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服務助晚期患者減抑鬱徵狀 病人留院少近5日 - 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 - 新聞 - 社會 - D190507

安寧服務助晚期患者減抑鬱徵狀 病人留院少近5日

社會 14:34 2019/05/07

分享:

分享:

周燕雯(右三)指,計劃的第二階段已於今年1月展開,服務由36間安老院舍擴至48間。(李嘉嘉攝)

面對危疾,病人及親屬身心均需承受壓力。有調查指,晚期患者使用安寧服務後,抑鬱及身體不適徵狀分別減少47%及18%,亦能減低照顧者壓力達19%;與2015年在公立醫院死亡的同類病人對比,參與計劃的病人死亡前半年的住院及使用急症室比率平均少12.5%及11.6%。專家認為計劃能減輕急症室的使用量。

為改善晚期病患者生活及為其家屬提供支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1月推行首階段為期3年的「賽馬會安寧頌」計劃,受惠者至今逾5千人。

現年62歲的蘭英前年9月攜患有柏金遜症及晚期肝硬化的母親參與計劃,她坦言母親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走路不穩兼「周身痛」,從護士定期家訪中,學會抱扶母親的技巧,計劃又安排陶瓷藝術家上門教母親製作陶瓷煲,分散其注意力,從而減輕痛症,其母於同年12月底離世,蘭英坦言沒遺憾:

即使母親臨終前說不出話,但感覺到她走得很安心!

蘭英前年攜患有柏金遜症及晚期肝硬化的母親參與「賽馬會安寧頌」計劃,即使母親在同年12月離世,她仍表示沒有遺憾。(香港賽馬會提供圖片)

港大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指,首階段計劃有36間安老院舍、2,610名安老院長者及家庭成員參與,另有2,392名在家寧養的晚期病患者及其家屬接受服務。

團隊於計劃開始3個月後,對參與在家寧養的晚期病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調查,了解其心理及生理的轉變。調查顯示,患者使用服務3個月後抑鬱徵狀減少47%,身體不適徵狀亦減少18%;患者家人的焦慮徵狀及照顧壓力分別減少27%及19%。

周燕雯指,晚期患者會覺得自己「冇用」而出現抑鬱症狀,如自我形象低落,計劃會派出社工與患者傾訴,喚起他們從前也為家庭付出貢獻,作情緒疏導。她又指不少人面對親人患病或會不懂如何照顧,計劃會派出護士教導家屬抱扶病人的技巧。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