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外不少华人攒病回国看?

甚至加拿大这种免费医疗圣地的华人,都会等着回国去自费看病,为甚?认识的人里有好几个。并不是大款,收入放在北上广也只是小白领水平。 加拿大华人医生很多,…
关注者
1,858
被浏览
2,960,152

464 个回答

在加拿大学医,谈谈加拿大的情况。

加拿大华人回国看病绝对不在少数,这个也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其中最主要的有这么四个:

  • 一些医疗项目等待时间比较长
  • 信息不对称,对于医疗系统的不了解
  • 阶级错位,在国内因为社会关系而享受的便利在加拿大相对难获得
  • 语言问题

大多数华人回国看病都或多或少的受这四点影响,我们一个一个来聊一聊。


  1. 一些医疗项目等待时间比较长

这个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等待时间长其实是大多数以家庭医生为中轴的医疗系统的通病,而加拿大在诸多类似医疗体系的国家里又是比较差的。尤其是各种非紧急的医疗操作,比如医学影像和关节置换。在加拿大安省,非紧急核磁共振MR预约的平均等待时间是63天。非紧急的髋关节置换,平均等待时间也在60天左右。两个月的时间对于患者来说确实度日如年,一些本地人会选择去美国,对国内熟悉的华人当然也会选择回国治疗


2. 信息不对称,对于医疗系统的不了解

中国和加拿大的医疗体系非常不同。在中国,遇到个头疼脑热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去家旁边的大医院挂个号,找个专家看一看。生活经验上,大家多少也对医疗系统有一些了解。比如作为一个北京人,我知道眼科五官科找同仁,心血管找阜外安贞,如果不知道哪个医院好我就去协和。但是在北美,普遍来说大家对医疗系统和医院水平了解的并不多。换句话说,很多人生活经验上并不懂得如何在北美看病。

举一个例子,在多伦多的朋友可以自测一下:一位50岁的移民,吃完早饭发现左脸有些面瘫,肢体不协调,在怀疑中风的情况下,请问他应该去多伦多哪三家医院的急诊能够得到最快最全面的治疗?应该打911吗?是否会被收钱?

(答:多伦多三家中风中心是:Toronto Western, St. Michael's, 和Sunnybrook医院。在怀疑中风的情况下要坚决的打911,接线人员会做一个初步分析,派出救护车。救护车上的工作人员会确认中风情况,在转运中风患者的时候,就会把信息录入系统,让中风中心做好准备,等救护车到了急诊,患者就会被迅速收治。救护车在安省不打表,45加币一口价。)

另外,在加拿大这种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医疗体系里,找到一位心善又负责的家庭医生也非常重要的。很多华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e.g., 语言,不了解,没有很重视),并没有自己的家庭医生。这种情况下,一旦有不舒服,就只能选择walkin或者急诊。虽然医生水平没有本质不同,但是这样的话每次见的医生并不一样。对于很多相对复杂的慢性病,或者以查体问诊为核心鉴别手段的疾病来说,5-10分钟左右的问诊时间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充分,就可能出现一些沟通上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核心实际上体现了政府在公共教育上的缺失尤其是对于母语非英语的新移民来说,学会如何看病其实是每个家庭必需的。因为信息不对称,很多留学生/ 新移民的求医问药之路并不顺畅,这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严肃问题。


3. 阶级错位,在国内因为社会关系而享受的便利在加拿大相对难获得

这个现象其实在新移民和留学生身上尤其常见。很多留学生本身来自于国内医疗发达地区(e.g., 北京,上海),相对来说家人在国内的社会资源也比较丰富。突然到了北美“乡下”大锅饭,面对“阶层滑落”自然还是有不适应的。特别是国内有家人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这方面的体会会比较深。本来一个电话就能找到各个科室的叔叔阿姨,在异国他乡却很难实现。

社会关系带来的信任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就认识几位运动伤需要做骨科手术的朋友,在“加拿大找不认识的骨科医生做手术”和 “回国找XX医院找爸爸妈妈好朋友X主任做手术”当中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回国。一方面国内大三甲医院的技术水平非常有保障,另一方面有一位信任的医生,又不差钱,回国治疗的选择自然是合情合理的。


4. 语言问题

我自己在国内上完的高中才出国,我发现国内英语教育里对于疾病的介绍其实相对比较少。很多人想到医疗词汇,脑子里浮现的主要就是以ache结尾的几个单词,比如headache, toothache, 和stomachache。但是疼痛也分很多种,从刺痛,酸痛,到隐隐作痛,甚至撕裂痛,它们英文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举个例子:“我这两天有点感冒,有的时候有黄色的痰和绿色的鼻涕。”这样看似非常简单的形容,对于一个英语非母语的患者来说,也是有一定挑战的。

用母语形容身上的病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肯定还是最顺畅的,因为这样的原因一些小毛病等到放假回国看也是很正常的。尤其是一些以问诊为核心的科室,比如精神科,流畅的交流是整个判断体系里的重中之重,患者说话医生听不懂,医生说话患者听不懂的话,诊疗就很难进行。

另外加拿大能讲中文的医护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以我读的医学院为例,能够达到国内小学生听力口语水平的医学生大概不到10%,如果把要求提高到能识字,看google着大概看明白患者带来的国内病历的程度,应该就要降到1%左右了(当然读手写病例肯定还是做不到的)。这样的比例对应多伦多12%的华裔人口来说还是比较低的。上各种论坛,朋友圈里,你也会发现其实讲国语的家庭医生和产科医生在市场上也是比较抢手的。(所以讲中文的朋友们,为了同胞们能得到更好的医疗,多多申请医学院啊,护士学院啊!)


Reference:

ontario.ca/page/wait-ti

hqontario.ca/System-Per

真实案例,人在德国,公共保险,看病几乎不花钱,住院10欧一天,拿药一般也要付点小钱.但是不多。但是在我眼里这些都是浮云。


有一段时间喉咙不舒服一直异物感,烧灼感。在德国就医,你只要不是马上快咽气了,都要一级一级看上去,第一级就是家庭全科医生,电话预约,很快,有些甚至不需要等,有些需要两三天。 医生看了下给了点消炎药,没啥卵用,重新约家庭医生,这次家庭医生给了一张转诊单,是去耳鼻喉科的,也就是第二级,专科诊所,电话预约,等待一周多点一般,然后看了下得知家里有甲状腺癌史,建议我去检查下甲状腺,给了我一张去影像科B超的通行证,约B超 这次等了10天,检查发现没问题,然后又回去继续约耳鼻喉的,如果聪明你可以提早约,这样结果出来能接上,然后现在怀疑反流性咽喉炎了,开了胃镜单,做胃镜等了一星期预约,等结果又是一周,得知幽门螺杆菌感染,吃药一周,咽喉还是有点问题...即使这样,我还没资格到下一级的医院...


类似的比如,做个眼科检查你可能等上4个月..骨折一星期才做上手术的奇葩案例


如果你想快点做检查,可以,走私保,就是你先自己付钱,快递账单给保险公司,还有德国很多牛的主治大夫都是混私人医院的,不看公保病人。另外特别喜欢比如从国内来出国就诊的大款,全部自费的病人,他们会把你当祖宗的


总结:请珍惜国内的医疗资源,我们是在用最低价的医疗成本和时间成本体验国际领先的医疗资源。设备和药可能不如发达国家,但是外科大夫的经验 我国绝对顶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