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停刊 老報販嘆唇亡齒寒:唔知幾時又無咗一隻

《蘋果日報》停刊 老報販嘆唇亡齒寒:唔知幾時又無咗一隻

撰文:黃詠榆
出版:更新:

《蘋果日報》正式停刊,為傳媒界投下震撼彈,亦令報販為前景感到擔憂。
全港報販大聯盟主席廖社青入行半世紀,10多歲已跟著家人在街上擺攤,見證90年代報業百花齊放的輝煌時代。他憶述,《蘋果》風頭曾經一時無兩,披露多宗爆炸性新聞。廖社青說,報販作為報紙銷售的前線,與出版事業關係是「唇亡齒寒」,「何不同立場的報紙,我哋都照賣,大公、文匯或者其他,我哋都照賣。」他形容《蘋果》消失會進一步打擊業界生意,亦憂慮出版自由越來越窄,「會擔心,唔知幾時又無咗一隻,幾時又無咗一隻」。

▼蘋果日報歷年事件簿▼

+23

報販日賣百萬份報紙

《蘋果日報》1995年創立,「當時蘋果的出現,是報行最好生意、最好世界的時間。」廖社青形容,《蘋果》帶動了整個潮流。他憶述過去報紙報道手法較傳統,在《東方》、《蘋果》相繼出現後,帶起新式報導手法,是業界最輝煌的年代,全港平均每日可售出過百萬份報紙,加上以往便利店不多,主要依靠報販銷售,高峰期全港有2,000檔報販。

廖社青入行半世紀,憶述蘋果風頭曾經一時無兩,狗仔隊手法披露多宗爆炸性新聞。(黃舒慧攝)

他說,蘋果銷售手法亦創新,開創了「剪報頭,當現金」,「是第一個這樣做,叫做『蘋果金』」說起蘋果最出位事跡,廖社青立即數出「陳健康事件」,當日早上報紙一早已清空。他特別提到,報章同行競爭大,該事件正凸顯有人會「無所不用其極」。他又記得,《蘋果》發掘到多宗爆炸性新聞,不少於社會引起迴響。

訪問當日,適逢《蘋果日報》創刊26周年,市民紛紛搶購以作支持。(黃舒慧攝)

風格出位 「睇唔到會有人再做」

今年六月中,5名壹傳媒高層被捕,保安局引用《港區國安法》凍結《蘋果日報》相關3間公司約1800萬元資產,亦指明其他子公司或個人,都不能協助該3間公司運作。蘋果去或留的命運,一直備受外界關注。廖社青不諱言,同行間亦早有憂慮,形容為一大打擊,「做少樣嘢,少咗個入息,唔會話買開蘋果的人,會轉買其他報紙。」他亦憂影響出版自由,「會擔心,唔知幾時又無咗一隻,幾時又無咗一隻」。

回顧蘋果26年的生涯,廖社青認為蘋果風格「出位」,直言難以取替,「每間報館有自己個人風格,(未來)睇唔到會有人再做。」

由報業高峰期,一直見證紙媒走向夕陽,廖社青形容蘋果風格出位,「每間報館有自己個人風格,(未來)睇唔到會有人再做。」(黃舒慧攝)

料報界生意進一步受挫

「我哋做銷售都計唔到數,我諗唔係淨係我哋,全香港都諗唔到依家咁的環境。」「我哋管不到,有嘢就賣,但對生意一定有影響。」他預計,蘋果每日印刷近十萬份推算,一旦減少相關數目,對報販業界影響很大,「依家已經好勉強,每檔賣少一百幾十份,一個月就少幾千蚊收入。」

廖社青指,報販作為前線角色,要秉持公平原則,會擺放不同立場的報章、雜誌。(黃舒慧攝)

報攤、出版事業「唇亡齒寒」

現今社會政治複雜,紅線處處,廖社青強調報販只能堅守初心,做好本分。「報攤好簡單,任何不同立場的報紙,大公、文匯或者其他,我哋都照賣,我哋扮演嘅角色係,如果有正式出版、發行、合法,我哋便會做。」廖社青指,報販作為前線角色,要秉持公平原則,亦有責任做好銷售,「連比人擺都無得擺,就遺失咗我哋原意。」

紙媒踏入夕陽,全港攤檔數量縮減至不足400檔,展望未來形勢,廖社青認為營運難免困難,「大家都困難,佢哋經營困難,我哋銷售唔到…如果仲有出版事業,係唇亡齒寒,要落力去諗方法,報攤同出版事業都是息息相關。」

同樣子承父業,入行逾50年的柏哥認為,蘋果當年出現為報業生態,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有報販感慨百花齊放年代 一去不復返

至於入行逾50年,自小跟父親在旺角開檔的柏哥認為,蘋果出現對報業生態掀起「翻天覆地」的轉變,風格娛樂性、奇趣新聞,散文、評論等迎合年輕人口味,以往互聯網未出現,資訊不太發達,「啲人搶嚟睇」,各報為爭讀者,扭盡六壬,出盡招數,蘋果一向有一定銷量。

柏哥預計,報紙營業額至少削三分一,「做唔到就還返個牌比政府。」(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對於蘋果結業,他坦言感到可惜,「無競爭無進步」,「大家有得鬥,有得競爭,讀者先會有嘢睇」,亦慨嘆百花齊放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他記起,去年8月國安處第一次搜壹傳媒,翌日蘋果日報被一掃而空,「未試過賣幾百份」,預計未來少了一群讀者,對報販收入造成很大影響,自己攤檔報紙營業額至少削三分一,「無辦法,都係平常心應對,做唔到就還返個牌比政府。」

▼6.18《蘋果》加印至50萬份 市民凌晨買報紙以示支持▼

+8

▼6.18《蘋果》被國安處搜查翌日 如常出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