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溢血昏迷62天 袁惟仁清醒了、消風20公斤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161,559

腦溢血昏迷62天 袁惟仁清醒了、消風20公斤

自今年(2018年)10月17日在上海因腦溢血昏迷的資深音樂人袁惟仁,歷經62天的搏鬥,終於清醒,身上所有管子幾乎都已拔掉;只不過綽號「小胖」的他已不再是胖子,瘦了至少20公斤,現已返抵台灣,在加護病房中繼續治療。

媒體最新報導指出,袁惟仁已經睜開眼睛,可以認人,還能和人互動,握手、簡單回應,「一切都往好的方向進行,」但因為氣切,還無法開口講話。醫院為了重新完整評估他的病情和測量相關數據,加上袁惟仁在腦溢血後發現的腦內腫瘤還未處理,因此仍住在加護病房中。聽見袁惟仁的好消息,除了讓大家寬心不少,卻也再次讓人驚覺:腦溢血怎會來的如此突然?甚至可能熬不過去,就此撒手人寰。

 

(腦中風主要有兩種型式,包括出血性腦中風(腦溢血)及缺血性腦中風。圖片來源:李文譯)

腦溢血兩大危險因子:三高、腦動脈瘤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指出,腦溢血也就是俗稱的「出血性腦中風」,兩大危險因子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腦動脈瘤。由於血管硬化與肥胖、三高及抽菸有關,不難讓人將它與腦溢血的發生聯想在一起。

但容易讓人忽略的腦動脈瘤卻猶如不定時炸彈,事前很難發現,一旦破裂引發腦溢血就很可能奪命。國內伊林名模王亭又就是腦動脈離破裂,搶救不治,過世時僅41歲。

三高、血管硬化 容易同時引起出血性及缺血性腦中風

錢政平指出,腦中風有兩種型式,一種是「出血性腦中風」,顧名思義就是血管破裂引起的中風;一種是「缺血性腦中風」,屬於血管堵塞引起的中風。而三高都有可能造成兩種型式的腦中風。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醫師解釋,三高容易造成血管硬化,一方面血管變硬,另一方面血管也容易堆積髒東西,例如膽固醇、鈣化斑塊。上述情況可能引發兩種後果,如果血管完全被堵住、血流無法通過,就可能導致缺血性中風;如果比較硬的血管再配上高血壓,就可能讓血管破裂,引起出血性中風。

(腦動脈瘤平時沒有什麼症狀,而且很多案例是年輕人的先天性血管異常造成,一旦破裂時,恐搶救不及。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腦動脈瘤平時沒症狀 一旦破裂、腦溢血恐搶救不及

不過,出血性腦中風還有一個潛在的危險因子,就是「腦動脈瘤」,它不像三高引起的血管硬化容易隨年紀增加而提高發生機率,實際上有65%腦動脈瘤的患者與三高無關,很多案例是年輕人因先天性血管異常造成

錢政平解釋,腦動脈瘤並非一般人認知的腫瘤、癌症,而是血管比較脆弱,鼓起來形成一個包。先天性血管異常造成的動脈瘤,有可能隨著年紀增加、血壓升高,愈來愈大而破裂,動脈瘤也可能因為後天血管硬化,血管變得有硬、有軟,軟的地方就可能慢慢形成動脈瘤,假以時日便破裂,引發腦溢血。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動脈瘤的血管壁相當薄弱,血流的壓力往往會造成動脈瘤破裂,尤其在緊張、情緒激動、工作壓力大、季節交替天氣忽冷忽熱時格外容易破裂

醫師指出,根據統計分析,約1~2%的人腦部會發現動脈瘤,國外統計最高甚至到達4%的比例。最讓人擔心的是,無論先天或後天,大多數腦動脈瘤平時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得等到腦動脈瘤破裂才會發現,但一旦發生時往往已經來不及。

除了平常有不明的頭痛要注意外,只有極少數的案例剛好動脈瘤位置影響到腦部功能,可能出現一些徵兆,例如性情改變、視力模糊、嗅覺喪失,但患者或家屬也不一定會警覺到跟腦動脈瘤有關係。

(預防腦中風,平常應留意血壓控制。圖片來源:周書羽)

預防腦中風兩關鍵──控制三高、定期檢查

袁惟仁病危這段期間,來自各界的加油打氣不斷,其實袁惟仁的病況持續有在好轉,他的子女數度到上海探視他,兒子曾對媒體透露,爸爸在聽到兄妹倆說「再見」2字時,眼角泛淚,手還緊握不放。但先前兒子並未透露太多病情,就擔心太過信心恐讓病情又惡化,因為之前他曾說爸爸「眼睛有轉動」,不久後管子又堵住。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錢政平表示,雖然不清楚袁惟仁是因為跌倒、頭部猛力撞擊,造成血管或動脈瘤破裂而導致腦溢血,還是先發生腦溢血才昏迷跌倒;但可以知道的是,腦溢血也有一些方法可以預防,包括控制好三高問題,並且根據自己的年齡、家族與健康狀態來判斷,定期透過磁振造影(MRI)或頭頸部超音波進行檢查。

另外,若要預防高血壓,平時應注意控制體重、多喝水、飲食上要多纖維、少油、少鹽、少脂肪」,同時有充足睡眠、多運動、不抽菸。

看著袁惟仁的病況起伏,兄妹倆始終樂觀面對父親的病情,曾對媒體說:「他這一生以來,就是不停的出大事再過關,但他都撐過了,其實我們去上海,就是只是給他鼓勵,卻不擔心他能不能撐下去,因為他一定可以撐下去!」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