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 恐斷貨、 H&M生產也受威脅!一線品牌面臨了什麼「大麻煩」?|經理人
管理 Management > 行銷公關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Nike 恐斷貨、 H&M生產也受威脅!一線品牌面臨了什麼「大麻煩」?

2021-08-27 撰文·整理 張寬渝

COVID-19 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仍在持續,在越南生產的廠商就深受其害。

越南為全球球鞋及成衣的生產大國,原本疫情控制良好,但自 7 月中疫情擴散、狀況嚴峻,許多工廠只好停工。全球運動用品龍頭 Nike 於越南合作的製鞋廠,包括台資企業寶成、豐泰,紛紛因此停產,復工時間一再推遲至 8 月底,累積停工期恐逾一個半月。

生產端受阻,加上近幾個月來貨櫃短缺和全球港口大塞車等問題,對 Nike 的供應鏈是一大打擊,但需求端卻贏來旺季。美國零售業正在籌備 5 年來最旺的返校季,家長和學生經過一年的線上教育後,終於要重返教室。會計事務所德勤(Deloitte)預估,今年的開學購物支出將達到 325 億美元(約新台幣9076億),比去年和 2019 年分別增加 16% 和 17%。

球鞋面臨斷貨危機的警示:供應鏈集中單一地區,脆弱性大增

據標普智匯(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最新報告,Nike 有近半數的鞋子於越南生產,雖然將產能集中在成本最低的地區,能建立極大的生產效率,但過度集中的特性,也提高供應鏈的脆弱性,一旦單一節點發生問題,恐重挫整個產業鏈。

這個情況不只發生在製鞋產,Levi's 和 H&M 等服裝品牌以孟加拉為主要製造中心,7 月也受到變種病毒株 Delta 的疫情影響,因為近 1.7 億居民實施 7 天禁足令,工廠被迫暫時關閉,同樣面臨供應鏈緊張。

供應鏈面臨風險,除了可能造成品牌直接損失、搶不到爆漲的需求,亦有可能造成間接損失,如造成聲譽和商譽受影響,消費者轉向其他供貨穩定的競爭者,因而失去信賴和市占率。

關於供應鏈,你可以留意的 3 種風險

供應鏈的風險事件有的是天災所致,有的是人為因素,但不管是何種因素造成風險增加,背後都可能產生難以估計的損失,有的企業甚至會因此而倒閉、退出市場。

英國皇家採購與供應學會(Chartered Institute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CIPS)Uta Jüttner 等人將供應鏈風險來源分為 3 類:環境風險(environment risk)、網路風險(network risk)以及組織風險(organizational risk)。

供應鏈風險
製圖 / 張寬渝

1.環境風險:

由外在不確定因素所造成的風險,如地震、火災、政治動蕩、恐怖份子攻擊、匯率波動、國家政策轉變等等。

這些風險因子難以預測,卻會引起非常規性的破壞,只要影響到供應鏈的某個節點,就會影響到整個供應鏈的穩定,使生產和製造過程遭受損失。回顧商業歷史有不少的警世案例:

2000 年,飛利浦的第 22 號晶片廠發生火災,雖然大火很快就被撲滅,卻對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行動電話生產商愛立信(Ericsson)造成巨大的影響,因為管理階層事前沒有預備可替代的供應商,新品上市和行銷計畫也都沒有備案,直接損失 4 億美元(約新台幣 112 億元)的銷售額、市占率從 12% 下降到 9%,最後甚至被迫退出全球手機市場。

2011 年日本發生 311 大地震,豐田(Toyota)因庫存不足導致汽車生產斷鏈,海外停產 6 個月、日本停產 4 個月,當年因此痛失全球最大車廠的寶座。

到了近期中國河南省遭逢暴雨、水災頻傳,從農業、煤炭、汽車、電子設備等產業都受到衝擊。根據 CNBC 報導,許多大型企業借重河南省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此設點,如今洪災摧毀運輸商品與原物料的重要鐵路,淹進工業區損壞大量設施、機械與倉庫,令因疫情影響已相當吃緊的供應鏈雪上加霜。

2.網路風險:

供應鏈各節點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上下游的協調問題。

從原料、生產製造、到銷售端,供應鏈上的每個企業都是獨立的經濟個體,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各單位的資訊傳遞速度和揭露程度,都會有所落差,也可能相互排擠資源。如今年的晶片缺貨潮,就是因為下游車廠與消費性電子廠商相爭產能,消費電子廠商為預期的需求增長超額訂購,晶片製造商自然難以因應。

延伸閱讀:全球半導體短缺背後的原因,竟可以用「紙尿布」來解釋!何謂「長鞭效應」?

3.組織風險:

組織內部的不確定性或管理問題所引發的風險,如:罷工和機器故障等。

在新聞常見勞資談判破裂導致罷工的事件,如 2017 年澳洲礦商巨擘必和必拓(BHP)位於智利的全球最大銅礦場 Escondida 礦區的員工罷工,讓必和必拓損失了 7.4 億美元(約新台幣 206 億元)。

新冠肺炎的提醒:供應鏈風險頻傳,絕非一次性事件

有些人認為,新冠肺炎造成供應鏈吃緊,僅是一次性事件,這些影響在疫情後就會恢復正常,但過去一年的新聞裡,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全球供應鏈都存在重大漏洞,如最近的全球航運塞港,到仍持續短缺的半導體,幾乎各行業和製造商都面臨重新盤點供應鏈韌性的挑戰。

如果這些潛在漏洞沒能促使組織改變,減少對「集中製造」的依賴,提高供應鏈的應變彈性,往後 3 種風險來源都可能突如其來的對供應鏈造成影響。

疫情結束後,或許不用再擔心防疫導致停工,但供應鏈中仍存在許多其他風險,比如氣候變遷、極端氣候事件已逐漸成為常態,企業更該做好供應鏈的風險管理,強化供應鏈的韌性與永續應變能力,為各種風險事件可能對供應鏈造成的危害有所準備,確保風險來臨時,企業得以維持營運,並從各種危機與衝擊中快速恢復。

參考資料:S&P GlobalCNBCCNBCBBC聯合新聞網科技新報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