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袁绍手下的谋士?

又重温三国,感觉袁绍手底下的谋士确实都很牛逼,但他们跟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相比,荀,郭,贾,荀,程他们在战略大方向上基本是一致的,只不过各自有各自的细节…
关注者
14
被浏览
27,506

11 个回答

谢邀。这个问题属于老生常谈了,

普遍看法(我总结的,有错我改):

首先袁绍能统一河北,谋士团的力量并不弱。袁绍谋士互相互撕的原因本质是身后不同门阀世家之间势力的较力造成的,袁绍在统一河北的过程能平衡控制世家的力量并为己所用,这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后期他对于不同政治力量控制渐渐失衡,矛盾逐渐激化。官渡之战后,所有问题全面爆发。袁家直接分裂。

袁绍的谋士团:都有一定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某种意义上完全不逊色于曹操的谋士团,出于历史原因没能有更大的舞台很可惜。

听谁的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什么。这,才是领袖要考虑的。

曹操很清楚自己的每一个战略目标(后期也懵了,因此败给刘备),袁绍则是后期失去了战略目标,他的儿子们以及绝大部分小诸侯是根本没有战略目标(包括刘备)。

明确自己与敌人的战略目标并制定相应计划的人通常是顶级谋臣,通常兼任战略家。曹操诸葛沮授鲁肃许攸郭嘉周瑜等等,这种人袁绍不缺。次一级(指的是次要不是次)的是随战略计划进行具体战术计谋的,如荀攸刘哗董昭田丰等等,这种人袁绍也不缺。决策者通常是领导,没有第一种特质或者手下没有第一种特质的军阀是不可能成为大诸侯的,而袁绍后期出现的诸多问题关键就在这里(也是刘备的前期问题)。

身兼三者的不少,玩好了的也就曹操诸葛司马懿,关羽算半个(战略上有个不是问题的小问题,可惜致命了)。

备注:理论上,荀彧也应该身兼三种特质。

以下是根据一定的脑补分析:

袁绍的创业思想可能是参考了光武帝刘秀,试图借助世家的力量再现东汉创立的历史,充分利用了自己最大的优势。尽管自身不是汉室宗亲,但是携势一统再行禅让也是有可能的。可以综合王莽及刘秀的例子。他本人刚愎自用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其对自身政治能力的自信,以及对再现历史的可能确信无疑。

四世三公,名门望族,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无论是自身的号召力还是汉末世家的力量哪个不比刘秀强?光武做得我做不得?

所以袁绍刚愎自用,但他跟沮授合得来。因为无论是初次会面还是后提的挟天子战略都暗中切合了他的想法。

无视汉天子,因为袁绍胸有成竹。汉天子过来了会分摊他的声望及权威,这不符合刘秀式战略,参考西汉末年的历史,他认为皇帝没什么用是真的很有道理的。一个董卓留下的傀儡,名不正言不顺。能玩出花?

然后曹操真的玩出花了。

第一次袁绍有点不安,请求迁都。曹操一个督四洲打发了,袁绍觉得增强了他的掌控力,而且曹操还没有脱离掌握。

袁绍开始犯蠢了,他不知道自己的承认正好解决了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汉帝权威问题,袁绍都听了小诸侯谁能不服?。其实也就是这个时候“奉天子”压过了“刘秀式”。

后来袁绍醒悟了,急急忙忙打曹操。

这没毛病,再晚了曹操一纸诏书就能解决他。

“挟天子”“刘秀式”争天下的两大战略一个完了一个快完了,不打凭什么?袁绍是这么想的。

从始至终田丰都不懂袁绍是个怎么想的,他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的战略换谁都能实施袁绍不行。

为什么拖下去曹操一纸诏书就能解决袁绍?历史上袁绍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大忠臣,要匡扶汉室,力挽狂澜的忠臣。那么他日天子势成,袁绍麾下听谁的好呢。

田丰应该没想那么多,毕竟以正直出名。

袁绍决定玩命了,一战定乾坤。

田丰说不能打,打了必输,没毛病。

其他不少谋士也懵了,怎么突然玩命?我们四矿曹操两矿拖下去我们必赢啊?何必走这风险?

他们都不明白就算给曹操时间,能玩出什么花样。

但是袁绍很清楚。袁绍眼里的曹操从来都是个忠臣,而且是个极有能力的忠臣。给他时间,整不好真的汉室中兴。

祭拜袁绍时曹操可能挺复杂……

(本初啊,孤是该哭该笑呢?当年梦里征西……如今大汉丞相,哈哈!可惜乱世,只有……乱世奸雄。)

田丰很有声望,很多人信服。他说必败,不管对不对,确实影响军心。袁绍战败后杀田丰是因为罪证坐实,把客观原因当主观也有安定军心的作用,这没毛病。

对于儿子们的处理尽管埋下了分裂隐患,但是出发点可能是为了增加点真正属于他袁绍的人,而且袁潭做的确实不不错。颜良文丑这种人可能属于心腹,并且应该是初领大军,“锻炼”失败被杀了而已。

备注:我认为,袁绍对于意见采纳基本是看能否与自身战略相和而考虑的,其次是他的个人好恶。早期众人观点不谋而合,后期局势变化产生分歧,伴随着党争,继承人诸多问题的来临,袁绍开始犹豫不决,对于自身的战略怀疑导致他方寸大乱,随着官渡战败后不久身死,有一定的心理原因。

手机码的没空粘论据(史料),但……也不算胡说八道吧。

望合理指正。

曹操从袁绍父子手上得到多少人才?两大名士,三大谋臣,四大名将
1299 播放
编辑于 2021-09-26 22:56· 198 次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