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民国文人蔡和森诗词)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少年行

民国文人蔡和森诗词
展开59个同名词条
《少年行》是近代词人蔡和森作的一首词,词中主要写到少年的远行的原因和目的、抱负和志向,一层进一层,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塑造了一位热血少年的形象,表现出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和豪情。热情洋溢,一韵到底,层次分明。
作品名称
少年行
作    者
蔡和森
创作年代
近代
作品出处
蔡和森文集
文学体裁
五言诗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大陆龙蛇起①,乾坤一少年②。
乡国骚扰尽③,风雨送征船。
世乱吾自治④,为学志转坚。
从师万里外⑤,访友人文渊。
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⑥。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⑦。
虽无鲁阳戈⑧,庶几挽狂澜。
凭舟衡国变⑨,意志鼓黎元。
潭州蔚人望⑩,洞庭证源泉。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①大陆:指当时国内各种派系的政治力量正展开激烈斗争。
②乾坤:天地。一少年:作者自指。
③乡国:指湖南。骚扰:指军阀的扰乱地方、迫害人民。在1918年前后,湖南为北洋军阀汤芗铭、傅良佐、张敬尧所统治,成为南北军阀长期拉锯的战场。兵祸天灾,连年不断,人民所受的灾害极其深重。
④世乱:上承风雨句,犹《诗经·风雨》篇中所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言国内的政局虽然混乱,但我自是清醒地从事革命工作。
⑤从师:作者去北京访问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杨先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是毛泽东同志和蔡和森同志等最敬爱的教师。人文洲:指北京是人文渊薮,即人文汇聚的地方。这句后面,根据刘昂同志的记忆可能还有两句,但她已记不起来。
⑥与人:言与同志共同担负革命的艰巨任务。
⑦浩然:言浩然正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浩然,指正义感。两间,天地间。
⑧鲁阳戈:《淮南子》里说,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到太阳落山时,他用戈一挥,太阳倒退了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人用鲁阳挥戈来指使敌人倒退。这句是说自己没有掌握军权。挽狂澜:本于韩愈文“挽狂澜于既倒”,是指要把国内军阀所造成的战乱平定下来。
⑨衡国变:衡量国内的变乱。鼓黎元:鼓动人民的革命热情。黎元,人民,百姓。
⑩潭洲:指长沙。蔚人望:蔚,蔚然,状丰盛繁茂。这句当指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新民学会”,人才济济,为青年所仰望。洞庭句:从洞庭湖的浩渺广大证明它的源泉的深远众多,这句当指“新民学会”等湖南进步团体取得众多青年的仰望,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2]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这首诗作于1918年,当时作者和毛泽东等人在长沙创立了“新民学会”,而他们的老师杨昌济先生已在北京大学任教。他写信给毛泽东,告诉他有人发起赴法勤工俭学的消息。毛泽东主张利用这一机会,了解俄国和欧洲革命的真实情况,因此和蔡和森一起在长沙倡导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并经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共同讨论,提议由蔡和森先去北京了解情况和取得联络。1918年6月,蔡和森离开长沙赴北京,坐木船途径洞庭湖时,正逢风雨大作、因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3]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开首的两句,点出了大的时代背景及本诗篇的主人翁,即作者。中国大地,各派政治力量纷争不休,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你方唱罢我登台,乱纷纷犹如龙争蛇斗。就在这么一个混乱的背景下,天地间走来了一位少年。
“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道出了这位少年的来历。少年来自深受军阀骚扰的湖南,那里兵祸天灾连年不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年代,少年肩负着使命,为了追求真理,顶风冒雨,乘舟远行,踏上了茫茫征程。
“ 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这两句是说少年远行的原因。在这个乱世之中,“我 ”要清醒地把握自己,要认清方向,为了学习道理,取得真理,“我”意志坚定。
“从师万里外,访友人文渊。”这是远行的目的,说的就是他们后来赴法勤工俭学的事。到北京这个人文荟萃的地方,拜访老师,联络友人,了解赴法勤工俭学之事,为的是将来能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学习救国救民的真理。
“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匡复社稷,平定乱世,自有“我”及与“我”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我们”一起担负起这艰巨的任务。“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描述“我”及“我”的同志们都是赤胆忠心,“我们”的浩然之气充盈于天地之间。“虽无鲁阳戈,庶几挽狂澜。”抒发“我们”的志向,虽然手中没有鲁阳戈,即没有掌握军权,但也有决心力挽狂澜于既倒,即要把国内混乱的状况平定下来。
“凭舟衡国变,意志鼓黎元。”这两句是说作者在筹划将要进行的革命事业。凭依着冲风冒雨的木舟,考虑怎样进行救国救民的事业,谋划了半天,还是认为首先应该去唤起民众,鼓动起群众的革命热情,中国的希望还在民间。“潭洲蔚人望,洞庭证源泉。”在长沙有一群少年人,创建了一个“新民学会”,宗旨是改造社会,改造中国,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和方法,那里人才济济,满腔热忱,源泉滚滚的洞庭湖啊,请记住这群少年的热忱与赤胆忠心吧。
这首诗热情洋溢,一气呵成,层次分明,描写清晰。从时代背景,到少年的远行的原因和目的,到少年的抱负和志向,一层进一层,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塑造了一位热血少年的形象,表现出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和豪情,作者的全部热情和精神尽在诗中。 [1]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蔡和森(1895 -1931)字润寰,号泽膺。复姓蔡林,学名彬。祖籍湖南湘乡永丰镇(今属双峰县管辖)。1913年,蔡和森考入湖南铁路专门学校,不久转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从师杨昌济,与毛泽东结为挚友。1918年4月,与毛泽东等组织新民学会。1919年偕母亲、妹妹蔡畅与女友向警予前往法国,在巴黎参与组织“勤工俭学励进会”,并接受共产主义。1921年年底回国,在上海经陈独秀等介绍加入共产党,并于1 922年中共“二大”上,同妻子向警予一起当选中央委员。1 925年,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赴莫斯科。1927年回国,任中央宣传部长,在中共“五大”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在大革命失败的紧要关头,蔡和森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主张独立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因病赴莫斯科治疗.1 931年回到上海。6月10日出席香港海员会议,被叛徒顾顺章出卖,遭便衣特务逮捕,随即被港英当局引渡给广东军阀。8月4日,在广州英勇就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