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汉语文字
展开2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虎(拼音:hǔ、hù)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模拟老虎:字形上部像张开的虎口与露出的利齿,中部如同虎身上的花纹即虎腿,下部模拟虎尾。虎的本义就是指虎这种动物。虎性凶猛,遂又用来比喻威武勇猛,还可用来形容表情严厉凶恶。 [2]
中文名
拼    音
hǔ,hù
部    首
五    笔
HAMV(86);HWV(98) [3]
仓    颉
YPHN [3]
郑    码
IH [3]
笔    顺
竖、横、横钩、撇、横、竖弯钩、撇、横折弯钩
字    级
一级(编号:1071) [1]
平水韵
上声·七麌 [4]
异体字
乕、𢁺、𢋪、𧆞、𢋪、𧆞、𧇂、𠂰、𠪳
注音字母
ㄏㄨˇ,ㄏㄨˋ
总笔画
8(部首6,部首外2)
统一码
基本区 U+864E [3]
字形结构
半包围-左上包围结构
笔顺编号
21531535
四角码
21217
造字法
象形字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2]
象形字。甲骨文的虎是虎的象形,头、身、足、尾一并齐全(图1、2),有巨大的嘴巴,尖利的牙齿,壮实的身子,有力的爪子和尾巴,身上有条纹。殷商后期,已经有一些很省简的写法,以一单线条代表有花纹的身躯(图3),这成为入周以后的基本形式。西周逐渐省去利爪,西周中晚期省去后腿,而且长尾不再上翘,虎头下如同是个侧人形。至战国中晚期,秦系文字断成上下两块,下部有两种形式:其一,从晚周和春秋成“人”形,小篆从之,其二,变成“巾”形,秦隶从之。春秋早期还可以见到承袭西周没有省去后腿的形式,战国晋系文字仍有这种余脉。秦代以后,两汉至魏隶书都承袭秦隶,下部作“巾”形,隶定后的楷书作“𧆞”;另有楷书“虎”字虽未见于汉隶,却沿袭小篆。唐代正定文字,以“虎”为正体, “𧆞”为异体,唐代以后,“𧆞”字渐废,仅用于书法艺术。 [2]
虎的本义即俗称的老虎,是一种食肉类哺乳动物,毛黄色,杂有黑色的斑纹。虎的力气大,威武凶猛,令人害怕,也令人喜爱。中国古人对老虎的感情是极为复杂的,可以说是既爱又怕。这种感情在许多与虎有关的词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从褒义上讲,可以运用“虎”比喻威武勇猛,如“虎将”“兵雄将虎”“虎虎生威”;由威武勇猛引申为威严、强健,如“龙行虎步”“虎背熊腰”“虎头虎脑”。从贬义上讲,可以运用“虎”比喻贪婪而凶恶地注视,如“虎视眈眈”,还有比喻危险的境地的“虎口拔牙”“虎口余生”,比喻潜在的危险的“养虎遗患”“放虎归山”等。 [16-17]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猫科豹属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性凶猛,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
tiger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汉·应劭《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虎穴;虎踞龙盘;龙争虎斗狐假虎威
伤害物类的虫
晋·崔豹《古今注·鱼虫》:“ 绳虎,蝇狐也。形似蜘蛛而色灰白。善捕蝇。”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龙类》:“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
蝇虎;蝎虎
姓氏用字,参看主词条“虎姓
形容词
比喻威武勇猛
brave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勇传》:“孝明皇帝深惟庙策,乃命虎臣,出征西域,故匈奴远遁,边境得安。”
虎将;虎劲
比喻残酷凶暴
cruel
汉·杨雄《法言·渊骞》:“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
虎狼
动词
〈方言〉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茅盾《子夜》五:“吴荪甫陡的虎起了脸,勃然骂道:‘有这样的事!怎不见莫干丞来报告,他睡昏了么?’”
旧同“唬”。威吓;吓唬
Intimidate
老舍《柳家大院》:"老王把他虎回去了:‘房脏了,我现在还住着呢!’"
-
【虎不拉】〈方言〉鸟名,即伯劳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11]《汉语大字典》 [5]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五】【虎部】呼古切(hǔ)
山兽之君。从虍,虎足象人足。象形。凡虎之属皆从虎。
虝,古文虎。
𪊖,亦古文虎。 [6]

说文解字注

“山兽之君。从虍,从儿”注:会意。
“虎足象人足也”注:已上八字,铉本妄改,张次立复以铉本改锴本,惟《韵会》如是,此古本之真也。从儿,韵会作从人,此其误已久耳。儿部曰:“孔子曰在人下,故诘屈。”谓人之股脚也。虎之股脚似人,故其字上虍、下儿,虍谓其文,儿谓其足也。《说文》龟头、黾头似它头,燕尾似鱼尾,兔头似㲋头,萈足似兔足,能足、彘足似鹿足。㲋头似兔,足似鹿,文义相同。儿有其字,故先言从儿,而后言虎足象人足。篆体改作虎,则象人足之云不可通,顾氏蔼吉乃疑虎下当从爪矣,今正之。凡篆虎字,依隶体从儿为是。呼古切,五部。五部与十七部通,故《左氏》“阳虎”,《论语》作“阳货”,非一名一字也。邢昺、孙奭乃有虎名货字之说。 [12]

广韵

呼古切,上姥晓 ‖ 虍声鱼部(hǔ)
虎,兽名。《说文》曰:“虎,山兽之君。”《淮南子》曰:“虎,啸谷风至。”又姓,《风俗通》曰:“汉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后。”呼古切。七。 [13]

康熙字典

《唐韵》火古切。《集韵》《韵会》火五切。并音浒。《玉篇》:恶兽也。《说文》:山兽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徐铉注:象形。《易·乾卦》:风从虎。《诗·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大戴礼》: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述异记》:虎千年,则牙蜕而角生。
又姓。《广韵》:汉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后。
又州名,唐有虎州,后避太祖讳改武州。
又滩名。《水经注》:夷水又东迳虎滩。
又山名。《吴越春秋》:吴王葬阊门外,金玉精上浮为白虎,名虎丘。
又便器名。《西京杂记》:汉朝以玉为虎子,以为便器。
又与琥通。《吴志》裴松之注:虞翻曰:仆闻虎魄,不取腐芥。
《六书正譌》:象虎踞而回顾之形。
《篇海》:儿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误。
干禄字书》:通作𧆞。 [8]

书法字形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虎”字书写演示
“虍”从上、左包围“几”,底部齐平。“虍”,首笔竖在竖中线,末笔乚(竖弯钩)的竖段在竖中线,弯钩段在横中线下侧。“几”,两笔均起笔于竖中线,乙(横折弯钩)的弯钩段钩部超出上部。 [14]

书法欣赏

音韵集汇

播报
编辑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十姥
合口呼
次清
呼古切
xuo
集韵
上声
十姥
合口呼
次清
火五切
Xo
礼部韵略
上声
火五切
增韵
上声
火五切
中原音韵
上声
鱼模
合口呼
全清
xu
中州音韵
上声
鱼模
荒古切
洪武正韵
上声
五姥
全清
火五切
xu
分韵撮要
阴上
第十二孤古故
(参考资料:汉典 [7] [10]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调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x
o
王力系统
h
a
董同龢系统
x
ɑɡ
周法高系统
x
李方桂系统
h
agx
两汉
西汉
东汉
o
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鱼虞模
o
北魏后期北齐
鱼虞模
o
齐梁陈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x
uo
拟音/王力系统
h
u
拟音/董同龢系统
x
uo
拟音/周法高系统
x
uo
拟音/李方桂系统
x
uo
拟音/陈新雄系统
x
u
(参考资料:汉典 [7] [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xu
214
上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xu
55
上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xu
53
上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xu
42
上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fu
53
上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xu
24
上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xu
42
上声
晋语
太原
xu
53
上声
吴语
苏州
həu
52
上声
吴语
温州
fu
45
阴上
湘语
长沙
fu
41
上声
湘语
双峰
xəu
31
上声
赣语
南昌
fu
213
上声
客家话
梅县
fu
31
上声
粤语
广州
fu
35
阴上
粤语
阳江
fu
21
上声
闽语(闽南片)
厦门
51
上声
闽语(闽南片)
潮州
hõũ
53
阴上
未注明异读原因
hou
53
阴上
闽语(闽东片)
福州
xu
31
上声
闽语(闽北片)
建瓯
kʰu
21
上声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