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長如何養成:先有量,再有質

文◎何飛鵬

0
1318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商周出版發行人、

保險行銷集團集團發行人暨總編輯。


專長的養成,如何才能到達最高境界?

專長不可能憑空達到最高水平,一定是要透過不斷練習,不斷累積,才逐步學會。所以得「先有量」,透過不斷的學,不斷的做,然後「再求質」,才能做到最好。

專長的養成沒有捷徑,沒有聰明的方法,只能天天學、時時學,日久成精。

從很年輕時,我就陷入「質」與「量」的爭議中:寫文章,要先磨練文筆,透過寫很多文章,然後才能變成寫文章的高手;還是仔細思考、審慎研究、精雕細琢直接寫成一篇好文章。

要有好的創意,是從發想出很多創意開始,然後去蕪存菁,經過不斷的淘汰,然後得到好的創意;還是反覆琢磨,深度思考,一次就想出好的創意?

這2種方法都似乎可行,講究質的人,不輕易出手,一定要經過深思熟慮,務期每一次都會有最好的結果,而且期待每一次都能帶來最佳的成效。

而講究量的人,則相信不經過反覆練習,不可能做出好成果。因此要不斷的做、不斷的重複做,做多了自然會找到最佳的方法,而且從每一次重複做的過程,可以找到每一次做的差異性,進而得到最正確的標準工作方法、找到好品質的解決方案。

經過這許多年的嘗試之後,我很確定在職場中,要得到好的結果,唯一的方法是「先有量、再有質」,要經過不斷反覆練習,最後才能找到最佳方法。

不經過量,想直接找到質,這其實是在尋找一次就成功的聰明方法。問題是聰明的方法,可遇不可求,有時候我們運氣好,很容易就找到聰明的方法。可是就算一次就找到聰明的方法,做對了事,也很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們不見得每次都能複製這種對的經驗。

至於相信從量中會找到質的邏輯,則是先承認自己的無知,我們不知道怎麼做、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對的方法,我們唯一理解的是要不斷去嘗試,從不斷的試做中,會慢慢找到對的方法,然後我們才能有效的做好事。

不斷的反覆做,先求量,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提升熟練度。當我們第一次做對事時,可能是在嘗試錯誤中的意外收穫,我們花的時間、精力、成本可能相對都比較高,可是經過反覆做,不斷地重複做,透過學習曲線,每一次的質都會提升、每一次的成本都會降低。

現在我已經完全不相信工作中有聰明的方法、也不相信可以不透過量做出質的方法。

我唯一相信的方法是不斷的做、努力的做,做多了,正確的方法就找到了。找到正確的方法後,仍然要繼續做、繼續練習,然後就會得到最有效率的結果。

後記

1.許多年輕人只羡慕別人擁有的專長,但卻不願下死功夫,努力學習,所以永遠學不會。

2.「台上5分鐘,台下10年功」,這是不變的法則。

3.知識的累積也是靠量的堆積。我做出版,深知出過1萬種書就有1萬種的經驗,出書量少的絕對比不上。

(本專欄文章已受何飛鵬先生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