權時代的政治威脅來自邊疆地區的分裂,也來自內地省份的叛亂。從黃巢到洪秀全,歷代都有因科舉落第而揭竿而起的人物。
在現代政治中,意識形態更多地促使政府採用配額制,隨著反種族主義和女權主義興起,多個國家的平權運動推動 “教育公平”的配額制。
  配額制的代價
破壞了普遍主義的選擇標準。
不重視成本和效率損失的代價。
假冒身份的問題。
減方不滿甚至憎恨增方。
受惠於配額制的增方考生都進入了超過他們實際報考能力的大學,使增方受害的錯配效應,實證研究,學生在學業和職業發展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傷害。
  回應
八股已經把科舉的公平性拉到了極致,公平對生產力發展有利只存在於理論上。
沒有絕對完美的制度,科舉相對是最公平、最接近完美的取士制度
2023-08-20 08:22:31
阿楨
相關新聞資料
  八股文(英譯: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指文體有八個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進入21世紀,八股文現象仍然存在。比如很多英語作文,採用固定的範本來寫。甚至一些考試中,如果不採用推薦的格式和範本,閱卷老師就會對此作文打低分。還有學生畢業論文,很多都是固定的。如有些學校就要求學生寫畢業論文“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背景知識,第三章理論基礎,第四章實驗設計,第五章實驗結果,第六章結尾”。這也是八股文現象。
  王士禎《池北偶談》:余友一布衣,甚有詩名,其詩終格格不通,以問汪鈍翁。曰:此君正坐未解為時文故耳。時文雖然無關詩與古文,然不通八股,理路終不分明。
  寫八股文、試帖詩,其思維鍛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能達到如此縝密的程度,以此思維、以此文字,加以真情激動之時,去寫詩寫詞,自然如《儒林外史》中馬二先生所說,要詩是詩,要詞是詞了。這就叫過得硬的功夫。
  《儒林外史》中對儒林的諷刺對象,也還是考不中的假名士為多,但對八股文本身,卻未有半點否定之意,反而在第十一回中,寫了魯編修沒有兒子,如何教女兒讀《四書》、五經,講書開筆作八股文: 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麼來,都是野狐禪!

(洪秀全的《述志》和黃巢的《賦菊》雖同是落第造反詩,但黃詩更佳,將菊花的陰柔秀美與黃金甲的鋼強壯美之意象對比的殺氣騰騰。)

《不第後賦菊詩》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述志》洪秀全

手握乾坤殺伐權, 斬邪留正解民懸。

眼通西北江山外, 聲振東南日月邊。

展爪似嫌雲路小, 騰身何怕漢程偏。

風雷鼓舞三千浪, 易象飛龍定在天。
2023-08-20 08:28:44
阿楨
德國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分流了,中國中考分流是太早還是太遲?

目前全世界的學制分為這幾種:1.單軌(如美國,高中之後再分,表面看似公平,但地區間的教學品質差異很大,而且越向上越貴,貧富差距帶來的教育差距過大)。2.雙軌(如德國,學術與職業分開,學術線歸經濟、金融等高端行業走,主要是給權貴的,職業線歸藍領等中低端行業走,主要是給平民的。但是,德國的藍領工資並不低,所以大家能接受)。3.分支型(如中國,基礎教育單軌,高等教育雙軌)。
  回應
德國製造業培養人才的方式非常好。中國企業招人太重文憑等外在的條件。
少些德吹吧,德國經濟負增長。

歐盟宣佈將對中國出口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中國商務部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
  相關新聞
外媒評歐盟玩火自焚
中國車企撐起慕尼黑車展!比亞迪打響價格戰首槍|中國成世界最大電動車市場 去年銷量590萬 占全球58%
  回應
其實不但電動車便宜,基本上凡是中國制的都比外國便宜。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想賺的是薄利,即便外貿品已經比內銷的貴了幾個價位。
物美價廉供大家使用也不行. 這些所謂資本家也太離譜了.
資本主義就是掠奪世界資源保障資本家的利潤不管人民生活問題。
中國電動車之所以價格低是因為完整的供應鏈和先進的技術 不願意承認自己已經落後了 不虛心學習而動用政治力量打壓 最後只能是越來越落後
美歐也對企業補貼 馮德萊恩怎麼不查呢
你看下歐盟區評價,全部在罵歐盟,自己的補貼比中國還多,競爭不過就加關稅,坑的還是歐盟區人民
2023-09-15 08:05:55
阿楨
清華北大聲譽排名再上升 專家指美英正在失去優勢2024/02/14 旺報

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公布的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顯示,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該排名榜首。同時中國大學排名也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務官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發生變化,中國兩所領先的清華與北京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
據介紹,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是通過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的邀請制學術問卷調查評選而出,根據發表過論文的資深學者意見,提供了全球最強大的200所大學品牌的最終名單。
據中新網引述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榜首,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八年穩居第二位,史丹佛大學連續第二年排名第三。整體看到美國有52所大學進入榜單,較2022年減少了4所。英國數量居次共20所大學入選,也同樣較2022年減少了4所。

同時中國大學聲譽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其中8所進入世界前100名,清華大學最新上升至一位到世界第8名。北京大學也上升兩位到第11名。
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在發生變化。雖然美國和英國可能仍然擁有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但中國兩所領先的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這對全球人才流動以及知識創造和創新的地緣政治具有真正的影響。
2024-02-15 02:55:4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