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頗受歡迎的香港報紙《蘋果日報》長期以來一直是北京的眼中釘,它大力支持親民主抗議者,對官員展開積極調查,還嘲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層。現在,中國已實際上壓制了這份報紙,同時也壓制了一個最敢挑戰中共的批評聲音。
《蘋果日報》週三說,報紙將停止運營。不到一週前,警方凍結了報社帳戶,突擊搜查了編輯部,逮捕了高級編輯。政府打擊異見的運動不斷升級,將目標對準了香港一度引以為傲的媒體自由。
《蘋果日報》被迫停刊是對香港本身獨特性質的一記重擊。該報曾大量炮製名人八卦和聳人聽聞的醜聞,同時也發表犀利的政治新聞和分析,但總帶有明顯的反政府傾向,該報的不恭與中共在大陸允許發表的東西完全對立。即使面對廣告商的抵制、記者受到攻擊和燃燒彈襲擊,《蘋果日報》仍堅持出版並保持興旺,仍是香港讀者最多的報紙之一。它曾是香港1997年回歸中國之後仍享有許多自由的活生生例子。
香港2019年爆發的反政府抗議運動讓北京面臨了數十年來最大的政治挑戰,《蘋果日報》毫不掩飾地支持這場運動,甚至還為示威者印過標語。但當中國政府採取行動,用涉及範圍廣泛的國家安全法來鎮壓反抗中共統治的人、擠壓發表異見的空間時,《蘋果日報》很快就成了一個重點打擊目標
廣告
「《蘋果日報》展示的是,我們有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有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前民主派議員劉慧卿說。「但明天之後,《蘋果日報》將不復存在。」
「這表明,當中國政府決定採取行動時,它能非常迅速地行動,而且有時極其殘暴,」劉慧卿說。
週三,支持者們打開手機閃光燈,照向《蘋果日報》辦公室。
週三,支持者們打開手機閃光燈,照向《蘋果日報》辦公室。 Anthony Kwan/Getty Images
當局首先在去年逮捕了《蘋果日報》好鬥的創始人黎智英,並以違反國安法的罪名起訴了他,最高可能判處他終身監禁。在被拘留期間,他還被以非法集結的罪名判處了20個月的有期徒刑。
上週四,數百名警察突襲了《蘋果日報》編輯部,沒收了電腦,凍結了資產,並逮捕了高級編輯和高管。當局依據國安法指控《蘋果日報》總編輯羅偉光和母公司壹傳媒首席執行官張劍虹與外國勢力勾結。他們被拒絕保釋。
在突襲後的幾天裡,《蘋果日報》被當地一些像波波·張(Bobo Cheung)這樣的讀者搶購一空。張女士是一家小餐館的主管,她將報紙陳列在餐館的窗框裡,分發給前來就餐的顧客。
「沒想到蘋果會成為禁果,」張女士說。「感覺好像一個時代結束了一樣。」
廣告
週三,警方逮捕了《蘋果日報》記者楊清奇,他以李平的筆名撰寫專欄和評論。黎智英去年8月被抓後,楊清奇已看到了自己僱主面臨的不祥之兆。中共及其在香港的盟友「決定扼殺《蘋果日報》,扼殺香港的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楊清奇寫道。
「即使民主世界加大了對他們的制裁,他們也只會加大對《蘋果日報》的壓制和起訴,希望他們屈服於壓力,投降或停止出版,」他寫道。
上週四,警方突襲行動後的《蘋果日報》新聞編輯室。
上週四,警方突襲行動後的《蘋果日報》新聞編輯室。 Anthony Wallace/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蘋果日報》本身反映了其創始人黎智英的身份。黎智英小時候從中國大陸偷渡到香港,後來從打工者變成了服裝大亨。1989年中國血腥鎮壓了天安門廣場附近的民主抗議者後,他開始涉足出版業。他1995年創辦的這份生機勃勃的報紙和他一樣,固執地支持民主、攻擊中共。
「我相信通過傳遞信息,媒體實際上在傳播自由,」他去年對《紐約時報》說。
黎智英早就激怒了北京,他把1989年下令鎮壓的中國官員李鵬稱為「王八蛋」。那之後,北京曾威脅要停止他的服裝公司佐丹奴(Giordano)繼續在中國大陸運營。他被迫在服裝業和媒體之間做出選擇,於是在1996年出售了佐丹奴的股份,轉向專門經營新聞業務。
黎智英的出版物和他一樣堅持不懈,以同樣的熱情追蹤名人八卦和政治醜聞。該紙經常刊登新星的艷照,爆出名人出軌的消息。早期的報紙甚至開設了關於色情和妓院的專欄評論,這些內容被縮減之後,讀者們還有過抱怨。
但除了醜聞和八卦等娛樂信息,《蘋果日報》也調查過當地的腐敗,揭露過幾名香港官員如何非法擴建自己的住房。該報經常關注香港巨大的貧富差距和難以負擔的住房等社會問題。該報積极參与當地政治,號召讀者上街遊行,甚至印製供他們攜帶的標語。
2020年8月,黎智英在《蘋果日報》新聞編輯室。
2020年8月,黎智英在《蘋果日報》新聞編輯室。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該報對運動的參與招來了許多批評者,其中包括親北京的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2003年,身為官員的葉劉淑儀曾試圖讓立法會通過一項地方安全法,她的努力部分由於該報公開煽動公眾抵制而流產。
「《蘋果日報》對媒體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葉劉淑儀說。「許多人曾起訴該報誹謗、編造假新聞,對他們不喜歡的人進行惡意攻擊。」
廣告
對於該報將庸俗和高尚的內容混在一起的做法,創始人黎智英認為並無不妥,他把《蘋果日報》比作一個用多種顏色和風格來吸引顧客的服裝系列。
隨著中國對香港的態度在過去一年裡變得強硬,黎智英預計他報紙的日子不多了。去年5月,他應邀在時報發表的一篇觀點文章中寫道,他長期以來一直擔心中共「不僅會日益厭倦香港的新聞自由,也會厭倦它自由的人民」。
在黎智英去年被捕後的幾個月裡,該報的許多記者對追蹤報導有了更大的緊迫感。
「我們不想等死,」專題新聞編輯諾曼·蔡(Norman Choy)說。「所以我們更加努力地去尋找更多的新聞、更多的故事,進行更深入的挖掘。」
但他說,編輯們也試圖更謹慎:該報不再稱新型冠狀病毒為「武漢病毒」,並迴避了涉及對香港和中國制裁的報導。
隨著當局著手對一家公共廣播機構進行整頓,並警告記者不要傳播「假新聞」,新聞媒體承受的壓力數月來一直在增長。週三,第一起依據國安法的案件庭審開始了,此案將表明國安法在對政治言論定罪方面會走多遠。
廣告
隨著《蘋果日報》停刊的逼近,屬於該報約700名編輯和製作人員團隊的記者們聚在一起,有時含著眼淚,討論是早點離開以降低被逮捕的風險,還是繼續留下來堅持到底。
在公司把他們從地鐵站送到新聞編輯部的班車上,一些人開玩笑說,有點像是去參加葬禮的感覺。一名記者開始起草一封給她父母的信,詳細說明如果她被捕,他們應該怎麼做。一些人開始為他們稱之為「訃告」、將於週四出版的最後一期報紙準備內容。
週四,香港,人們在一個報刊亭附近排隊購買最後一期《蘋果日報》。
週四,香港,人們在一個報刊亭附近排隊購買最後一期《蘋果日報》。 Vincent Yu/Associated Press
資深影片記者馬可·張(Marco Cheung)週一在新聞編輯室與團隊成員一起權衡自己的選擇。警方在突襲中沒收了他們的硬盤,他們擔心會被逮捕。團隊的編輯們原本希望收集一些以前製作內容的亮點,但未能在突襲之前做完。
一個寫著「辛苦曬!各位同事!」的巨大紅色橫幅懸掛在編輯室上空。張先生和其他二十多名同事聚集在辦公室裡,觀看晚上9:30播出的當天新聞匯總,這是該節目的最後一集,有些人留下了眼淚,有些人相互擁抱。「前路難行,」節目主持人說。「祝願大家都平安。」
在收拾辦公桌時,張先生注意到貼在玻璃擋板上的該報1999年6月4日的頭版報導,那是為紀念「六四」事件十週年發表的。他小心翼翼地將剪報從玻璃上揭下來,交給了一名同事。
「是社會變得太快還是我們跟不上呢?」張先生後來在接受採訪時說。「可能就是我們習慣了一個言論自由的社會,而我們還未適應原來社會應景很快變了。如果在香港要做傳媒的話,我們還未適應應該怎麼生存。」