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郎朗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

关注者
445
被浏览
488,148

126 个回答

业余票友来答一波。

一开始也觉得很奇怪,而且很以往听的版本(古尔德居多)很不同,感觉怎么到处是乱七八糟的装饰音。

后来又认真的完整听下来,有两点让我觉得很有趣:

一个是不同声部的控制真的很强,区分度大到简直不像是一个人弹出来的,也许这也算是把当代钢琴pianoforte最大的特色表现出来了;

第二点是乐谱里的反复标记都演奏了两遍,第一遍忠于乐谱,第二遍则是把装饰音弹的很跳脱,很有巴洛克这个词本身繁复装饰的含义,也很有想象力。

听的时候还想到和京剧票友聊到的观点:传统想要延续一定要有新的血液持续进入,否则就可能变成一成不变的古董。守旧和创新间的力量只有不断变化强弱,才能让一样艺术不停发展。

郎朗这种调皮甚至让老听众皱眉的装饰音,就像是给古典作品来了点jam,听惯了GG的哥德堡添点新鲜感也挺有趣的。

毕竟就绘画而言,也是从样式主义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稳定和谐的构图,后来慢慢发展成繁复精致的巴洛克绘画。就建筑来说,也是从文艺复兴方方正正的建筑,过渡到拥有丰富曲线装饰的巴洛克建筑。这么想来,郎朗这样有点跳脱的装饰音也许也挺符合巴洛克的意味。

目前只放出了头尾两首咏叹调,能听出rubato较多,触键音色非常精致,装饰音稍多,总体来说是偏向浪漫风格的诠释。不考虑所谓本真主义的诉求还是很动听的,可以预期会是对于多数听众较为易于接受的一版。

然而现在比较迷惑的情况,在正式的变奏曲一首都没有发行的情况下.....有些人纷纷发出了松散,缺乏结构美感,太浪漫太多伸缩太多装饰音的评价。咏叹调谈什么结构美感呢?莫不是以为把咏叹调弹得棱角分明就是结构美感了吧?什么样的装饰音算作多?什么程度的rubato算过分?巴洛克时代的记谱本来就简略,原本演奏家就享有非常大的诠释自由,约定俗成的装饰音作略写也是常态,这点甚至是最“保守”古乐运动考证出来的。再结合巴赫的音乐在是在浪漫主义时期重新兴起。我认为这类评论对于巴洛克,巴赫,乃至对于古尔德都有很深的误解。

似乎“古典音乐”这个译名使得大家总有一种理应保守崇古的印象,实际上古典的发展是最激进的,以至于最前沿的部分早就脱离了大众视野。古乐运动之后,20世纪许多负有盛名的经典录音开始被认为脱离了作曲家时代的原本样貌,并且当代的演奏技术也相比20世纪发展的更为精细。我们可以说20世纪留下的录音具有独特的格调和性格,但因为“听起来不太一样”而否定当下不同的演绎,显然从各种角度来看都是一种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