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生怎样才算见过世面?

镜像问题: 一个男生怎样才算见过世面?
关注者
74,688
被浏览
61,323,410

3,598 个回答

于女生而言:

1,祛魅训练极为重要。

女生,如果不能对各种人、物、情景和世俗成就祛魅,就可能带着一种引发光晕效应的方式去看待事物和人,从而导致盲信、完美主义、高期待以及消费主义。这种状态下,女生很容易在关键决策上出于完美化对方或者事物,而情绪化决策,导致重大的不可回退的损失。

2,自我展现的适当性。

在当前社会下,对自己外貌、性格、魅力、学识、情怀的展现,是社会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适的展现幅度,可以获得很多的便利和优势,但过于展现,或为了展现而制造表象化的个性,也会导致嫉妒或者觊觎,增加社交风险。

那么,就要反对两种极端化,一种是完全不包装不化妆的所谓完全坦诚,另外一种则是过于突出性魅力或情绪/人格特征。需要在这二者之间找到合适的灰度。

3,边界感的控制。

我国的某些区域的民俗和伦理,对人与人间的边界感定义很极端化,倡导所谓无原则的诚实、交心和对他人的无边界的关注、关心、帮助。

但这种无边界感的长期相处,实际上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是很被限制和束缚的,甚至是被控制的,也会导致过于紧密的羁绊造成的责任感的扩张(从而超出了当事人的能力),从而损害长期关系。

4,对异见者的容忍。

这一点的原因我们之前讲过了很多遍。

但有一点再强调一下,包容他人,其实也更容易包容自己。

5,对社会规则的去应然化。

相对男性,女性更容易在思维中希望“讲道理”,这在多数时候,会变成一种虚空道德应然,于现实社会实然映射后的扭曲。

脱离实际情景去谈的“应然”,多数都是一些刚性道德作用于潜意识自媚产生的高尚感,很难解决实际问题,且会导致问题复杂化。

6,不要通过他人(亲友、伴侣、孩子)来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

由于明清以来,伦理对女性的弱化,社会更多规训女性变为被供养者角色,或家庭的附属品,虽然对此,伦理和舆论进行了很多褒义化的包装,但实际执行中,集体潜意识仍然会把女性的社会价值与伴侣或孩子绑定。

这就会导致女性很难精神独立,也很难追寻自己的事业或其他价值,而是会以牺牲者的身份,用奉献逻辑去主宰和绑定伴侣和孩子。

从长远来看,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财务上,还是在后代的亲子关系和心理健康上,这都有非常多的坑。

7,有较好的认知。

这包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的了解,识别他人和共情他人的客观化(而不是情绪化),对社会分工逻辑的了解,对社交人际关系处理的基本功等等。

有了这些,那么独立的精神和不被群氓裹挟,才有了基础。


以上,就写这些吧。

相关训练的方式在我其他文字里面都能找到。

供参考。

阳光下像个孩子,风雨里像个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