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期待怎樣的財政預算案? - 香港經濟日報 - 報章 - 評論 - D230208

香港社會期待怎樣的財政預算案?

評論

發布時間: 2023/02/08

分享:

分享:

經過近兩個月的公眾諮詢,發布2023/2024財政年度財政預算案的日子愈來愈近。這是新一屆特區政府就任後發布的首份財政預算案,也是經歷3年疫情之後,香港邁向復常之路上發布的首個財政預算案。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這份財政預算案都具有「風向標」的意義,從中可以窺見特區政府推動經濟復甦的方向和重點,亦可看到香港未來發展的基本走向。

前幾天,筆者碰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雖然對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充滿信心和期望,但他表示,此次編制預算案的難度很大。陳茂波曾在一次公開諮詢中指出,受地緣政治、供應鏈受干擾、高通脹、環球主要央行大力收緊貨幣政策、利率急升,以及疫情持續打擊的影響,2022年經濟收縮3.5%,年度財政赤字達1,000多億元。但令人欣慰的是,隨着海內外的跨境出行及經濟活動恢復,經濟復甦的期望轉趨樂觀。

那麼,香港社會期待甚麼樣的財政預算案?透過諮詢,社會各界的意願愈來愈清晰,這份財政預算案應集中體現兩個詞:「復常」、「復甦」。

形勢變了 「活下去」變「好起來」

回顧過去3年,疫情令香港陷入「與世隔絕」的境地,百業蕭條、民生困頓,大批企業開工不足、打工仔搵食艱難、許多家庭經濟拮据。因此,財政預算案的主基調是「紓困」,既有助企紓困之舉,也有助民紓困之策,目標只有一個:活下去!

俗話說:「形勢比人強」,誰也沒有料到,內地調整疫情防控政策的動作這麼快,香港與內地通關從「遲遲不走」,一下子變成了「大步快走」。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統計數字顯示,1月21日至26日入境香港人數超過54萬;2月6日,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而香港與世界的聯繫也恢復得很快,現在已經確定的是,未來3年有30多項國際活動將在香港舉辦。不少人驚呼「熟悉的香港又回來了!」、「這才是香港應有的樣子!」,最近多家國際權威機構,亦調高了對香港2023年經濟增長的預期。

香港的發展形勢變了,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好了,過去的目標是「活下去!」,現在的目標則是「好起來!」。2022年是香港經濟最艱難的一年,如果說過去一個財年,香港的財政預算案是「輸血續命」,那麼新財年香港的財政預算案,則是「助力起跑」,制定財政預算案須審時度勢,因應變化。

市場主體動起來 促經濟復甦

既然現在的目標是「好起來!」,財政預算案的一個重要投向,應該是市場主體。讓市場主體這個「發動機」盡快動起來,就能帶動整個經濟形勢向好。

這些年來,旅遊、零售、食肆、酒店、運輸、會展等行業損失慘重,由於疫情阻斷人流、物流,香港引以為傲的專業服務領域也受到影響。如果說過往向全民發放消費券是「雪中送炭」,那麼現在寒冬已經過去,春天已經到來,最重要的是「撒下希望的種子」,推動市場復甦。財政預算案應有清晰指向:讓倒下的企業「復活」,讓羸弱的企業大步向前,讓新業態迅速成長。

當然,投資市場主體並非「見者有份」,對經濟增長和就業拉動大的行業,應得到更多支持。以會展業為例,疫情前的2018年,來港過夜的會展旅遊旅客大約有200萬人次,佔整體過夜旅客約7%;根據當年數據,會展旅遊旅客人均消費8,200元,較整體過夜旅客人均消費高出近四分之一,對消費拉動很大,對類似的市場主體應多投資。

香港入境事務處公布,2022年全年訪港旅客有60萬人次,2021年訪港旅客僅有9.14萬人次;與2019年約5,600萬人次相比,近兩年訪港旅客跌至「谷底」。來港遊客的人數,與香港零售業的業績成正比,門可羅雀,豈有商機!

以錢生錢 讓遊客願來港願消費

特區政府近日宣布,將免費派發50萬張機票,以及覆蓋餐飲、酒店、景點和商戶的消費優惠券,消息一出,馬蜂窩北極星攻略「香港經典必遊攻略」瀏覽量上升150%,並贏得海內外輿論普遍好評。

「全民派錢」是困境下不得已而為之,「以錢生錢」才能讓「一分錢」發揮「兩分錢」的效益;香港被譽為「購物天堂」、「美食之都」,送遊客一張機票,遊客帶來的是更多消費。根據2018年的統計數據,來港過夜旅客人均消費6,600元,可見財政資金投向消費群體,產生的效益是可觀的,財政預算案應在「以錢生錢」上做足文章,讓遊客願意來港、願意購物、願意消費。

多投資長綫項目 讓發展有後勁

3年疫情期間,香港多年的財政盈餘已用去大半;現在經濟復甦的訊號已經出現,財政赤字雖大,但市場預期好轉,我們應對未來充滿信心,香港不應把重點放在投資短綫項目上,而應多投資長綫項目,讓發展的後勁更足。

例如北部都會區建設,未來是香港的「雙中心」之一,將徹底改變香港的城市格局,並與深圳的高端製造業產業帶形成互動,成為香港的發展「引擎」;北部都會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前綫」,在這樣的項目上多投一些財政資金,利及長遠。

又例如「八大中心」建設,其中的「新四中心」前景廣闊,建成後將放大香港優勢,大大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在這些領域多投一些財政資金,產生的效益不可估量。

重特惠紓困 讓人人活得有尊嚴

特區政府2021年發布的《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香港貧窮人口增至165.3萬人,即接近每4人就有1人活在貧窮綫下;最近兩年受疫情衝擊,貧窮情況並未得到明顯改善,只會每況愈下,而香港還有20多萬人住在「劏房」裏,生活得毫無尊嚴,與「東方之珠」的美譽極不協調。

無疑,「紓解民困」應是新財年財政預算案的重點之一,只不過以往是「普惠大於特惠」,這次應調整為「特惠大於普惠」。過去一個財年,財政預算案對符合條件人士提供電費補貼、公共交通補貼,發放額外的綜援標準金額、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或傷殘津貼等,期望繼續保留;同時,期望用於公屋建設的預算多一些,盡快化解「住屋難」。

財政資金用於「紓解民困」,對社會底層人士給予特殊關照,這是政府的職責所在,也體現出一個社會的道德底綫,任何時候都應這樣做。

上周末,港澳系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會議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出席會議並講話。他指出,要清醒認識一國兩制前進道路上面臨的各種考驗,克難攻堅、守正創新,團結奮鬥、實幹擔當,更加紮實有效地做好各項工作。

在中央主導下,李家超及本屆特區政府力圖有所作為,「財爺」陳茂波是理財高手,相信能把握好着力重點,拿出一份不負眾望的財政預算案。

現在經濟復甦的訊號已經出現,本港財政赤字雖大,但市場預期好轉,當局應多投資長綫項目,例如北部都會區,讓發展的後勁更足。(資料圖片)

撰文 : 屠海鳴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