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制片人
- 任宗德
- 主 演
- 赵丹、黄宗英、周伯勋、张翼
- 片 长
- 208分钟(上下两集)
- 上映时间
- 1950年
- 对白语言
- 汉语普通话
- 色 彩
- 黑白
- 出品时间
- 1950年
- 混 音
- 单声道
武训传剧情简介
编辑清道光二十五年,七岁的小武训,父亲已经去世,跟着母亲要饭,虽受尽折磨,却渴望能够念书。他拿着辛苦卖艺挣来的200文钱,跑进一家私塾,跪在地上求老师收下他,结果在众人的笑骂中被赶了出来。不久母亲也死去了,他被一位善良的伯母收养。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到处流浪,外出打工谋生。17岁时,他到馆陶县大地主张举人家做长工,和豪爽粗壮的车夫周大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张家,他亲眼见到张举人剥削农妇张二嫂和四奶奶毒打女佣小桃,听周大讲述女佣小桃因不识字被张举人骗写卖身契的经过,更加感到穷人不识字的痛苦。当他想用三年的工钱,为患病的伯母治病时,张举人拿出假账,说工钱已经支付完了。武训与他争辩,结果被吊起来毒打一顿。最后周大出现,打倒保镖,救出武训。
张举人当晚勾结县官,将周大关进死牢。小桃因张举人一家逼她嫁给曹屠夫,自己又无力逃跑几次想自杀,被钱妈劝阻。她准备找武训商量,逃出苦海。武训在破庙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沉思苦想,终于感悟到穷人不识字就要永远受欺负,于是决定要办一个让穷孩子上学不要钱的义学。
小桃来到破庙里找到武训,此刻,武训正沉浸在办义学的计划中。他将一个泥塑不倒翁送给了随小桃前来的小茂,以表明自己办学的决心。这时,张举人的狗腿子赶来打倒了武训,强拉走了小桃。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死牢里的周大、泥地上的武训发出了“我们要报仇”的呐喊。
电影《武训传》剧照集锦(14张)
十年过去了,武训千辛万苦积攒下了一百二十吊钱,存在地保高春山那里。高春山派人偷走字据,翻脸不认账,武训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在沉重的打击面前,他想起了自己的不倒翁,坚定了为穷孩子办学的决心。又是一个二十年过去了,武训积足了办学的经费,在德高望重的杨进士门前跪求了三天,终于建起了义学。光绪十四年,崇贤义塾开学了,当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传到五十岁的武训耳边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母亲的坟前长跪,口中喃喃自语:“娘,穷孩子也能念书了。”
实现了办学愿望的武训此后仍然一囊一钵,到处奔走募化。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周大,周大告戒他要当心受骗,武训开始怀疑了。郭知县为他呈报请奖,张抚台要为他向皇上请封号、造牌坊,更使他感到不安和疑惑。清王朝因农民暴动处于危机之中,告急文书雪片似的飞向北京。清王朝的鹰犬们献技,对周大这样的“响马”要剿,对武训这样的人要抚。光绪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袍马褂。当“乐善好施”的牌坊建好时,武训却好像发了疯,不肯跪谢皇恩。满腔悲惘的武训拖着黄马褂走进学堂,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记牢了,将来长大,千万别忘了咱庄稼人!”
黄马褂被遗弃在尘埃中,武训向远方走去。周大带领着义军风驰电掣地经过武训身旁,卷起了滚滚黄尘……
武训传演职员表
编辑武训传演员表
武训传职员表
导演 | 孙瑜 |
副导演(助理) | 高衡 |
编剧 | 孙瑜 |
摄影 | 韩仲良 |
剪辑 | 傅正义 |
道具 | 姚志荣 |
美术设计 | 牛葆荣、魏铁铮 |
服装设计 | 万超尘、蒋正勤 |
灯光 | 郭德明、陈安卿 |
录音 | 袁庆余 |
剧务 | 夏冬 |
场记 | 田野 |
布景师 | 丁辰 |
武训传幕后花絮
编辑该片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
它从1948年夏天开始由中国制片厂筹摄,解放后又经原编导者修改,于1950年10月由昆仑影业公司完成。影片以细腻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誉的一生经历。
影片公映后,据《人民日报》的不完全统计,仅北京、上海、天津三地的报刊,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就发表了40余篇赞扬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文章。
为此,毛泽东为《人民日报》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从而发起了我国当代文艺史上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文艺思想论争。这场论争的是非影响,远远超出了影片本身。
为拍摄《武训传》,孙瑜带剧组去山东调查,向当地农民了解武训的事迹。
孙瑜原打算只写一集剧本,后来在资方的苦苦要求下,将一集改成上下两集,为此增加了很多戏。
武训传幕后制作
编辑人物原型·武训
七岁丧父
七岁丧父的武训(孙栋光饰)原本无名,被称为武七,跟母亲一起在武家庄靠行乞为生。武训想读书识字,却被私塾先生赶了出来。后母亲病故,武训成了孤儿。
当起长工
十三岁,武训在山东各地流浪,靠打短工过活。十七岁,武训(赵丹饰)流落到薛庄店村,在富甲一方的乡绅张举人家打长工。
被骗·觉醒
二十岁,武训伯母病重,他要求支取此前三年的工钱。张举人篡改账本,还叫人打了武训一顿。被长工周大救出后,武训在破庙中昏迷三天,他自认吃亏受欺负都因没文化,于是决定兴办义学,供穷人的孩子免费读书。
卖艺攒钱
武训卖掉辫子,为义学攒下第一笔钱。头顶留下的一小撮歪辫,成了他的标志。为兴办义学,他四处行乞、劳作、表演杂耍,善款一攒就是三十年。
兴建义学
五十岁,武训的经历感动了几位乡绅,帮他用积攒的善款在堂邑县柳林镇兴建了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
拒收牌坊
五十八岁,武训已兴办三所义学。山东巡抚赐其名武训,光绪授其“义学正”名号,赐黄马褂,并为他修建牌坊。武训并不适应官府的种种嘉奖,他叮嘱义学的学生们读好书也不能忘记穷人,然后消失在原野中。
拍摄过程
教育家陶行知送给电影导演孙瑜一本《武训先生画传》,希望他把武训事迹搬上银幕。
1945年
赵丹从新疆获释,在医院养病时读到《武训先生画传》。
1947年
孙瑜从美国回国的途中开始创作《武训传》剧本。
1948年
当时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制”开拍《武训传》,孙瑜导演、赵丹主演,11月影片因资金枯竭而停拍。
1949年
昆仑影业购得影片拍摄权以及已经成片1/3的底片和拷贝。12月,昆仑申请完成拍摄,经陈白尘、蔡楚生、郑君里等人组成的编导委员会讨论,给出修改意见,由歌颂“行乞兴学”的正剧变成“兴学失败”的悲剧。
1950年
《武训传》拍竣,孙瑜在厂方坚持下,将影片分为上下集。年底公映,反响热烈。
1951年2月
《武训传》在中南海放映,多位领导、首长给予好评。
1951年5月20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该文经毛泽东修改审定。文 章指出《武训传》“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指对武训那样的人)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号召“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的同时,批判的矛头就指向了陶行知,意在引出即将大规模进行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5月26日,孙瑜检讨短文在《人民日报》刊登。7月23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武训历史调查记》,《武训传》开始遭受全国性批判。此后该片在批斗会上被多次当反面教材放映。
1985年9月6日
《人民日报》刊登《胡乔木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文 章,被视为《武训传》平反的转折点。
2000年
“电影101工作室”在上海虹口图书馆放过一次完整版《武训传》录像带。
2005年
在纪念赵丹诞辰90年回顾展上,赵丹之女赵青在相关部门批准下,从中国电影资料馆借出拷贝,在上海影城放映,被媒体称为《武训传》“五十多年来重见天日”。
2012年
《武训传》正版DVD由广东大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出版发行。
武训传影片评价
编辑影片创作主题
1949年7月,导演孙瑜出席了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深受鼓舞。在晚宴上,他就《武训传》的拍摄征询了周总理的意见,回厂后又对原剧本进行了重大修改,在肯定武训的义举的同时,使武训的兴学之举以悲剧告终。此外,新剧本中还增加了周大发动武装起义的情节,以和武训的改良行为进行对比。1950年,《武训传》摄制完成,推向市场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当年10部最佳影片之一。
影片导演、演员介绍
《武训传》是著名导演孙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影片取材于中国近代史上的真实人物——以“行乞办学,让百姓读书”的武训的经历,显示了中国电影自问世以来厚德载道,注重社会内涵的文化传统。虽然由于影片的拍摄实际上跨越了新旧中国两个时代,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最终完成的影片已在一定程度上被注入了“阶级斗争”的观念,特别是其中周大领导农民起义的线索显得有些生硬。但从整体上看,《武训传》仍然是一部叙事完整,具有深刻内涵和强烈感染力的优秀之作。特别是在情节设置上,影片以武训的兴学经历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细节化的场景,既突出了武训这个支撑起全剧的核心人物,也在剧情片的样式中融入了较为写实的人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这些剧作和导演手法显示了其时中国电影在艺术上的日渐成熟。
本片也是著名演员赵丹的代表作之一。在影片中,赵丹以精湛的演技,亦庄亦谐、亦喜亦悲地塑造了武训这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历史人物,堪称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成就最高的银幕角色之一。
武训传影片争议
编辑武训传批判纪实
批判缘由
《武训传》上映后,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意见的争论。赞扬者认为,这“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好电影”,武训是“永垂不朽值得学习的榜样”。批评者认为,电影《武训传》是一种“缺乏思想性有严重错误的作品”、“武训不足为训”。这本是文艺界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
[4]
他严厉地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承认或者容忍对它的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他说“一些号称学好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并由引得出“资产阶级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的严重结论。
[4]
批判后果
7月23日,《人民日报》又公布了经毛泽东亲笔修改的《武训历史调查记》,说武训是一个“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这样,《武训传》的讨论就变成了全国性的政治大批判。批判持续一年多。这一批判严重地混淆了思想艺术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使著名的编导孙瑜受到沉重的打击,40多位同志受到牵连。也给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4]
武训是清末山东堂邑县人,生于1838年,死于1896年。据传他出身贫寒,青年时因苦于不识字而受人欺骗,决心行乞兴学,以便让穷人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免受有钱人的欺压,过上好日子。武训经过30年的乞讨,积累了一些钱,在他50岁以后陆续在堂邑柳林集、馆陶、临清办起了3所义学,而他自己仍然乞讨过活,直至死去。武训的行乞兴学活动,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赞扬,清末山东巡抚张曜曾奏准光绪帝给予“建坊施表”。武训死后,其事迹“宣付史馆”,被尊为“义乞”、“乞圣”。
武训传影片开禁
电影图片 4张
在线影音
电影视频 1张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武训传》重见天日幕后寻踪(组图)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2018-08-09]
- 2. 《武训传》电影剧情 .海上电影[引用日期2012-11-24]
- 3. 《武训传》:由一场批判改写的历史 .新浪娱乐[引用日期2018-08-09]
- 4. 1951年5月20日 电影《武训传》受到批判 .中国网[引用日期2020-08-12]
- 5. 新中国首部禁片《武训传》开禁 .新浪网[引用日期2020-08-12]
- 6. 新中国“第一禁片”《武训传》解禁 .腾讯网[引用日期2020-08-12]
电影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