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B_2.jpg 電影新人類

《春嬌與志明》──楊千嬅「港女」到「剩女」的形象擴張

明星研究(Star Studies)始創人理查德‧戴爾(Richard Dyer),認為明星在時間和影片的累積下,明星的銀幕形象會因而確立成一種類型,成為明星的「明星工具」(Star Vehicle),以後該明星的影片便會圍繞著他的工具而建立。楊千嬅在過往的電影中接連演活了「傻大姐」和「港女」形象的角色,直到最近《春嬌與志明》也依然維持著楊千嬅向來的「港女」形象。楊千嬅於電影的「港女」形象,對於觀眾或影評人而言都已經是楊千嬅的標誌,如翁子光 [1] 及鄭政恆 [2] 都曾以「港女」來形容《抱抱俏佳人》及《每當變幻時》中楊千嬅的角色。而在第十七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中,楊千嬅也因著成熟的「港女」角色而獲得「最佳女演員」獎,可見楊千嬅的「港女」形象已於電影中成就出一種個人的特色和類型。不過《春嬌與志明》的出現,使楊千嬅的「港女」角色不再局限於香港本土,更遍及至中國某些已發展城市,變成「剩女」。 究竟「港女」和「剩女」有何分別?梁慧敏博士於《潮語字典》有此解釋,「港女」一般指擁有拜金、自私自利、擇偶條件過高等特徵的香港女性,而且也是給傳媒視為「遲婚」或「不婚」的始作俑者。[3] 而源自內地潮語的「剩女」,同樣有「港女」的特徵,而且是事業發展不錯,過了適婚年齡仍是單身的內地女性。兩者都指向遲遲未踏入婚姻的女性,不同的只是來源地的差異。所以對於楊千嬅而言,電影的角色首次由香港轉戰內地,她所呈現的形象也自然與內地的語境作出相應的配合。由香港的「港女」開始戴氏認為電影中的人物刻畫接近小說的人物觀念,並以盧卡斯(György Lukács)的《歷史小說》(The Historical Novel),提出電影人物與社會歷史其實有所關聯,意指電影人物與社會價值會有矛盾的對立關係,可從電影中看出人物處於社會中的什麼位置。 楊千嬅於《春嬌與志明》中,承接著《志明與春嬌》的角色,三十五歲的化妝店職員余春嬌,拋棄了原本的男友跟比自己小四年的張志明(余文樂飾)在一起。余春嬌生在香港,活在香港,雖然不至有「港女」拜金、自私自利等特質,不過她過了三十餘歲仍然單身,已夠被列入「港女」的一群。電影開首,觀眾就先看到這「港女」在感情發展上的種種困難。張志明忘記了跟余春嬌的母親賀壽,給她的母親埋怨張志明年紀太少,處事不成熟。而且張志明說要到北京工作後,余春嬌身邊的朋友都勸余春嬌要向張志明迫婚。以上情節的衝突,都來自於余春嬌的年齡問題,因為她的成熟,反顯出志明的不成熟,又因她的成熟,更顯出春嬌比志明更需要迫切的成家立室。雖然余春嬌對自己的感情事未見得急進,不過她身邊的親朋好友,都覺得余春嬌的年齡是感情發展的一大障礙。由他人灌輸給余春嬌的價值觀,可見社會對成熟未婚的女性,實有一種特定的看法,都認為她們的感情事是最迫切要解決的,與傳媒對「港女」都遲婚或不婚的看法不謀而合。 而且,導演將二人尚在香港的情節,加插香港不同大廈的空鏡頭於片段中穿插,把余春嬌所發生有關於「港女」的問題都一一置於香港的語境之中,此時「港女」仍然是香港所有的。不過當余春嬌遷往北京工作後,她「港女」的身份就有所擴張,並與北京當地的文化和情況作相應的配合,也成了內地「剩女」的其中一員。「港女」與「剩女」的配合 當「港女」余春嬌轉戰內地,導演為凸顯余春嬌的語境轉變,將北京城市的空鏡置於北京的部份中穿插。她成為了內地化妝店的店長,住進了商務住宅,也給張志明拋棄了。余春嬌離開香港後,工作地位的提升,感情的欠缺和長駐在內地城市,以上條件的切合了社會對「剩女」的描述。而且當余春嬌給 Brenda 和她北京的姨媽帶去徵友活動時,她的姨媽也用了余春嬌店長的身份和幾萬元的月入來作為余春嬌的招徠。余春嬌在別人眼中也就成了一個有財有勢但沒有男人要的「剩女」。 當地對余春嬌這個由香港來的「剩女」沒有半點排斥,當地的文化和看法也跟這位「港女」相當處得來。余春嬌於麵店遇見張志明與尚優優(楊冪飾),尚優優稱呼余春嬌為「春嬌姐」,余春嬌後來問下屬她們的分別在哪,女下屬以當地用來形容成熟女性的用詞「大媽」來形容余春嬌。可見余春嬌就算到了內地,社會對她年齡的偏見也沒有因此消失。余春嬌嘗試當地的徵友活動,他人對她的態度是無任歡迎。「港女」與「剩女」的界線,也就因著余春嬌所在的語境轉變,和當地對她的文化配合而打破了,將原屬於香港獨有的「港女」生活,擴展到「內地」繼續延伸,使余春嬌由香港土產的「港女」,變成內地也通用的「剩女」。 楊千嬅一直以來電影中的「港女」形象都置於香港的語境下,而是次《春嬌與志明》的地域轉變,為楊千嬅帶來一種更新更遍及至內地的「剩女」形象,使楊千嬅的角色不再局限於香港的都市女性,創造一種未來更能挑戰內地市場的女性角色形象。然而對於社會來看,楊千嬅「港女」角色形象的擴張,或許意味著香港的女性,無論在事業或感情上也可以像男性一樣北望神州,以繼續自己的目標和夢想。註:[1] 翁子光,〈金像獎前哨戰──港女與師傅萬歲〉,《AM730》,2011年1月17日。[2] 〈第十四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討論會筆錄〉,《第十四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場刊》,2008年2月27日。[3] 梁敏慧:《潮語字典》(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出版,2011年),頁24-25,92-93。

吳子瑜

明星研究(Star Studies)始創人理查德‧戴爾(Richard Dyer),認為明星在時間和影片的累積下,明星的銀幕形象會因而確立成一種類型,成為明星的「明星工具」(Star Vehicle),以後該明星的影片便會圍繞著他的工具而建立。楊千嬅在過往的電影中接連演活了「傻大姐」和「港女」形象的角色,直到最近《春嬌與志明》也依然維持著楊千嬅向來的「港女」形象。

楊千嬅於電影的「港女」形象,對於觀眾或影評人而言都已經是楊千嬅的標誌,如翁子光 [1] 及鄭政恆 [2] 都曾以「港女」來形容《抱抱俏佳人》及《每當變幻時》中楊千嬅的角色。而在第十七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中,楊千嬅也因著成熟的「港女」角色而獲得「最佳女演員」獎,可見楊千嬅的「港女」形象已於電影中成就出一種個人的特色和類型。不過《春嬌與志明》的出現,使楊千嬅的「港女」角色不再局限於香港本土,更遍及至中國某些已發展城市,變成「剩女」。

究竟「港女」和「剩女」有何分別?梁慧敏博士於《潮語字典》有此解釋,「港女」一般指擁有拜金、自私自利、擇偶條件過高等特徵的香港女性,而且也是給傳媒視為「遲婚」或「不婚」的始作俑者。[3] 而源自內地潮語的「剩女」,同樣有「港女」的特徵,而且是事業發展不錯,過了適婚年齡仍是單身的內地女性。兩者都指向遲遲未踏入婚姻的女性,不同的只是來源地的差異。所以對於楊千嬅而言,電影的角色首次由香港轉戰內地,她所呈現的形象也自然與內地的語境作出相應的配合。

由香港的「港女」開始

戴氏認為電影中的人物刻畫接近小說的人物觀念,並以盧卡斯(György Lukács)的《歷史小說》(The Historical Novel),提出電影人物與社會歷史其實有所關聯,意指電影人物與社會價值會有矛盾的對立關係,可從電影中看出人物處於社會中的什麼位置。

楊千嬅於《春嬌與志明》中,承接著《志明與春嬌》的角色,三十五歲的化妝店職員余春嬌,拋棄了原本的男友跟比自己小四年的張志明(余文樂飾)在一起。余春嬌生在香港,活在香港,雖然不至有「港女」拜金、自私自利等特質,不過她過了三十餘歲仍然單身,已夠被列入「港女」的一群。電影開首,觀眾就先看到這「港女」在感情發展上的種種困難。

張志明忘記了跟余春嬌的母親賀壽,給她的母親埋怨張志明年紀太少,處事不成熟。而且張志明說要到北京工作後,余春嬌身邊的朋友都勸余春嬌要向張志明迫婚。以上情節的衝突,都來自於余春嬌的年齡問題,因為她的成熟,反顯出志明的不成熟,又因她的成熟,更顯出春嬌比志明更需要迫切的成家立室。雖然余春嬌對自己的感情事未見得急進,不過她身邊的親朋好友,都覺得余春嬌的年齡是感情發展的一大障礙。由他人灌輸給余春嬌的價值觀,可見社會對成熟未婚的女性,實有一種特定的看法,都認為她們的感情事是最迫切要解決的,與傳媒對「港女」都遲婚或不婚的看法不謀而合。

而且,導演將二人尚在香港的情節,加插香港不同大廈的空鏡頭於片段中穿插,把余春嬌所發生有關於「港女」的問題都一一置於香港的語境之中,此時「港女」仍然是香港所有的。不過當余春嬌遷往北京工作後,她「港女」的身份就有所擴張,並與北京當地的文化和情況作相應的配合,也成了內地「剩女」的其中一員。

「港女」與「剩女」的配合

當「港女」余春嬌轉戰內地,導演為凸顯余春嬌的語境轉變,將北京城市的空鏡置於北京的部份中穿插。她成為了內地化妝店的店長,住進了商務住宅,也給張志明拋棄了。余春嬌離開香港後,工作地位的提升,感情的欠缺和長駐在內地城市,以上條件的切合了社會對「剩女」的描述。而且當余春嬌給 Brenda 和她北京的姨媽帶去徵友活動時,她的姨媽也用了余春嬌店長的身份和幾萬元的月入來作為余春嬌的招徠。余春嬌在別人眼中也就成了一個有財有勢但沒有男人要的「剩女」。

當地對余春嬌這個由香港來的「剩女」沒有半點排斥,當地的文化和看法也跟這位「港女」相當處得來。余春嬌於麵店遇見張志明與尚優優(楊冪飾),尚優優稱呼余春嬌為「春嬌姐」,余春嬌後來問下屬她們的分別在哪,女下屬以當地用來形容成熟女性的用詞「大媽」來形容余春嬌。可見余春嬌就算到了內地,社會對她年齡的偏見也沒有因此消失。余春嬌嘗試當地的徵友活動,他人對她的態度是無任歡迎。「港女」與「剩女」的界線,也就因著余春嬌所在的語境轉變,和當地對她的文化配合而打破了,將原屬於香港獨有的「港女」生活,擴展到「內地」繼續延伸,使余春嬌由香港土產的「港女」,變成內地也通用的「剩女」。

楊千嬅一直以來電影中的「港女」形象都置於香港的語境下,而是次《春嬌與志明》的地域轉變,為楊千嬅帶來一種更新更遍及至內地的「剩女」形象,使楊千嬅的角色不再局限於香港的都市女性,創造一種未來更能挑戰內地市場的女性角色形象。然而對於社會來看,楊千嬅「港女」角色形象的擴張,或許意味著香港的女性,無論在事業或感情上也可以像男性一樣北望神州,以繼續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註:

[1] 翁子光,〈金像獎前哨戰──港女與師傅萬歲〉,《AM730》,2011年1月17日。
[2] 〈第十四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討論會筆錄〉,《第十四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場刊》,2008年2月27日。
[3] 梁敏慧:《潮語字典》(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出版,2011年),頁24-25,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