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为什么简化成「兰」?

关注者
68
被浏览
93,972

7 个回答

我認為這就是文改委的「靈機一動」。

「兰」這個字體最早見於陳光垚《常用簡字表》,作為「藍」的簡字,據說是草書楷化但其實之前並未有相近的草體,應該是他在草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符號化的成果(陳光垚在書中說自己只愛草書討厭楷書,年輕的時候就熱衷於創造簡體字,尤其偏愛草書體和符號字)。在後來他的《常用簡字普》和他主導制定的《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兰」皆以「藍」的簡體字出現。草案推出後不到一年《漢字簡化方案》正式發表,單獨簡化的「藍」被刪除,但依照新加入的類推規則可作簡化偏旁使用的「监(監)」字類推到「藍」可簡化成「蓝」,而「兰」等於被閒置了。很可能陳光垚出於「廢物利用」的想法將「兰」這個只有5筆的方塊符號設定為與「藍」同音(至少在普通話中是同音字)的「蘭」的簡化字,甚至進一步應用到以「闌」(不是「蘭」)為聲旁的「欄」「攔」「爛」等3個字,於是二次開發的成果「栏」「拦」「烂」衍生了,但是其他「闌」旁的字不能用「兰」代替「闌」旁。



陳光垚《常用簡字表》


陳光垚《常用簡字普》未收「蘭」字

《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沒有簡化「蘭」(在第三表規定了手寫體的規範草體寫法)


追加情報:在二簡中「兰」又被恢復了「藍」的簡化字的身分,甚至還做「籃」的簡化字。也就是說在二簡中「兰」成了三合一合併簡化字,既是「蘭」的簡化字也是「藍」和「籃」的簡化字。另外,二簡還將「澜(瀾)」和「滥(濫)」簡化為「㳕」,「谰」簡化為「讠兰」,「懒」簡化為「忄兰」,「缆」簡化為「纟兰」,更加充分地利用了「兰」這個符號來減少常用字的筆劃數量。

「兰」并非「蘭」的草书楷化。

直到1955年的《798个汉字简化表草案》, 「兰」仍是「藍」的简化字。

来自《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5)

在同一表中,「監」已简化为「监」,但不类推至「藍」。

来自《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5)

一年后,汉字简化方案突变,「兰」改为「蘭」的简化字,连带着出现了「拦」、「栏」、「烂」三个「半类推简化字」(类推既不严谨,也不彻底)。而根据《汉字偏旁简化表》中「監」简化为「监」的规则,「藍」类推简化为「蓝」。

来自《汉字简化方案》(1956)

至此,这几个字的简化方案才与我们目前使用的规范相吻合。


「兰」字到底从何而来?

在陈光尧用「兰」作为「藍」的简化字(并把它合理化) 之前,未曾出现过「兰」作为「藍」或「蘭」中任何一者的俗字。

在这本以「圆满地解释现行规范」为目标的《简化字源》中,作者将「兰」定义为「蘭」字的草书楷化,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演化根据(作者明知陈光尧是用「兰」代「藍」,难免有点装糊涂的感觉)。从「蘭」的草书到「兰」之间跳跃过大。

来自《简化字源》

《简化字溯源》解释「兰」为「藍」的简化字,这明显是受陈光尧的《简化汉字字体说明》影响。

来自《简化字溯源》

在1956年出版的陈光尧自己写的《简化汉字字体说明》(与《汉字简化方案》同年出版)中,因为此时「兰」作为「蘭」的简化字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他于是称之为「约定俗成字」,而他心心念念的「『兰』作为『藍』的简体」的方案只好屈尊沦落为「习惯上……也是……」。

来自《简化汉字字体说明》(陈光尧。1956年)

「兰」的由来可能源于「皿」字底的草书楷化。在建国初(简化前)的一批教学草书速写的教材(如《中国字快写法》等)中,「皿」被模式化地简化为类似「こ」形;在「盡」简化为「尽」时,省略了部分结构,「皿」被简化为了两点;

因此,对于「兰」的由来,可能性最大的解释为:「藍」省去中间部分后,「艹」简化为「䒑」,「皿」简化为「二」,组成了「兰」。


基于「䒑」为「艸」省、「二」为替代符号的原则,「兰」有理由保持第一横最长。陈光尧的手写、早期试用的印刷体、兰州火车站的标志等场合都会出现这种与现行规范不同的写法。

启发我写下这篇回答的,其实是在某些80年代手稿中「䒑」加两点的写法。这种写法来自一位接受简化字教育的50后。可惜这种写法并不常见。

之所以有人会在不晓「兰」字理的情况下如此书写,我怀疑是受当时的一些字帖的影响。对于「兰」字由来,这些字帖的作者可能在心里也做了与上文一样的推测。


所以为什么要将原本属于「藍」的「兰」换给「蘭」?

以下均为揣测。

1、当时文改委认为,「藍」和「蘭」无论谁先变成「兰」,以后都会合并成一个字,最后会变成一个拼音化的lán。(这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得到印证)

2、如果将「藍」简化为「兰」,那么在同一次方案中「兰」就不能再以「藍」的简化字的身份,去替换「闌」构成「栏」等新形声字,无法完成凑数的任务。

尽管已经很乱来了,但文改委仍避免用同一张表内的新造字去创造新形声字,因为趁热打铁式的连环简化肯定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这种做法连「人民群众创造」都谈不上,就更不要说所谓的「约定俗成」了。比方说,一简字中将「關」简化为「关」,就不能顺便再把「灌」简化为新形声字「⿰氵关」,只能等到二简字再简化。毕竟,连「关」都没正式公布,「⿰氵关」怎么可能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呢?

如果将「蘭」简化为「兰」,那么「拦」、「栏」、「烂」就勉强算是「半类推简化字」(少了「艹」。尽管陈光尧等仍称之为新形声字。二简字中规定「闌」类推简化为「兰」),比起「先把『藍』变成『兰』,再用这个红黄兰绿的『兰』去替换『闌』」,显得更「约定俗成」一点点。


最后来个类推简化的「蘭」吧,也许没有那一系列波折,「蘭」的简化字就成这样了:

1998年10月,广东省汕头市。来自http://gattin.world.coocan.jp/kanji/genryaku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