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爾是個什麼人?(上)—早午晚飲酒慰藉暗黑「循環人格」 - 第 1 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邱吉爾是個什麼人?(上)—早午晚飲酒慰藉暗黑「循環人格」

邱吉爾是個什麼人?(上)—早午晚飲酒慰藉暗黑「循環人格」
Photo Credit: 《黑暗對峙》/ Universal Pictures UK Youtube截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認為香港把電影Darkest Hour命名為《黑暗對峙》,沒有任何批評的理由,而且有畫龍點睛的味道:只要理解邱吉爾的個人特質,便知道此人如何渡過生活的陰暗歲月,如何渡過長期被政界人士邊緣化的壓抑,如何早早認清希特勒的狂妄野心,如何接受敦克爾克令人黯然的大撤退,如何渡過跟納粹德國交手的苦難時刻。

香港戲名改得妙,命名「黑暗對峙」四字一點也不標題黨

Screen_Shot_2018-01-10_at_1_51_36_AM_2
Photo Credit: 5 Little Known & Fascinating Facts About Winston Churchill / Top5s Youtube截圖

有時候,一些憤怒和失落感是不必要的。像當日在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上映後,部分人不理會導演路蘭把作品定位為懸疑片(已聲明不是戰爭片),還是要偏執借《搶救雷恩大兵》灘頭登陸的場景,批評《敦》作為戰爭片那撤退的布置拍得太爛了。

無獨有偶,最近《黑暗對峙》(Darkest Hour,台譯《最黑暗的時刻》)上映後,一些人入場看後略感憤怒,感覺被戲名欺騙了,因為電影都不去細緻刻畫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如何在二戰跟侵略者希特勒(Adolf Hitler)對峙、對決,香港的戲名太有「標題黨」之感,這算甚麼「黑暗對峙」呢?殊不知,這部聚焦在邱吉爾一人的電影,不管我們心中期望跟希特勒對碰要有多少佔比,是否希望入場看到倫敦炸到破爛及空戰反擊,戲名依然沒有任何問題。

從主觀誤解而來的失落感,彷彿無中生有。

我們姑且先退一步說,或許,這位不滿的觀眾,曾回顧邱吉爾1940年6月18日的重要演說,其中一段似乎能體諒他想要的「對峙」,為何必須擺出希特勒;當年邱吉爾在下議院曾這樣說過:

「如果我們能夠阻斷他(Hitler)的步步進逼,整個歐洲或許能重拾自由,全世界也有機會走向陽光燦爛的寬廣高地。如果我們失敗了,全世界,包括美國,包括所有我們熟知或關切的人們,都會淪陷到無盡的深淵之中。這是一個誤用科學的光輝所打造出來的黑暗年代,比過去更邪惡,也可能比過去拖得更久。」

(If we can stand up to him, all Europe may be free and the life of the world may move forward into broad, sunlit uplands. But if we fail, then the whole world,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all that we have known and cared for, will sink into the abyss of a new Dark Age made more sinister, and perhaps more protracted, by the lights of perverted science.)

從這段演說可見,邱吉爾口中的「黑暗」,確實是指希特勒所代表的恐怖破壞帶來黑暗的深淵,既然知道電影並未具體展現邱吉爾如何跟希特勒對決,香港又怎麼能把電影稱作「黑暗對峙」呢?那只不過是糾纏在英國國內如何不安與掙扎吧?

筆者的看法完全相反,電影主旨從來是緊扣在邱吉爾身上,接下來我們將會明白,以「黑暗對峙」四字命名電影,形容他所經歷的一切、方方面面都非常恰如其分,甚有畫龍點睛之效,沒有絲毫批評的理由。邱吉爾畢生總是在跟一些黑暗的事情對峙,包括:那隻黑狗、那杯香檳酒、那個英國政壇、那位魔頭希特勒。

邱吉爾那杯香檳

MV5BMjA1NDI1NjU5OV5BMl5BanBnXkFtZTgwNDcz
Photo Credit: The darkest Hour / IMDb

這裏不妨先談邱吉爾那杯香檳酒,可能會有助我們稍後弄懂他「那隻黑狗」的完整意思。

邱吉爾曾說過:「我沒有香檳就活不下去;在勝利的時刻值得來一杯香檳,頹敗時我也需要香檳。」(“I could not live without champagne,” he said. “In victory I deserve it. In defeat I need it.”)

其實,他才不「只是」需要香檳,而是需要很多酒,例如他吃早餐之後會喝威士忌混蘇打水,午餐配上香檳酒,午睡後再來一杯威士忌混蘇打水,而深夜他亦停不了寫作之下,需要喝些白蘭地等睡前酒助眠。

也許有人認為,酒精很可能加深他的精神病症狀,而筆者倒是相信他對酒精奇特的消化能力,對比身體的負荷,酒精對於他思考可能是不俗的精神鎮靜劑、鎮痛劑,誠如他堅定的自述:

「我從酒精所得到的,比酒精吞噬我的還要多。」(“I have taken more out of alcohol,” he averred, “than alcohol has taken out of me.”)

邱吉爾那隻黑狗

Screen_Shot_2018-01-10_at_2_38_24_AM
Photo Credit: 5 Little Known & Fascinating Facts About Winston Churchill / Top5s Youtube截圖

既然剛才已提及「精神病」三字,我們大概已知道,上述談邱吉爾喝酒的習慣,跟「那隻黑狗」到底有何關係。所謂「那隻黑狗」並不是說邱吉爾真養了一隻黑狗,常常跟他對峙製造麻煩,而是他的憂鬱症,更確切應是他的躁鬱症等精神問題,使他長年陷入「循環人格」(cyclothymic personality)之中。這就是精神病學教授納瑟.根米(Nassir Ghaemi)曾綜合歷史與精神病學者的回顧,揭示在暗黑的二戰大時代之中,精神病症狀如何影響邱吉爾成為對抗軸心國其中一位巨人。

在約莫三十多歲的時候,是邱吉爾擔任內政大臣的時期,他有次曾跟莫倫(Lord Moran)醫生說:「有兩到三年的時間,光明好像從整幅圖畫中消失了;我依然做著工作,端坐在下議院中,但是黑暗的憂鬱卻緊跟著我。」(“For two or three years the light faded from the picture. I did my work. I sat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but black depression settled o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