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我们台湾这些年》这本书?

关注者
74
被浏览
60,782

19 个回答

對台灣歷史文化已經有些了解的人看這本書並不算很推薦,因為文筆一般,歷史的線有些凌亂更像雜談,從第六章禁書和禁歌這一章大概就掃過了大致知道在幹什麼了,前面的章節可讀性還算過得去,

有些議題因為只有在大陸出版,所以部分觀點很難難免有所偏頗

PS 同時 我好奇的查了一下台灣最大網上書城博客來,沒有查到這本書,也沒有查到這位作者任何的書籍在台灣本土銷售

榮民的話題 可以補充一個

為了阻斷士兵(志願軍)回大陸的後路,所以當時刺青表忠心(我們老師課上講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台灣榮民總醫院開放免費雷射除刺青(因此榮總醫院的雷射技術非常好,因為做太多case了)

清境農場就是當時安置榮民的一處,現在發展成旅遊觀光度假勝地(我們老師當時用把榮民都趕到山上放牛放羊來形容當時的政策),我也相信對榮民的關照難免也有鞭長莫及之處,但是台灣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盡可能的完善了,包括它的志工體系也是少見的比較成熟的地方

至於健保體系,簡單來說就是全民醫保,做的還是很不錯的(雖然每年都說快破產了)但至少對於平民來說 對疾病來說無後顧之憂,看病幾乎不用花錢,但也產生了道德危機,浪費了很多社會和醫療資源(比如說賴在醫院一定要住院等賠付,或者醫院和病患合起來騙健保局錢,還有就是拿很多藥後面都放過期等等,嚴重的還有砍斷手腳等賠付的)所以二代的健保體系做了一些改善,比如說拿藥要付一些些錢(百分之十還是多少)或者說一些限制

所以我認識一些在海外的台灣人有病都飛會台接受治療


醫生的話也可以做補充

台灣醫學院臨床醫學分數非常高,和大陸不太一樣,一二三本專科都有開設臨床醫學的專業

台灣是只有成績最好的可以讀臨床醫學,同比來說,這些人都可以上台大,確實二三十年前家裏有一個讀醫科的光宗耀祖,醫生的社會地位很高,但我剛好認識一個醫生和他聊過天得到一些信息,健保體系下台灣的醫生薪水趨於平均(公立醫院主治醫生大概在rmb 30多萬元左右)如果自己開診所有另外算,早些年健保體系下的醫生不同科薪水多的七八十萬,少的二十萬,全民健保一整大家都平均了(對醫生來說他們是覺得工資縮水的)而且在台灣爬到主治醫生要很多年

(這是學醫學的一個學長說的)台灣的醫療體系比較死,受日本影響很深,而且台灣只承認本土的醫學院,大陸和其他國家的不承認(日本的話好像還是承認的,我不太確定),也就是說要在台灣做醫生,本科一定要在台灣讀醫學院

下面介紹下台灣醫生的體系,也是承襲了美國的住院醫生制度


要擁有對付醫學問題的專業能力,醫學生們必須經過一個漫長的訓練過程。

台灣的醫師養成制度,是從日據時代打下基礎,

在當時日本政府的主導下,台灣最優秀的人才多往醫學系集中發展,

而這風氣仍持續影響至今。

經過多年變革,現今台灣醫師的訓練過程如下:

========================================
Stage 1:醫學系學生

在高中畢業後,透過各種管道,進入台灣各醫學院醫學系就讀,

開始為時五至六年 (依各校制度而不同) 的基礎課程訓練。


Stage 2:第一階段醫師國考

在教室唸完書了,要先來考個試,以證明書沒有白唸時間沒有白混。

基本上只要基礎課程修完就可以考,沒考過的話也可以持續重考。


Stage 3:見習醫師 (Clerk)

在教室唸完書的學生,開始進入醫院見識白色巨塔中的世界,

但此階段仍然只能看,而不能實際執行相干關業務,

因此也會被稱為是醫院中的活動路障。

以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為例,

學生順利修完一至四年級的課程,在五年級時即會成為這個身分。


Stage 4:實習醫師 (Intern)

所謂的實習,當然就是指實際練習實務學習,

實習醫師在主治醫師的指導監督下,可進行部分的醫療處置。

以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為例,

學生在順利完成見習醫師課程的課程後,六、七年級的時間便是這個身分。


Stage 5:第二階段醫師國考

在經過醫院的實務課程之後,終於從醫學院畢業了。

而在畢業的同時,如果之前已順利考過第一階段的醫師國考,

此時便可面對重大的關卡,也就是考驗臨床實務的第二階段醫師國考。

在順利考過第二階段醫師國考後,方能得到國家所頒發的醫師證書,

獲得正式的醫師身分。

而每一年的學生國考通過率,便是各醫學院醫學系的辦學成效重要指標。


Stage 6:PGY (post graduate year) 醫師

此為近年所增列的新制度,有感於SARS期間各科醫師都過度專精於自身專科,

衛生署因此希望醫師們能夠多在涉獵其他專科知識,

因此剛自學校畢業的醫師們,仍須至各教學醫院進行輪科訓練。

訓練課程包含照顧住院病人、在主治醫師身邊跟診與巡房、書面功課作業等等

目前PGY課程時間是一年,未來可能會再變更,

而民國102年入學之學生已確定將要進行兩年的PGY課程。

(目前PGY課程引起許多爭議與弊端,此留待日後討論)


Stage 7:專科住院醫師 (Resident)

在完成PGY課程之後,醫師們要選擇一個專科,進入受訓。

進入後便是住院醫師 (R),並開始計算年資,

第一年便是R1,第二年便是R2,以此類推。

而被稱為住院醫師的原因,在於醫院中的住院患者的24小時照顧,

便是由他們站在第一線負責,因此R往往都是以醫院為家。

各專科訓練期程不同,

例如家醫科的訓練期程是3年,而神經外科的訓練期程是5年。

而住院醫師們通常都會有一位年資足、經驗夠的頭頭,

也就是總醫師 (CR - Chief Resident)

負責管理住院醫師們的行政事務,同時也會協助教學。


Stage 8:專科醫師考試

在順利完成專科醫師訓練後,便可參加各科醫學會所舉辦的專科醫師考試。

在順利考過後,方能拿到該專科的證書,

此時,才有資格大聲地宣稱自己是XX科的專科醫師。


Stage 9:主治醫師 (VS - Visiting Staff)

受過完整的訓練,考取專科醫師執照,

終於能夠獨力在診間進行看診,或在手術室擔任主刀。

這也才是醫師們真的擁有夠高的薪資收入與社會地位的階段。

然而,大多數的醫師通常都還會再選擇一個次專科,持續增加自己的能力,

持續保持學習也為自己的出路多一點保障。

==========================================

從Stage 1到Stage 9 ,以最保守的時間計算,

醫學生時代7年,PGY時期1年,住院醫師至少3年,

到成為主治醫師時至少已經過了11年,

更遑論部分專科的修業年限更長,以及考試沒考過要再重考等情況。

然而即使如此,除非真的是天縱英才,

否則一位VS仍還需要多年的看診經驗累積,方能成為一位高手醫師,

以上,及為台灣目前的醫師養成制度。

而這條漫長的路,也不是每個人踏上後就能走到最後。

面對著繁重的知識進修課業,以及決定生死的龐大精神壓力,


摘自

medicalboxtalk.blogspot.com

作者不是專門對臺灣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人,如他說「为什么医生在台湾是受人尊重的行业,每年高考最高分一定都是医学院呢?应该可以从日据时代说起,当时日本人不让台湾人读法政相关科系,因此精英们只能选择医科。」

台灣人在日本時代是可讀法政的,且當時台灣人考入東大、京大、早稻田法律的就好幾位,我舉以下六位日本時代的臺灣法官。

蔡章麟讀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法律學科,1932年獲法學碩士學位,同年通過文官高等試驗行政科,1934年亦通過司法科。1935年後,歷任日本青森、神戶、大阪等地方裁判所判事(法官)、大阪地方裁判所所長。

陳茂源為1925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1928年卒業,法學士,同年考中高等文官試驗(舊日本帝國的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司法科,在東京、松本、浦和、千葉裁判所做司法官。

呂阿墉1926年自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畢業,1929年5月任東京地方裁判所司法官試補,翌年12月任該裁判所預備判事,1932年12月轉任前橋地方裁判所高崎支部判事。1937年10月任前橋地方裁判所判事。1939年5月轉任橫濱地方裁判所判事。

蔡伯汾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畢業。1919年,任大阪地方裁判所司法官試補,1923年,升任該裁判所判事(法官)。

黃炎生1926年入京都帝國大學法學部,在學中通過文官高等試驗司法科合格,1929年京都帝國大學法學部畢業,同年5月任東京地方裁判所司法官試補,翌年12月任判事(法官),1931年2月,轉任台灣總督府法院判官(台北地方法院合議部兼單獨部)。

林挺生1931年早稻田大學法學部畢業,翌年文官高等試驗司法科合格。後歷任岡山地方裁判所、米子地方裁判所、甲府地方裁判所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