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ōu]
汉语文字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欧(拼音:ōu、ǒu)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实际产生时间可能更早。欧字在“六书”中属于形声,从欠、区(ōu)声。欧本义指呕吐,读ǒu。这个意思后来用“呕”表示。在现代汉语中,“欧”主要用作音译字用,如欧洲欧姆等,读ōu。也用作姓氏,又用于复姓“欧阳”。 [2]
(基本信息主要来源:《新华写字字典 第2版》 [3]、汉典网 [4]
中文名
拼    音
ōu,ǒu
繁    体
部    首
五    笔
AQQW(86);ARQW(98)
仓    颉
SKNO
郑    码
HORO
字    级
一级 [1]((编号:1053))
平水韵
下平十一尤,上声二十五有 [5]
总笔画
4+4
四角号码
7778₂
统一码
U+6B27
注音字母
ㄡ,ㄡˇ
造字法
形声字
字形结构
合体字,左右结构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2]
据现有古文字材料,“欧”最早见于战国文字,作图1-3。《左传·哀公二年》:“严吾伏呕血,鼓音不衰。”可见欧字当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欧”是形声字。战国文字和篆文(图4、5)皆由“”和“区”两部分构成。右边的“欠”字是形符。“欠”意为张口出气,汉字中从“欠”的字有的与口有关,“欧”字的本义指吐,故从“欠”。左边的“区”字是声符,指示这个字的读音。有人说,“欧”字的意思指从口中吐出。要从口中吐出什么东西,就必须张开嘴巴。而“欠”有张嘴打哈欠的意思,所以“欧”用“欠”字作形符。又因为“”字有藏储的意思。而“欧”是将肚子里的藏储的东西不能自制地从口中吐出来,所以“欧”字用“区”字作声符并会意。 [2] [6]
“欧”字楷书的形体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写作图6。后因“區”字简化为“区”,图6字形也简化为“欧”。 [6]
“欧”字的本义指吐。也有人认为是吐气。后来,“欧”字“呕吐”这一本义被“”字取代。《集韵》:“欧,或作呕。”清·徐灏《说文段注笺》:“(欧)字又作呕,《释名》曰:“呕,伛也,将有所吐,背曲伛也。”欧,后世多作呕,当为欧字之俗体。在现代汉语中,“欧”字主要作姓氏用,既有单姓欧,又有复姓“欧阳”。“欧”字也作译音字用。如:欧洲、欧姆、欧佩克。 [2] [6]
欧体”,指唐代欧阳询及其子欧阳通所写的字体。与“欧”的本义无关。 [6]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ǒu
动词
同“”。呕吐。
sing
《山海经‧海外北经》:“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汉书‧丙吉传》:“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欧丞相车上。”
山海经‧东山经》:“薄鱼,其状如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
ōu
名词
指欧洲。
Europe
西欧;欧化;欧盟
欧姆的简称。导体上的电压是1伏,通过的电流是1安时,电阻就是1欧。
ohm
姓氏用字。
动词
通“”。捶击;殴打。
《汉书‧张良传》:“良愕然,欲欧之。”
元·郑禧《春梦录》:“女因佯狂,掷冠于地,母怒,欧之。”
通“讴”。歌唱;歌颂。
《隶释‧汉三公山碑》:“百姓欧歌,得我惠君。”
通“讴”。旧指齐地之歌。
明·杨慎《璅语》:“齐歌曰欧,吴歌曰歈。”
同“(驱)”。驱逐;驱使。
drive out
汉·应劭《风俗通‧祀典‧灵星》:“欧爵簸扬,田农之事也。”
同“敺(驱)”。疾行。
唐·杜牧《战论》:“天下杂然盗发,则疾欧疾战,此宿败之师也。”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7]《现代汉语词典》 [8]《汉语大字典》 [9]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八】【欠部】乌后切(ǒu)
吐也。从欠区声。 [10]

说文解字注

“吐也”注:《海外经》:“欧丝之野,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从欠,区声”注:乌后切,四部。 [11]

广韵

乌侯切,平侯影 ‖ 区声侯部(ōu)
欧,欧阳,复姓,出长沙郡。
乌后切,上厚影 ‖ 区声侯部(ǒu)
欧,吐也。或作呕。乌后切。又乌侯切。七。 [12]

康熙字典

【辰集下】【欠部】 欧; 部外笔画:11
(ǒu)《玉篇》《集韵》《韵会》于口切。《唐韵》乌后切,并音殴。《说文》:吐也。或作呕。《急就篇》注:呕逆,吐而不下食也。《前汉·严助传》:欧泄霍乱之病相随属。《山海经》:薄鱼一目,其音如欧。注:郭璞曰:如人呕吐声也。又:海外欧丝之野,在大踵东有女子跪据树欧丝。注:郭璞曰:言噉叶而吐丝,盖蚕类也。《白氏六帖》:跪树欧丝,生桑得茧。
又与殴通,捶击也。《史记·留侯世家》:良愕然欲欧之。
(ōu)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乌侯切,音鸥。与讴同。气出而歌也。
又欧欧,声也。魏缪袭《尤射》:鸡鸣欧欧,明灯皙皙。皙音制。
又姓。欧冶子,古善铸劒者,见《越绝书》。
又欧侯、欧阳,俱复姓,见《汉书》。
又刀名。《后汉·虞诩传》:宁伏欧刀以示远近。注:欧刀,刑人之刀也。
又水名。《山海经》:滏水东流,注于欧水。
《集韵》:或作𠴰、㰶、𧖼、𣢨。 [13]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4]

书写提示

笔画顺序
【规范提示】❶“匚”2画,第二笔㇗(竖折)一笔写成。❷“ㄨ”的第二笔捺改点。
【写法】“区”窄“欠”宽,顶部“区”低,底部“欠”低。“区”“匚”从上、左、下包围“ㄨ”;“ㄨ”的两笔相交于横中线。“欠”,“⺈”在右上格,首笔撇尖抵田字格中心;“人”在右下格,撇从横中线上侧撇向“区”下,捺脚、撇尖收笔持平。 [3]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王力系统
0
ɔ
董同龢系统
ʔ
ûɡ
周法高系统
ʔ
ew
李方桂系统
·
ugx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0
əu
拟音/董同龢系统
ʔ
u
拟音/周法高系统
ʔ
əu
拟音/李方桂系统
·
ə̆u
拟音/陈新雄系统
ʔ
ou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九侯
开口呼
一等
全清
乌侯切
ʔu
上声
四十五厚
开口呼
一等
全清
乌后切
ʔu
集韵
平声
下平十九矦
开口呼
一等
全清
鸟 (乌)侯切
ʔəu
上声
四十五厚
开口呼
一等
全清
于口切
ʔəu
礼部韵略
平声
乌侯切
上声
于口切
增韵
平声
乌侯切
上声
于口切
中原音韵
阴平
尤侯
全清
əu
中州音韵
平声
尤侯
阿勾切
上声
尤侯
叶讴上声
洪武正韵
平声
十九尤
全清
鸟侯切
ʔou
上声
十九有
全清
于口切
ʔou
分韵撮要
阴平
第五修叟秀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4]

方音集成

注意:下表所列为姓氏用字“欧”训读。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ou
55
阴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ŋou
213
阴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ŋou
21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ŋou
55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ŋou
44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ʐɯ
212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ɤɯ
21
阴平
晋语
太原
ɣəu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ʏ
44
阴平
吴语
温州
au
44
阴平
湘语
长沙
ŋəu
33
阴平
湘语
双峰
ŋe
55
阴平
赣语
南昌
ŋiɛu
42
阴平
客家话
梅县
ɛu
44
阴平
粤语
广州
ɐu
53/55
阴平
粤语
阳江
ɐu
33
阴平
闽语(闽南片)
厦门
ɔ
55
阴平
文读
au
55
阴平
白读
闽语(闽南片)
潮州
au
33
阴平
闽语(闽东片)
福州
ɛu
44
阴平
闽语(闽北片)
建瓯
e
54
平声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