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不被送達的死亡報告:用了五十年才從馬來西亞來台找到二哥的墓,但政大始終沒給他真相 - 第 1 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獨家】不被送達的死亡報告:用了五十年才從馬來西亞來台找到二哥的墓,但政大始終沒給他真相

【獨家】不被送達的死亡報告:用了五十年才從馬來西亞來台找到二哥的墓,但政大始終沒給他真相
俞自鋒之墓。Photo Credit:杜晉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俞自海二哥俞自鋒於1963年在台神秘身亡,如今俞自海所追求的,只希望台灣政府能公開承認二哥並非自殺就好,不僅是為平反二哥的名譽,也是撫慰家屬多年來的心靈創傷。

時間,是轉型正義最大的敵人

2015年2月27日,《聯合晚報》刊登了一則離奇卻又感人的報導,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老先生,始終掛念著五十多年前在台灣過世的二哥屍首何在,結果最終大姐在得到二哥託夢之下,讓他到台北找到了二哥的墳墓。

任許多讀者看來,這應該是一則感人肺腑,讓人感嘆皇天不負苦心人的新聞。然而在感動之餘,當事人為何身亡,為何墓碑又多年來沒被找到,這方面的真相卻又不太令人關注,也沒有媒體持續追踪。至今,這位年逾七旬的弟弟,仍走在尋找他二哥身亡真相,還有為爭取恢復名譽的道路上。

來自北方的噩耗

1962年9月,出生於檳城的馬來亞華人俞自鋒獨自前往台北求學,當年他以公費僑生的身分進入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就讀。沒想到俞自鋒在台灣求學未滿一年,就傳出自殺的消息。

時間回到民國52年,7月27日的下午4時,在檳城的俞自鋒家屬收到來自政治大學寄來的電報,而當時把電報拿到市區電報局解密的,正是本文的受訪者,俞自鋒的弟弟俞自海先生(73歲)。

83808497_10221904185690684_5290368199261
Photo Credit:杜晉軒
來自馬來西亞檳城的俞自海先生,始終希望能為二哥的名譽平反。

當時電報經解密得知內容後如下:「貴子弟自鋒自殺身亡,詳情另告,安葬事宜在由僑委會辦理中。政治大學校長 劉季洪」。在同一天晚上10點,僑委會委員長高信的電報來臨,沒想到卻是告訴家屬,俞自鋒已被下葬。

得到來自北方的電報的這一天,是俞自海先生一家人被改變命運的開始。

對於二哥俞自鋒的死因,五十多年來家族成員始終深感疑惑,為何政大校方從未告知有關俞自鋒確切的死亡日期、時間、地點、具體死因,對於第二封電報所說的俞自鋒已被下葬,但究竟是被土葬、火葬或葬於何處,家屬都不得而知。俞自鋒的個人遺物如護照、錢財、書籍,甚至官方該給予的死亡證明書、驗屍報告等,當時政大校方、僑委會也未給予任何交代。

對於22歲的兒子就這樣離開,白髮人送黑髮人,俞自海記得父親從此性情大變,因此當時僅6歲的妹妹長大以來,始終不明白為何父親總是沉默寡言,無時無刻地帶著哀愁的面容過活。至於母親,則因俞自鋒的「不告而別」而過度悲傷,精神受到打擊,不久後便進入精神病院了。最終,得不到真相的俞自海的父親與母親,分別於1981年及1995年,帶著二兒子是「自殺身亡」的說法離開人世。

俞自海記得父母還在世的日子裡,他們兄弟姐妹再也不提任何有關二哥的事情,而他曾想到台灣念大學的念頭也被迫打斷了,當他和姐姐表達過依然想到台灣留學的心願時,還記得被姐姐罵「死了一個,爸媽擔心你會遇到不幸的事啊…」

本來以為兄弟姐妹們不會再去探究二哥死亡的真相,但沒想到接近二哥逝世49年祭日的時候,就在2012年5月的一個晚上,姐姐卻得到了二哥的託夢,身著白長衣與藍長褲的二哥說他還在台灣,她還記得二哥說「儂想回去檳城走一趟 ……」

俞自海意識到,姐姐之所以在這特別的時間點被託夢,而且還是家族成員中首次被託夢,一定是二哥有什麼想要告訴他們。在和家人討論之後,俞自海覺得有必要再次到台灣尋找二哥的墓,希望來得及在二哥過世50年祭日的時候,為二哥的墓上香,把真相帶回馬來西亞..

最終,儘管錯過了俞自鋒50週年祭日,但俞自海還是成功在台北市殯葬處的協力下,於2013年9月尋獲了二哥的墓。不過,找到俞自鋒的墓仍不是事情的終點,俞自海認為仍有許多謎團未解,他判斷二哥絕不會是當年國民黨當局口中所說的「自殺身亡」,事情必有蹊蹺。

一年僑生,終身往生

時間拉回到俞自鋒赴台就學的1962年,當時馬來西亞還不叫馬來西亞,領土仍是僅限於馬來半島的馬來亞。不過是五年多前的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才脫離英國獨立,在那之前,也許對出生於1941年的俞自鋒而言他依然是中華民國的僑民,他成為馬來亞公民的時間也僅有五年。

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而言,俞自鋒依然是「回國」就學的「華僑」,是彰顯中華民國乃「正統中國」的「證明」。甚至在俞自鋒離世以後,疑似被當局所立的墓碑,也沒告訴後世俞自鋒來自馬來亞,碑文僅寫著「廣東文昌 故俞自鋒先生之墓 殁于中華民國五十二年廿六日」。僑委會有句諷刺的名言叫「一日僑生,終身僑生」,「祖國」對俞自鋒所被標籤著的「僑生」身份的忠誠檢視,始終縈繞不去。

_DSC0597
Photo Credit:杜晉軒
疑似當年政大或僑委會為俞自鋒所蓋的墓。

「僑生」除了是中華民國自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大中華主義產物外,也是黨國體制內的機關部門賴以生存的「生財工具」。

當時俞自鋒之所以是「公費」僑生,是因為獲得美援的國民黨政府,為配合美國的冷戰反共政策,而大量招生東南亞華裔學生來台就學,意圖培養親台、親美勢力,避免東南亞被「赤化」。1954年開始,美援增設撥款發展僑教,國民黨政府鼓勵台大、政大、成大等大學招收僑生。不過,各大學因擔心不同國家的僑生教育水平不一,可能會降低水準,對招收僑生一事並不積極。因此國民黨政府遂以學校招收的僑生數量來核發美援補助預算,即學校推出每招收一個僑生可獲新台幣1萬至2萬元預算補助的政策,各大學的態度因美援的利益才做出妥協,僑委會也得到了更多不被裁併的理由。因此,僑生人數從1953年的427人,躍升至美援到來後的1954年的1058人,儘管美援在1965年停止了,但每年赴台升學的僑生人數依然穩定成長。因此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台大、政大校園中許多老建築,其實多是當年靠招收僑生而獲得的美援補助所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