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努力的時候,運氣最好! 北科大教授:心態,決定你的影響力 | 遠見雜誌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加入會員獨享優惠

最努力的時候,運氣最好! 北科大教授:心態,決定你的影響力

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畫得主林律吟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0-07-01

瀏覽數 254,250+

圖/107年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得主-林律吟副教授
圖/107年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得主-林律吟副教授

如果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教會你,你的努力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那107年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得主、一年可以獨自靠實驗室完成20篇以上SCI論文、31歲就升等副教授的林律吟會告訴你,最努力的時候,運氣最好!

「從小到大、我運氣超好!」這位辦公的座位就和學生擠在一起,執起教鞭的第一年,還被學生大讚是「像學妹的教授」、「可以為她爆肝」,林律吟覺得自己的工作、生活都很幸運。在臺大順利完成學業,只發了一封email,就贏得全世界學生艷羨的機會--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化學系,擔任曾被諾貝爾獎提名的楊培東教授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

在全球頂尖團隊,化自卑為學習動力

在化學系堪稱全世界第一的加州柏克萊大學裡,就連和她一起的工作團隊,也都是來自全球各地的頂尖人才,她用「恐怖」來形容這一年對自己的衝擊,「我每天去都會想,我怎麼能跟這些天才在一起?」離開臺大這個舒適圈,置身頂尖團隊中,她自卑感頓生。

遇到諾貝爾級的天才老師,周遭的同儕不只聰明,而且努力,有效率、有想法,這一年「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但「自卑對我來說,說不定是動力」,林律吟擺正自己的心態。拿到北科大的聘書開心回臺已6年,她還跟當時的同儕保持聯絡、甚至合作,這幾年,不只她,每個實驗室裡的學生都在各自的領域擔任教授,表現出色,而她自己也從台灣年輕學者中脫穎而出,研究受到肯定,拿到科技部鼓勵年輕學者科研創新的愛因斯坦培植計畫。於加州柏克萊大學化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後,林律吟選擇回臺,於北科大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任教。

於加州柏克萊大學化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後,林律吟選擇回臺,於北科大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任教。

贏得愛因斯坦培植計畫肯定,學術研究更自由

「如果不出去,現在我不會在這裡!」一開始她很排斥出去,因為害怕離開家人朋友,但當時老師很鼓勵她出去看一看,她很慶幸自己當時有聽話,「做我們這一行(學術研究),真的必須要出去看看」。離開全球最頂尖的研究團隊,她不後悔,一來是因為她想多陪陪父母,二來則是收到北科大的聘書。這一年的國外經驗,她覺得真的很值得。

拿到愛因斯坦培植計畫,不只是一項榮譽和肯定,從實質上來看,獲得500萬的研究經費補助,也讓她感覺研究更自由了,不再因為經費不足綁手綁腳;「拿到愛因斯坦培植計畫,我實現心願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買了我想了很多年都買不起的儀器—手套箱,來做以往必須在隔絕水氧環境下才能做的實驗」。做化學實驗,少不了藥品、儀器、學生的人事費用,之前經費拮据,買藥品只能挑便宜的,而不是效果最好的;動輒上百萬的儀器更是要存上好幾年的研究經費,跟別人借儀器也不方便,「有一年沒拿到計畫,沒有錢給學生,很對不起他們」,她笑著說。經費會影響研究成效的時間長短以及研究內容的深度,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可說是她的及時雨。有科技部愛因斯坦培植計畫的充分支持,林律吟認為不論是在人力還是儀器藥品上,能大幅提升學者的研究能量以及自由度。

有科技部愛因斯坦培植計畫的充分支持,林律吟認為不論是在人力還是儀器藥品上,能大幅提升學者的研究能量以及自由度。

好的老師,會成為團隊進步的動力

充裕的經費,讓她可以多收學生,以前她的研究團隊只有6個碩班生,包括碩一3個、碩二3個,現在是各5個;她還考慮找博班生或博士後研究來協助她,或是擔任團隊的領導者,讓她有更多時間可以接更多研究案。而辦公座位選擇和學生在一起,除了希望可以讓學生可以隨時找到自己,即時幫他們解決問題;她還把辦公室捐出來,成為學生的休息室,在這裡可以一起慶生,實驗做太晚可以休息,「透過這些方式來凝聚團隊,因為就團隊合作來說,大家有共識很重要」。

和學生相處,感覺像是不停在做實驗、下配方,有時難免失望,但有時會很興奮,因為學生可能給你意想不到的回應,讓她感動。雖然和同學相處像朋友,但擔任老師,她發現老師的影響力很大,因為剛進大學的孩子還是一張白紙,你的態度 會影響學生,當一個老師受到學生的喜愛,學生甚至會把老師當成自己未來努力的目標。對她來講,成功只是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已,但要成為有價值的人,就要能夠讓周遭的人一起變更好。雖然身為教授,但林律吟與學生的相處方式像是朋友一般,不只是給予學業上的協助,更時常關心學生的生活起居,無形中也凝聚團隊共識。照片提供:林律吟。

雖然身為教授,但林律吟與學生的相處方式像是朋友一般,不只是給予學業上的協助,更時常關心學生的生活起居,無形中也凝聚團隊共識。照片提供:林律吟。

跨領域學習,學術研究路上不孤獨

現在的學生,比起國外,相對缺乏主動性、學習的企圖心,很多畢業後選擇就業,而非留下來繼續做研究,不免讓她覺得孤獨,「那種孤獨感是來自我們是一個團隊,但你會發覺他們要的跟我不一樣」,但幸好周遭還有一起勤耕學術研究的同事,還有因為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帶來的「附加價值」--透過年輕學者養成計畫專案辦公室辦理的移地交流和來自不同人文、社會領域的年輕得主們認識,連結變強;彼此間相互跨領域交流與學習。

這些交流也讓這個從小就熱愛數學、專長化學研究的理工女,有所啟發,「人文的思考跟理工的思考不同,聽他們的分享不只在研究上面,在個人提升上面也是有影響。」平時就熱愛研究,把寫論文當成紓壓方式,下一步預計向科技部申請哥倫布計畫,繼續向廣大的學術海洋啟航,放膽探索未知科學世界。熱愛研究、外型嬌小可愛的律吟,有著最堅強的心志,已為自己訂下申請哥倫布計畫的目標,繼續探索未知科學世界。照片提供:林律吟。

熱愛研究、外型嬌小可愛的律吟,有著最堅強的心志,已為自己訂下申請哥倫布計畫的目標,繼續探索未知科學世界。照片提供:林律吟。

同樣是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得主、在學術領域上表現傑出的年輕學者楊尚樺,近期榮獲HFSP(人類前沿科學計畫) 2020年計畫補助(Program Grants),也曾帶領研究團隊進入2016年高通創新競賽決賽,在高通聖地牙哥總部分享其超高速太赫茲無線通訊系統,也回到母校清大電子工程研究所擔任助理教授,成為知識的傳承者

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畫」推動迄今已延攬、培植近250名具創新性、國際性的優秀學者們,年輕得主們於國內外學術社群中已有亮眼的成果表現。未來這些年輕學者將繼續探索未知的領域,發揮影響力,致力成為一個愛因斯坦眼中「有價值的人」。

(國研院科政中心廣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