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生──覺得懷舊。

還記得「外星寶寶」資源回收桶嗎?你知道為什麼回收紙類的藍色外星寶寶會突然不見了嗎?

未提供相片說明。
張哲生

2014年春天,高雄楠梓加工區附近的楠陽路上,外星寶寶資源回收桶。(謝謝網友沈嘉晉拍攝分享,拍攝地點:http://goo.gl/SXma2m).

1989年11月,環保署舉辦「資源回收桶外星寶寶命名活動」,將購自荷蘭的「外星寶寶」資源回收桶,依其顏色與負責回收的資源種類加以命名,以利使用者分辨;藍色的「藍博士」回收紙類,黃色的「黃金鼠」回收金屬類,綠色的「翡翠蛙」回收玻璃類,紅色的「紅辣椒」回收塑膠類。

不過後來街頭上只出現了黃、綠、紅三個顏色的外星寶寶,獨缺「藍博士」,原來是環保署擔心會有民眾將菸蒂丟進資源回收桶而引起火災,故臨時決定不引進用來收集紙類的藍色外星寶寶。1992年底,環保署決定讓外星寶寶告別街頭,終結了他們短短3年的資源回收生涯。

從下面這篇刊登於1993年1月出版的《廣告雜誌》第21期的文章,我們可以大致瞭解外星寶寶在台灣環保史的來龍去脈。

市場觀察:吃力不討好 外星寶寶告別街頭
文/陸蕙敏

三年前在當時的環保署長簡又新鼓吹下,由台灣區汽水公會出資自荷蘭購買引進的「外星寶寶」資源回收桶,曾掀起一場六十餘萬小學生的「命名秀」。

三年後,這批受小學生喜愛的外星人,因「水土不服」而屢遭立委抨擊,寶特瓶押瓶費制度實施後,這批外星寶寶逐無用武之地,終至遭到撤除的命運。

對環保署此一決定,許多民眾皆感愕然。就讀銘傳國小的葉雲失望地說:「那麼可愛的外星寶寶,為什麼要送走呢?」在公告撤除後,有些回收桶也被民眾貼上「大家請求不要送走」的紙條。

於民國78年正式啟用的外星人資源回收桶,在環保署一連串的宣傳下,以教育觀點來看,在中小學校園內頗有宣導成效。然而,「外星寶寶」從引進到撤除十分荒謬,不僅暴露出政府訂定政策的粗糙,也顯示一直面臨困境的資源回收管道仍待加強。自引進以來,外星人資源回收桶較為人所詬病之處包括:

一、製造成本過高:製造成本需3200萬元,另外還要加上吊車、清洗車的維護費至少1000萬元。雖然惜福基金會強調資源回收不能以價錢來衡量其價值,但主婦聯盟秘書長林玉佩表示,國內有能力自製資源回收桶,並不需購買如此昂貴的資源回收桶。

二、規劃欠周:外星寶寶引進前,政府並未考慮其過於龐大的面積,不適合寸土寸金的台灣;而前後兩批高達170、156公分的回收桶也不利於兒童投擲。

三、國人觀念未能配合:在國人尚未普遍有資源回收的觀念時即引進,許多民眾把外星寶寶當成一般的垃圾桶,以致回收的物品中有70%為無法回收的垃圾。甚至計劃中專門收集紙類的「藍博士外星寶寶」,也怕民眾會丟棄菸蒂引起火災而不敢引進。

四、回收效率太低:一位從事資源回收工作的人士抨擊,寶特瓶押瓶費制度實施後,一年的回收量就達兩億六千多萬支,而外星寶寶一個月的寶特瓶回收量卻只有966萬支。

除了引進推廣過程有諸多瑕疵外,環保署在立法院決議後,立即要求惜福基金會在去年底前完全撤除,卻未曾指示如何處理外星寶寶,則造成資源回收工作的斷層。

目前實際運作的資源回收管道除惜福基金會外,尚有地方環保局資源回收及結合古物商的台灣省廢棄物運銷合作社系統。前者的推行仍處於披荊斬棘階段,而向來與傳統拾荒工作結合的資源回收管道又不被政府重視。

被惜福基金會自詡為具宣導作用、為環保打先鋒的外星寶寶退出資源回收系統後,資源回收這條路要怎麼走,環保署似乎更應費心思量一番,以免做出吃力不討好、只重噱頭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