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卓(文学工作者)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郭卓

文学工作者
展开2个同名词条
郭卓,人名。值得关注的人物有作家郭卓,笔名郭以哲,女,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中国文学系,同年7月到解放区华北联大学习。1954年到北京中国作协文学研究所进修。1955年自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转业至上海作协《文艺月报》(1964年改为《收获》)编辑部任编辑。编审。1988年离休;郭卓,女,沈阳化工学院材料学院教师;郭卓,男,汉族,1973年7月生,中共党员,亚马逊户外俱乐部负责人。
中文名
郭卓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23年
毕业院校
东北大学中国文学系
性    别

文学工作者

播报
编辑

基本信息

作家郭卓
姓 名:郭卓
笔 名: 郭以哲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23
民 族: 汉族

人物简介

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国立东北大学中国文学专业。1948年参军,历任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华东军区体工队女子排球队队员,北京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员,《文艺月报》、《上海文学》、《收获》杂志编辑,编审。1988年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编辑。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雪花飘》,《我走过的路》,《0∶3与3∶0》,《一个冬天又一个冬天春天来了》等。《祸起萧墙》(编辑)、《人生》(编辑)均获全国第二届中篇小说奖,《美食家》、《烟壶》均获全国第三届中篇小说奖,《一路风尘》获全国第四届中篇小说奖。

沈阳化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播报
编辑

基本信息

姓 名:郭 卓性 别:女
职称:副教授
学历:博士
郭卓
现任职务:沈阳化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无机非金属材料教研室主任
简历:
1999.9-2002.6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硕士
2002.9-2005.6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博士
2005.10-至今 沈阳化工学院材料学院 教师
主要开设课程
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研究方向
无机材料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科研成果

1、代表论文:
(1)Zhuo Guo et al. Adsorption of vitamin B12 on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s coated with PMMA. Carbon, 2005, Volume 43, Issue 11. 2344-2351.
(2) Zhuo Guo et al. Synthesis and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Fulleride encapsulated in mesoporous SBA-15 host. Chem. J. Chinene Universities. 2005, Volume 26, Issue 10. 1917-1920.
(3) Zhuo Guo et al. Adsorption of VB12 on different pore diameters Mesoporous Carbon Molecular Sieves. Chem. J. Chinene Universities. 2006, Volume 27, Issue 1. 9-12.
(4)Zhuo Guo et al. DIAMETER-CONTROLLED SYNHTHESIS OF CARBONTUBES BASED ON TEMPLATE-GROWN. 14th International Zeolite Conference, 2004.
(5)郭卓等,酞菁及相关化合物在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东北师大学报,2002,34(2),59-66
2、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功能型纳米孔结构配位聚合物设计、合成与调控机理研究,20771049,(在研)
(2)辽宁省教育厅2005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在研)
3、主要成就:
从事介孔功能材料和介孔碳的合成和性质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英文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篇(影响因子超过3)。

眉山志愿者

播报
编辑

人物简介

亚马逊户外俱乐部负责人郭卓
郭卓,男,汉族,1973年7月生,中共党员,亚马逊户外俱乐部负责人。
自2005年开始参加公益事业,后成为眉山应急救援志愿者支队的队长。作为一名退伍野战特种兵,先后参与了5.12汶川抗震救灾、4.14玉树抗震救灾、8.19万胜抗击洪灾行动,对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儿童及学子的爱心行动及社会公益慈善活动,防艾滋病宣传活动等。2010年8月19日,郭卓带领眉山应急救援志愿者们,经过8个小时的奋斗,保住了进入万胜的必经桥梁——高中桥,得到了东坡区副区长郭建华的高度赞扬:“你们抢救的这座桥是万胜镇的生命通道,必须要保住,否则会造成大量人员恐慌,后果不堪设想。志愿者们工作辛苦了,我代表政府向你们表示深切的感谢,你们是真正的勇士!”

突出事迹简介

人物档案:
郭卓 36岁,四川登山协会会员,眉山登山协会会长;
柴东强 45岁,眉山市应急青年志愿者,个体户老板。
关注理由: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难当前,全国各地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正是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正是无数志愿者无私的奉献,给更多的人带来慰藉和关怀。在废墟上飘拂的红丝带,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本文所关注的郭卓和柴东强,就是前往玉树灾区从事志愿服务的千千万万志愿者中的一员。这是怎样的两个眉山男人?在玉树的两天两夜有着怎样的艰辛和感动?
————————————————————————————————
19日晚6点,东坡湖广场,两名男子正在一辆白色越野车旁收拾着行李,钢钎、切割机、应急药品、担架等特殊行李吸引了周围市民的目光。这两名男子就是远赴玉树救灾的眉山应急青年志愿者郭卓、柴东强。
帽檐下的黑眼圈,黝黑的皮肤,沾满污点布满划痕的运动衫,带着血迹的大手……此情此景告诉周围市民,他们刚从玉树回来。
“能不能边吃边聊?我们已经四天五夜没沾米饭了。”志愿者在玉树的故事从饭桌上开始……
————————————————————————————————————————
热血男儿 时刻准备着救援
36岁的郭卓有5年的从军经历,正是这五年的磨砺练就了他一身钢筋铁臂。从1999年开始接触登山运动后,对户外运动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拾,2001年成为专业登山运动员,玉龙雪山、四姑娘山……全国许多名山大川、探险圣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45岁的柴东强在眉山经营一家装饰品商店,因为有情有义、办事认真,周围朋友都尊称他为 “柴三哥”。本来小康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但酷爱户外运动的他并不愿坐在家里“享福”,用老婆的话说就是每天变着花样“瞎折腾”。平日里只要有空就喜欢到野外去感受探险的刺激。
汶川大地震是两人生命的重大转折点。地震时,柴东强正在都江堰办事,瞬间袭来的地震波将他埋在了一间民房下面,等他恢复清醒后,努力的从废墟中爬出来,拖着还在流血的手臂,救出了十几名当地居民。而在震后第三天,郭卓就组织了眉山的十几名志愿者前往汶川救灾。
正是因为地震,两人从单纯的探险、追求刺激转变为为救援而探险,“那次救援这辈子难忘,感觉人生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日子过的舒服,还要过得有意义”,怎样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组建一支专业救援志愿者队伍,哪里发生灾难就奔赴哪里救援。”从汶川回来郭卓和柴东强就为筹建一支专业救援队伍忙碌着。
2009年2月,由眉山团市委组织成立的应急青年志愿者大队,圆了两人梦想。由于有丰富的救援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郭卓在众人的推举中担任眉山应急青年志愿者救援中队队长,柴东强担任副队长。从那时起两人的生活重心逐渐向救援工作倾斜。招募志愿者、带领志愿者参加野外生存培训、争取救援设备……
——————————————————————————————
地震发生 他们踏上救援之路
玉树地震发生后,郭卓就一直关注着灾情。看着压在废墟里的同胞求救的双手、灾区孩子们无助的眼神,郭卓坐不住了……经过与眉山团市委和四川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的沟通,郭卓开着自己的越野车和其他志愿者奔向玉树。
“14日中午,我去成都开会,途中打开车上的收音机偶然听到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我想也没想就调转车头直奔眉山,准备回家收拾东西上玉树。”同为应急青年志愿者的柴东强回忆着当时的情形。15日早上得知志愿者得到省登山协会和壹基金的支持将于下午前往玉树,柴东强马上翻出救援“家当”——钢钎、锤子、担架……
由于走的太急,很多志愿者都没来得及和家人道别。“千万别告诉我妈,她问起就说我去外省开会了,过几天就回来。”临走,郭卓不忘交代留守眉山的战友帮忙瞒着家人,不想让老人担心。
就这样,加上省登山协会的10人,一行12人、3辆车、一腔激情“杀”向玉树。
————————————————————————————————
玉树救援 他们倾尽全力
由于不熟悉路况,只能走一路问一路,“会开车的人少,我和柴三哥两个人轮流当司机。”一路上脚麻了跺跺、手酸了甩甩、眼睛看涩了揉揉、屁股坐痛了挪挪……几个简单的动作不断的重复着。
到达玉树结古镇已是17日凌晨4点,震后的结古镇一片狼藉,废墟中不时传来哭泣声。心急如焚的郭卓、柴东强以最快的速度建好帐篷后,跑步进入玉树县城城区开始了搜寻工作。三个小时后,精疲力竭的他们回到帐篷小憩了两个小时又开始了搜寻工作。
“根本睡不着,虽然头昏脑胀、四肢无力可思想就是停不住,一闭上眼就是压在废墟里的同胞,我们不能睡觉,我们多睡一分钟可能就有一个人永远的睡去,或者孩子们多挨一分钟饿。”
麻烦远不只是疲倦,灾区没有蔬菜没有米饭,四天五夜顿顿方便面,让两人谈“面”色变。“现在回忆起方便面的味道我就想吐,一辈子不想吃方便面了,吃伤心了。”汶川地震救援时,郭卓带领志愿者成功到达救援地后,饿得瘫倒在地,当地老乡泡了一碗方便面给他,捧着那碗热腾腾的方便面,郭卓流着泪水吃完了那碗“这辈子最香的一碗方便面”。在郭卓的记忆中,方便面和救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刻骨铭心的回忆。
由于走的匆忙,郭卓、柴东强和队友们都没有带生活用品,几天来都没有洗脸、刷牙。直到19日早上踏上回家的路,走出青海后,在一家路旁小商店买了一把牙刷,舒舒服服刷了一次牙。
温差大是高原地区的特色,早上穿着羽绒服还冻得瑟瑟发抖,可到了中午穿着单衣还直冒汗,经过这种极端气温的折磨,许多志愿者都患上了感冒,好在郭卓和柴东强平日里训练有素,能很快适应高原气候。
再苦再累,也浇不灭郭卓、柴东强救灾的热情。每到一处,只要见到受灾群众,郭卓和柴东强都会去询问他们的情况,对于他们的要求,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满足。郭卓记得,在结古镇边缘的一处小村庄里,一个背着还未满月的婴儿的妇女,嘴唇干得开了裂,眼里的血丝依稀可见。她见到郭卓就抓着他的手说不停的说着藏语,由于语言不通又没有翻译,郭卓不知道她说什么,但感觉她一定是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情急之下郭卓和柴东强将兜里仅剩的几百元钱塞到妇女手中,临走还大声对她说:“同胞,要撑住啊!政府和你在一起,我们和你在一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送水送粮 眉山志愿者支援灾区
18日开始,郭卓和柴东强每天的工作从最开始的挖地救人变成开车送救灾物质,每天六点钟满载着矿泉水、方便面、棉被等物资从结古镇边缘的壹基金大本营出发,穿越结古镇再行30里,到寺庙、赛马场等临时安置点分发物资。三天的救灾路报废了两个轮胎,最难受的是漫无边际的堵车,由于公路太窄,加上地震的破坏,本已残破的路况更加不堪重负,公路上排满了密密麻麻的各式运输车,有时候几百米远要走两个小时。“灾区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每天却把时间耽误在路上,我觉得太对不起玉树同胞了。”回忆起每天的工作郭卓恨不得扛起钢钎再去现场挖人。
由于没有开车来救灾,而驾驶技术一流的柴东强成了壹基金车队的“超级替补司机”,谁累趴下了他就接着开,一拨又一拨的司机得到了休息,而柴东强总是满怀激情的下了这辆车又上那辆车。当记者问起这几天他一共休息的时间时,他掰着指头嘴里念叨着半个小时、二十分钟仔细累加着。
每到晚上,为了保证睡眠质量,郭卓和柴东强交换着睡帐篷和车里。每次睡在车里的人一觉醒来都会浑身酸痛,感觉骨头都快散架了。“但是一想到那么多人和我们在一起,什么苦都没了,再累都值得,哪怕每天都是送水、送粮,这也是救灾工作的一部分,不一定非得扛着铁锹去挖人才算是救援。干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是最好的救援。”郭卓坦言最开始的时候整体忙着去分发物资觉得有些失落。
————————————————————————————————————
救援之旅 也是感恩之旅
“这是一次感恩之旅,2008年汶川大地震眉山也是灾区,当时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来救援。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本,我们要学会感恩,这次玉树之行也算是我们眉山人的真情回馈之旅吧。”
5.12的经历让郭卓和柴东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集体力量的强大,郭卓感慨:“如果没有全国人民的无私救援,四川现在还是一片废墟,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青海很多志愿者来到我们的身边,现在就是我们回馈他们的时候了。”
回忆起几天救助工作的点点滴滴,许多感动涌上心头。去青海路上途经甘孜的时候,路旁一群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一字排开,为路过的救援志愿者提供水和食物,捧着热乎乎的鸡蛋郭卓感觉眼眶里有股暖流在徘徊。
一路北上,在甘孜州石渠县,当地警察看到是去救灾的志愿者车队,二话不说,开着警车就在前面开道,直到把车队送出石渠城。离别时的一声珍重、一个军礼让12名志愿者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在玉树结古镇,地震发生后一座孤儿院摇摇欲坠,里面二十多个孩子命悬一线,一位香港志愿者不顾个人安危,将孩子一个一个送到安全地带,还剩最后一个孩子时房屋发生剧烈响声,志愿者将孩子推出孤儿院门口后自己被永远的埋在最后战斗的地方。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郭卓身边,事后李连杰到英雄安息地默哀,孤儿院副院长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早已哭成了泪人。“当时我们都流泪了,感受着英雄带给我们的力量,大伙都默默的拼命干活,直到累瘫在地。”
由于救援工作告一段落,加上前方物资供给紧张,救援队提前结束了救援行程,这也是两人此行最大的遗憾。“我们没有帮到更多人,没有救出更多人,很遗憾。”
带着感慨,带着忧伤,带着遗憾,郭卓、柴东强回到了眉山。“哪里又需要,我们就会到哪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郭卓话语句句掷地有声。
交谈中,两人的电话铃声不时响起。“妈,你放心,我很好,我已经回来了,一会就回来看你”“儿子,爸爸也想你,你在家等着啊,爸爸马上就回来了,这几天儿子乖不乖呢?……”句句真情流露,两个顶天立地是男子汉的眼眶分明已泛出了红色,昏暗的灯光下眸子里有一泊闪光的液体在激荡、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