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四个字是什么【聲靈/畏遠】?

[图片]
关注者
18
被浏览
14,423

1 个回答

2017年1月16日补按:

第一块牌匾的字转为大陆通用规范字为「

」,大陆通行繁体为「

」(其本字可点击链接查看),在此处破读为「威远」

第二块牌匾的字转为大陆通用规范字为「

」,大陆通行繁体为「

」(其本字可点击链接查看)


其中「

」、「

」二字使用了《说文》古文隸定字:

」(⿱巫言)字见宋代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靈」字下所收传抄古文:

《說文解字》:「靈巫,以玉事神。」徐在国《隸定古文疏證》:「巫言爲靈,當爲會意字。」


」本「磬」字的初文,像手持棍棒敲打悬挂着的钟磬。後追加表材质类别的义符繁化作「磬」。

在先秦两汉典籍中,「殸/磬」与「聲」可互相通假。

如《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大經·順道》:「單朕於外,福生於內。用力甚少,名章明。」可与《國語·越語下》:「兵勝於外,福生於內。用力甚少,而名章明。」互证。

又如《儀禮·大射儀》:「又諾以商至乏聲止。」鄭玄注:「古文聲爲磬。」《武威儀禮漢簡·泰射》作「聲」。


笔者使用

国学宝典

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检索了一下「畏远」一词,其出处均在汉代以後,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

2017年1月6日補按:
「畏远」即「威远」。
《集韻·微韻》 中有「⿳由一E」字,释为「威,古作[⿳由一E]。」,此「⿳由一E」即「畏」的古文,用为「威」。
因两字音近,在传抄古文中均以「⿳由一E」为「威」(见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1242葉):

又郭店楚简《成之聞之》:「是故畏服型罰之屢行也。」其中的「畏」字裘锡圭先生在按语中读作「威」,简文用法与传抄古文相合。
右侧牌匾上的字释为「畏远」于义不合,应当根据传抄古文的习惯破读为「威远」,正好与左侧牌匾解释为「聲勢威靈」的「聲靈」相呼应。

而「聲靈」一词《汉语大词典》有收,解释为:

聲勢威靈。 ·張煌言《北征錄》:「爾時上游聲靈丕振,而留都守禦亦堅。」《明史·外國傳八·韃靼》:「正統後,邊備廢弛,聲靈不振。」·龔自珍《〈皇朝碩輔頌〉序》:「聲靈則雷厲風飛,景運則天翌神贊。」郭孝成《陝西光復記》:「之脂膏無餘,嶽之聲靈悉變。」

总之,这是一位好古之士做的牌匾,字字从古,完全不符合当时的用字习惯。

顺带吐槽一句:知乎回答框依然不支持第二辅助平面汉字,在要使用大量生僻字的场合显得相当不方便,也严重影响了相关话题下回答的写作效率(而专栏在几个月前就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