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鴻泰觀點:一巴掌後卓榮泰該做的事-風傳媒

費鴻泰觀點:一巴掌後卓榮泰該做的事

2019-01-26 06:30

? 人氣

民進黨主席卓榮泰應該致力社會對立情緒的和解。(蔡親傑攝)

民進黨主席卓榮泰應該致力社會對立情緒的和解。(蔡親傑攝)

資深藝人鄭惠中賞了文化部長鄭麗君一巴掌後,社會譁然,但這巴掌打響的是長期以來台灣社會因為意識型態對立,所導致的價值錯亂和情感分裂;突顯的是人民對政治厭倦和政黨惡鬥內耗的不耐,最重要的是,不同信仰和相異史觀人群之間的嚴重不信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不大,但卻有歷史進程中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到此安生立命,數百年來,由原住民和漢人之間相處的故事,到晚近的日本統治、二戰,乃至跟隨國府遷台的外省族群,每一批人都有自己的認同和情感牽連。島上的人民,學著和日本人,外省人,以及他們背後的統治力量與國族象徵互動,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時期受到苦難的種種,每一個家庭,都有屬於個別的歷史記憶,這全部加總起來,構成如今台灣人民內心深處的思想認同,不必解釋,都可以理解這是相當複雜。

我們共同生活在這裡,誰有權力指著別人鼻子說,別人的情感就是「外來的」,誰又有資格否定和唾罵別人的價值就是卑劣的呢?

鄭惠中的一巴掌,打的正是有心人藉由千百種堂皇的理由,所欲加諸另一群人認同和捍衛的情感,一種莫須有、不由分說的罵名。承載了有口難言的情緒,之後本能的反應。簡單地說,鄭惠中在資訊不充分和怒火下,有了衝動的作為;但她為什麼發怒?

20190123-鄭惠中赴文化部向部長鄭麗君道歉。(陳品佑攝)
鄭惠中赴文化部向部長鄭麗君道歉。(陳品佑攝)

中正紀念堂當然沒有要被拆除。不過如果翻閱促轉條例條文,「清除威權象徵」明文規定;今天不拆,改天換了一個部長難保不引據條文,「清除威權」也就在旦夕之間不是嗎?也就是說,只要把特定對象釘上不義的標牌,動不動手,存乎一心。那麼,這樣的轉型正義目的是什麼呢?

設定了一段有利於民進黨意識型態的時間,持續且有計畫地貼上特定的負面標籤,再伺機打擊批判,這樣的轉型正義完全達不到所謂「還原歷史真相、促進社會和解」;相反的,基於別有用心的「東廠」之徒自曝其圖謀後,台灣社會對轉型正義完全失去信任感。鄭惠中的一巴掌,正是這種不信任的極致。

表面上看,政府高官大員紛紛批摘暴力的不當,殊不知早年在國會率先呼巴掌的,也是民進黨的黨國要員;所以,吾人可以說,台灣人民因為太常看到政治人物的雙重標準,說一套做一套,因此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嚴重不信任彼此,沒有出口,很容易產生情緒,讓人在自己的情感和價值體系受侵犯時挺身反擊。

20180720-青年獨派成員20日上午提著紅漆前往中正紀念堂,並潑灑蔣介石銅像及階梯。(取自FETN 蠻番島嶼社臉書粉絲專頁)
青年獨派成員提著紅漆前往中正紀念堂,並潑灑蔣介石銅像及階梯。(取自FETN 蠻番島嶼社臉書粉絲專頁)

筆者無意為鄭惠中的暴力攻擊合理化,但必須強調,每個人民經過時間和土地、事件涓滴細流匯聚為浩瀚的歷史江河,自有其珍貴之處;粗暴狂亂地打破砸爛「別人的」認同,也許是別人父兄終生所捍衛的價值,也許是人家的信念和情感,那麼,能不付代價嗎?你的他的,都是台灣的一部分,沒有人可以獨占解釋權,

中正紀念堂是沒有要拆,但我們畢竟看到紅漆也潑了,銅像頭也砍了,罵也罵了,喊也喊了,掌權的人卻從來沒有想到撫慰某些因為你們舉著正義大旗而再次受傷害的人。

身為民進黨主席的卓榮泰,固然外界都視之為階段性的人物,但一巴掌後,筆者鼓勵卓主席,和解、彌平分裂和安撫情感、重建信任是他最該做的,一黨造的業,由黨主席來擔,這可以是他對歷史最大的貢獻,遠比選舉重要。

*作者為立法委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