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我」不要吞掉「小孩的我」!自律,就是讓小孩在有選擇的過程中,學會為自己負責-未來Family

「大人的我」不要吞掉「小孩的我」!自律,就是讓小孩在有選擇的過程中,學會為自己負責

自律,指的是即使自己不想做,仍會去做該做的事。專家指出,自律其實與自我覺察和自我調節有很大的關聯,一個人覺察到自己做一件事做太多,懂得適當的減少;或做一件事做太少,懂得適當的增加。

即使自己不想做,仍會去做該做的事,就是自律。這樣的能力展現在學習、生活和情緒等不同面向。多項國際研究指出,自律比智力更能預測一個人的學業表現、事業成就或健康狀況。


 

「自律不是一蹴可幾,從他律到自律,需要從小開始慢慢建構,」正念教養專家林麗玲談到,一個人能夠做好自己的事,即代表具有自律的能力,但隨著不同的年紀有不同的學習發展。

比如,3歲的小孩自己吃完飯後,還無法獨自收拾清洗,但可以在大人的陪伴下將餐具收到籃子裡;6歲的小孩則可以透過教導做到自己吃完早餐後,換好衣服準備上學。

 

自我覺察與調節的能力

透過正念教養,可以教導小孩自律。正念(Mindfulness),指的是帶著好奇、開放的心,覺察當下發生的人、事、物,不給予立即的評價。「自律也是一種覺察與調節的能力,能夠覺察自己的身體、想法、情緒感受,並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及如何達成,」林麗玲說。

林麗玲指出,父母看到小孩缺乏自律的行為,例如出言不遜、熬夜打電玩、房間髒亂等,可以適度的介入,但必須是有覺察的介入,而不是衝動性的介入。因為自律是「我」的培育,「大人的我」不要吞掉「小孩的我」,而是讓小孩在經驗自己可以有選擇的過程中,逐漸學會為自己負責。

林麗玲建議,父母先陪小孩覺察,然後學習調節。如果做一件事做太多,懂得適當的減少;或做一件事做太少,也懂得適當的增加,就是自律力的養成。

比方說小孩開始放長假,空白時間變多,父母最擔心的是過度使用手機和網路的問題。與其粗暴的禁止、訓斥或威嚇,不如引導小孩覺察自己與手機和網路之間的關係,慢慢學會自我調節。

 

教導小孩學會控制自己

林麗玲分享一位媽媽的經驗,她每一次看到小孩打電玩打很久,就會大發脾氣,甚至怒摔手機也沒有用。有一天,她滑手機追劇追好久,突然感覺脖子有點酸酸的不舒服,發現自己「看太久了」,就暫停下來去做別的事,同時不禁心想:「小孩打電玩,難道不會有同樣的感覺嗎?」

後來,這位媽媽再看到小孩滑手機滑不停,就靠過去拍拍小孩,以溝通取代責罵:「兒子啊,你一直滑手機,在做什麼?」「你滑手機滑這麼久,眼睛、手指或肩膀感覺怎麼樣?」「這時候,可以做點什麼事,讓身體舒服一點?」

覺察身體太累、不舒服,懂得減少使用3C的時間,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林麗玲坦言,父母引導小孩聽見自己身體的訊息,愛自己身體一下下、休息一下下,感受自己與3C產品之間的關係,就有機會聰明的使用它,而不是被它控制。

林麗玲提醒,父母教導小孩自律,也要懂得自我覺察與調節。3C幫助我們的生活,但僅是一個工具,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小孩經提點後能控制自己,父母就可以往後退一步;反之,小孩的自制力較差,就需要往前進一步。

例如約定好用30分鐘就要關機,偶而加5分鐘以內還行,超過時間就要想辦法踩煞車。「我們說好了,但做不到關機,怎麼回事?」「因為跟對手開打,如果沒過關,太可惜!」「可是我們約好了,你要自己關機,還是我幫你關機?」……,在這個過程中要一關關加進去,點點滴滴、來來回回,幫助小孩管理自己。

 

自律其實來自「我想要」

很多時候,小孩覺得無聊就滑手機、上網,是因為缺乏個人的興趣和生活的經驗,所以需要引導小孩開發其他的可能性。

林麗玲強調,所有的自律都是來自「我想要」,可以做做看,然後再修正。小孩會有自己的想望,可能平常沒機會做,但很想去探索的事,或父母希望陪小孩再增加的能力、較缺乏的親子活動等,都可以利用長假安排看看。

以培養閱讀能力為例,父母需要從小陪伴孩子,感受閱讀的快樂。就像爆米花爆起來之前要有一個熱度,面對各式各樣的閱讀材料,可以從故事著手,認識一個歷史人物或一個地理位置,而在書籍文字之外,Podcast、影片等也是不錯的媒介。

「可以列一張清單,勾選喜歡的項目,讓小孩擔任隊長、帶領討論,比如2星期看一本書或一部影片,藉由早餐約會進行分享,」林麗玲認為,不管從眼或耳進來的媒材經由提問、討論,像是「你喜歡故事中的主角嗎?」「如果換成是你,你會選擇怎麼做?為什麼?」……,可以展開小孩的好奇、覺察與反思,發現是有趣的、和生活有關的,有了喜歡的感覺,就可以再多做一些。

同樣地,面對不愛動的孩子,如何讓他覺得走到戶外、親近大自然,是一件愉悅的事?「自律需要『烘焙』,像是帶小孩去踏青、野餐,體會腳踩草地的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等,就會讓他有動機想安排這方面的活動,」林麗玲說。

 

選擇「愛自己」的行動

林麗玲指出,自律的表現,不一定要做大事,而是在每天的生活小事不斷練習、練習再練習,即使偶而「凸槌」一下也沒關係。例如看書看2、3天後就停頓了,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習慣養成需要一些時間,很重要的是能覺察,支持孩子做出「愛自己」的行動,比方說選擇現在有興趣又不太難的讀本再開始。

有覺察的學習,帶小孩走向自律,而不是反抗。「正念教養的父母有一對翅膀,對自己和小孩發生的事情,光有覺察是不夠的,還要有愛與智慧的行動,」林麗玲說,父母幫助小孩也有那對翅膀,就能夠展翅高飛,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圖片來源:Unsplash

數位編輯:王惠英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