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南榕事件30週年(四)/網路假訊息、惡意攻擊肆虐 你有口難言嗎?

許多民主前輩的衝撞與犧牲,將台灣打造成亞洲言論最自由的堡壘,每個人都能自由表達意志、捍衛自己的理念。不過,在進入網路時代後,自由已不單是一種權力,有時更肆無忌憚地成為指鹿為馬、相互攻訐以獲取利益的工具,言論自由正面臨新的挑戰,要如何因應,就是現今台灣社會共同的事了。

『(原音)台灣言論自由的邊界正在被侵蝕,社會的信任紐帶正在瓦解,假訊息正給台灣的民主和自由帶來嚴峻的挑戰。』30年前,鄭南榕以自己的生命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30年後的今天,蔡英文總統在鄭南榕紀念墓園的這番話,指出在進入網路時代後,台灣的言論自由正面臨新的挑戰,在被濫用、刻意利用的情況下,恐怕將成為反噬民主的工具。

同溫層信者恆信 假訊息加深對立

假訊息,也就是所謂的「謠言」,其實自古就有,只是在進入網路時代後,人們傳遞訊息的管道更多元、更便利、更快速,已不再是一對一的耳語,而是從點到面的快速散開,難以遏止,更無從防堵。

台灣在許多議題處於高度對立的狀態,更是假訊息孳生的溫床,在同溫層相互取暖下,許多人只看自己想看的、只看自己相信的,不但讓事實變得無關緊要,也拉開了雙方之間的鴻溝,讓溝通、對話更加困難。

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鄭宇君指出,每個人對於不同的政治人物可能有不同的偏好,這屬於意見層面,若將此意見與立場相近的假新聞連結,很容易造成政治激化。她認為民眾在分享訊息前要先冷靜,應站在事實的資訊上進行政治意見的評論。鄭宇君:『(原音)我覺得現在比較大的狀況是人們把他個人的政治傾向的意見跟虛假新聞是連在一起的,我認為這會造成比較大的誤解或是誤導,所以我覺得如果是政治評論上的意見,我覺得這個當然每個人有不同的政治立場去分享,但是在分享的過程中,不應該是用不實的資訊來強加在特定的政治人物上面。』

建第三方查核機制 從經驗中學判真偽

不論錯假訊息的來源為何,已確實在台灣社會流竄、出現在每個人的手機或電腦螢幕上,該如何阻止以訛傳訛、以假亂真,許多人都在研究解方。

台北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黃銘輝便指出,在現代的網路世界,假訊息及截圖傳遞快速,傳統的封鎖或移除根本無法因應,若要進一步處罰,又得面臨法律要件設計及執行上的問題,他認為,既然是資訊問題,就用資訊的手段矯治,最好的方式就是由民間設立具公信力的真實查核單位,釋放可以令民眾信任的訊息澄清。黃銘輝:『(原音)有些訊息本來就是對執政者不利的,執政者再自己開一個專區去澄清消息,當然大家會對他的可信度會有質疑,所以我認為可以由政府提供一定的資源,交給第三方的機構來做,但是不是政府站在第一線,這樣的話,在我的想法裡面是一方面提升Fast checking這個真實查核機制的,去壯大這個真實查核機制;二方面又讓政府跟這個機制保持一定的距離,我覺得這個部分可能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折衷。』

黃銘輝指出,要讓這個第三方機構有效運作,就必須讓它有足夠資源,除了可由政府提供,也可以考慮訂定特別法,要求社群平台繳交一定稅捐支援。

另一方面,黃銘輝認為台灣也必須建立起新世代網路公民文化,才能根本解決假訊息氾濫的問題,而且他對此並不感到悲觀,因為民眾會從歷史中學到教訓。黃銘輝:『(原音)大概4、5年前很流行網路上有什麼爭議社會事件,大家就會看懶人包,大家就拼命轉傳,但現在大家已經知道懶人包是可以有立場的去剪輯,所以現在大家看到懶人包其實不會覺得裡面講的一定是真的,對於網路的匿名言論其實大家就是要培養出看到這類言論你就是要打上一個Question mark,你就是要有一個質疑,要有一個謹慎的態度去面對,我會覺得這個文化是可以建立的。』

鄭宇君也認為,其實有些民眾並非刻意、而是在沒有警覺的情況下分享了假訊息,這應該透過媒體識讀的方式,教導民眾在看到可能是誇大或來源不明的訊息時,先確認這則訊息是否為真,不要立刻分享,避免假訊息快速擴散。

媒體自律 避免以訛傳訛

東吳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胡博硯則指出,除了在社群媒體上流竄的假訊息外,在傳統媒體也常出現不確實或不正確的新聞,有一部分是因為目前新聞界的勞動條件不好,又忙於應付即時新聞,對於訊息無法詳細查證,錯誤新聞一旦發出,即使後續更正,也已造成一定程度的誤解。其次,部分媒體沒有落實編輯室公約,媒體經營者的意志很容易影響新聞工作者,使得新聞的立場性過高,無法公正處理新聞,這是台灣面臨的特有問題。如何切開媒體經營者與新聞自由之間的關係,確保新聞工作者有足夠自由報導,是長久以來的議題,只是在台灣一直做不好。胡博硯:『(原音)你沒有辦法馬上想像美國的哪個電視台會專門報一個人,即便是CNN或者是說福斯電視台它比較傾誰或是怎樣,它也不會整天都報他,可是我們會發生這件事情,所以我們發生的是全世界特有的問題。如何去落實編輯室公約,讓媒體記者有真正的報導自由,這才是我們要去面對的老問題,而這個問題其實如果不去面對,我覺得我們現在這個狀況只會繼續再惡化下去。』

胡博硯並認為,之所以要設置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這個獨立機關,就是希望能處理與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相關的問題,當一般認為媒體已無法自律時,NCC作為主管機關,就該勇敢的使用法條,以外部的規制強迫媒體自律。

鄭宇君及黃銘輝也認為傳統媒體是社會公器的一部分,本來就該負較高的責任,現行法制又有管制工具,若有明顯事證,NCC採取一定的措施是可以被接受的。

鄭宇君並進一步指出,新聞自由不能無限上綱,標題及內容必須詳實,若逾越界線,主管機關就可引用廣電法相關條文個別處理。但就整體而言,還是得回到媒體自律,強化新聞的內控,並對訊息進行必要的查證。

「欲言又止」 網路攻擊令人噤聲

除了假訊息外,對於言論自由的另一大挑戰便是網路惡意攻擊。過去是國家機器以違背人權的法律為工具,封住人民的嘴;現在則是在網路上以肉搜、惡意攻擊與恐嚇試圖讓意見或立場相左的人噤聲。為了解決這類霸凌問題,網路是否要採實名制引發論戰。

胡博硯認為在網路世界中,匿名是強調中立性非常重要的因素,況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即使採用實名制,也會有人利用程式迴避。

黃銘輝也認為以公權力強制採實名制萬萬不可。他指出,匿名言論是言論自由很重要的表現面向,雖然匿名會讓言論較不負責,但相對也能讓人敢於說真話;若強制標具實名,將對網路開放、匿名的本質造成很大的傷害,被認為違憲的機率也非常高。

黃銘輝指出,在網路世界,使用者具有控制及管理能力,可以透過管理權限做適度阻攔,也有許多平台可以選擇;另一方面,當攻擊方太過強勢、四處點火時,反而會激起不滿,造成反作用力,最後未必得益。當民眾對於網路霸凌有一定警惕時,他相信情況會慢慢好轉。黃銘輝:『(原音)所以這個部分其實就是言論自由流通的可貴,所以如果我們這個時候硬是要去封鎖這樣的聲音,其實我覺得反而未必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他這個聲音如果做出來的姿態太over的話,其實他本身就會有一定的反作用力。我覺得只要維持一個言論的自由開放,我覺得這個部分的利益到最後總會回歸均衡的,不會只有單方一方得勢。』

對於一般的酸言酸語、難聽的批評,黃銘輝認為這仍屬於言論自由的範疇,但若已造成實際損害,例如恐嚇對方或其家人的人身安全,現行已有法可管。胡博硯也認為,對於網路霸凌,他認為目前沒有事先預防的方式,只能在事後鼓勵被霸凌者站出來,以司法手段遏止,絕不姑息,否則網路霸凌仍會繼續發生。

自由更須自律 重建社會信任

胡博硯:『(原音)所有的自由的背後都應該是要自律,給你自由,你就應該要自律,所以這是因為我們傳統教育上面而言,沒有這個的因素概念,所以我們會把我們的自由做無限上綱。我覺得再怎麼樣去做外部的規範或是什麼,你如果沒有那個心裡面的道德感,都沒有辦法去防止他做違法的事情。』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去年公布的新聞自由指數,台灣排名亞洲第一,在高度自由化之下,也面臨網路時代的嚴苛挑戰。胡博硯認為必須在教育中涵納高度自律的概念,才能避免言論自由變質。黃銘輝也坦言,他不會奢望網路是片淨土,但民眾若能建立起冷靜、審慎的網路文化,假訊息及網路霸凌的現象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只要能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台灣社會就該學著接受。

鄭宇君則認為根源應該是社會信任的重建,不管是人民與政府之間、政黨之間或是民眾之間,若是缺乏信任,就會讓不實資訊及攻擊言論有機可趁,而這需要各界領袖帶頭,避免以負面攻擊的方式競爭,回到良性互動。鄭宇君:『(原音)整體來說,怎麼樣去重建社會信任,才能夠回到一個比較好的理性溝通跟言論自由的表達上,當然這個重建社會信任不是單一方面的工作,是一個需要大家協力,但是我覺得如果回到一個社會良性發展,就如何重建社會信任應該是大家長遠來看的目標。』

(本系列專題取材自《中央廣播電台》)

鄭南榕事件30週年 系列報導

系列1/黨外雜誌興起 言論自由星火燎原

系列2/刑法100條修正 催生100%的言論自由

系列3/集遊修法最後一哩路 卡在自由與秩序的距離

解嚴30/禁歌年代 禁不住好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