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交響曲的錄音版本(上)@古典啟示錄|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01 16:31:25| 人氣54,641|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馬勒交響曲的錄音版本(上)

二十世紀的指揮大師,少有不灌錄貝多芬的交響曲的。而二十一世紀的指揮,如果不進行馬勒的交響曲錄影,進而發行DVD,恐怕也將被後世樂迷遺忘。

馬勒交響曲有股魔力,不僅聽覺效果好,視覺效果更不貧乏。他一生共創作了十首交響曲,曲曲鏗鏘充滿話題。本文的重點不在馬勒交響曲的樂史地位,而在馬勒交響曲的經典錄音,看哪些指揮留下傳世錄音。

因此進入十首交響曲的版本之前,我們先從管絃樂法來看,馬勒交響曲比傳統交響曲多出哪些突破。

●馬勒獨特的交響風格

(一)巨大的樂章結構。交響曲本就結構複雜,馬勒的又是其中之最。他第二、第五、第七號皆爲五樂章,都比傳統交響曲多出一個樂章。第三號交響曲更被擴充到六樂章,光是首樂章規模就超過貝多芬第五號全部。他可說把浪漫主義晚期的音樂美學推到極致。

(二)龐大的樂團編制。馬勒認為「一首交響曲能建構一個世界」,最佳例子就是第八號《千人》,演出時把近千人搞上舞台,包括七位獨唱、三個合唱團、一個四管編制交響樂團、以及一大組打擊樂器和管風琴,堪稱表現主義之最。講究音樂厚實感的他,往往把法國號、長號以及低音大提琴,加倍份量地配置。儘管第四號企圖走古典精巧路線,但編制也很龐大。

(三)精巧的配器。馬勒有著豐富的指揮經歷,勢力遍及卡塞爾、布拉格、萊比錫、布達佩斯、漢堡、維也納、紐約等音樂重鎮,在當時被認為是最偉大的指揮,第一號到第八號交響曲都由自己指揮首演。

他巧妙融合作曲家與指揮家的雙重身分,將實務經驗用在創作上,因此無論是最纖細或最宏偉的效果,都處理得得心應手。尤其對死亡、秋天等氣氛的掌握,既精準且寫實。他曾在排練第二號交響曲時,大幅修改第二樂章樂譜,把大提琴改為與低音管同度音,拿掉雙簧管換用兩支長笛,並用長號奏出和絃,效果好到讓布拉姆斯都稱讚他「革命家之王!」。

他看似浪漫誇大的管絃效果,其實有古典精緻的內涵。音樂由不同聲部輪唱進行,且讓聽眾清楚地感受到對位。所以龐大樂隊卻呈現室內樂般的細緻,結構巨大卻內在邏輯清晰,音響效果令人驚歎!尤其是女聲與管絃樂的融合上甚為傑出。他也勇於嚐鮮引用新樂器,像是曼陀林或是第四號交響曲中的變調弦樂。

(四)更多的個人企圖。1860年7月7日生於波希米亞的喀里希特的馬勒,雙親是猶太人,他在十四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二。不過,這個家庭的小孩像是受到詛咒似的,多位都相繼夭折,在馬勒五歲、六歲、十一歲(兩個)、十三歲、十四歲時,都有兄弟死掉,所以他的童年到少年可以說被死亡、葬禮所圍繞,而對生死的思索也成為他交響曲發展的基調。

比起其他作曲家,馬勒的交響曲呈現更多的敏感,更多的技巧野心,也讓指揮有很大的詮釋空間,能在表面進行雕琢聲音的遊戲,也能鞭辟入裡的進入心靈探索,百家爭鳴的演出錄音,提供給樂迷無限欣賞樂趣。

●全套錄音並不多

完成馬勒十首交響曲全套錄音的指揮不多,大多只錄前九首。其中蕭提(Sir George Solti)&芝加哥交響(Decca)、海汀克(Bernard Haitink)&大會堂(Philips)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紐愛、倫敦交響(Sony)、庫貝利克(Rafael kubelik)&巴伐利亞廣播(DG)四套可擇一收藏。

另有三套「準」全集,皆因一兩首未收錄,而未竟全功,但藝術價值更勝前四套:伯恩斯坦&阿姆斯特丹、維也納、紐愛(DG)、鄧許泰特(Klaus Tennstedt)&倫敦(EMI)、華爾特(Bruno Walter)&哥倫比亞交響(Sony)。

伯恩斯坦因作曲、指揮、教學多重身分與馬勒相似,再加上他的馬勒有強有力的說服觀點,因此他的馬勒交響曲錄音有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對馬勒入門者而言,我建議海汀克、庫貝利克、鄧許泰特三選一,因這些詮釋不會你太多先入為主的印象,妨礙了日後對其他版本的接受度。

這裡提到的七個全套版本,我在後續的個別推薦裡,就不再重複提到了。說明:

●第一號交響曲「巨人」

很多人聽馬勒不從第一號開始,但我卻認為,這是他交響世界的濫觴,把第一號聽熟對欣賞他後續交響曲很重要。第一樂章木管模擬杜鵑的叫聲,以及第三樂章揉合悲傷與搞笑的「送葬進行曲」都是欣賞重點。版本選擇無須太挑剔,不要太怪異的詮釋皆可,華爾特、庫貝利克都不錯。

較特別的是萊因斯朵夫(Erich Leinsdorf),這位奧國指揮受到華爾特與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賞識,分別擔任過他們的的助理。在他接任孟許(Charles Munch)擔任波士頓交響音樂總監時,正好灌錄此曲。他有些橋段的處理超乎常理的冷靜,令人耳目一新!

No1推薦版本
指揮&樂團(唱片公司) 推薦指數
萊因斯朵夫&波士頓交響(RCA) ★★★
華爾特&紐約愛樂(Sony) ★★★
夏伊(Riccardo Chailly)&皇家大會堂(Decca) ★★★
馬舒(Kurt Masur)&紐愛(Teldec) ★★
梅塔(Zubin Metha)&以色列愛樂(EMI) ★★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馬勒的好友畢羅(Hans von Bulow)1894年2月12日死於開羅,遺體運回漢堡在聖米海里斯教堂舉行葬禮,在莊嚴的葬禮上合唱了克羅普修特克(Klopstock)的詩「復活」。心情沉重的他,聽到這段合唱後感動不已,之後在漢堡完成第二號交響曲,透漏早期的厭世觀。此曲更是貝多芬「合唱」之後,作曲家又一次將聲樂融入交響樂中。

1960年代之後,每年都有新錄音問世,一直持續到2000年,可見「復活」受歡迎的程度。克倫培勒(Otto Klemperer)曾經錄過此曲七次,他與愛樂管絃的版本,弦樂的根基相當穩固,給予人十足的信賴感,不可錯過。阿巴多(Claudio Abbado)的DG 4D版,有著溫暖堂音、細膩音色,錄音效果驚人,但是最感人的還是他抗癌成功,復出琉森音樂節的DVD版。

若論權威性,馬勒忠實樂迷卡普蘭(Gilbert Kaplan)的兩版都值得收藏,第一次它採用1970年國際版,熟讀所有細節,音樂中性、內在邏輯強,按譜就班毫無流氣。新版則用被馬勒協會認定官方版本,明顯地嗅到更多自信與新鮮,讓人在細節中重新認識馬勒。

企鵝三星帶花的拉圖(Sir Simon Rattle)版,1988年極為轟動,獲得該年留聲機「管絃樂」、「年度錄音」兩項大獎。他彷彿參透馬勒的生死思索,以一種大開大闔的態度來詮釋,展現二十一世紀首席指揮的企圖。

No2推薦版本
指揮&樂團(唱片公司) 推薦指數
克倫培勒&愛樂管絃(EMI) ★★★
拉圖&伯明罕市交(EMI) ★★★
阿巴多&維也納愛樂(DG) ★★★
卡普蘭&倫敦交響(Coniffer) ★★★
卡普蘭&維也納愛樂(DG) ★★★
阿巴多&琉森DVD(Euro Art) ★★★


●第三號交響曲「夏日夢境」

第三號是演出時間最長的一首,通常需要100分鐘才能奏完,幾乎等於一部電影的長度,也是馬勒交響曲中我個人最愛的!此曲共六樂章,形式類似「交響清唱劇」,間接闡述大自然對他的音樂思想的影響。第二樂章一開始英國管、豎琴吹著主旋律搭配著撥弦,之後換成高音弦拉奏主旋律搭配豎琴的撥奏,馬勒配器手法的熟練令人嘆為觀止!第三樂章遠方飄來的郵號聲音,則是這首交響曲聞名的特徵之一。

我十分喜歡伯恩斯坦&維也納愛樂DG版,以及鄧許泰特&倫敦愛樂EMI版。而沙隆年(Esa-Pekka Salonen)&洛杉磯愛樂以及萊因斯朵夫&波士頓交響,是兩個新近的TAS發燒版,沙隆年表現「超齡」,語法沉穩內斂,在慢板樂章沙隆年的情緒處理完全展現大師的風範。

羅培茲柯布斯(Lopez-Cobos)&辛辛納提交響則處理得悶騷不濫情,而且有極佳的節奏感,顯然完全理解馬勒配器的精妙。次女高音米雪兒‧黛揚(Michelle DeYoung)在第四樂章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

No3推薦版本
指揮&樂團(唱片公司) 推薦指數
鄧許泰德&倫敦交響(EMI) ★★★
伯恩斯坦&維也納愛樂(DG) ★★★
沙隆年&洛杉磯愛樂(Sony) ★★★
萊因斯朵夫&波士頓交響(RCA) ★★★
羅培茲柯布斯&辛辛納提(Telarc) ★★★
泰頌湯瑪斯(Michael Tilson Thomas)&倫敦交響(RCA) ★★
拉圖&伯明罕市交(EMI) ★★
肯特中野(Kent Nagano)&柏林德意志交響(Teldec) ★★


●第四號交響曲「天堂之歌」

通常會推薦馬勒入門者,先聽第一號與第四號,第四號俗稱「天堂之歌」,樂曲性格愉悅明快,演奏時間也比前兩號短上許多。第四樂章加入女高音天真活潑的唱和,成為全曲最受歡迎的樂章。

老大師錄音中,蕭提&卡娜娃Decca版以及克倫培勒&舒瓦茲可芙EMI版,堪稱兩大山頭,各寫下不可磨滅的聲音記錄。

塞爾(George Szell)率子弟兵克里夫蘭管絃樂團,於1965年錄下此曲,音樂顯露濃厚的德奧氣味,權威感十足,令人印象深刻。Telarc當家指揮列維(Yoel Levi)與亞特蘭大交響,則在整體聲音均衡上達到一種極高的境地,那是一種細膩清純的美感,完全表現出馬勒要求的「極溫和的」境界,詮釋不落俗套。

亞伯拉凡尼爾(Maurice Abravanel)是一位傑出的馬勒及布魯克納的專家,尤其是他的馬勒交響曲更被認為是典範。他以自身的多國籍經歷來體驗馬勒種族認同的困擾,細節處有諸多的巧思,相當符合馬勒交響曲室內化的美學觀點。

No4推薦版本
指揮&樂團(唱片公司) 推薦指數
塞爾&克里夫蘭(Sony) ★★★
列維&亞特蘭大交響(Telarc) ★★★
亞伯拉凡尼爾&猶他交響(Vanguard) ★★★
克倫培勒&愛樂管絃(EMI) ★★★
阿巴多&維也納(DG) ★★★
萊納(Fritz Reiner)&芝加哥(RCA) ★★
Wit &波蘭國立廣播管絃(Naxos) ★★
蓋提(Daniel Gatti)&皇家愛樂(RCA) ★★


●第五號交響曲

第五號是馬勒交響曲的中流砥柱,也是繼第一號後又一首的純器樂交響曲,最知名的就是電影「魂斷威尼斯」所引用的第四樂章慢板,哀怨的弦樂主弦律緊緊地扣住人心。巴畢羅里(Sir John Barbirolli)&新愛樂的演出,已經是人手一版的超級經典。

但是「酷酷的」布列茲(Pierre Boulez)&維也納,則創造此曲一種世紀末頹廢風味,他不以情緒性的表情、音量來取悅聽眾,而改以各聲部主題間的緊密搭配製造高潮,這種透過有機式的內部默契,所營造出來的效果,比起完全訴諸旋律線的情緒,來得更加堅實。

義大利指揮夏伊的馬勒第一號在日本備受好評,第五號也獲得Gramophone、BBC Music雜誌的極高評價。皇家大會堂管絃的音色晶瑩剔透,沒有絲毫的混濁感,彷彿用最好、最自然、解析力最高的相機拍照,畫質清晰且細節豐富。(待續)

No5推薦版本
指揮&樂團(唱片公司) 推薦指數
巴畢羅里&新愛樂(EMI) ★★★
布列茲&維也納愛樂(DG) ★★★
夏伊&皇家大會堂管弦(Decca) ★★★
蓋提&皇家愛樂(Conifer) ★★
殷巴爾(Eliahu Inbal)&法蘭克福廣播(Denon) ★★
李汶(James Levine)&費城管絃(DG) ★★
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柏林(DG) ★★
杜南伊(Christoph von Dohnanyi)&克里夫蘭(Decca) ★★
馬捷爾(Lorin Maazel)&維也納(Sony) ★

台長: 歐頭
人氣(54,641)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馬勒Mahler(2011逝世100年) |
此分類下一篇:馬勒交響曲的錄音版本(下)
此分類上一篇:多媒體音樂主義:尤瑞肯恩&馬勒「黑暗之焰」

Hallucis
Thanks for your comments.

對於只會買一個版本的我
你提供了個人的,但又很客觀的意見.
2007-09-21 19:52:38
Yen
第一號裡
華爾特指揮的是哥倫比亞交響樂團吧?
第三號
伯恩斯坦指揮的是紐約愛樂吧?
第二號的話... 個人覺得祖賓梅塔指揮維也納愛樂的版本也不錯。
2010-02-11 08:44:48
菲力貓
樓主對馬勒的作品可能需要再下點功夫。這樣寫出來的內容會很有價值,謝謝你的分享。
2010-03-30 12:46:55
Tristan Chu
歐頭有考慮將音樂,CD曲目評鑑與iPHONE軟體結合,利用每日推撥的方式來推廣古典音樂嗎?
2011-11-08 23:34:20
美國黑金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5 22:44:5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