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存钱/储蓄是理财的第一步?

本题来自知乎圆桌 - 理财达人 ,更多相关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关注者
969
被浏览
204,242

116 个回答

因为一切虚假的职业规划和企业文化都是没有意义的,而投资自己更是一个彻底的骗局。


  曾经看过一个段子,大体上是讲西方中产阶级的命运就是勤奋工作,供养车子和房子,培养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过符合身份的生活,最后终于可以在退休后靠住房逆按揭和养老年金周游列国,在死亡时什么也不剩,像条狗一样不断努力着跌撞着奔跑。

  整个故事最可怕的一点是,这完全是自愿的。

  一、我练功发自真心

  这是我们时代的独特特征,当年李斯向秦始皇建议说,老百姓这种东西,不能让他们有丝毫余粮,始终处于温饱边缘,才会听话。很难说暴秦之暴和这样的国策是否有关系,但是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只要当政者改变,那么小农经济的自然状态就会恢复到汉朝的文景之治的轨道上。但我们现在的情况则是,无论谁上台,是否有心,事情都不会有变化。

  但我们今天主要谈的不是中产阶级,而是底层。同样是自愿的逻辑,在经典美国梦的叙述中,我们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而似乎社会也确实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但事实往往残酷的很。

  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克尔·克劳斯的《美国人为何还相信美国梦?》一文中,克劳斯指出:在统计数据显示70%的人从未达到过中层的情况下,他们给3000多名调查者展示了一份图表,上面将美国社会等分成5个社会收入等级,并随意从最底层选一人,让被调查者们预测他流动到其他经济阶层的可能性。他们将调查结果与皮尤研究中心统计的实际流动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参与者预测从最底层到前三层的可能性比实际高出15%。

  而发布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中的论文提示了类似的规律:当被问道“你预测有多少大学生来自底层20%的家庭时,”被调查者大部分都判断失误,他们预测的来自底层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人数要比《当前人口调查》的实际人数高出5倍。

一些中国的数据揭示了类似的规律。

  这个幻觉也许来自我们相信市场的自由,也更有可能来自身边“真实”存在的例子。即便不考虑有意的宣传,媒体的时代也和古代截然不同:前资本主义每个人的社交圈局限于居住地附近,他们看到最成功的人可能只是当地的乡绅。但现在,越成功的人越拥有话语权,而他们的声音也就越被放大,垂直的平台譬如知乎会出现“人均月薪10万”的笑谈正是出于这样的趋势,甚至我们的自媒体时代比起媒体时代更加强化了这一趋势。

  极低的流动性压抑人们努力的动力,而中度偏高的流动性却刺激人们出人头地的欲望而又不会导致市场的混乱。前者意味着革命的即将到来,而后者说明一个相对健康的社会。

  但我们的社会吊诡的呈现出呈现出了一个低流动性,但信仰高流动性的情况。这导致“一切都是自愿”的。中产阶级的自愿让他们变成了社会的基础,一等模范公民,只在被消费文化攻击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才去研究断舍离,而对于你我这样的底层,这样的自愿可能会彻底断送未来的一切。

  二、结构性暴力

  当然,这同样来自全球资本主义。

  全球资本主义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组织或者政府。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管它叫结构性暴力。

  举一个栗子,我们前面讲到大多数人都认为努力就能成功,就象社会前1%有钱就要有精神生活的信念催生了仁波切市场一样,渴望成功的信念就会形成市场,催生一大批成功学,其中就有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你怎么可以想像未来的职业?职业在当下是剧烈的变化的,每天都会出现新职业,死去老职业,没有什么是铁饭碗。当下的规划只会给人虚假的安全感---安心被剥削。

  安心被剥削并不是一个事后诸葛亮式的结论,一切被拒绝的东西都是会被打压的,比如专车,比如……

  它不被拒绝本身就是一种默许,甚至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结论:自己是最好的投资。如果我们发现这个言论兴起自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和培训学校兴起的双重背景下就可以理解国家希望你多读几年书,晚一些进入市场,而培训机构则希望赚你的钱。

  所以我们发现,个人不是主体,组织不是主体,甚至国家也不是,而是所有一切在市场的逻辑下形成了统一的结构--形成了结构性暴力。

  严谨的经济学研究指出本科学历会大幅度提高人的收入,

但是这个趋势在硕士及以上递减。

这在中国尤其严重,它是伴随着扩招而来的,当你牺牲了积累财富和工作经验的时间,只是变成了结构性暴力下的棋子之一。

  托马斯皮克提在《21世纪的资本》中明确指出了收入的提高永远慢低资本利得率,如果刨除兴趣使然,只算成功学中的经济标准,真正的职业规划只能是尽一切可能获取资本,而不是跟风做任何市场要求你做的事情。

  因为市场的唯一目的是要你的钱。

  企业文化也是这样的逻辑,我曾经讲过一个段子:一次早会的是脑残创业公司,一次早会加一次早操的是我爱我家和链家,一次早会加一次早操加一次晚操的您快报警,这是传销组织。

  创业公司和你谈情怀而不谈钱你可以轻易发现这是在耍流氓,但是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它在不提供任何实际支持的情况下增加虚假的认同感,增加凝聚力,降低成本。

  三、主观暴力与消极抵抗

  企业文化像不像一个微型的美国梦?很像,因为它就是。不过唠叨了这么多,我依旧提不出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说结构性暴力导致主观暴力,贫富差距会导致社会动荡,犯罪率上升,一个仁慈的慈善家可能在拯救了500个家庭的同时通过金融投机毁灭了五万个家庭的幸福。

  这并不遥远,国家挽救经济衰退的大水漫灌政策只会导致热钱涌向大城市,衰退--注水--大城市房价暴涨是同一件事情的三个表象。

  全球革命这样的事情当然不可能发生,但有没有激进的个人抵抗可以实现?后现代哲学家巴特勒在谈及性别政治的抵抗时,使用了“卧室里的反抗”这个词,意思是你完全可以非政治化的反抗这一切。

  首先你需要一个敏锐的头脑,像聪明的中产阶级意识到消费文化已经把他们拉入深渊一样,意识到职业规划和企业文化都是虚妄的幻象,但不止是如此,你应该自己在生活中多发现类似的事情,其实这不难,他们一切都按市场的逻辑去骗你,那么你就一切都按照市场的逻辑去逆向演算就好。

  其次你当然需要保持学习,但未必需要占用工作时间和你的金钱,除非你的职业需要那一张证。近年流行一个词叫赛博社会主义,北欧反版权的海盗党们最提倡这个,意思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世界,你可以得到你想到的任何知识,只要你想,保持你的学习和思考,这足以让你跟上这个世界。

  最后你应当好好整理你的钱包。消费主义并非伤害不到你,只是你没钱去消费罢了。如果你陷入了赚的多花的也多的循环,那么我建议你把补偿自己被结构性暴力伤害的千疮百孔的方法从消费变成其他东西,不要听信什么“开源就好”,正如你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有种被洗地被合理化成功的送口气感,你并不像你想的那样认可这条逻辑。

  如果让我指出最重要的部分,我也许会说车子和孩子,现在一线城市养车的成本已经达到2000-3000,更不要说开出4S店第一秒就开始掉价了,而孩子显然更贵。如果排除少部分真心爱车爱娃的人,我个人相信市场上一切呼唤买车生孩的声音都是因为前者能拉动消费,而后者可以为国家增加劳动力和扩大内需。

  你需要养成定存定投的习惯,但是注意风险是你需要考虑的第一要务,不然就进入了另一个你看上他的利息,他看上你的本金的陷阱了。只有你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不断的学习并开始积蓄,并且利率高过CP1,你才能谈得上反抗的第一步。

  PS:当然,

正如我这条广播所说,

你还要拥护富人多多生孩子,富人多买车,天天换车。希望每个有钱人都买车都多生孩子,拉动经济提供劳动力--然后花掉他们高收入中的大部分,赞美他们。

这句话对也不对。

说它对,是因为理财中的一个分支是投资,投资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使资产增值。靠着复利效应,不断积累。因此,在回报率一定的前提下,当然本金越多,长期预期收益越高。

今天的100元钱,和10年后的100元钱,价值是不同的,越早投入,则可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而说它不对,是因为理财,是一件管理个人/家庭财务的事情,投资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不应该以投资为理财的唯一目的和内容。看了上面的,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那更应该节衣缩食,把钱攒下来,为了获取未来更高的回报了。但事实上,理财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比如是否有充分的保险保障,是否有合理的收支规划等。

举个极端的例子,月收入5000元时,扣除最基本开销,可能每月还剩1000元,把1000元全部存起来,确实可以在理论上获取最大的未来预期收益,但是,你可能因此牺牲了购置书籍,参与培训或其他活动等,提升自己的机会。

而另一个每月把这1000元都用于提高自己的人,他的收入增长速度可能是比你快很多的。

我偶尔会接到私信,询问我说每月只能剩下几百元,应该如何理财?我多半会建议留出适当现金积蓄后,投资给自己。在我们初入职场,收入偏低时,这可能是一种更合理的理财方式。

所以,理财不等于投资,要充分考虑到理财中的各个环节,不要过分追求货币层面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