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热察挺进军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冀热察挺进军

抗日队伍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冀热察挺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一支革命队伍。1939年2月7日,为开辟冀热察地区,在八路军第4纵队的基础上组建冀热察挺进军,归晋察冀军区指挥。肖克任司令员,陈漫远任政治委员,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下辖邓华指挥的第十一支队,宋时轮指挥的第十二支队。同年9月,以冀东抗日联军编为第十三支队。挺进军成立后,粉碎了敌人对平西抗日根据地的5路进攻,相继开辟了平西、冀东、平北地区,创建了冀热察根据地。1942年2月,晋察冀军区精简整编,挺进军番号撤销,所属部队分别编为第十一军分区(平西)、第十二军分区(平北)、第十三军分区(冀东),归晋察冀军区直接指挥,挺进军司令员肖克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 [1]
中文名
冀热察挺进军
成立时间
1939年2月7日
司令员
肖克

组建背景

播报
编辑
1938年5月,八路军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冀东敌后游击战争,创建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以第120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各一部在平(今北京)西地区组成八路军第4纵队。6月,第4纵队挺进冀东,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于7月发动冀东20余县20余万人举行暴动,组成约10万人的抗日武装。10月,第4纵队和冀东抗日武装在西移途中遭受重大损失。 [2]
1938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冀热察(热察,即热河、察哈尔,今分属河北、辽宁、山西、内蒙古)挺进军和中共冀热察区委,担负继续开辟平西、平北、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2]

部队组建

播报
编辑
1939年2月7日,由第4纵队和冀东抗日武装正式组成冀热察挺进军,归晋察冀军区领导,萧克任司令员,程世才任参谋长(后徐德操),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第4纵队番号撤销,其第11、第12支队和冀东抗日武装依次改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11、第12支队和冀热察抗日联军,共5000余人。同时,成立以萧克为书记的冀热察军政委员会和以马辉之为书记的中共冀热察区委,统一领导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2]

对敌斗争

播报
编辑
1939年4月,挺进军遵照八路军总部关于暂停进军冀东,以巩固与发展平西抗日根据地为当前任务的指示,分兵两路开辟新区:一路东出永定河以北地区;另一路南进涞水、房山、涿县(今涿州)平原,相继建立了5个联县政府,部队发展到1.2万余人。 [2]
1939年9月,冀热察军政委员会提出“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展平北”的方针。11月,挺进军按照晋察冀军区的整编计划,将第11支队与房涞涿游击支队编为第6、第7团;第12支队及平西游击支队一部编为第9团;冀热察抗日联军及平西游击支队一部编为第10团;由冀东调到平西整训的部队编为第12团;冀东包森支队编为第13团。整编后,各主力团和部分地方游击队,进行了近3个月的政治、军事训练,部队日益巩固,战斗力进一步提高。 [2]
1940年3月,平西的部队粉碎了日伪军9000余人的“十路围攻”。4~7月,第10、第7团相继挺进平北,第12团回到冀东。7月、12月,分别成立冀东军分区和平北军分区,隶属挺进军,分辖第12、第13团和第10团。至1942年初,挺进军在冀热察边界地区共建立3个专员公署、19个联县政府和两个办事处,辖区人口约250万,主力部队发展到2万人,地方武装发展到1万余人,先后粉碎日伪军1000余人至4万余人的“扫荡”近30次。 [2]

部队改编

播报
编辑
1942年2月2日,冀热察挺进军番号撤销,在平西成立第11军分区,辖第7、第9团;平北、冀东军分区分别改称第12、第13军分区,均归晋察冀军区直接指挥。 [2]

机构旧址

播报
编辑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1939至1940年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设在马栏村一四合院中,院坐北朝南,大门位于东南角,共有瓦房十间,保存完好。后辟为陈列馆。陈列馆占地面积680平方米,建筑面积131平方米,展陈面积48.2平方米。分4个展室,第一展室陈列内容为冀热察挺进军成立前后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的过程;第二展室陈列内容为挺进军战斗历程,重点反映挺进军粉碎日寇十路“围剿”,实现“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战略意图;第三展室陈列内容为马栏村抗战斗争史,展示了马栏村人民在抗战时期进行游击战、破袭战、地雷战的史实;第四展室恢复司令部旧址原貌,以陈列马灯、八仙桌、太师椅、档案柜、文件罐等实物为主,另有反映马栏村村貌的沙盘。全部展览资料照片135幅、文字介绍16幅、图表3幅、油画4幅、连环画2组8幅、拓片2张、沙盘1个,实物108件。陈列馆外围有张兰珠就义遗址、张秀林跳崖遗址、扔地雷遗址和多处抗战时期的防空洞。旧址东北侧另建有录像室。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