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明朝洪应明创作语录集)_百度百科

菜根谭

明朝洪应明创作语录集
展开4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语录集,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 [16]
在此书中,洪应明认为心的本来状态是寂静澄明的,但在气的感通下心会受到物欲与情识的遮蔽,这二者均属于人的私欲。而要使心体回归到寂静澄明的原初状态,就要破除私欲对心体的遮蔽,进行时时检点、一念常惺的克欲工夫。 [5]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言辞中流露出山林意趣,渗透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开出的处世之方偏重心态和人事,悟虚妄真实之理,指出贫富、尊卑、穷达因为心念使善恶、祸福相互转换,告诫世人及时转念,戒贪少欲,取中庸之道。 [1]
《菜根谭》的思想意境和普世价值自明代初刻出版后就广为流传,其现实意义更被人们津津乐道。 [10]此书与《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 [14]
作品名称
菜根谭
作品别名
菜根谈处世修养篇
作    者
洪应明
创作年代
明朝
文学体裁
语录体
字    数
300000(含注释、译文)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书分前后两集,前集225条,后集135条,共360条。全书内容大体包括“如何做好自己”“如何涉世待人”“如何过好生活”“如何面对命运”等几个方面,既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亦拥有栽花、种草、赏月、弹琴等闲情。 [17]
该作品是一部专门论述为人处世的格言集,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开篇第一则格言便是“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15]

作品目录

播报
编辑
第一卷 修省
第二卷 应酬
第三卷 评议
第四卷 闲适
第五卷 概论 [18]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历史背景

政治上,明代中后期,社会正处于由盛及衰的时期,社会一片黑暗和腐败。又因当朝者堕落无能,致使朝野上下一片狼藉,迫使很多士大夫走上了隐居之路,所以表现隐士情怀的作品在这个时期也大量问世。这些作品展现出的基调不外乎或沉闷,或超然,或悲叹。因而《菜根谭》也必然存在这些基调。社会文化上,自明代以来,士大夫几乎都会受“心学”的影响。这些思想虽裹以“玄学”的外衣,但有着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洪应明也受此学风熏陶,所以自然也反映在《菜根谭》中。 [8]
洪应明,生平事迹不详。据推测,他很可能是金坛县人士,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隐士。该书成书和刊行的时间可能在万历年间的中后期或末期。这时,神宗皇帝治国无道,宦官专权,朝纲废弛,党祸横流,由嘉靖朝开始显露端倪的内忧外患至此更加深重起来,有识之士的思想异常沉闷,无法从当时十分激烈的社会矛盾中解脱出来,于是就会有人形诸笔墨,表达时代的心声。 [2]

书名由来

《菜根谭》书名取自宋儒汪革语:“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明于孔兼在《菜根谭》序中明确阐述道:“‘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又引用洪氏自己的话说:“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扼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清乾隆年间三山病夫通理则说:“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并引用古人语“性定菜根香”。 [13]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作品思想

回归本性
《菜根谭》中说道:“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只有堵塞了物质欲望,才能够心平气和,使得感情不偏激,最终开启真理道义的大门。这句格言强调了平息欲望在治学之路上的重要性。劝学篇中还提及:“可见名为招祸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学者不可不力为扫除也。”名利和欲望是求学过程中的障碍,需要尽力平息欲望,修养心性,避免受其控制而掉入万丈深渊。这一观点与道家思想相契合。道家的“超越意识”提倡人们超越世俗的功利,从而净化自身心灵和复归自然,如此才能实现不为外物所累。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欲望”的态度,洪应明强调:“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灭欲,惟期寡欲而已。”虽然欲望使人浮躁,但是不能试图消灭它,因为人的本性、情感以及欲望是和义理紧密联系的,如果舍弃了欲望,就不能明晓道义。
《菜根谭》中追求的是自我驾驭,使自己不被事物所牵制,用自身的主体性去自我控制,从而回归本性,进行自我实现。体现这一思想的格言有:“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对于好的文章和高尚的德性,洪应明认为并无奇特之处,只是因为去除障碍之后而复归本然,留存事物的本性而已。《菜根谭》劝学篇中还警示道:“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对于求学的兴趣,不应当全放在诗词风雅之上,在学习探索中也讲求抛开云雾见明月,剥离出事物的表面现象和清除诱惑之后,探索事物的本质。这启示人们应当把握学习内容的本质,回归学习本性,从而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悟。 [6]
淡泊名利
洪应明提出:“超越天地,不求名利。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真正的君子绝不会被高官厚禄所束缚、收买,纵然别人都在追求财富和爵禄,君子也要坚守仁德和正义,只有做到不求名利,才可不受外物困惑,也不会被命运愚弄。
洪应明认为,人不可以过于贪图名位、依附权势。“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为官之人如若过于注重名位,绝不是好官吏;“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遵循道德原则的人,可能会在短时间受到冷落,而依附权势、毫无原则之流,纵然一时呼风唤雨,终将会遭到千年万古的唾弃。 [9]
劝学思想
在《菜根谭》一书中,关于苦难磨砺心志,逆境是获得知识学问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反复出现。如“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幅炉锤”等语句揭示了求学过程中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治学过程中逆境的锻炼作用如同书名的内涵,强调了磨难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然而,艰难困苦固然可贵,但是作者并非强调苦行僧式的学习。劝学篇中一则格言说道:“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因此,在远离纷扰,静心清欲的同时,还应当留存志趣,使得自己的生活愉悦恬淡。同时,作者也指出绝迹尘嚣和混迹风尘皆有益处,在这两者之间也需个人秉持中庸思想,再根据个人的性格品性进行有效调和。 [6]
人际交往
在提倡“谨言慎行”的文化大背景下,《菜根谭》同样对人的说辞持谨慎态度,它认为,“口乃心之门”,应“宁默勿躁”。人口中说出的内容是本心的写照,即“佛心自现”,在纷扰的事态和人际交往中应保持缄默或使用委婉的语言,自身和身边的家人都会受益。此外,沟通是双方的行为,“受者”对别人口中传递的信息也应谨慎对待,“闻恶不可就恶,闻善不可即亲。宜净拭冷眼,慎毋轻动刚肠。”意思是说,听到为恶的内容不可直接认断其为恶,听到友善的话也不可立即与之为亲。在分辨事物时一定要独立思考,才能避免“枉人”与害己,即避免“塔西佗陷阱”带来的影响。“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日常人们听到的言论中一定会有批评指责自责的声音,要妥善地对待其内容,改进他人指出的不足并使其成为提升自己的宝贵财富。 [7]

艺术特色

《菜根谭》全书共568则,其中162则运用了互文,占总则数的28.52%。《菜根谭》语体促短工巧、韵律和谐、对仗齐整,互文辞格形多对应、意多互通,与《菜根谭》行文风格相吻合。 [11]《菜根谭》的文辞秀美,含义深邃,耐人寻味。 [3]

不足之处

《菜根谭》一书的主要基调是积极的,但在有些方面的宗教色彩过于浓厚,这使《菜根谭》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如儒家的中庸思想,强调循规蹈矩,禁锢人们的思想和个性,且太过于“守成”。佛家所宣扬的因果报应,总是劝人逃避现实人生处境,全盘接受一切,无法给人抗争意识,消磨了人们面对苦难的信心和勇气。 [8]

后世影响

播报
编辑
《菜根谭》一书的主要是从积极向上的思想来写的,它以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无为思想以及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来表现出一种中正而圆融的人生态度。书中有对三家思想独立阐述的句子,也有巧妙融合三家于一体的妙语。总而言之,《菜根谭》进一步促进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传播。而且,尤其在明朝中后期,人们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内心得不到安抚,而《菜根谭》如一剂良药治愈着人们的心灵,对政治的统治和稳固起到极大的作用。 [8]
《菜根谭》在明代就流传到日本并产生一定的影响,日本企业家普遍认为《菜根谭》是一本好教材。此外,《菜根谭》是具有代表性的修养之书,日本的部分民众曾尝试通过《菜根谭》以精神修养的形式来解决青年的精神困惑和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平。 [6]

作品评价

播报
编辑
现代作家许地山:全书咀嚼儒释道三教的要旨,教人以处世与自处的方法。论它的性质是格言;论它的谈吐是从晋代的清谈演变出来的。自诚能把三教教理融溶在一起,读起来感觉得作者的文章的超脱而有风韵。全书用押韵与对类写成,词句的秀丽,意义的幽奥。真可以令人一诵一击节,一读一深思。不过里头有些是消极的格言与闲人的哲学,很不适于向上思想的。 [12]
环球》杂志:“论企业管理的书籍成千上万,而从根本道理上说,多数抵不过一部《菜根谭》。” [15]

版本信息

播报
编辑
《菜根谭》的版本主要分为前后集本和一卷本两个版本。在内容的编排上,前后集版本未将内容进行分类,一卷本将其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涉及个人修养、处世接物等多个方面。 [5]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籍贯不详,有《菜根谭》传世。根据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得知他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