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直播,學語文,看世界:直播共學打破地理疆界,培養跨領域思維 - INSIDE

開直播,學語文,看世界:直播共學打破地理疆界,培養跨領域思維

有沒有想過,教育領域也可以推動共享經濟?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約從四、五年前起,開始針對偏鄉學校推動「小校聯盟」並以遠距直播共學模式打破地理疆界,打造「教育界的共享經濟」。

第一堂印尼語遠距直播共學開課,剛上小學一年級、媽媽來自印尼的新二代孩子,對螢幕中印尼語老師興奮地拋出一連串問句:「你也是印尼人嗎?那邊有沒有寶可夢?你認識我媽媽嗎?要不要加我媽媽臉書?」

談起那堂印尼語直播共學開課時的情景,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創新學習中心組長鄭宇珺和陳永軒至今都還印象深刻,「因為有直播共學,能透過孩子與老師互動,讓他們在生活中真正接觸到會說爸媽語言的老師;這不僅能認識父母親的根,也能觸發他們對多元文化的興趣。」

或許在那孩子真實生活中,除了媽媽之外,他第一個接觸到的印尼人就是印尼語老師。在還未意識到「文化認同」等充滿衝突感的詞彙前,小小年紀的他,透過科技將自己世界無限延伸,一直延伸到母親的故鄉。

教育界的共享經濟:打破地理疆界,共享各校資源

有沒有想過,教育領域也可以推動共享經濟?

108 學年新課綱中,除了閩南語、客語和原住民語,教育部增開新住民語選項(包括:越南、印尼、泰國、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 7 國官方語言文化),規定每名小學生必選一種、以每週一節為原則。

雖然新二代佔全臺灣學生比例約 10%,但專業師資多半集中都會區,且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少數語種師資更不足;此外,各語種新二代零星散佈全台各地,不少偏鄉學校一堂課甚至只有一名學生,除非老師會「分身術」,否則難以全臺跑透透。

然而,新課綱上路在即,聘不到師資的學校、沒有老師教的學生,該怎麼辦?

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約從四、五年前起,開始針對偏鄉學校推動「小校聯盟」並以遠距直播共學模式,打破地理疆界、匯聚各校資源,打造「教育界的共享經濟」。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在 2017 年 10 月獲得芬蘭 HundrED 教育百大創新獎項,也在 2018 年獲得 WITSA 世界資訊科技暨服務業聯盟傑出數位機會首獎及 APICTA Awards 社群服務類 (Inclusions & Community Services Specialised Solutions) 首獎。

新住民語納入新課綱必修後,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簡稱國教署)也希望以資策會推動已久的「小校聯盟」為基礎,結合「教育資源共享」概念,從 2018 年開始試行,針對師資聘用困難學校、單一語種低於 5 人之學校以及特偏和偏鄉學校,透過遠距直播共學模式推動新住民語言文化教育。兩學期下來,累計超過 400 名學童參與,開設累計 62 個遠距共學雲端班級,橫跨全臺 20 個縣市。

當地理疆界打破、當資源共享,學生就能輕鬆開直播,學語文,看世界。

扣連全球議題,STEAM 教育培養跨領域思維

直播共學不僅讓新二代與父母的故鄉語言文化產生連結,更讓 STEAM 教育走進偏鄉學校、走進教室。

新二代們透過遠距直播學習媽媽或爸爸的語言,或許是為了文化傳承;但在試行近一年後,陳永軒觀察到不少高社經背景家庭的父母開始讓孩子學習「第三外語」。「學英文可以幫助國際溝通,但英文之外,多學一種語言就能多認識一種文化;當接觸多元文化、開拓視野,才能實現教育中的核心:培養國際觀。」

多元文化理念是包容差異、尊重獨特;而從美國教育界興起的 STEAM 教育,認為未來教育不再只是傳遞知識,而得訓練「跨領域思維」並培養面對未來、解決問題能力。事實上,STEAM 教育提倡的跨領域思維,正與新住民語言文化課程強調的「多學一種語言、多認識一種文化」溯本同源。

STEAM 教育為五個英文單詞縮寫: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 和 Mathematics(即:科學、科技、工程、人文藝術和數學),強調未來教育應讓孩子學會用跨領域角度面對問題,也就是: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工程師一樣解決問題、具備創客(Maker)創新精神、用人文藝術美感解決真實生活中的議題;更重要的是,STEAM 教育關注學生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培養出來的思維能力。

因此,資策會將 STEAM 教育與全球議題扣連,讓學生面對氣候變遷議題時,研究空氣污染警報器原理;面對水資源危機議題,透過虛擬實境(VR)體驗乾旱情況;面對大規模難民移民議題,思考如何以無人機行動記者來記錄、傳播資訊。

「在試著解決當前社會複雜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嘗試從自己、從周遭朋友、從身為世界某一份子等不同角度去思考議題,這樣才是多元文化和跨領域思考。」陳永軒認為,惟有從跨文化、跨領域思維出發的解決方案,才能回歸使用者真實需求。

學員的繪圖比賽作品中,生動呈現出遠距教學對他在生活語言應用上的各種場景。Photo Credit:資策會

「經師」彌補資源不足,「人師」陪伴孩子成長

然而,當科技走入教室,引起的漣漪不僅改變教育模式,也或多或少衝撞傳統教室裡的師生關係。

資策會初期嘗試在新住民語言文化課程導入直播共學模式時,曾被質疑遠距模式的教學品質;而資策會針對部分學習成績表現較低落的偏鄉學校開設國語、英文或數學等遠距輔導課程,也引起該校課任老師誤會,認為是否因為自己教得太差,才讓科技進入教室?

「我們想要解決校園資源不足問題,而不是挑戰校園內既有師生互動關係。」鄭宇珺表示,即便用遠距直播開設國英數等一般課程,也是希望透過科技彌補偏鄉學校資源不足的現況,讓課任老師可以更專心察覺每個學生需求,不再因資源受限而綁手綁腳。

為回應外界疑問並維護教學品質,資策會從 107 學年度第一學期起,在遠距直播共學新住民語言課程中導入「督課員」制度。督課員可秘密進入線上課堂觀看教學情況,未來也將設立遠距教學優良教師獎,鼓勵優秀遠距教師留任。

「遠距教學就像『經師』,彌補學校資源不足;學校老師則是更重要的『人師』,陪伴孩子成長。」陳永軒說,當「經師」與「人師」相互合作,最終將讓學生獲得最大回饋。

從教室走向產業、走向社會

遠距直播共學不僅走向教室、走向學校,未來也希望走向產業、走向社會。

「產業與學校教育,不該是兩個甚少接觸的端點。」陳永軒表示,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創新學習中心即是負責連結產業和學校兩端,讓產業資源在教育領域中得到更多實證、讓學校得到更多產業資源。

隨著新生數不斷降低,許多學校也面臨併校;但危機可能是轉機,挖掘特色、打造品牌,或許將成為小校的出路。

鄭宇珺舉例,位於池上斷層帶上的臺東縣池上鄉大坡國小,1993 年時因地震而使得校園內溜滑梯頂部明顯翹起;隨著後續板塊位移,這座溜滑梯每年也不斷「長高」2 至 3 公分。特殊的地質景觀,讓大坡國小發展出許多與地震相關在地課程,成為全臺灣最適合教導地震帶的學校。

因此,資策會希望結合臺灣擅長的科技製造能力,讓 STEAM 教育成為對外輸出的品牌,達到「教育品牌化」;讓課程內容大量被複製、擴散,成為具影像力的教育創新,達到「體系授權化」;並透過傳播工具的革新,讓「教育直播化」,為教育帶來更多互動和交流。

「對我們而言或許只是一堂課,但對學生來說,可能是改變未來的起點。」鄭宇珺和陳永軒這麼說。

直播共學不僅打破地理疆界,讓身處台灣的新二代與父母輩故鄉產生連結;更打破知識界線,用 STEAM 教育培育下一代的跨領域思維。當科技走入教室、再走向社會,那一堂又一堂的雲端課程,也將成為改變學生未來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