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文學史知識--樂府詩。古詩。近體詩。詞@教學相長|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4-15 14:37:10| 人氣15,15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國文文學史知識--樂府詩。古詩。近體詩。詞

推薦 0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樂府詩

 

1.「樂府」本為官署之名,時設立,掌國家祭典樂制。

2.興,因襲制,至武帝時為之更張,最為興盛,除傳統雅樂外,大量蒐集民間歌謠,並吸收西域音樂,以李延年協律都尉(官名),命司馬相如等數十人作詞,延年作新聲曲。文人亦得與民歌接觸,進而仿作,後人於是稱樂府所用的詩歌(即歌詞的部分)為「樂府詩」,或逕稱「樂府」,列為古詩的一種。

作者

多數為民間的歌謠,大抵不知作者,少數為文人所作之詩頌辭賦,大抵可知作者。樂府詩的種類繁多,郭茂倩樂府詩集收錄自以訖五代的樂府詩最為完備。

特色

句法參差,可被管絃。

1.      詩人以極昏暗混亂的景象、極沉痛的口吻描寫戰爭之頻繁、慘烈,以及陣亡者的忠勇與悲哀,完全呈現了現實世界的不堪,予人極強的震撼。樂府詩為中國古典詩注入寫實的精神,建構寫實傳統堅固的基石。

2.      樂府的句式雖然參差,但以五言最為凸出,它促進了五言詩的產生。樂府詩故事性的強烈也促進了敍事詩的發展。陌上桑孔雀東南飛都是明證。

1.      時期由白居易元稹宣傳,以創作新題樂府詩為中心的詩歌革新運動。

2.      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新樂府序)。主張恢復古代的采詩制度,發揚詩經漢魏樂府諷諭時事的傳統,使詩歌起到「補察時政」、「泄導人情」(與元九書)的作用;主張詩歌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會現實弊端,強調了詩歌的社會功能和諷諭作用。

3.      詩歌創作「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寄唐生),要求詩歌的寫實性和通俗化。

 


 

 

.古詩

產生時代

與樂府詩同起於漢代

釋名

又稱「古風」。所謂「古」,就時間性而言,指時代之古;就體製上而言,指相對於「近體」,則稱「古體」之詩。在初「近體」詩正式成立以前,只有「古體」,而自以後,「古體」詩與「近體」詩一直共存發展。

形式與

來源

1.      漢代古詩的主流形式是五言,五言之外,也有七言的形式。大抵由樂府詩演變而成。

2.      東漢班固詠史詩,象徵五言詩的正式成立。古詩十九首則為五言詩最早成熟的作品。整個魏晉南北朝是五言詩飛躍發展的時期。

3.      魏曹丕燕歌行,則象徵七言詩的正式成立。南朝.宋.鮑照以後才逐漸拓殖。

 

1.      章法上,句數不定,可自由伸縮,不受限制,但通常為雙數句。

2.      韻法上,以連句韻及隔句韻為常見,可自由換韻,用韻較寛。

3.      古詩十九首樸質自然,感情抒情。魏晉古詩風格勁直;陶潛則以平淡質樸取勝;潘岳陸機以降,日趨形式美,南朝唯美之風正由此揭幕。

樂府詩:

1.      可入樂、可歌。

2.      多長短句。

3.      多為民間所作。

古詩:

1.      不入樂,只可誦。

2.      五言、七言整齊句式。

3.      多為士大夫所作。

 


 

 

.近體詩

產生

時代與

來源

1.      唐代新興之詩體,又稱「今體詩」。

2.      漢魏六朝是古體詩的時代,但之後,因四聲之發現,詩的平仄、押韻等嚴格格律漸漸形成,到初終於確立今日所見的律詩、絕句體製。皆為五言或七言之形式。

1.      絕句:每首四句。不必要求對仗。明王夫之薑齊詩話云:「絕先於律,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七言絕句,自歌行來。」

2.      律詩:每首八句。每兩句為一聨,第一、二句稱為首聯,第三、四句稱為頷聯,第五、六句稱為頸聯,第七、八句稱為尾聯。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3.      排律:即律詩之延長。將對偶依格律予以延長,長者可至百韻。

1.      講求平仄格律。不照平仄的詩,謂之「拗體詩」。

2.      在韻法上,第一句可押韻,亦可不押韻。偶數句要押韻,一韻到底,不得換韻,不得有重複的韻腳。

唐詩之分期及其代表作家

1.      初唐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四傑)沈佺期宋之問(完成律詩之格律),為詩奠定期。

2.      盛唐詩人:王維孟浩然岑參高適、王昌齡、王之渙李白杜甫,為詩全盛期。

3.      中唐詩人:元稹、白居易、盧綸、韋應物、韓愈、李賀孟郊賈島,為詩轉變期。

4.      晚唐詩人:杜牧李商隱,為詩結束期。

古詩:

1.      起源於漢代

2.      多以五言、七言為主,亦有雜言。

3.      句數不限。

4.      韻法可連句韻、隔句韻。

5.      可自由換韻,用韻較寬。

6.      不講求平仄格律。

近體詩:

1.起源於唐代。

2.以五言、七言為主。

3.限於絕句、律詩或排律。

4.除第一句外,偶數句要押韻

5.一韻到底,限制嚴格。

6.平仄格律嚴明。

 


 

 

.

來源

奠基於中,成熟於晚五代,大盛於兩

 

1.      詩餘:由詩衍變的一種韻文。

2.      曲子詞:詞為配樂的歌詞。

3.      樂府:可配樂歌唱。如東坡樂府

4.      倚聲:依詞牌填詞。詞牌,又稱詞調,猶今之歌譜,如念奴嬌相見歡賀新郎等,詞牌大都與意旨無關。

5.      長短句:句子長短不齊。

形式

多數詞牌分成前後兩段,前段叫上闋,又稱上片;後段叫下闋,又稱下片。

體製種類

1.      小令:或稱「令」;58字以內為小令。

2.      中調:或稱「引」、「近」;59字至90字為中調。

3.      長調:或稱「慢」;91字以上為長調。柳永為慢詞開創者。

王力<<漢語詩律學>>:62字以內稱為「小令」,超過62字稱為「慢詞」。

風格

1.      婉約詞:為詞的正格;以歐陽脩周邦彥李清照為代表。

2.      豪放派:為詞的變調;以蘇軾辛棄疾陸游為代表。

格律特色

1.      詞的用韻是依詞調規定,有些一韻到底,不換韻;有些則須換韻。

2.      規定用平韻就不能用仄韻,規定用仄韻就不能用平韻;平聲韻及入聲韻獨押,上、去聲韻則常通押。(平聲:平。  仄聲:上、去、入。)

 

 

台長: 志據依遊
人氣(15,15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他山石攻玉 |
此分類下一篇:國文文學史知識--曲。劇曲
此分類上一篇:國文文學史知識--詩經。楚辭。賦

BB
非常謝謝你 整理得很清楚 一目了然
2013-05-15 18:21:2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