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案中体现思政教育?

我是师范专业的学生,最近在准备一个比赛,然后老师说我的教案没有特别体现出思政教育,有点迷茫,不知道应该怎么去体现,所以想问下万能的知友们,有没有人知道…
关注者
8
被浏览
18,268

2 个回答

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开设的必修课程,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为后续的心理学应用分支学科,咨询心理学、心理治疗、消费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方法学支持。


本门课程遵循OBE理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及课程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课下自学,预习检测,课上强化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及基础知识,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通过一般——特殊——一般的思路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当中,使之产生联系,让知识结构系统化。此外,本课程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共同完成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诸多能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性技术和方法,了解人们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内在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学会从社会、文化以及人际互动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水平,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地发挥个人的心理潜能,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教学目标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积淀深厚。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会打上社会主义的政治烙印。社会心理学必然是研究深受文化背景影响下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认识社会,热爱祖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自信自强,与人为善。因此本课程从科学观、个人品格、家国情怀三个方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本讲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案例分享等使学生理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平等、文明、和谐等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亲社会行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对爱的理解和认同。


2.通过实践案例讨论,理解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等高尚情怀。


(二) 案例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结合当下疫情故事,对利他行为进行讲解和分析,突出人性中的爱与感恩,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和具体案例更好的理解利他行为对人类发展和个体生命的重要价值。


2.通过中国在本次疫情中的卓越表现和世界贡献,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理解文化对个体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坚定国家信念,认清和勇挑时代重担。


二、课程思政案例内容


(一)案例的引出

课前引入:讨论

在抗疫期间,你见过哪些让你感动的故事?能谈谈你的体会吗?

通过大家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故事,引出利他行为的概念,体会利他行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课堂深入:(10分钟)

问卷调查:见到老人摔倒了,你会不会扶?

讨论:你觉得有些人不扶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你,你可以怎么做,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帮助摔倒的老人。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两难话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发展自己善的本性。


(二)案例内容

1.案例选取:选取有代表性的故事深入分析,个体的利他行为在抗疫中的巨大作用,比较各国的抗疫举措,看到中国的一些理念,如实事求是,民本思想,整体思维等行事风格,在理解中华民族心理的同时,增加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2.结合案例,串讲利他行为这个大的主题。


A.利他行为的概念及特征: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不期望日后任何酬赏和报答而出于完全自愿的一种社会行为,包括援助、救济、营救落水者、捐赠等。从定义中发现我们自己也在进行着利他行为,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看到每个人身上爱的闪光点。同时引出另外两个相关概念,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从更大的视角看待人类的行为,如环保行为,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亲社会的意识。


B.利他行为的分类:利他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另一类是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如解放军战士在地震中、在抗洪救灾中、在火灾中,为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勇于牺牲的举动,公安干警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歹徒英勇搏斗,“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危难面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奋不顾身的去救学生,导致自己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救了从10楼坠落的小妞妞一命,自己的手臂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严重骨折;因北京暴雨殉职的副镇长高大辉用肩膀搭出逃生阶梯帮助10余人逃生等等。他们的行为都是在紧急情境中的典型的利他行为,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树立了社会的正气,为社会所倡导和世人景仰。一般情境中利他行为的特点:对人的生命财产不存在威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例;情境的线索和信息非常明确,知道有人需要帮助;帮助他人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这类利他行为一般是在非紧急情况下发生的,也不会给行为者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引起这类利他行为的事件具有平常性、确定性、安全性。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助人为乐”的利他行为。例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或抱小孩的乘客让座,资助农村留守儿童读书,向受灾居民捐赠财物,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等等。这种利他行为往往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甚至很多并不为人所知,但同样是社会所必需的和推崇的、受到人民群众赞扬的行为。


C.利他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先天论、社会规范论(相互性规范、社会责任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决策论、社会学习理论四个理论,每种理论引导学生找到生活中的事例,通过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互助故事,思考研究利他行为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同时为后面的讲解做铺垫,帮助别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报偿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在作出是否提供帮助的决策时所主要考虑的,价值观是重要的中介变量。人们形成的利他行为的价值取向,比如积极评价、对他人福利的关心和重视、对他人幸福的责任感是人们作出利他行为的主要因素。利他行为的价值取向越强,利他行为就越多。从科学观、个人品格、家国情怀三个方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D.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讨论“见到老人摔倒了,你会不会扶?”理解利他行为的三大影响因素,利他行为者的个人因素,被帮助者的特点,情境因素,并从这三个角度深入分析“中国抗疫”的话题。引导学生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从业人员,要首先具备科学的态度,如好奇心,善于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地去寻求答案;尊重实证,思路开阔,积极主动地去考虑不同的、有冲突的实证;批判地思考,权衡、观察和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评价;灵活性,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对变化世界敏感,有尊重生命和环境的觉悟。其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文化背景,目前所学的知识多是西方文化下的研究成果,作为中国人,我们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入地理解,在进行心理学本土化的同时,感受五千年文明的魅力与智慧;第三,社会心理学研究也不能忽视个体的独立性,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作为个体,我们都要注重对自己个人修养的提高,将国家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人的价值体系,将个人事业追求与国家目标相统一,进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E.利他行为的培养:促进利他行为发生的方法通常包括培养利他情感倾向,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利他行为的榜样,强化利他行为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具体可实施的行为,如进行移情训练等。利他行为的教育和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提高自我的社会责任感来影响他人。


三、分析讲解


(一) 重点分析:案例与本讲内容的关联度

本讲课的内容是“利他行为”,知识性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利他行为的概念;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熟悉利他行为的相关理论,能促进利他行为的产生的措施,了解利他行为的类型。课程思政的案例“疫情故事”“摔倒的老人”和本讲课内容是完全契合的。案例的分析不仅串起来整节的内容,在加深了对利他行为的理解的同时,将个人素质的提高,科学知识观的建立,爱国情怀的培养较好的融为一体。


(二)如何达成课程思政预期目标: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直接引导法。就是教师在讲授专业概念、原理时,将相应的思政材料寓于其中,作为支撑材料,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时不知不觉地加强了思想修养,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比如,从抗疫故事中引出的各国抗疫措施的比较,教师就可以结合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学生从小到大受到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为依据,引导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增加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2.课堂小组活动。就是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围绕相应主题展开讨论。课堂小组活动强调全员参与,人人发言,借助小组动力,通过脑力激荡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以达到 1+1>2 的效果。运用课堂小组活动开展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一是要注意选好讨论主题,将思政元素融于讨论主题之中。二是要注意找好小组讨论主持人。主持人要能够掌控住讨论的方向,不能偏题,同时要能带动全组同学积极参与,营造气氛,不能冷场。三是要教师做好总结引导,强化思政要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摔倒老人的话题,要求学生理解助人者和被帮助者的心理状态,培养对双方的共情,掌握扮演好社会角色必须要遵循的角色规范,讨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同学们各抒己见,小组主持人把控好讨论方向、时间、气氛,最后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提炼出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素养,使得大学生的责任感、纪律性入心入脑,最终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3.实地训练。就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对书本知识进行实地操作,是对书本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实地训练以学生为中心,脱离了课堂和教师的禁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特别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思政元素设计恰当巧妙,能够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从摔倒老人到其他助人情境,我们设计了一个实地训练项目:每周善行。要求学生个人在课外实际生活场景中每周做一件好事,要求觉察自我的心理活动,大家将自己的经历在教学平台与大家分享,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大家积极参与,认真讨论,不仅巩固了利他行为的理论知识,也增加了对彼此的欣赏与感激,达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


本节课教学目标中要有一条切本课主题的思政内容。你教什么科目,什么课题也没说。自己想。教学过程中合适的时机要提及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