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譚綸

編輯 鎖定
譚綸(1520年8月4日-1577年4月20日 [27]  ),子理,二華先生 [16]  ,江西宜黃縣譚坊(今屬江西省撫州市)人。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戲曲家,民族英雄。 [17-18]  [21]  [31]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譚綸考中進士,歷任南京禮部主事、兵部主事、南京兵部員外郎、郎中等職。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出任台州知府。他在當地招募鄉勇,練兵抵禦倭寇。後任浙江海道副使,殲倭於馬岡、何家磺、桃渚、海門、新河、南灣諸處。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受任福建巡撫,指揮戚繼光劉顯俞大猷等取得平海衞大捷,不久後與戚繼光大破倭寇於仙遊城下,徹底平息福建倭患。後改巡撫四川,又調為兩廣總督隆慶二年(1568年),奉調北上,任薊遼總督,負責京畿防務。自居庸關山海關,修建防禦台三千座,加強東北防務。明神宗即位後,官至協理戎政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萬曆五年(1577年),譚綸去世,享年五十八歲。追贈太子太保諡號“襄敏”。 [17]  [30] 
譚綸領軍三十年,與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齊名,又與戚繼光並稱“譚戚”。 [17]  史稱其“歷兵間三十年,計首功二萬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時干城矣”。 [15]  在長期的軍事生涯中,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軍事思想。 [34]  此外,譚綸雅好音律,酷愛戲曲,在戎馬倥傯中推動了海鹽腔弋陽腔的融合,促成宜黃腔的形成。 [33]  遺著有《譚襄敏奏議》《譚襄敏遺集》等。 [31] 
全    名
譚綸
別    名
譚襄敏
子理
二華先生
諡    號
襄敏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撫州府宜黃縣譚坊(今屬江西省撫州市)
出生日期
1520年8月4日 [27] 
逝世日期
1577年4月20日 [27] 
主要成就
在東南沿海抗倭近十年,參與掃平倭患
構築東北防線,主持重修薊州一線兩千餘里的長城
抵禦韃靼進犯,保衞北疆安定
主要作品
《説物寓武》
最高官職
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太子太保(贈)

譚綸人物生平

編輯

譚綸三戰三捷

譚綸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1520年8月4日) [27]  。自幼飽覽詩書,思維敏鋭,智力過人,性格沉穩。 [1]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譚綸考中進士。及第後被授職為南京禮部主事。 [36]  歷任職方郎中,調任台州知府 [1] 
當時東南邊疆已經遭受了四年的倭患,朝廷商議訓練地方鄉兵來抵禦倭寇。參將戚繼光請求給他三年的時間訓練地方鄉兵而後將他們派往前線。譚綸也訓練了一千人。他制定了約束隊伍的紀律,從副將以下節節相互制約。分配明確,進止整齊劃一,不久就成為精鋭部隊。 [1] 
倭寇侵犯柵浦,譚綸親自帶隊迎擊,三戰三捷。倭寇又從松門、澶湖劫掠附近的六個縣,進而圍攻台州,沒有攻克只得離去。倭寇轉而侵犯仙居臨海,譚綸將他們全部擒拿、斬殺。他升任海道副使,招募更多浙東地區的良家子弟加以訓練,而且戚繼光所訓練的兵馬也已經到期,譚綸趁機收編了他們,罷除外地兵,不再調派他們。倭寇從象山衝擊台州,譚綸在馬崗、何家石覽接連打敗他們,又與戚繼光一起在葛埠、南灣打敗倭寇。他被加封為右參政,遇上父母的喪事而離職。 [1] 

譚綸屢敗倭寇

後來,譚綸因為兵部尚書楊博的推薦而復出,又統率浙江的部隊,討伐饒平的亂賊林朝曦。林朝曦是大強盜張璉的餘黨。張璉已被消滅,林朝曦佔據巢穴不投降,並攻擊程鄉。知縣徐甫宰嚴陣以待,並且派遣主簿梁維棟到叛賊中去,告諭亂黨解散。林朝曦眾叛親離,棄巢逃走,譚綸與廣東軍追擊並擒獲了他。
不久,他改任福建,請求回家守完喪事去職。戚繼光屢次擊敗倭寇,浙東略略安定。倭寇轉移到了福建。從福寧到漳、泉地區,千里之地盡是倭寇的穴窟,戚繼光逐漸剿滅了他們。部隊剛剛凱旋,倭寇又侵犯邵武,攻陷了興化。 [2] 

譚綸轄治福建

位於浙江臨海的嘉靖三十九年《譚綸畫像碑》 位於浙江臨海的嘉靖三十九年《譚綸畫像碑》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天,朝廷再次啓用譚綸。升任右僉都御史,轄治福建。倭寇駐紮在崎頭城,都指揮歐陽深在激戰中犧牲,倭寇佔據了平海衞,攻陷了政和、壽寧,各自扼守海道作為退路,譚綸用柵欄環繞使他們的退路被截斷。倭寇不能逃走,就轉移到了渚林。戚繼光趕到了,譚綸親自統率中軍進逼,總兵官劉顯俞大猷統率左、右軍。他命令戚繼光率中軍進攻敵陣,左右軍緊隨其後,大敗倭寇,光復了一府二縣。詔令加封他為右副都御史。譚綸認為延平建寧汀州邵武地區殘破不堪,請求緩期徵收已經蠲免的賦税,又考察舊制,建立了五座水寨,扼守海口,推薦戚繼光擔任總兵官鎮守該地。倭寇又圍攻仙遊,譚綸、戚繼光在城下大敗敵人。不久戚繼光在王倉坪、蔡丕嶺打敗倭寇,其餘的敵人逃跑了,廣東境內全部安定了。
譚綸上奏再次請求回鄉服喪,明世宗朱厚熜同意了。 [2]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冬天,譚綸出任原職,巡撫陝西。還沒上任,大足縣的民眾就起義了,攻陷了七座城鎮。朱厚熜詔令譚綸改任四川,他到任時,農民軍已經被鎮壓。雲南農民軍的首領鳳繼祖逃入會理,譚綸調集軍隊討伐並平定了他。譚綸被升任兵部右侍郎兼任右僉都御史,統轄兩廣的軍務兼理廣西。將岑崗的亂賊江月照等人招降了。 [3] 
譚綸熟悉兵事,朝廷依靠他對付倭寇,遇到警訊就調動他們,他任官沒有滿一年的。等到東南沿海的倭寇大略平定後,北部邊關的禍患卻方興未艾。

譚綸分設三營

譚綸塑像 譚綸塑像
隆慶元年(1567年),給事中吳時來奏請徵召譚綸、戚繼光訓練兵馬。詔令譚綸回兵部,升任左侍郎兼任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的軍務。譚綸上奏説:“薊鎮、昌平的兵丁不滿十萬人,而且老弱者佔一半,分別隸屬幾位將領,分散於二千里的防區。敵人集中兵力來攻,我們分兵防守,眾寡強弱不等,所以言事者請求趕緊訓練兵馬。然而四大困難不解決,最終不能訓練兵馬。敵人擅長騎射,不招募三萬人經常練習車戰是不能制服敵人的。統計三萬人的月餉,每年五十四萬兩白銀,這是一大困難。燕、趙的兵丁的鋭氣在邊防中耗盡了,不招募一萬二千多名熟諳戰事的吳、越士兵,摻雜在他們中間教練他們,必然難以成事。我與戚繼光受召就可以立馬趕到,議論的人認為不可能,不始終信任,這是第二大困難。軍事崇尚嚴格,然而燕、趙的士卒一向驕慣,驟然被處以軍法必然大為震驚駭然。況且又離京城很近,容易產生流言蜚語,徒然使忠誠、明智的士卒受到掣肘而廢棄了功力,進而釀成其他禍患,這是第三大困難。我方兵士一向沒有直接與敵作戰,就是打敗了敵人,敵人不心服,能夠再次打敗敵人,才能使敵人終身受創,但是這容易產生忌恨與妒嫉;想再有作為,禍患已經先到了。這是第四大困難。按現在的情況考慮,請求調集薊鎮真定、大名、井陘和督撫的標兵三萬人,分成三個營,指令總兵、參將、遊擊分別統率他們,而且授予戚繼光總理練兵的職責。春季與秋季兩個防禦期,三營的兵馬各自調至邊關附近。敵人來了就能將他們遏制在關外,敵人攻進來了就能與他們在關內決一死戰。這兩方面沒有效果,我不逃避罪責。而且訓練兵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現在秋季防禦已經臨近,請迅速調集三千名浙江兵,以緩解急迫的形勢。三年之後,邊防軍訓練好了就遣返浙江兵。” [4] 
世宗下詔全部同意了他的請求,仍指令譚綸、戚繼光商討分別成立三個營的事情。譚綸趁機説:“薊鎮訓練了十多年的兵馬,然而最終不見成效,是因為任務不專一,訓練也不落實。現在應該責令臣譚綸與戚繼光,專門負責,不要讓巡按、巡關的御史參與到這中間。”自從戰爭興起,邊防大臣受輿論的牽制,不能有所作為,所以譚綸上奏陳述此事。而且巡撫劉應節果然有不同的意見,巡按御史劉隨、巡關御史孫代又彈劾譚綸專橫。明穆宗採納了張居正的意見,將練兵作戰的事情全部委託給了譚綸,並且告誡劉應節等人不要阻撓。 [5] 
譚綸考慮邊地關隘、要道的險易,道路的遠近,將薊鎮分成十二防區,每個區設置一名小將,全軍總共分成三個營:東營駐紮在建昌守備燕河以東的地區,中營駐紮在三屯守備馬蘭、松太地區,西營駐紮在石匣守備曹牆、古石地區。各位將領時常率兵操練,互相聲援,管理辦法周到明瞭。當年秋季,薊鎮、昌平地區沒有警訊。過去調集陝西、河間正定的兵馬進行秋季防衞,到如今就全部罷除了。譚綸剛剛上任在關塞巡視,對身邊的將領説:“秣馬厲兵,決定勝負於呼吸之間的方法適宜於南方;堅壁清野,鉗制侵略之敵的方法適宜於北方。”於是他與戚繼光謀劃制訂作戰的方針、策略,並報告給朝廷,修築了三千多個屯兵禦敵台,從居庸關山海關,控制着要害地區。譚綸被召到京城擔任右都御史兼任兵部左侍郎,協助處理軍務,禦敵台修成,他又招募了九千多名浙江兵駐守。邊防經過此番大整治,敵人不敢前來侵犯。他因功升任兵部尚書,兼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協助處理原來的事務。同年冬,穆宗允許他回鄉休假。 [6] 

譚綸卒於任上

隆慶六年(1572年),明神宗朱翊鈞繼位,譚綸重新擔任兵部尚書。 [7] 萬曆(1573年-1620年)初年,又被加封為太子少保。給事中雒遵彈劾譚綸不稱職。譚綸多次上奏請求罷職,神宗下優詔挽留他。 [8] 
萬曆五年四月初三日(1577年4月20日),譚綸痰疾發作,在京師府邸中去世,享年五十八歲 [27]  [28]  。神宗命賜祭葬,追贈太子太保諡號“襄敏”,允許其子孫世襲錦衣衞百户 [9-10] 

譚綸主要影響

編輯

譚綸軍事

  • 軍事活動
譚綸任台州知府時,招募鄉勇千人,練兵御倭,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挫倭寇。次年,數萬倭寇再擾台州,譚綸親率死士大戰,三戰三捷,使軍威大振;任福建巡撫時,又剿滅福建倭寇,收復興化。 [10] 
譚綸前後致力兵事三十年,殲敵二萬一千五百人,“亦一時干城矣”。人曾經酣戰,刀刃上的血浸染了手腕,多次沖洗才清除。他與戚繼光共事又共享聲譽,史稱“譚、戚”。 [11] 
  • 修築長城
譚綸在鎮守北疆期間,親自發起並實施了明朝歷史上二次最大規模的長城重修工程。 [35] 
隆慶三年(1569年)正月,譚綸向朝廷提出了建築墩台、加固長城的建議:將薊州一線原有長城加寬加厚,四圍用磚石包砌,二面皆設垛口,每七八十垛之間,設一小門以方便上下;又根據地勢之緩衝,每隔百步,或50步,或30步,在長城上建一墩台。墩台高3丈,比長城高出一倍,四周方廣12丈,極似內地的看家樓,可容納50名士兵戍守。由於譚綸的這個計劃細緻而周密,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因此很快便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同年春天,譚綸把守邊官軍10萬人分為兩班,春秋兩防之時輪番修牆築台。他頒佈造築規條,確定修牆築台的大體樣式,指令各兵備道、參將、遊擊等將領各負其責,限期完工。至隆慶五年(1571年)八月,薊州重修長城的巨大工程大體完工,期間,共建成墩台1017座。 [35] 
從此,中國北方的萬里長城便以其建築規制上的不同,分為東、西兩部分:山西以西的長城,大都以泥土夯實而成,低矮單薄,極易傾圮;山西以東的長城,中以泥土築實,外用磚石包砌,烽堠墩台,高下相間,突兀參差,蔚為大觀。 [35] 
  • 軍事思想
在近三十年的軍事鬥爭實踐中,譚綸不斷加深了自己對戰爭規律的感悟,逐步形成其軍事思想。譚綸的軍事思想內容豐富、體系完備,對前人思想既有繼承亦有發展,如練兵節制之法,來自於《尉繚子》;攻守、奇正等作戰指導原則,源於《孫子兵法》等多部兵書;車戰思想,則出自《六韜》。然而,譚綸的治軍思想、邊海防建設思想、戰爭指導原則等,大都來自於他近三十年抗擊南倭北虜的戰爭實踐,集中反映了他對明代戰爭規律的精闢認識和深刻感悟,是對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34] 

譚綸戲曲

譚綸精通音律,“凡梨園度曲,皆親為教演,務窮其巧妙,舊腔一變為新調”。他酷愛戲曲,尤其喜愛盛行南方的海鹽腔,常于軍中設戲班,隨軍征戰演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譚綸奉命調浙兵入贛,擊潰了林朝羲部。為慶典戰績,特派隨軍戲班演出並教鄉里子弟習度海鹽聲。海鹽聲典雅悦耳,“體局靜好”;加之譚綸的偏好,很快使海鹽腔傳遍江西各地,佔據江西劇壇。隨後譚綸又在閩、粵兩省指揮抗倭,節節獲勝,慶典戰績的戲曲活動在這兩省頻頻出現,故海鹽腔隨之也在閩、粵兩省流行。海鹽腔傳入宜黃後,前後達四年之久,漸漸與在臨川區域流行的弋陽腔融合,形成宜黃腔。這樣江南一帶逐漸形成以江西為中心盛傳海鹽腔的戲曲活動網,而宜黃則成了中國南方著名的戲曲活動中心,宜黃藝人也因此被冠為“宜黃弟子”的美號,藝人隊伍迅速發展,湯顯祖稱在譚綸死後二十餘年,“食其技者殆千餘人”。 [33] 

譚綸歷史評價

編輯
胡宗憲:“治行第一。”
湯顯祖:
  • 明公於今才子少儔,於古名將無比。 [33] 
  • 上林飛雁滿金河,殺氣邊頭赤羽多。相國南業徵竹箭,尚書北上擁雕戈。終知熱坂燻嵐淨,待要寒門氣色和。入塞定多鐃吹曲,傳來帳下美人歌。 [33] 
  • 明公天人也,雄望寡兩。 [33] 
譚綸逝世後,以張居正呂調陽及大小九卿名義發佈的祭文總結其一生道:
茫茫上象,降神江右。篤生我公,爰維宇宙。猗歟公才,譬之武庫五兵縱橫,無階不具。黃石之符,白猿之術。洞悉其要,腹為篋㠸。靜則凝冰,動則迅鏃。大事雷斷,小細海蓄。指世陳政,言成文章。豈其競時,在名亦忘。歲屬醜寅,夜動攙搶。下於東南,化作長鯨。海波吹血,天為慘惔。公在郎署,蒼然負擔。鼓行而前,誓殲羣忒。借箸轅門,風雲動色。繼守天台,旋巡浙臬。盡心戎機,不辭疲薾。號令必行,拊循必至。更番有期,行餉倍賜。賊延喘息,跳梁更甚。公勵士卒,如渴得飲。戈鋌霜明,朦艟雲聚。駕波凌濤,櫛風沐雨。海嶽可傾,我師難撼。積年巨寇,喪其精膽。遂奏三捷,乃參大藩。感激圖報,永矢勿諼。予寧未歲,綠林蜂起。始自嶺東,逼公桑梓。戡禍曷辭,敢雲小嫌。縗絰從戎,突不得黔。釜魚遊魂,終為鼎脯。祁祁士女,賴以安堵。閩莆失戎,賊據為窟。帝命不赦,授公鐵鉞。公猷素著,折棰笞之。五旬之間,俯若拾遺。餘孽悉盡,民安故鄙。騎置以聞,天顏有喜。號嫋用錫,錦麟是將。温函莘秩,敍美褒揚。西川百粵,猺獞孔熾。公轉平之,不煩措置。帝曰卿才,萬夫之特。既效之南,亦可當北。薊為後門,遼實左臂。是扼是拊,匪才曷寄。二戊之際,防守稍失。屬夷為導,虜遂陵軼。公受鎖鑰,殫厥乃心。長昂折翅,莫敢或侵。銅牙盡卧,蘆茄夜歇。已靖邊塵,猶防塞月。建台扼險,凡三千所。分形以守,合力而拒。廟謨是之,橫議不擾。禹功曷過,堯奠永牢。帝嘉乃勳,俾統材官。尋握本兵,皇圖用安。西虜款塞,實為上策。公佐厥成,沮者斯格。六載秋風,纖塵不來。仁人之功,其利溥哉。嗟乎天驕,最為畔渙。周僅薄伐,漢滋邊患。公擾馴之,洞中肯綮。不拂夷情,而祟國體。集思廣益,開誠秉寅。一動九鼎,一言萬鈞。明而可見,功令為式。沈機密讀,天下孰測。遼左陝右,川粵浙東。鹹受成算,以奏膚功。吁嗟我公,在廷在邊。始終於兵,幾三十年。風塵霜露,亦既黽勉。食少事煩,妖夢竟踐。朝侍講筵,暮捐賓客。柳色猶春,泉台永夕。居正等同時展采,日月之際。如樂之諧,無所不契。國有大謀,惟公是度。令也則亡,指南何託?滔滔巨川,蒼蒼平楚。廣柳言旋,悲來無緒。嗚呼!長劍埋獄,光猶在天。蛟龍還瀆,液猶在田。公業三朝,公名萬古。死生細故,何足雲苦?尚饗! [28] 
戚繼光:“公其無中道之憾,獨以國士待光。”
俞大猷:“器量足以包天下,精誠足以孚天下,廉潔足以服天下,學識足以周天下。”
朱翊鈞:“此臣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也。……嗚呼!雖漢之武侯,不是過也!” [28] 
餘寅:“公伉慨負奇節,朝廷始終置公兵間,公亦始終以兵事自表豎,夫安所授韜鈐乎,乃擘畫運量,若玩弄諸酋股掌之上,初不經揣逆而卒無出彀中,將所謂天畀之無寧噫而得之耶。” [10] 
沈九疇:“餘蓋數數望見公雲。公若温温長者,而其中恢恢乎,大也。執籌計天下利害,所縣無論邊腹,各處情偽,形勢險易,指掌睹矣。即錢榖、刑法,諸瑣屑禮儀,因變盈縮,掌故所載,謠俗所合不合,有不犁然具者邪。餘惡睹公之涯際也。及其嗛嗛下士,片善不損,斯有味乎。翕受之指矣。餘又觀古今文臣多不知兵,知則多不能身履行間。公大小身經數十百戰,方新河之役,安所從求贊水者,幾滅頂矣。人材兼量,誠難。公勳名滿東南,其經營西北,尤多碩畫焉。復大寧,西稍移鎮偏頭,庶幾公志哉。悲乎。公今死矣。抑公所最難,在讓渚林之功。倘公不得十日破賊,則前撫君何所藉口,終以免戾乎。若夫孝友篤至,謹於進退之節,口不及私,尤多古大臣之風焉。” [16] 
張惟賢等:“綸自郎署至中樞,始終兵事者幾三十年,計首功二萬一千五百有奇,可謂矯矯虎臣、腹心干城矣。” [12] 
談遷:“始終以兵事顯,雖好色貨,用御女術,厚張居正,而明練倜儻,才自足稱,歷兵間三十年,計首功二萬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時干城矣。” [10] 
張廷玉:“譚綸、王崇古諸人,受任巖疆,練達兵備,可與餘子俊秦紘先後比跡。考其時,蓋張居正當國,究心於軍謀邊瑣。書疏往復,洞矚機要,委任責成,使得展布,是以各盡其材,事克有濟。觀於此,而居正之功不可泯也。” [15] 
紀昀:“史稱綸沉毅知兵,為台州知府時,即與戚繼光立束伍法,練兵破倭寇,禽斬殆盡。官浙江海道副使時,又連破之。再起為浙江右參政時,破饒平賊林朝曦。調福建參政時,郡縣多為倭所陷,力戰恢復,閩地以平。官四川巡撫時,滅雲南叛酋鳳繼祖於會理。總督兩廣時,岑岡賊江月照等望風而降。朝廷倚以辦賊,遇警輒調,居官無淹歲。後在薊遼,與戚繼光協力修邊備,三衞諸部迄不敢南牧。終始兵事垂三十年,積首功二萬一千五百。計其功名,不在王守仁下。……今特錄是集,以見其謀畫之大略,庶不沒其實焉。” [13] 
翁方綱:“綸沉毅知兵,與戚繼光並稱。” [29] 
福州府志》:“綸素曉暢兵機,綽有文武才。” [14] 
王棻:“前明二百七十餘年,守台者六十餘人,治績以譚襄敏公為最;入國朝二百四十餘年,守台者五六十人,以劉公(劉璈)治績為最。”
胡長春:“譚綸主持兵事30年,南殲倭寇,屢戰皆捷,北御韃靼,固我長城,為保衞國家安全和維護明朝統治奮鬥了一生。他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然而,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和史籍中的記載來看,若論其地位和影響,恐怕要在戚繼光等人之上。” [30] 

譚綸軼事典故

編輯
譚綸為官清廉,朝廷曾派人查核抗倭以來諸臣侵吞軍需的數字,多者十餘萬兩,少的也有三五萬兩,唯獨他沒有任何貪腐行為。譚綸經常教育家人要潔身自好,不招惹是非。弟弟科舉失利,他寫信勸慰:大丈夫立身天地間,自有許多事業可做。在另一封《寄弟》的書信中,他教育弟弟要胸襟開闊,學會以德報怨。譚綸去世前,還為弟弟定下了“十七戒”,涵蓋了為人、處世、交友、情趣等方方面面。 [26] 

譚綸人際關係

編輯

譚綸親屬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祖
南朝劉宋時官至“主爵都尉”,在元嘉末年徙居宜黃觀上刺桑,被視作刺桑譚氏之祖。
高祖
譚世隆
明初時人。
曾祖
譚積
——
祖父
譚廷用
因譚綸顯貴,累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
父親
譚鎬
明經貢舉,曾任順昌王教授。因譚綸顯貴,累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
生母
羅氏
封夫人。
異母兄
譚經
官至武定推官
同母弟
譚綵
因譚綸功勳,蔭授右軍都督府事。
庶弟
譚綺
“五歲而孤”,由譚綸撫養成人,考取縣諸生
原配
饒氏
——
側室
楊氏
——
兒子(饒氏所出)
譚河圖
娶臨安府同知劉應明之女。
譚洛書
娶光祿寺署丞劉森之女。
譚洪範
娶舉人李希哲之女。
據《譚司馬公行狀》載,饒氏還生有二女,以及幼子一人。楊氏生三子。
表格參考資料: [16] 

譚綸友人

譚綸與同鄉的戲劇家湯顯祖雖未曾謀面,卻曾有書信往來。青年湯顯祖十分仰幕譚綸的英雄氣概和兵備武功。譚綸的事蹟對湯顯祖“臨川四夢”的戰爭描寫產生了積極影響,譚綸引進海鹽腔、發展家鄉戲曲藝術,也為晚年湯顯祖的戲曲創作和演出活動提供了條件。 [33] 

譚綸主要作品

編輯
譚綸著有《譚襄敏奏議》10卷,收入《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部分內容被抽毀)。 [29]  另有《譚襄敏遺集》3卷、《軍政條例類考》7卷、《書經詳節》、《點將圖》、《説物寓武》等。 [31] 

譚綸後世紀念

編輯

譚綸墓葬

主詞條:譚綸墓
譚綸墓位於江西省宜黃縣二都鎮簾前村,建於萬曆七年(1579年)。墓座北朝南,由祭道、神道、墓體三部分組成。整個墓葬居高臨下,氣勢雄偉,視野開闊,山川村寨盡收眼底。1958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4]  [23]  [25] 

譚綸紀念活動

2020年12月12日,紀念譚綸誕辰500週年學術研討會在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舉行。 [18]  [21] 

譚綸藝術形象

編輯

譚綸文學形象

宜黃縣作家花海波有長篇歷史小説《刺桑明月》,以譚綸一生經歷為脈絡,以率兵抗擊倭寇為主線,以歷史事件為背景,再現譚綸抗擊倭寇、保家衞國的生平與功績。 [22] 

譚綸影視形象

年份
劇名
飾演者
圖冊
2007
王宇 [20] 
2015
王朔 [19] 

譚綸史料索引

編輯
農丈人文集》卷13餘寅撰《明故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加贈太子太保諡襄敏譚公墓誌銘》 [31] 
《明文海》卷449沈九疇撰《譚司馬公行狀》 [16] 
國朝獻徵錄》卷39《大司馬二華譚公綸傳》 [32] 
張廷玉等《明史》卷222 [15] 
四庫本《江西通志》卷82 [31] 
道光版《撫州府志》卷48 [31] 
歐陽祖經《譚襄敏公年譜》 [31]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譚綸,字子理,宜黃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除南京禮部主事。歷職方郎中,遷台州知府。綸沉毅知兵。時東南倭患已四年,朝議練鄉兵御賊。參將戚繼光請期三年而後用之。綸亦練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將以下節節相制。分數既明,進止齊一,未久即成精鋭。倭犯柵浦,綸自將擊之,三戰三捷。倭復由松門、澶湖掠旁六縣,進圍台州,不克而去。轉寇仙居、臨海,綸擒斬殆盡。進海道副使,益募浙東良家子教之,而繼光練兵已及期,綸因收之以為用,客兵罷不復調。倭自象山突台州,綸連破之馬崗、何家覽,又與繼光共破之葛埠、南灣。加右參政,會憂去。以尚書楊博薦起,復將浙兵,討饒平賊林朝曦。朝曦者,大盜張璉餘黨也。璉既滅,朝曦據巢不下,出攻程鄉。知縣餘甫宰嚴兵待,而遣主簿梁維棟入賊中,諭散其黨。朝曦窮,棄巢走,綸及廣東兵追擒之。尋改官福建,乞終制去。
  • 2.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繼光數破賊,浙東略定。倭轉入福建。自福寧至漳、泉,千里盡賊窟,繼光漸擊定之。師甫旋,其眾復犯邵武,陷興化。四十二年春,再起綸。道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倭屯崎頭城,都指揮歐陽深搏戰中伏死,倭遂據平海衞,陷政和、壽寧,各扼海道為歸計。綸環柵斷路,賊不得去,移營渚林。繼光至,綸自將中軍,總兵官劉顯、俞大猷將左、右軍。令繼光以中軍薄賊壘,左右軍繼之,大破賊,復一府二縣。詔加右副都御史。綸以延、建、汀、邵間殘破甚,請緩徵蠲賦。又考舊制,建水砦五,扼海口,薦繼光為總兵官以鎮守之。倭復圍仙遊,綸、繼光大破賊城下。已而繼光破賊王倉坪、蔡丕嶺,餘賊走,廣東境內悉定。綸上疏請復行服,世宗許之。
  • 3.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四十四年冬,起故官,巡撫陝西。未上而大足民作亂,陷七城。詔改綸四川,至已破滅。雲南叛酋鳳繼祖遁入會理,綸會師討平之。進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西。招降嶺崗賊江月照等。
  • 4.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綸練兵事,朝廷倚以辦賊,遇警輒調,居官無淹歲。迨南寇略平,而邊患方未已。隆慶元年,給事中吳時來請召綸、繼光練兵。詔徵綸還部,進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綸上疏曰:薊、昌卒不滿十萬,而老弱居半,分屬諸將,散二千里間。敵聚攻,我分守,眾寡強弱不侔,故言者亟請練兵。然四難不去,兵終不可練。夫敵之長技在騎,非召募三萬人勤習車戰,不足以制敵。計三萬人月餉,歲五十四萬,此一難也。燕、趙之士鋭氣盡於防邊,非募吳、越習戰卒萬二千人雜教之,事必無成。臣與繼光召之可立至,議者以為不可。信任之不專,此二難也。軍事尚嚴,而燕、趙士素驕,驟見軍法,必大震駭。且去京師近,流言易生,徒令忠智之士掣肘廢功,更釀他患,此三難也。我兵素未當敵,戰而勝之,彼不心服。能再破,乃終身創,而忌嫉易生;欲再舉,禍已先至。此四難也。以今之計,請調薊鎮、真定、大名、井陘及督撫標兵三萬,分為三營,令總兵參遊分將之,而授繼光以總理練兵之職。春秋兩防,三營兵各移近邊。至則遏之邊外,入則決死邊內。二者不效,臣無所逃罪。又練兵非旦夕可期,今秋防已近,請速調浙兵三千,以濟緩急。三年後,邊軍既練,遣還。
  • 5.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詔悉如所請,仍令綸、繼光議分立三營事宜。綸因言:“薊鎮練兵逾十年,然竟不效者,任之未專,而行之未實也。今宜責臣綸、繼光,令得專斷,勿使巡按、巡關御史參與其間。”自兵事起,邊臣牽制議論,不能有為,故綸疏言之。而巡撫劉應節果異議,巡按御史劉翾、巡關御史孫代又劾綸自專。穆宗用張居正言,悉以兵事委綸,而諭應節等無撓。
  • 6.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綸相度邊隘衝緩,道里遠近,分薊鎮為十二路,路置一小將,總立三營:東駐建昌備燕河以東,中駐三屯備馬蘭、松、太,西駐石匣備曹牆、古石。諸將以時訓練,互為掎角,節制詳明。是歲秋,薊、昌無警。異時調陝西、河間、正定兵防秋,至是悉罷。綸初至,按行塞上,謂將佐曰:“秣馬厲兵,角勝負呼吸者,宜於南;堅壁清野,坐制侵軼者,宜於北。”遂與繼光圖上方略,築敵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綸召入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協理戎政。會台工成,益募浙兵九千餘守之。邊備大飭,敵不敢入犯。以功進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協理如故。其冬,予告歸。
  • 7.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神宗即位,起兵部尚書。
  • 8.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萬曆初,加太子少保。給事中雒遵劾綸不稱職。綸三疏乞罷,優詔留之。
  • 9.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五年卒官。贈太子太保,諡襄敏。
  • 10.    談遷.《國榷》:中華書局,1958-12
  • 11.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綸終始兵事垂三十年,積首功二萬一千五百。嘗戰酣,刃血漬腕,累沃乃脱。與繼光共事齊名,稱“譚、戚”。
  • 12.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六十一》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7-11-17]
  • 13.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十五·史部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8-14]
  • 14.    明《福州府志·官政志五·名宦(上)》(卷四十二):譚綸字子理,宜黃人。綸素曉暢兵機,綽有文武才。守台州時,倭入境,輒摧破之。嘉靖四十二年,閩苦倭甚。三衞軍驕,不可用。巡撫遊震得以罪罷。時綸方以參政居艱,於是輔臣徐階、兵部尚書楊博言於上,就家起復,拜都御史,督撫福建。綸至,以精兵千人自隨,召衞卒郭天養,數其累歲倡亂,斬於轅門。新法令,具餱糧,責諸將為必滅賊計。無何,都督戚繼光破倭寇,殲之境上,復遣偏師擊古田諸山寇,悉平之,招撫流移,蠲恤死喪,閩人始有更生之樂。後以地方平定,乞終喪,詔許。入官至兵部尚書。
  • 15.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2-27]
  • 16.    《明文海·卷四百四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7-25]
  • 17.    譚綸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7-25]
  • 18.    紀念譚綸誕辰500週年學術研討會在宜黃舉行  .人民網.2020-12-13[引用日期2023-07-25]
  • 19.    《抗倭英雄戚繼光》 第1集(“演員表”譚綸飾演者見43:37左右)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3-07-25]
  • 20.    大明王朝1566 第1集(“演員表”譚綸飾演者見45:13左右)  .優酷網[引用日期2023-07-25]
  • 21.    紀念譚綸誕辰500週年學術研討會在宜黃舉行  .宜黃縣人民政府.2020-12-30[引用日期2023-07-25]
  • 22.    圖説宜黃 譚綸:穿越500年的敬仰  .宜黃縣人民政府.2020-12-15[引用日期2023-07-25]
  • 23.    風雨譚綸墓  .中國江西網.2017-03-20[引用日期2023-07-25]
  • 24.    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政府網.2013-05-03[引用日期2023-07-25]
  • 25.    譚綸墓簡介  .宜黃縣人民政府.2016-06-29[引用日期2023-07-25]
  • 26.    宜黃舉辦紀念抗倭名將譚綸誕辰500週年學術研討會  .大江網(中國江西網).2020-12-18[引用日期2023-07-25]
  • 27.    《明文海》卷449《譚司馬公行狀》:公卒之日,萬曆丁丑四月初三日也,距其生正德庚辰七月二十一日,享年五十有八。
  • 28.    譚襄敏公年譜稿,160頁
  • 29.    翁方綱 撰;吳格 整理.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10:253
  • 30.    胡長春 著.譚綸評傳: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09:1
  • 31.    康芬,龍晨紅 主編;胡長春,王河,真理,虞文霞 副主編.江西曆代著作考: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12:447
  • 32.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14]
  • 33.    楊安邦.論譚綸對湯顯祖戲曲創作的影響[J].閩江學院學報,2007(01):68-71.
  • 34.    胡長春.明朝名將譚綸的軍事思想評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8(03):150-155.
  • 35.    胡長春 著.譚綸評傳: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09:10-11
  • 36.    《明文海》卷449沈九疇撰《譚司馬公行狀》:嘉靖癸卯,以儒士舉於鄉。登甲辰進士,初授南祠部主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