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

关注者
80,085
被浏览
17,075,092

5,530 个回答

一个社会的发展障碍,往往一丝不加保留的,透过家庭,渗透入孩子的成长。每一个不被允许独立思考的成年人,每一个承受着行为障碍之苦的成年人,每一个拥有极端/暴力倾向的成年人,每一个患有心理疾病却无法得到帮助的人,每一个曾被伤害曾被压迫的成年人,每一个疲于奔命麻木生活的成年人,都汇聚在一起,构成这个社会整体的缩影,他们每一个人都要为“童年缺爱”负起责任。因此,要解决童年缺爱,必须始于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成年人,必须始于一个系统有效的公共健康支持体系。

-------------------------------------------

在你18岁之前,下面这几项描述你符合几个,符合算一分,不符合算零分

1. 你的父母或其他在你家里居住过(不是短暂停留,是定居过)的成年人(包含老人,远近亲和非亲属)是否曾经对你时常,或频繁的进行威胁,辱骂,践踏自尊,侮辱人格的语言攻击?或者对你有任何行为导致你常常感到害怕/担心 会被对方施以暴力(体罚)?

2. 你的父母或其他在你家里居住的成年人,是否常推你,抓你,打你,煽你,或朝你扔东西?或者曾在你的身体上留下伤害的印记(乌青,血印,伤口,甚至更严重的伤筋动骨等伤害)?

3. 你是否曾被家里的成年人,或一个比你至少大五岁的人,不恰当的抚摸身体?或者遭到猥亵,并尝试与你发生与性相关的任何行为?或者曾经被其实施(oral/vaginal)强暴?

4. 你是否时常或频繁的感觉到,你没有家人爱你,或者认为你是重要的,认为你是独一无二的/特别的。或感觉你的家里人并不互相保护,互相照顾,互相支持?

5. 你是否时常或频繁的感觉到,你没有足够的食物,常穿脏衣服,并且没有什么人能真正保护你?或者你的父母总是被别的事情所干扰(烟,酒,赌博,不正常的工作量)而不能照顾到你(比如生病带你去看医生)?

6. 你的父母分居或离婚了吗?或者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曾分居过或离婚过吗?

7. 下面的文字有描述到你的母亲或继母的经历吗?

经常或频繁的被推,被抓,被打,被煽,被东西砸;或者有时,经常,甚至频繁的被踢打,被咬,被用拳头揍,或被用物体击打,或者以上动作在几分钟内连续不断的发生,造成伤口和乌青等印记,或者被用刀(或其他伤害性工具)威胁过?

8. 你曾在一段时间内和一个酒精上瘾,或毒品上瘾的人居住在一起吗?(父母或其他成年人)

9. 你的家里有人经常抑郁,情绪压抑,是被确诊或从未被确诊的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患者吗? 或者你的家里有人曾经尝试过自杀,或有自杀的想法吗?

10. 你的家里有人被关进(过)监狱吗?

以上十个问题,你答了几个“是”就得几分。

这套题是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研发的调查问卷,被用于美国历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公共健康调查项目之一(始于对肥胖症治疗方面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患者多符合“童年缺爱导致暴饮暴食”,因此开始系统发起调查,了解童年不良经历对人健康的影响),具体的对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童年不良/不幸经历”进行评分并研究其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目标是通过数据,为疾病的防治和干预提供更多有效的insight。

Vince Felitti & Bob Anda两位博士把这10道题问给将近两万生活在美国的成年人,具体测量一下一个人儿时有多“缺爱”,或者说经历过多少不幸/忽视/非正常成长干扰。如前面所讲的,每个问题只要回答“是”,ACE分数就增加一分,接下来科学家们将所测量出的ACE分数,与每个被测者的健康状况关联起来,有了以下令人震惊的发现:

1. 67%的人至少有一个ACE得分,也就是说,十个问题里,在美国,有近7成的被测者,至少经历过一个童年不良经历。

2. 12.6%(八分之一)的人,得到4分,或4分以上的ACE得分。

3. ACE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糟糕。

当ACE得分大于4,ta换慢性阻塞性肺病 和肝炎 的风险是ACE得分为0时的2.5倍。

4. 当ACE得分大于4,ta换上抑郁症的风险是ACE得分为0时的4.5倍,ta自杀的风险是ACE得分为0时的12倍。

5. 当ACE得分大于7,ta终身都有高于常人3倍以上的风险患上肺癌和其他癌症,3.5倍的风险患上冠心病。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早年遭受的不幸会影响我们,甚至思维泛滥至“父母皆祸害”。但具体到这些经历是如何影响我们儿童时期的大脑和身体的发育,却并不被很多人所理解。要回答题主的问题,必须聚焦回到我们的大脑在不同经历下会产生怎样的发育变化。我费劲翻译引用这项研究也不是为了单纯的数据展现,而是和大家分享这研究背后的科学。

举个例子,人脑中有一个叫做伏隔核的东西,大量核磁共振脑电图扫描证实,伏隔核是人脑中快乐和奖赏的信息处理中心,当一个孩子很少体会到快乐,或体会到自己被奖赏,这个区域的神经便不被给予足够的刺激,神经链接的不足,会导致该区域发展受限。早年遭受的不幸会影响大脑中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的发育,ACE研究发现:物质依赖(substance abuse),即对烟,酒,药物,甚至毒品等的依赖,往往和伏隔核发展不良有关系(正相关关联)。

再举个例子,学过点生物学的都应该记得我们人类拥有的“总裁脑”,说的就是将人和动物区分开的脑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脑前额叶皮质掌管人的神经冲动控制(e.g.,暴饮暴食,情绪失控,积极或消极的放纵等)与 执行功能(e.g.,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即使有简单易操作的步骤,自己依然很难持续有效的执行下去)。当儿时缺爱的体验不断被重复,当一个人的童年不良经历成为确实的影响,脑前额叶皮质的功能就会被明显的抑制,其程度虽各有不同,但其影响是显而易见。如果缺爱的程度很深,甚至伴有心理创伤的话,这种对脑前额叶皮质的影响便会根深蒂固,难以彻底修复。

前面的这两个例子说明了童年缺爱/不幸经历会让一个人更多可能的选择高风险行为(上瘾或陷入极端/冲动等),但在对ACE的大范围人群系统调查中发现,即使对于那些从不从事任何高风险行为的人,如果他们童年不良经历得分过高,他们仍然更容易患上心脏疾病和癌症。这与我们的应急反应系统有关(fight or flight response)。这个系统是如何运行的呢?想象你在公园里玩耍,忽然有恐怖分子拿着枪开始对这公园扫射,在你尚未判断清楚自己距离这个恐怖分子多远的时候,你已经首先感受到恐怖和压力。你的下丘脑会想你的垂体发送信号,垂体再向你的肾上腺发送信号,命令它释放应激激素!释放肾上腺素!释放皮质醇!。你的心脏因为这些压力之下产生的激素而加速跳动,你瞳孔张开,呼吸道打开,浑身的肌肉都变得更有力量,这时你已经准备好弄清楚自己距离危险到底有多远。如果恐怖分子离你很近,你将奋死一搏,如果离你尚远,你将拼力逃跑(这里你会因为体内的肾上腺素而跑的飞快)

你看,我们人类的应激系统多好啊!如果没有它,很多时候,所谓的求生本能就无法施展。但是想象一下,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如果每天放学回到家,家里都有一个像恐怖分子一样的,不可预测,容易失控,歇斯底里的妈妈或爸爸,这个孩子的应激系统就会每天不断重复被激活,导致其功能紊乱,其救命的功能殆尽,变成了直接损害个体健康的毒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动不动觉得大难临头,对事情的开展和动态变化缺乏起码的理性认知,这往往就是童年应激系统被过度刺激导致的结果。

综合来说,高剂量的不良经历不仅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还会影响正在发育的人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ACE研究的科学家们还找到了大量证据证实,这些童年经历甚至影响我们的DNA读取和转录方式,改变我们未来给予后代的遗传基因。

绕了这么大的圈子,我终于要回答题主的问题了,这种ACE, 或者说儿时缺爱,儿时有过的不良的经历,到底在成年后该“如何解决”呢?

我的答案是,你一个人根本无法解决。你现在是20多岁,30多岁,还是已迈入中年?这个很重要。因为年龄越小,你大脑的可塑性(plasticity)越强,修复的可能性越大,但没有什么问题能从根本“解决”。

修复需要你实实在在的思维 智慧 和精力的投入,也需要你大脑依然存在的一定的可塑性。这个过程不好走,我们只能面对,并且不断的,付出高出常人的努力,去正视,去消化,去提炼智慧。

如果真要说怎么解决,我个人认为这实实在在是公共健康议题,需要多方力量来减小损害,杜绝发生,需要在不良经历发生的时候,被个人,团体,学校,社区,医疗体系,社会大众等等介入,通过帮助家庭来帮助孩子,给正在和将被“缺爱”而伤害的孩子,和压抑的大脑发育,争取最多时间优势。

-------------------------------------------

11.22.补充

好多知友在评论中分享自己的ACE分数,我建议大家不要再这样对号入坐,为什么呢?因为让大家来自我检查自己有多缺爱,完全不是我答题的本意。我的目的,是想说明白一个主张:尽管个人可以在成长中修复,拓展,甚至获得更深刻的智慧,但这都没有解决童年不良经历/童年缺爱这个问题。

作为个人,每个人都可以孜孜不倦的寻找更多帮助,给自己给大的鼓舞和疗愈。但解决(solution)办法不存在于个人,也不可能存在于个人,因为这实实在在是个庞大的公共健康隐患,需要系统,体制,game changer来整合各方资源,帮助家庭帮助孩子,减小一个村庄的,一个城市的,一个地域的,甚至是一代人的成长束缚或心理创伤。

我所居住的美国华盛顿州 因为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的研究成果,通过议案表决进行公立教育系统改革,推广同理心校园建设项目(compassionate school project)。让科学发现帮助在职的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换个角度理解教育。当科学数据证明给我们看,一个担惊受怕的,情感上遭到忽视的,甚至被(语言/肢体/冷)暴力对待的孩子,任凭老师多么努力教,这个孩子的思考能力都是有限的。ta的学习和成长 在生活中的障碍移除之前 都会面对很多额外的磨难。

我从去年8月至今作为华盛顿教育局“compassionate school project”(同理心校园项目)的顾问,参与设计一系列包括 修订教育法案,修订教师培训系统,学校心理咨询介入,学区文化推广等工作,尽管改变系统内/体制内每个人既定的思维方式一点也不简单(e.g.,50多岁的老师落后且死板的教学理念等等等等),尽管改变的节奏永远不如我们希望的快,但这件事必须做!不管是谁做,一定一定得有人做!

因为这个经历,我对ACE研究如数家珍,原回答中仅仅讲明白了框架性内容,而且我没有做任何文化嫁接,这个调查显然也无法涵盖我国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但我希望能跟大家分享最核心的科学研究成果:即ACE对人脑结构发育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和成年后生理/心理疾病患病率之间的关联。我希望大家看到 从被动的在医院等待病人,变成积极主动的排查,并根据排查选择家庭和个人进行及早的修复和系统上的帮助,是一件多么重要并且具有长远价值的事情!

Reference:

2017年9月30日

没有想到这个回答会被不断的翻出来,知乎的评论回复功能改进了一些之后我开始补一些回复,不过有时候会被打断,新的又不断来,结果就没法确认有些评论自己回复过了没有,可能有的至今没有回复,有的回复了两遍,哈哈,略尴尬┑( ̄Д  ̄)┍还请大家谅解啦。

答主最近过得还不错哈,虽然也会偶尔碰上一些糟心的事儿,毕竟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嘛。也希望大家对于这个回答也是看过就看过了,如果有事情想不通需要探讨,欢迎留言。但没有必要的话,也别总翻这个回答了哈哈,毕竟要紧的是当下哈。

祝各位国庆、中秋双节快乐!


2016年8月

答主发现用ipad终于能搞清楚自己回复到哪儿了!于是龟速回复中!(┌・ω・)┌✧谢谢各位的支持!

真的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看到这篇答案,会有那么多人留言。首先说声抱歉,因为工作很忙而且平时一有时间就跑去录录歌看看小说了,所以没有及时地回复大家。而且知乎的评论功能哭死我了QUQ,回复完了就自动跳到最后,所以我还得每次再翻上来找到还没回的那条。于是回复速度很慢,实在抱歉。

其实一些留言也让我受益匪浅呢^^ 希望下面所有说“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同学往后都能收获自己的幸福吧^^大家加油!↖(^ω^)↗

-----------------------以下是后来编辑的,想直奔主题可直接跳到下一个分割线--------------
这次编辑是受到留言中评论的启发,想来加点东西。有人问我,那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这样过下来了呢?(而且还挺开心的样子,哈哈)我尽量长话短说。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和爷爷、奶奶、爸爸、后妈及同父异母的弟弟住,在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里。也许我天性中也喜欢吧,但更多是为了表现出我明明不输给男生,我去爬树、翻墙、打玻璃球、捉蚂蚱,后来打篮球、跑步、乒乓球、街机、四驱车、学习,总之样样都不许自己输给男生,完全超过了假小子的级别。或许是孩子的天性想要得到家长的夸奖吧,也或许只是想让他们承认他们错了,不该对我那样。

然而一点用都没有,我鼻血淌了一盆大家都看见了,没人来问我,那时候还小,觉得自己干脆就那样流血过多而亡算了。(现在看来自己故意拿了一个盆子等鼻血,也是有点病娇哈哈)我写了封信离家出走,过了好久又害怕,自己回去了,没人发现。

所以那时候不想回家,我真希望自己睡在学校,学校里有小伙伴,有我喜欢的体育课,而家里就像一个旅馆,不对,不如旅馆,你回去了要干活儿,要对弟弟好,给钱都是让你去给弟弟买东西的,你没有份儿,不好要跪搓衣板,你不回去,没人担心你。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后妈是我的后妈,我一直以为妈妈对孩子就像我后妈对我一样。直到后来去同学家里玩,我才开始产生疑问,难道是我家里的关系不太对?

再到后来我亲妈回来了,看我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要按约定把我从我爸那里带走,然而我不认识她。他们让我叫她“阿姨”,“阿姨”每个周末带我去玩,按时把我送回“家”,否则就会被爷爷奶奶骂。我妈说,有一次她带我买了件衣服,我长这么大第一条裙子,我对她说:“阿姨,你怎么对我那么好,比我亲妈还好。”,我妈就背过脸去偷偷哭了,决心一定要把我带去和她住。

再后来我就知道了谁才是我妈,在爷爷、奶奶、我爸、后妈的一片“你这个没有人性的东西”的谩骂声中草草收拾了包袱去了我妈那儿。我妈嫌我的学校不好,给我转了学,然而第一次考试我就从原来学校的第一名掉到了末尾。于是爷爷奶奶爸爸后妈打电话来嘲讽,说是我妈的原因(其实是原来的学校真的很差),我妈气的打我。从那之后我明白了我妈是个极度在乎别人的眼光的人。我学习的目的,从”证明我比男生强“转变成了”为了让妈妈不打我,为了妈妈开心,不再被爷爷奶奶爸爸后妈嘲讽“。这个想法一直到了高中。

这里只是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因此之后其他令人心塞的事情暂不提了。总之那些年里,由于我爸仍以为我妈是他的老婆,我妈仍以为为了我好不应与我爸断绝关系,而我担心我妈负担太重每个月去我爸家要生活费等等原因,那些年里还是跟这些讨厌的人纠缠不清,不提也罢。

我那时或许也是被我妈洗脑了,觉得我爸虽然这样对我不好,那样对我不好,但毕竟我是他血缘关系上的女儿,他最多也就是像个陌生人吧,反正我也不想要他的关心。而且到了高中,他开始主动来贴着我了,因为他看我挺有出息的,估计会考个啥清华北大,以后要开始赚钱了,要能给他挣面子了。

算是作为他给我生活费的条件之一,大年三十我要去他家里给他长脸面。后来不知为何他就非要撇开爷爷奶奶在家不管,把我、后妈、弟弟带去我后妈的亲戚家过年三十,还总是留我和那家儿子独处。我只是觉得很奇怪,但并没有想那么多。然而后来才知道,因为嘴巴大的后妈跟同事说了,她同事的同事认识我家邻居,然后很快地,就传到了我妈和我的耳朵里,这就是小城镇,呵呵。我爸的小算盘是这样打的:后妈亲戚家很有钱,我嫁过去,他以后就不用愁了,而且他们绝对是认我后妈做丈母娘,这样又可以把我妈撇到一边,一举两得,简直神算。连我听到都不得不觉得佩服,原来这样的心思可以用在还在读高中的女儿身上,原来这么狗血的剧情真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这并不是我爸对我最过分的一次。然而这些事情都不如上面那件事情对我的打击大,听到然后确证了的时候,我的三观都碎了,真的,一点也不夸张,碎成渣了。从此我就对他彻底失望了,也不想质问他什么了,也不想跟他争吵了,我只希望他不要出现在我的面前,不再跟他有任何交集。

然后尽管是在高二学业紧张的时候,我自己冷静地想了一个星期。突然明白自己以前有多傻,曾经他们觉得女孩不如男孩,我努力让自己做到比男生还男生,曾经他们认为我到我妈那里成绩果然变差了,我努力学习(尽管因为天性贪玩,也不是那么勤奋。。),然后高中,他们看我有出息了,主动贴了过来,我以为我做到了,改变了他们的想法,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多么地错误。然而他们却又开始打主意到我的婚姻上来了。所以终于明白了,他们的要求是无止境的,他们不会因为看到你颠覆了他们的观念就开始忏悔,开始真心地为你高兴,他们只会觉得你还有)**&……%¥#没做到,你果然还是不行。我一直说着要活出自己的样子给他们看,然而最后,还是为了让他们知道重男轻女是错的,为了让他们知道对我不好是错的,跳进了这个“为了”的圈子里,难道不还是在按照他们的意思生活吗?就好像过度的女权主义,时时刻刻在寻找着貌似男权主义的事情然后去批判一样,这样活着真的不累么?

然后就从那一刻起,我决定从此以后要为自己而活,也为了我喜欢的和真正爱我的人(包括我妈)开心,管他们说什么,如果有什么我不如男生的地方,那他们爱说什么说什么去,我就是不愿意拼命去超过男生怎么了?如果我嫁的不是一个富有的人,他们觉得我不幸福?爱说什么说什么去,幸福不幸福又不是他们说了算,我就是爱这个人怎么着了?至于我的学习?为了能到一个更好的平台里去接触到更宽广的世界,摆脱他们这些眼光短浅思想狭隘还顽固不化的人,我需要跳出去,找到更好的机会完善自己,让自己和妈妈以后生活的更好,而不是在他们的看法里兜圈。就是从高中的这次想法转变之后,我好好生活和工作的动力再也没有变过,而且我知道,也不会再变了。

2015年12月21日
----------------------------------以下是原先回答的内容---------------------------------------------
作为一个出生在情况特别、关系复杂、事件频发到像港台狗血电视剧一样的家庭中的小孩,我也不想多介绍我的家庭情况了,有点像比谁更惨似的……总之大略浏览了一下答案,发现自己在这个问题下还是很有发言资格的。

首先想针对上面答案说两点:

  1. 很不赞同有些答案说这个问题很矫情。虽然说我也不喜欢用“缺爱”这个词儿,但这个问题是现实且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成长的,总会有情感需求,但不是每个人的父母都会尽职尽责,也不是每个父母爱孩子的方式都是对的,更何况情感需求的范围通常还不仅限于父母;我觉得提问的人能意识到儿时情感问题会影响到将来且去考虑解决方法,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2. 上面有些答案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说的其实没错,但这种思路忽略了个重要前提:这个从小缺少关爱的孩子要能够正确对待来临的感情且懂得如何正确地反馈。

然后我想说说自己这么些年来思考出的一些结论,虽然我还是没想出全面彻底的解决方法,但至少我自己在这些摸索中多多少少地受益了,也希望能帮助一些像我一样在这种事情当中挣扎的人。

关于心态的认知
我原本从来不看分析心理的书,总以为大部分很扯,直到我一个北大社会学系的朋友给我力荐《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上面有一段话我看到后为之一惊,感觉一下子点破了我多年来思考的问题(下面细说),那段话大意是:“从小被虐待、或者身处的家庭关系极为恶劣的女孩子,会不喜欢向外界寻求帮助或做出情感诉求,而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这是由于:(1)她长期不受关怀,所以倾向于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具有被人重视的价值;(2)她总是被外界否定,所以她极为害怕被拒绝,且因为第1个原因而认为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不喜欢向外界寻求帮助。

这个说的是极端的例子,但给了我们思考的方向。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不喜欢跟外界有很多的情感交流,同时,即使想要增加与外界的情感互动,也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正常地交流。

关于朋友
我的知己有两位,这个我很知足了,很好的朋友七八个,普通朋友不少,因为一直人缘很好,那是因为在各种乱七八糟的环境中打磨出来的总先顾着他人、易向他人妥协的性格。普通朋友从来不会跟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我的好朋友和知己却说:”你说’谢谢‘说的太多了!而且我有时候心血来潮送你个东西你还非要还礼什么的……我们这么铁的关系你跟我这么客气,立马就有距离感了,总感觉你把人往外推一样。”

一开始我不当回事儿,觉得那是我讲礼貌,可是被人说多了,我就认真地思考了一遍,并跟他们说明了我的心理:“连我亲爹都对我那么人渣----因此-----没有人是理所当然应该对我好的----因此----别人为我做什么,我就应该付出相应的回报”。否则,我就觉得心里不舒服,不安定。说白了,就是对于朋友关系的不安全感,因为不足够信任,这么说有点伤人,但这是唯一解释。

解决方法:幸而我有非常知性、善解人意又温柔的朋友,每当我又特别郑重地道谢的时候她们就会故作生气地提醒我,于是我现在慢慢学会多信任朋友关系,让自己不要因为没有送等值的礼物而觉得惴惴不安,提醒自己她们是因为自己的人格魅力而愿意与自己交朋友的,让道谢不再那么正式到拒人于千里之外。总而言之,对自己和自己的朋友都更信任一点,相处时更随意、自然一点。

关于爱情
在这一个领域,我才思考到刚好能把问题点出,却依然不知该如何解决。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上说,男生喜欢“解决问题”,而女生喜欢“感情交流”。这就是为何男女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有时姑娘抱怨一下各种烦人的事情,男生却半天不说话,然后说:“你%&……¥不就可以解决了吗?”,然后姑娘就生气了。男生会觉得自己帮忙想了解决策略为何姑娘要生气呢,其实姑娘要的只是倾听、理解和安慰而已,不是解决方案(不好意思歪楼了。。。) 总之,男生往往喜欢从问题的解决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乐意接受女生的一些要求。而我本科时候很多姑娘就是那么认识自己的男朋友的,修个电脑啊,搬个宿舍啊,排个队啊什么的… 而我上面说到了,我们这样的人,通常不愿意向人寻求帮助。我和我那个四川的舍友都这性格,去报到时候师兄来帮拎箱子,我们都立马斩钉截铁地说:“不用,没事,我拎得动,谢谢。“(我才不会说我电脑出了什么问题都是自己学着修呢。。。)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事儿好小,但生活大体上还是由各种小事组成的啊。这只是一个例子。

至今记得出国的飞机上碰到一个北大的学姐,她跟我分析说,我这样的人,内在的人格和从小的遭遇决定了我需要的是情感细腻的、温柔体贴的男生,而我外在的性格——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帮助、大大咧咧(因为不愿与人发生冲突所以很多事情装作并不在乎),吸引来的却是喜欢神经大条、没多少细腻心思的姑娘的男生。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经典局面——“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喜欢你的人你不喜欢”。

遇到的人不合适是一个问题,但自己才是最大的问题。我很喜欢上面月奴同学引的影评,因为我正中了好几条:

容易被看起来缺乏关爱的“有问题”的男生吸引,对喜欢的人的举动、情感反应过分敏感,会等待、期望、努力取悦他,愿意承担比他更多的责任和非难……


结合上面,谈恋爱的状态和不谈恋爱的状态简直就是双重人格,我要是男生我也受不了。因此,又正中一条:

不相信自己会获得幸福,只对自己说努力过得更好就好……


所以我看到上面说“等你遇到一段好的爱情的时候“的答案时,只好苦笑。。。。且不说是否能遇上,真的遇上了,又能否抓住?有一段时间宿舍卧聊会说到感情问题,然后舍友会引用自己父母的成功例子。我发现,我没有例子可以引,因为我都没见过(或者严谨点说,长期见习过)一对夫妻如何相处,更别说一对和睦的夫妻了。

现在我能做到的只有……

处人处事上,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

  1. 多一点信任,不要过分敏感;
  2. 多一些坚持,过分的取悦反而让人失去自我;
  3. 多肯定自己,慢慢改变”自己不值得人付出“的看法,适时且适当地接受一些正常的好意和帮助;
  4. 但也不要矫枉过正,我们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虽然不堪回首,但也让我们比同龄人成熟了许多,有一些方面的成熟是好的且应该保留的,比如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比如不把他人的好意当做是理所应当。


心态上:

  1. 不要总想着小时候的这些事情,有些人会无意识地拿此做借口然后把一些无关的错误归结到小时候的境遇上来逃避问题,而且总想着这些也不利于自己开心地活在当下;
  2. 不要老以为自己最惨了,这个世界上总有比你更惨更缺爱的,最起码这里回答问题的人里应该没有流落街头饭都吃不上还总被人白眼的孤儿吧,剩下的自己补足、充实自己就好了;
  3. 不要总觉得这些是长年累月又深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没有自己可以做出努力的地方,既然都已经找到问题所在了,那么就着手解决吧。


居然写了这么长…… 嘛…… 祝愿每个人都能无伤无痛或者治愈好伤痛然后快乐地活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