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和衞(卫),寶和寳(宝)这两个繁体字有区别吗?

关注者
19
被浏览
28,598

11 个回答

属于是异体字的区别,《康熙字典》引《正字通》认为衞正衛俗,寶正寳俗。当代标准又有不同了:

zi.tools 衛
zi.tools 寶

然后其他回答解释“衞”所从“帀”比较混乱,有的说:

帀爲倒「之」形,而「之」亦从「止」

有的说:

秦漢的“衞”字,其实加了一个倒挂180度的“㞢(之)”字。

还有说:

「衛」古文字中間從的像腳趾,後來有的訛變成像「帀」。

实际上以上说法都是不妥的。

  • 按《说文》把“帀”理解为“反之而帀”本就不可信。道理很简单,从甲骨金文的字形,可以看出,帀并不是反之形。这种区别是严格的,至少在秦代篆文之前都是如此,楚简中就绝不存在所谓“反之而帀”。“帀”在《说文》中解释为周匝的匝,而古文字中一般用为工师的师,所以“衞”中的“帀”就值得怀疑。“衛”所从的"韋”有金文字形作:
韋簋 商代晚期集成2944


韋作父丁鼎 西周早期集成2120
小学堂 衛
小学堂 之
小学堂 帀
《说文新证》

漢語多功能字庫:韋

形義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囗」從二至四「止」,囗表示城邑,象眾人圍城之形,是「圍」的初文。後借來表示皮革,現多用為姓氏。
52 字
詳解: 甲金文從「囗」從二至四「止」,囗表示城邑,象眾人圍城之形,是「圍」的初文。後借來表示皮革,現多用為姓氏。

 李孝定認為自守城者言之,多腳繞城有保衛之意,則「韋」是守衛、護衛的「衛」字初文,自攻城者言之,則「韋」是「圍」的初文。「韋」字後借來表示皮韋、皮革,造「圍」字以表示包圍之本義。《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40正:「韋(圍)城」正寫作「韋」,可以為證。

  甲骨文用作地名和人名,金文用作人名外,還表示皮韋、皮革。匍鴨盉:「麀𠦪韋」,表示有花紋的母鹿熟皮。《正字通》:「韋,柔皮。熟曰韋,生曰革。」

  《說文》:「韋,相背也。从舛囗聲。獸皮之韋,可以束枉戾相韋背,故借以爲皮韋。凡韋之屬皆从韋。𣍄,古文韋。」304 字

相關漢字: 囗,止,圍,衛
  • “衞”中的“帀”并不是脚趾形(之止之类)的讹变来的,而是从“方”讹变来的;“方”在这里可能有表音的作用,是从“衛”中间的“□(方/城邑形)”变形音化来的。甲骨文从“方”的“衛”表示防卫的“防”,同时用“防”为“衛”,说明它早期可能存在一形多词。

漢語多功能字庫:

形義通解
略說: 甲骨文「衛」字從「行」從二「止」從「囗」,「止」是趾的初文,從二「止」象拱衛城邑之意,本義是守衛(徐中舒)。
54 字
詳解: 甲骨文「衛」字從「行」從二「止」從「囗」,「止」是趾的初文,從二「止」象拱衛城邑之意,本義是守衛(徐中舒)。或不從「囗」而從「方」,「囗」象城邑形,「囗」又表示方形,故可與「方」通用。一說從「方」的字形是防衛的「防」字(郭沫若、裘錫圭)。

  二止繞囗之形即「韋」字,「韋」是「衛」的聲符。金文「方」形或改為「帀」。參見「韋」。

  甲骨文表示防衛,又用為祭名、地名、人名等。金文表示保衛,班簋:「衛父身,三年靜東或(國)。」又用作人名、地名。賢簋:「公弔(叔)初見于衛」,裘衛盉:「矩白(伯)庶人取堇(瑾)章(璋)于裘衛。」

  「衛」的異體作「衞」,《正字通》:「衛,俗衞字。」《說文》:「衞,宿衞也。从韋帀,从行。行,列衞也。」311 字

相關漢字: 行,止,囗,方,防,韋,帀,衞
《金文形义通解》
  • ”中“帀”在篆文中确实可能是表意的。

西周晚期以后金文多以「帀」表示「工帀」这种职官。此外还可以表示军旅,鄂君启舟节:“大司马昭阳败晋帀(师)于襄陵之岁。”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亘(桓)公衒(率)帀(师)以侵蔡。”

张衡《西都賦》有“列卒周匝,星罗云布。”

《说文》:帀,周也。

《段注》注解“衞”字时说:

从韋帀行。
韋者,圍之省。圍守也。帀,𠣘也。韋亦聲。

比较零乱,可勉强看看………

衛,从行从韋,韋亦聲。

  • 行,象四达之衢,即亖向通行之路口
  • 韋从囗(非「口」,乃「圍」字外框,象城邑圍牆之形)从二止(象足形),會二止拱衛城邑之意
  • 後增贅文「帀[1]」作「䘙」,爲〈說文〉所錄;即「䘙」爲「衛」之贅體
  • 「䘙」渻一「㐄[2]」(足形),遂爲「衞」形;即「衞」爲「䘙」之渻體

寶,从宀从玉从貝,後加缶爲聲符

  • 宀、玉、貝皆象形,宀象房屋建築形,玉象絲線串繫玉片之形,貝象瓣鰓動物外殼之形
  • 後聲符「缶[3]」譌作「尓」,遂成爲「寳」形;即「寳」爲「寶」之譌體

参考

  1. ^帀爲倒「之」形,而「之」亦从「止」
  2. ^倒止形,象趾向下之左足形;止象人左足形
  3. ^缶亦象形,但不表意,止作聲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